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钟茂森演习报告之纪孝行篇201212.doc_第1页
《孝经》钟茂森演习报告之纪孝行篇201212.doc_第2页
《孝经》钟茂森演习报告之纪孝行篇201212.doc_第3页
《孝经》钟茂森演习报告之纪孝行篇201212.doc_第4页
《孝经》钟茂森演习报告之纪孝行篇2012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孝行篇(3)三、病则致忧竭力疗亲 孝亲第三部分“病则致其忧”,是讲父母有病时,儿女当然是忧心忡忡。(一)文王侍父行色有忧 唐玄宗注解为“色不满容,行不正履。”这是讲周文王侍奉父亲王季时的样子。因为父亲生病,文王很担忧,每天给父亲问安,如果看到父亲病有好转,脸色才比较和缓,如果父亲的病没有好转,那么必定是满脸的忧闷,甚至走路都不稳。“色不满容”有两层含意,一则内心忧闷,脸上没有欢喜只有忧愁;二则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表现,因为让父母看到我们忧愁的脸色,父母心里也会担忧自己的病情,所以做孝子的处处要想到父母的心理。 “行不正履”,就是鞋子都穿不正。因为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他们在家里,一般都是把鞋子脱到外面,不穿到房间里来。孝子听到父母有病时,心情很焦虑、很紧张,就赶快去问父母病情如何。起来时行动很快,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去了,所以“行不正履”。他要赶紧去看看父母如何,这都是孝子担忧父母的表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只是举出儿女在父母生病时担忧的两个方面,实际上,孝子内心中最希望的就是把父母的病医好。(二)菏泽孝子创造奇迹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民戴永胜,是2004年评出的中国十大孝子之一,他的母亲患了癌症,已经扩散,医生说生命不会超过一年了,当时他只有二十七岁,看到母亲被病苦折磨,内心非常忧闷。母亲躺在病床上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戴永胜下定决心要挽救母亲,医院的医生说没有办法治疗了,他就在民间到处寻找治癌的良方。为了母亲,他寻药访医,长途跋涉,辗转走了九个省,收集到一百五十多个民间抗癌的药方,在此期间,他曾经忍饥挨饿走过三天三夜。由于用心至诚,他几乎成了一位治癌的专家,每天按照药方亲自煎药后,送到母亲的身旁,真正做到了弟子规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母亲的病况居然渐渐好转了,到医院去复查时,医生惊奇的发现,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病已经好了七成。医生非常惊讶,都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不可思议。 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完全是孝子戴永胜真诚的孝心感来的。如孝经所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真正孝心到了极处,它可以“通”,通于神明,我们说的神了、奇迹出现。“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至诚能感通,所以他母亲的病奇迹般的恢复了。现代科学家也用实验,证明了人的意念可以改变物质的结构,可以影响水的结晶结构。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对水进行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包括语言,这些信息会对水结晶结构产生影响。当人用良善的意念来对待水,比如赞美水,说爱和感谢,用爱心、感恩心对待它,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的结晶就非常美丽。如果我们用恶意、恶言对水,所结出的水结晶就非常丑陋、难看。同样都是水,竟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晶,这是由于人的意念对它产生了作用和影响,证明人的意念可以改变物质结构。我们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一个细胞里也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我们想想孝子戴永胜,每天给母亲煎药,让母亲喝药,他以什么样的心?以纯善纯孝之心,所以感得母亲身体病况好转那么多。我们相信他所煎的药,药汤的水结晶结构必定是很美的,能够转化癌细胞,所以真正以至孝对父母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是“病则致其忧”,“忧”不仅是表现在外表容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为父母医治。纪孝行篇(4)上传时间:2010-11-22(二)感念祖德慎终追远父母上面还有父母,一代一代的祖先都对我们有恩德,虽然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他们的恩德,他们的福荫,让我们还能够享受到,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真的是祖宗之德,常常如此思惟,感念、祭祀祖先,人心就厚道、就纯朴,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祖先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根本,我们的家族是一棵大树,从祖先那里长起来,这是有根本。常常想到根本,想到我们今天之所以枝繁叶茂,家族能够这样的昌盛,是因为有根。我们要返本报始,要回到根上来,祖先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祭祀,这是一种报恩的心。人能够常常有这种报恩心、返本报始的心,德就厚了,人心也就朴实了。如果人人都能如此,民族也就有福了,所谓“民德归厚”,整个民族民风、百姓的德行都变得很厚道,德行厚道就有福报,民族就能够长盛不衰。中国人都讲自己是炎黄子孙,因为我们整个民族最初的祖先是炎帝、黄帝,用他们两位来代表祖先。我们讲到三皇五帝,用炎黄二帝来做代表,炎黄二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炎黄二帝的祖先据记载是伏羲氏。