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新教材第2章).ppt_第1页
电路理论(新教材第2章).ppt_第2页
电路理论(新教材第2章).ppt_第3页
电路理论(新教材第2章).ppt_第4页
电路理论(新教材第2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路理论,主讲 谢榕,开课单位: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工教学基地,第2章 简单电阻电路分析,主讲 谢榕,试计算各支路电流,b条支路电流需要b个独立方程求解,复习知识:,独立的KCL方程数,独立的KVL方程数,2.1.2 支路电流法 (branch current method ),出发点:以支路电流为电路变量。,i1 + i2 i6 =0 i2 + i3 + i4 =0 i4 i5 + i6 =0,R1 i1 + R2 i2 + R3 i3 = 0 R3 i3 + R4 i4 R5 i5 = 0 R1 i1 + R5 i5 + R6 i6 uS = 0,这种根据电路的结构 直接列写方程的方法 称为观察法。,具体计算步骤:,第一步:列写独立的KCL方程,第二步:列写独立的KVL方程,支路电流分析法的一般步骤:,(1) 标定各支路电流、电压的 参考方向;,(2) 选定(n1)个节点,列写其KCL方程;,(3) 选定b(n1)个独立回路,列写其KVL方程 (元件特性代入);,(4)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b个支路电流;,(5) 其它分析。,支路电流分析法的特点:,支路电流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方程数目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由于支路法要同时列写 KCL和KVL方程, 所以方程数较多,且规律性不强(相对于后面的方法),手工求解比较繁琐,也不便于计算机编程求解。,节点a:I1I2+I3=0,(1) n1=1个KCL方程:,US1=130V, US2=117V, R1=1, R2=0.6, R3=24.,求各支路电流及电压源各自发出的功率。,解:用观察法求解:,(2) b( n1)=2个KVL方程:,R2I2+R3I3= US2,U=US,R1I1R2I2=US1US2,0.6I2+24I3= 117,I10.6I2=130117=13,a,b,I1I2+I3=0,R2I2+R3I3= US2,R1I1R2I2=US1US2,(3) 联立求解,I1I2+I3=0,0.6I2+24I3= 117,I10.6I2=130117=13,(4) 功率分析,PU S1发=US1I1=13010=1300 W,PU S2发=US2I2=117(5)=585 W,验证功率守恒:,PR 1吸=R1I12=100 W,PR 2吸=R2I22=15 W,PR 3吸=R3I32=600 W,P发= P吸,2.2 等效变换,一、二端网络的概念:,任何一个复杂的网络, 向外引出两个端钮, 则,称为二端网络 ( 一端口)。网络内部没有独立源的电,源,称为无源二端网络。反之,称为有源二端网络。,一端口电路,2.2.1 等效电路的概念,二、等效的概念,如图所示,N1和N2为两个单口网络,尽管它们的内部结构,可能不同,但只要它们端口处的电压-电流关系完全相同,从,而它们对联接到端口上的任一外部电路的作用效果相同,则N1,和N2就是两个互为等效的单口网络。这里所谓“完全等效”的,含义是这一相同不应受外部电路的限制,即相同并不只是对,某一特定的外部电路而言。,内电路,内电路,外电路,外电路,2.2.2 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电路特点:,一、 电阻串联 ( Series Connection of Resistors ),(a) 各电阻顺序连接,流过同一电流 (KCL);,(b) 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和 (KVL)。,KVL u= u1+ u2 +uk+un,由欧姆定律,uk = Rk i,( k=1, 2, , n ),Req=( R1+ R2 +Rn) = Rk,u= (R1+ R2 +Rk+ Rn) i = Reqi,称为两网络等效的条件,2. 等效电阻Req,掌握串联电路中电阻元件的正比分压性质及分压定理的应用,二、电阻并联 (Parallel Connection),1. 电路特点:,(a)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b)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i = i1+ i2+ + ik+ +in,由KCL:,i = i1+ i2+ + ik+ in= u / Req,u/Req= i = u/R1 +u/R2 + +u/Rn=u(1/R1+1/R2+1/Rn),即两网络的等效条件为,1/Req= 1/R1+1/R2+1/Rn,Geq=G1+G2+Gk+Gn= Gk= 1/Rk,2. 等效电阻Req,或:,掌握并联电路中电阻元件的反比分流性质及分流定理的应用,串并联计算的应用,要求:弄清楚串、并联的概念。,R = 2 ,求等效电阻Rab。,Rab=0.1R,求 a,b 两端的入端电阻 Rab (b 1),解:,Rab=U/I=(1-b )R,根据等效的概念,该图可以 等效成图,可知:Rab=U/I,设流过R的电流为IX。,根据KCL:IX= I-b I,U= IX Rab,2.2.3 星形与三角形电阻网络的 等效变换 (Y 变换),(1)平衡电桥电路,特殊情况:如果该电路的桥支路上没有电流流过,即:Ucd=0,称为平衡电桥。