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docx_第1页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docx_第2页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docx_第3页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docx_第4页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中国古代盐业文化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崐性;正象大自然中有高山幽谷、瀑布河流、蓝天白云、绿树红霞一样,世界上有多少种行业,就会有多少种行业文化。正是这些绚丽多姿的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系。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传统、价值、政策、信仰和态度的集合。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自然规律。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行业,自它产生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有关史料记载的3000多年中,不断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闪耀着异彩纷呈、经久不衰的光亮和魅力。笔者经过查阅大量史料,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古代盐业文化贯穿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多条文化主线。 一、善恶二元,阴阳两极斗争的文化 人类最早的文化方式,是以神话为蓝本,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无法破译所产生的一种近乎科学的假想和诠释,更主要的是在文字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文化更易于在民间传播,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折射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愿望。经过对中国神话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支配古代神话的精神是的、人文的、现实的,是社会性、历史化的世俗经验的凝炼。这一点在盐业神话中也有所体现。下面我们不妨举两个实例: 其一,“盐宗”神话: 据世本作篇(清张澍粹集补注本)记载:憘“宿沙作煮盐”憗。淮南子道应训载:“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憗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诸候夙(宿)沙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炎帝退而修德,夙(宿)沙之民自攻其君,归炎帝。”憗宋罗泌路史后纪四注云:“夙(宿)沙氏煮盐之神,谓之盐宗,尊之也。”憗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二卷“煮海”条云:“宿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红、白、黑、紫五样。”憗由这些史料记载和神话,可以得知盐业“鼻祖”即宿沙。 其二,“盐神”神话: 据世本氏姓篇(清秦嘉谟辑补本)记载:“廪君名曰崐务相,姓巴氏,与樊氏、覃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若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敝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 这篇神话记载着巴氏部落首领廪君(又名务相)在与其它部落首领竞争搏斗获得神位后,从夷水至盐阳途中,遭遇盐水女神求爱,廪君不从,盐神困扰,被廪君用智谋征服致死。 由以上两例关于“盐宗”、“盐神”的神话,我们可以看出,盐的形象,在古代封建社会是被人歪曲丑化了的角色。笔者认为,促成它被歪曲丑化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这与中国传统神话精髓有关。古代神话最基本的内容是善恶二元、阴阳两极的永恒角逐,而真善美总是取得压倒假恶丑的优势与传统地位。自然而然,在表现过程中,即有真善美正面形象代表,又要有假恶丑反面形象代表。这不是每一种人物或事物自身可以决定的,它既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受着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远古时期,神话主要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传承下来的,劳动人民是根植在生活最底层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通过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自己的愿望,不仅强烈而且直接。他们从来不掩盖生活的黑暗面,从来不粉饰现实,他们通过创作,一般都能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这也是人类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櫪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象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櫫并以此满足愿望的实现。 其二,这与人们的传统信仰有关。首先,“盐宗”神话之中的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也是发现并教人类种植使用五谷、百果、之祖,人们理所当然要给予敬仰。而“盐宗”神话中的宿沙,是神农氏之臣。只负责掌管盐业。关于神农氏的神话,一直是作为正面形象流播于世,五谷、百果、医药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比较容易接近,而惟有食盐,让远古时代人民遥不可及,这就难怪人们要指责鞭斥“盐宗”宿沙。此外,“盐神”神话之中的廪君,系伏羲的后代,传说中的伏羲乃“蛇身人首,有圣德”(唐司马贞史记补湟本纪):“坐于方坛之崐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纪),是人们心目中最早的圣贤。廪君在蒙其祖上荣光的同时,又有乘“土船”浮水不沉等卓绩昭然于世。智斗人们心目中可憎的女魔“盐神”,只能是区区小事,符合人们对食盐爱有多深恨有多深的心理。这也是人们传统、信仰、价值、观念对统治阶级的食盐政策态度在盐业神话中的具体体现。 其三,这与传统盐业政策有关。盐业作为一种古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人民早期生活食品比较单调的情况下,某种程度上,是受崇拜的,但它总是不那么平易近人。一方面是受当时等条件限制,盐的,水运靠舟楫竹筏,陆运是靠人背马驮,到百姓手中时价格已经十分昂贵,达到“斗米斤盐”、“担谷斤盐”、“民食淡食”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盐一出现,就受着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高税盘剥,成为控制国家政治、命脉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考证,盐在舜时代,盐民自产自销。到夏商时代,实行盐贡(盐民、盐商均须以盐向皇帝进贡)。到了周朝,设立专门负责管盐政之官,名曰“盐人”。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出任齐相,实行专卖之制。到汉武帝时期,禁止私营,执府垄断食盐产销的政策。其后隋、唐、宋、元、明、清,基本上都采取櫪汉以来大同小异的食盐政策。清朝时在食盐税制上更是变本加利,特别是清末民国初年,帝国主义以战争赔款和善后供款办法,以盐税为抵押,竟将盐务全部事宜,交给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上述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加重着百姓的负担。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民视食盐政策为魑魅魍魉,当属见怪不怪之事。况且,神话的产生多是由群众民间口头流传,其后被记录在各种史料及文艺作品之崐中。 