我们都给这些远祖立牌位,祭祀他们,我们民族的民心多么淳厚!中国没有变得四分五裂,依然维持大一统,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常盛不衰,我们就想到是因为民族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孝道的文化。百姓能够有着返本报始的思想,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民族才能够常盛不衰,而且历久弥新,这是其他文明没有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文明现在都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到现在仍然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原因真的是古圣先贤的教诲,让我们能够遵循孝道、祭祀祖先、不忘本,是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道统。古人对祭祀的礼非常看重,因为他们对祖先真的有那份恭敬心。(三)斋戒沐浴恭敬赤诚唐玄宗的“斋戒沐浴,明发不寐”,“斋戒沐浴”,是在祭祀之前三天,就要戒我们的身的行为。夫妻要分居,三天都要过着清净的生活,身体清净,心里才能够清净;沐浴是洗干净我们的身体。这些都帮助我们心里清净。古人,特别在北方,不是天天洗澡,在记载上说到,一个月三十天,一般十天洗一次,从初一到初十,这第一个十天叫做“上浣”。浣洗的“浣”,这个浣就是洗浴;第二个十天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上中下这三旬,只洗这三次,沐浴后也换洗衣服。而在祭祀之前必定也要沐浴,即使不在沐浴的日子,为了祭祀也要沐浴,这都是表示恭敬。“明发不寐”,“明发”是讲整个晚上,到天亮叫明发,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不睡觉,保持自己那种清净恭敬的心理。因为人一睡觉难免就会怠慢,就会放逸。古人为了祭祀能够做出这样一种行为,是表示对祖宗的恭敬,这种恭敬完全出自赤诚的孝心。父母在世时,我们以这种赤诚的孝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的孝心仍然不改变。像周文王对他的父母一样,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所以文王有这样的圣德,才感得周朝基业能够绵延八百载而不衰,有这样的厚福才有这样长久的家业。纪孝行篇(5)上传时间:2010-11-22周公敬事三握三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人没有恭敬之心,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华,周公那样的外表,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其余就不用看了,他的德行学问必定是有限的。周公的道德学问是孔子最佩服的,周公的庄敬、不骄有历史记载。周公在吃饭时,有客人来拜访了,他的饭还没有吞下去,他就马上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儿都不怠慢。饭虽然还没有吃好,但是他以接待客人为重,客人走了以后,再回来继续吃饭。吃着吃着,饭嚼在嘴里,又有一个客人来了,他又把饭吐出来,因为如果要吞下去,时间还要更久一点儿,而且吃不好,肠胃就会消化不良,所以干脆就吐出来,又去接待客人。有时一顿饭来三个客人,他就“一饭三吐哺”。古人头发很长,周公把头发刚刚洗好,还没有来得及用布擦干,一般擦干之后,把头发卷到头上还需要一点时间。这时候有人来了,结果周公来不及整好自己的头发,就马上用手挽住头发去会客。如是有三个人来访,他的头发就三次握着去见客人。所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沐浴一次,三次手握着头发去见客人,吃一顿饭三次把饭吐出来,为了接待客人。周公真的是厚德,对人多么的谦虚,多么的恭敬。虽然身居上位,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掌握着国家大权,可是他一点傲慢心都没有。对于下面的人都是这样的恭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韩信倨傲终致灭身如果生起傲慢就会招致人的不服,对人失礼会招致人的讥嫌议论。小者他会批评你,也会连累你的父母,说这个人没有家教,不懂礼节,带累了父母,这是我们对父母不孝,我们的行为要能够为父母争光,这才是有孝心。骄慢严重很可能上位不保,自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的案例,因为骄慢而导致自己最后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父母必定是极端的忧虑、伤心,这也是大不孝。韩信辅佐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得天下。他年轻时,有个地痞来羞辱他,让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钻过去面不改色,都能够忍胯下之辱。忍辱也可以说是有谦卑的心,可是他功成名就后,骄慢心起来了,甚至想自立为王,结果他的下场就是被刘邦给灭掉。历史上讲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宰相,韩信就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韩信开始是不起眼的小人物,萧何看中了他,韩信想走,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把他推荐给刘邦。后来萧何看到韩信傲慢心起来了,自己想当王,就把他给灭掉了。居上位的人一有骄慢,就是堕落,甚至是灭亡的开始。为什么人会有傲慢?因为有了名闻利养、有了权势,就自以为了不起,好像高高在上,生起了傲慢心,人品就降低了,他的福分也就随之大大减弱,让父母蒙羞受害,这就是对父母大不孝。“居上而骄则亡”,亡就是灭亡,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二)为下不乱恭谨事上经文:【为下不乱。】唐玄宗注解“当恭谨以奉上也”,为下者是居在下位的人,是臣子属下。比如臣民,对诸侯而言他是臣子,对于卿大夫来讲他是家臣。大家族的仆人、佣人,企业的员工,这些都属于在下位的人。