,Rab=(R1+R4) (R2+R3),如何判定一个电路为平衡电桥电路?,此时:,例1求 Rab .,(a) 开路:Rab=2/(4+2)/(2+1)=1,(b) 短路:Rab=2/(4/2+2/1)=1,电桥平衡,电路如图所示,求各支路电流。,(2)、星形与三角形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三端无源网络:引出三个端钮的网络, 并且内部没有独立源。,三端无源网络的两个例子: ,Y网络:,Y型网络, 型网络,下面是 ,Y 网络的变形:, 型电路 ( 型),T 型电路 (Y 型),这两种电路都可以用下面的 Y 变换方法来做。,下面要证明:这两个电路当它们的电阻满足一定的关系时,是能够相互等效的。,等效的条件: i1 =i1Y , i2 =i2Y , i3 =i3Y ,且 u12 =u12Y , u23 =u23Y , u31 =u31Y,Y接: 用电流表示电压,u12Y=R1i1YR2i2Y,接: 用电压表示电流,i1Y+i2Y+i3Y = 0,u31Y=R3i3Y R1i1Y,u23Y=R2i2Y R3i3Y,i3 =u31 /R31 u23 /R23,i2 =u23 /R23 u12 /R12,i1 =u12 /R12 u31 /R31,(1),(2),(公式具体推导详见教材),由Y联联接:,或,由联接 Y联接:,或,简记方法:,或,R = 3RY,( 外大内小 ),(1) 等效对外部(端钮以外)有效,对内不成立。,(2) 等效电路与外部电路无关。,应用:简化电路,例1. 桥 T 电路,例2. 双 T 网络,一个实际电压源,可用一个理想电压源uS与一个电阻Rs 串联的支路模型来表征其特性。当它向外电路提供电流时,它的端电压u总是小于uS ,电流越大端电压u越小。,u=uS Rs i,Rs: 电源内阻,一般很小。,uS=US时,其外特性曲线如下:,实际电压源模型,u=uS Rsi,2.2.4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实际电流源模型,一个实际电流源,可用一个电流为 iS 的理想电流源和一个内电导 Gs并联的模型来表征其特性。当它向外电路供给电流时,并不是全部流出,其中一部分将在内部流动,随着端电压的增加,输出电流减小。,i=iS Gs u,iS=IS时,其外特性曲线如下:,Gs: 电源内电导,一般很小。,3 . 戴维宁与诺顿电路的等效变换,戴维南电路:线性电阻元件与电压源串联的支路,诺顿电路:线性电阻元件与电流源并联的支路,u=uS Rs i,i =iS RPu,i = uS/Rs u/Rs,通过比较,得等效的条件:,iS=uS/Rs , RP=Rs,由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戴维南电路转换为诺顿电路):,由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诺顿电路转换为戴维南电路) :,方向:等效变换不能改变端口电压与电流的方向,即 电压源变换成电流时,参考方向必须由“-”指向“+”。,(2) 所谓的等效是对外部电路等效,对内部电路是不等效的。,开路的电流源可以有电流流过并联电阻Ri 。, 开路的电压源中无电流流过 Ri;,内部,内部,电流源短路时, 并联电阻Ri中无电流。, 电压源短路时,电阻中Ri有电流;,(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不能相互转换。,应用:利用电源转换可以简化电路计算。,求图示电路的电流 I。,I=0.5A,理想电压源的串并联,串联:,uS= uSk ( 注意参考方向),电压相同的电压源才能并联,且每个电源的电流不确定。,并联:,电压源与支路并联的等效电路,等效电路,结论:任何与独立电压源 并联的支路视作开路。,可等效成一个理想电流源 i S( 注意参考方向),即 iS= iSk 。,电流相同的理想电流源才能串联,并且每个电流源的端电压不能确定。,串联:,电流源与支路串联的等效电路,理想电流源的联接,并联:,等效电路,结论:任何与独立电流源 串联的支路视作短路。,U=20V,例.求图示电路的电压 U。,求:Uab=?,求:I1=?,含受控源电路计算:,(一) 变换若不涉及控制支路,则受控电源视作独立电源。,运用电源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的电压比:,设流过控制支路的电流为:,可得:,(二) 若发现在变换的过 程中受控电源的控制量 可能丢失,则在丢失之 前转换为端口量保留。,求图示电路的最简等效电路。,(三) 一旦控制量与受控电源出现在同一支路上时,受控源可化简为一个电阻元件。,a,b,2 .2.5 无伴电源的等效变换,一、无伴电压源的转移,如图所示电路,求电路中各电源的输出功率。,a,b,c,a,b,二、无伴电流源的转移,2.3 线性电阻性二端网络的入端电阻,定义: R=u/i,入端电阻的定义,求入端电阻 的一些方法,一、对二端网络逐步进行等效变换,最终将二端网络 简化为一个电阻元件。,其中:某些电路可以利用对称电路的特点求入端电阻。,第一类:传递对称一端口电路,第二类:平衡对称一端口电路,二、含受控源电路,第一类:传递对称一端口电路,判定:若一端口网络,用通过端口的平面直劈过去,可以把它劈成左右两半完全相同的部分,这样的电路称对端口是“传递对称”的。这个直劈面称为传递对称面,或称为中分面。,特点:在“传递对称”电路中,与传递对称面对称的点称为传递对称点。每一对传递对称点分别为等电位点。所以在求入端电阻时,可分别将各对传递对称点短接后,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