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难点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1课时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二部分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待人厚,律己严。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3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5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6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并能根据文中议论的语句把握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性。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主张,学生目前能够从内容的层次理解即可,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14驿路梨花知识与技能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过程与方法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2课时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以“梨花”为线索。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一、一写梨花。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安排是细心的。感受是温馨的。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二、二写梨花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三写梨花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驿路梨花处处开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自然界中的梨花;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二、归纳本文主旨。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三、小结: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1记叙中有抒情。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处处传)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一、所设问题要激发兴趣,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是要表现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从这个认识出发,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提问精读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型进行教学。二、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如果学生在刚刚弄清“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这个问题时,就提问“本文为何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好处”,学生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我这样提出了几个问题:1.小屋的主人是谁?2.文章为何用“驿路梨花”为题?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学生不至于茫然无措。15最苦与最乐知识与技能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1课时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最痛苦和最快乐的事。你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谈话)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1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总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3)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2解题: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通读课文,回答问题。1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2人生什么事最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4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结构:分总。1默读课文,把握本文严谨的思路。(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未尽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3)作者如何阐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的?作者引用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4)作者是怎样阐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才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作者观点。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或“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4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曾子还说哩叙述语气,带上了语气助词“哩”。使原本凝重的语气变得轻灵。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分(56):论述人应当勇于尽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1论证思路严谨。2语言庄重、灵动、流畅、简洁。最苦与最乐人生应尽责而不应避责这是一篇议论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是通过论点把握、语言分析、拓展练习几步来完成教学的。首先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梁启超提出的“最苦”与“最乐”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标题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有“最苦”与“最乐”,并从中指导学生对论点的归纳。之后从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提炼论点,分析材料。然后是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找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体会梁启超语言的流畅、严密、简洁、亲切等特点。16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2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简评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讨论刘禹锡、周敦颐的画像。2课时同学们,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天,我们的居室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然而,住房小不等于志向小,下面,请让我们一起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怎样说的吧。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进步思想家。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1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参与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很生气,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觉得此狗官欺人太甚,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2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其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可分两类:一类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叫墓志铭;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陋室。2“铭”是什么?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4全班朗读课文。5什么是陋室呢?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刘禹锡。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唐朝的诗人、文学家。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何深刻含义?“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室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作者有着不趋炎附势、不向权贵折腰的气节,所以,他身处陋室不以为陋,人在逆境仍自强不息。陋室铭开门见山,运用两个比喻起兴,点明全文主旨。然后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1比兴的运用。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但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手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在于它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尽管这的确是个陋室,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2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本文布局上以议论开篇,以双重比喻起兴,而后揭示主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紧扣,先用衬托手法,再列举史实,引用古语,逐步加深主旨,使得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陋室铭)莲花是澳门的区花,莲花也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我们对莲花的赞美,恐怕多少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曾任州县地方官,后退居庐山莲花峰下,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理学中濂洛学派的创始人,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有周子全书。1关于周敦颐的为人,宋史周敦颐传上引了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的一段话:“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南康郡当官期间,喜欢游览附近庐山等处胜景,鄙视封建社会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荷花盛开季节,他即赴池畔观赏,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要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水陆草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xin),少。3请再次朗读课文。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比作君子。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的品质: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诩,洁净而又庄重。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而“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爱莲说中,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虽然周敦颐写的这篇短文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了,但他所赞颂的莲花品质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甚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又提到世人爱牡丹,以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1衬托手法的运用。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描写莲花,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拟人手法的运用。爱莲说并不仅仅是在赞美莲的纯洁,而是将莲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气质、人的品质,从讴歌莲的角度讴歌了社会中那些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志士仁人,同时也寄寓了作者本人的志向。这样的拟人,不仅避免了锋芒毕露的议论,也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陋室铭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课堂上无论是范读、齐读,目的都是让学生从读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更有益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读深入,边品边读,注重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本文授课虽注意以读为主,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在自主学习环节,在教学中除了利用多媒体、课文朗读课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适时地点拨,有层次地进行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好,还要读出韵味,真正融入文章中。在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爱莲说教学时我注意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我在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较好地实践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第四单元写作怎样选材1学习怎样围绕中心选择作文材料。2学习围绕中心取舍材料的方法。写作修改点评一、导入新课: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各种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怎样选择写作素材呢?今天,我们将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写作指导:阅读写作指导,归纳选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1选择生活中真实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2要围绕中心选材。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用;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3此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作文一、学会选材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打算怎样选材?写作提示: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清幽、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2也可以记叙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3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新颖,叙述或描写要生动、有趣。作文二、晒晒我们班的“牛人”写作提示:1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2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儿调侃的味道,这样会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例文欣赏:晒晒我们班的“牛人”高手出武林,“牛人”在我班。说起我们班的牛人们,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哈!说得那么神,你可能也不信,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吧!风一般的人物刘玉刘玉,尽职尽责,她可是我们班的班长。班长事务繁忙,每天爬上跑下,不是开会就是有事儿,一天不知上上下下多少回呢!“咚咚咚咚”你听,刘玉开完会刚回来。只见她从我身旁飞回她的座位,然后一阵凉爽的清风从我耳边拂过,每天都能享受这种清风,真是惬意啊!不过可真是苦了刘玉。所以嘛说她是风一般的人物,可一点都没错。开心果丁文皓每个班都少不了一个幽默搞笑的人物,给我们班送来欢乐的人是谁呢?你瞧,她来了。几个同学嘻嘻哈哈地围在她身旁,嘴里嘟囔着什么。“在聊什么?”我也凑了上去。“猜谜语呢,你也来吧!嗯!什么情况下,0大于2,2大于5,5大于0?”0大于2,2大于5,5大于0?“当然是在错的时候喽!哈哈,我一定是对的。”我不假思索,直截了当。“No,no,no,no,no,no错啦,再好好想想。”5大于0对了,0大于2,2大于5?这怎么可能?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丁文皓终于公布答案了:“答案是,此处省略几个字。”“啊!你就别卖关子了,话可不能说一半,能急死人的!”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后,终于知道答案了,原来是在石头剪刀布的时候啊,“怎么早没想到呢?”“你们可真是,哎!说你们什么好呢?算啦!本小姐大人不记小人过,看在我们是同学的份上,就”还没等丁文皓说完,一场追逐战就已经展开了,一圈又一圈,终于跑不动了,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正因为多了这么一个“开心果”,我们的学校生活才会更多姿多彩。“书迷”杨黎明说起“书迷”,那可是我们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他就是杨黎明,一个白白胖胖的帅气男生。因为他喜好读书的程度让人惊讶,只要一提到看书,他就两眼放光,好像自己就是为看书而生的。他读起书来专心致志如入无人之境,好像根本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