纪孝行篇(6)弟子规讲“财物轻,怨何生”,现在人都争财争利,互相之间结怨的很多,真正把财物看淡了,懂得让利,就自自然然不会有那些怨恨发生。经营商业的企业家,如果真正懂得这个不争的道理,实际上活得也很自在,而且也不见得企业的利润会降低。北京的一位企业家,他过去在经营当中有竞争的思想,跟另外一个公司竞争市场,互相揭露对方的缺点。比如说有一次看到对方公司制造的产品里面,有一个部分没有按照标准去做,就揭发人家,后来他们公司有了问题,对方公司也就不放过他,把他的这些问题、隐私也都揭露出来,甚至放到了网上告诉所有的消费者,就这样互相的诋毁。弟子规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短处都给揭露出来了,引起了怨恨。做了这些事情不仅跟人家结怨,还导致了别人的报复。后来,这位企业家学了弟子规,把弟子规作为自己企业的规范。非常难得的是,自己带头,从上到下员工们一起学弟子规,员工们逐渐放下了竞争的思想,只是为大家服务,真正以一颗真诚的心为客户着想、服务,反而使得客户对他们产生了信赖感,因为不争反而赢得了大家信赖。学了弟子规以后,不竞争了,他们的企业竟然盈利额增加了很多,企业经营得反而更好了。所以,真正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们不会争,因为知道争得来的其实也是你该有的,你不该有的,你争也争不到,何必要去争?这是君子乐得做君子。反而小人要争,冤枉做了小人,争到最后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而且到处树敌。就像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们靠一些不良的手段发家,通过跟人争利而发达,其实这种发达也是他命中本该有的,如果命里没有,怎么争,用什么方式争,他也得不到。守分不争命有终有明朝袁了凡先生是一位进士,在家训了凡四训中记述,他年轻时被一位高人算定了一生的吉凶祸福,包括考试第几名,做什么样的官职,拿多少俸禄,命中无子,多少岁去世,都给他算定了。结果真的,他后来的人生完全按照算命人给他算定的走,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争来的还是命中应该有的。用争的方式,其实得到的不是幸福快乐,会有怨恨、有对立、有矛盾,最后甚至可能终日都活在惶恐当中。所以一些有钱人,反而很孤独、寂寞,常常担心自己的钱被人拿走,担心别人绑架他、谋害他,因为他跟人家争,也怕人家跟他争,他是用不良手段争来的,别人也是用这种不良手段去争他的,所以会很惶恐。在丑要争的话,最后就会导致斗争和战争。所谓“在丑而争则兵”,兵就是战争。所以夫子在这里劝导我们,处众不要有争的思想。纪孝行篇(7)九、三者不除虽养不孝经文:【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养”,读第四声。如果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这三方面不能够去除,即使是每天用三牲去供养,也是不孝。“三牲”,唐玄宗注解:“太牢也。”“太牢”就是牛、羊、豕三牲,三种畜生。古代吃肉的机会很少,能够吃上牛肉、羊肉、猪肉是很难得的,用三牲比喻对父母在物质上丰厚的供养。所以即使每天用这么好的物质来供养父母,在这三方面做的不好,也叫做不孝。因为居上而骄的话,他就会亡身、亡家、亡国,怎么能够称得上对父母尽孝?为下而乱的,不恭谨办事,违法乱纪,自然遭到刑法的惩处,这也是对父母不孝。处众而争的,导致怨结甚而亡身灭国,更是不孝。下一章特别讲到“五刑”,就是古代的刑法,刑法把自己的身体都伤害了。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里讲孝以不毁为先,即孝之始不能毁伤自己的身体。受到刑罚了,就会对身体有毁伤。如果居上而骄,自己身体被杀害了,亡身更是毁伤。“在丑而争则兵”,兵刃相加,这也是对身体的伤害。不仅毁坏身体,也毁坏自己的家业。如果是对国家,毁坏国家的社稷、主权,这是对国家祖宗的不孝。所以唐玄宗说:“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太牢之养,固非孝也。”这是讲到“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三种情况都能致亡身。对国家而言就可能会亡国;对企业而言,这个企业可能会破产;对待家、对待团体都是适用的。如果不能够避免这三种事情,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每天用很好的物质生活,三牲供养,也叫做不孝。父母心里时时挂念的是儿女的身体,是儿女的事业,乃至他们的后代。如果我们因为骄慢或者不恭谨,或者跟人家去争斗而导致自己亡身,乃致自己家族没落、后代断绝,这都属于大不孝。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代”需要我们有身体保存,绵延下去。不仅是有子有孙,有后代及身体,这叫有后,更重要的是家道、家风、家规能够承传下去,家业也能承传下去。所以要承传家风、家道、家规、家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德。如果是骄了,如果是乱了,如果是争了,这都是坏德、败德。因此我们中华文化强调要谦卑、恭谨、忍让,这是保持一个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品德。从孝经我们能看得到,人只有修养品德,才能够真正的尽孝,而尽孝也就是将自己的品德修至圆满。所以开宗明义章就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能够这样修德、立身、行道,使得自己有后世子孙,都得到大家的尊重,有这种名望,能够显耀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大孝、至孝。所以我们作为炎黄子孙,要常常想到,不仅是现前的父母我们要尽孝,更重要的,还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道统。修德立身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纪孝行篇(8)十、家道有孝幼承五致(一)居养有敬病忧祈祷我学习孝道,最初在十一岁的时候,母亲教导我读孝经,当时读到纪孝行章的五事供养,“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我印象很深刻,在母亲的带动下,在家里学习对父母的恭敬、学习孝道。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学做饭了,有一天当父母回到家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