二、崇尚科学,讲究实用功能的文化 在古代,盐的食用价值被确定之后,其科学价值也在与日俱增。管子说:“无盐则肿”(管子轻重甲篇卷二十三)。这是较早记载盐的功能,较后即有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说明盐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凡事都要有度。食盐也是这样,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其一是调味,其二是提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但不宜多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灵枢五味篇说:“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即过多食盐,可产生“血”和“肾”的病变。体内的钠离子过剩,会使血压升高,甚至造成脑血管障碍。这里强调的低盐,是以保证身体的需要为前提的,人体缺少盐当然也会生病。例如,酷暑盛夏,人们因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失去过多,若不注意及时补充盐分,会引起肌肉酸痛乏力,甚至发生抽搐,并导致休克。这就说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如精神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等等。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 春秋战国时期,仙道盛兴。最主要的可分为三大流派:一是服食派,专 以服食物以求长生不老;二是房中派,主要以房中养生为成仙方术;三是吐纳导引派,讲究导引服气,以此长寿变仙。在当时,服药长生信念最为流行,服食派的人物也最多。第一本仙人专集列仙传所载的七十一名神仙,绝大多数是服食成仙的,所服食的药物多半采集于大自然。如大量服食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其矿物药中有一种被称为“秋石”,经后人考证,即是石盐。 服食派吞食上述大量食物,虽然起到了延年益寿的功效,但都不能阻抗衰老,同理想中的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遍地采来的“不死药”均无神效。同时,远入东海求仙求药也屡屡失败。失败之余,方士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冶炼”仙丹。早期的炼丹专家均出于这些大胆实验的服食派。炼丹的原材也多是丹砂和食盐。红色丹砂,化学成份是硫化汞,加热后可分解出白色的水银(汞)。两晋崔氏方记载的较为详细。 炼丹服食活动,其兴衰过程渗透着多种因素。这里面有神秘好奇的作祟,有宗教迷信思想的推波助澜,还有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畸形愿望,但作为主要的因素,应该是炼丹的原料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功能。 三、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的 中华,有着悠久的,远在五千年前,已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它在稍后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诗歌。而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诗歌中,也不乏针对盐业劳动生活以及思想感受等内容。这里,理所当然地也将其视为古代盐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笔者查证,古代诗歌中描写盐业劳动者的作品比比皆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唐刘长卿海盐官舍早春、白居易盐商妇、杜甫盐井,宋柳永煮海歌、王安石收盐,元王冕伤亭户,清吴嘉纪绝句、风潮行等等。这些诗歌,从描写盐官为政异地羁旅思乡,到刻划当政者对盐业劳动者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再到对盐业劳动者辛勤劳动寄予无限同情。 (一) 唐朝诗人刘长卿在海盐官舍早春中写道: “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一官知远客,万事极飘蓬。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 此诗虽没有关于对当时的抨击,亦没有对时事的指责,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乏是一篇写普通盐政官员的现实生活感受之作。诗中充满了思乡的无奈和哀愁。 (据记载,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后遭人诬陷被贬潘洲,终随州刺史。) (二) 北宋柳永的煮海歌这样写道: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何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始灌潮波流成卤。卤农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货充糇粮;称入官中充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期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全诗共三十二句,层次井然。开头四句领起全诗,先说不事耕织的盐民,以“煮海”为业,引出下面煮盐的艰辛的一段;接着再引出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过着苦难生活的一段。最后八句是议论,寓讽刺之意。 (柳永是北宋早期的著名词人,担任过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监督官,对盐民生活比较了解,成为他写煮海歌的基础。一崐生留诗只有三首,此诗系其中之一。) (三) 元代杨维桢在其诗中写道: “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舶。大农课盐折秋毫,凡民不敢争锥刀;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家埒富豪。” 这首诗主要写人生做官也好,富贵也好,都远不如经营食盐。食盐商尽管出身很微贱,但最终可以与为官者争比财富之高低。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盐价的昂贵,盐商所获暴利之大令人惊诧。 (杨维桢系明代进士,四十四岁时其父去世,他从钱清盐场司令一职离任返家。服丧期满后,他携带妻儿来杭州,试图补官,不料执政者借故不允,求告无路,他只好浪迹江湖,以做诗行吟为主。) (四) 清吴嘉纪绝句一针见血地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题目也简单明了,看似措词平平,信手得来,但却深刻真实地反映出盐民过着人间地狱的生活。尽管这一首诗是七言绝句,但却因其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被许多评论家看作是吴嘉纪的代表之作。 (吴嘉纪绝意仕途后,长期居住海滨。平日与他交往的,多是以煮盐为生的穷灶户,他们受尽官吏与盐商的重重剥削,过着极端穷困潦倒的生活,这就是他能写出震撼人心诗作的成因。) 上述所举四例诗作,诗人均有亲身感受,并以独到的视觉和见解,抑或写自己做为“盐官”的失意,抑或站在同情盐业劳动者的角度,淋漓尽致地针砭时弊,并对盐民现实生活的极度艰难困苦,进行着入木三分的刻划。这些作品,无疑是古代盐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寓教于乐,充满生活情趣的文化 古代盐业文化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人掌握如何制盐,二是教人了解制盐之艰辛,三是教人敬仰发现盐的先驱。其中不乏寓教于乐之作。 (一) 宋应星天工开物作盐载作盐方法: “盐泥铺于席上,四周隆起,作一堤垱形,中以海水灌淋,渗入浅坑中。” 这是用科学的、朴实的介绍盐业生产的工艺流程。 (二) 清如皋县志载作盐之辛苦: “晓露未晞,忍饥登场,刮泥汲海,伛偻如猪,此淋卤之苦也。暑日流金,海水如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此煎办之苦也。” 读着这两段详细真实的记述,无独有偶,让人联想起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确实,两者在描写劳动场景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 四川盐源县志载传说: “盐井开于西汉历五代而终宋,夷疆久已荒芜。无有知其处者。乃有牧羊夷女,蓑笠而独饮池之故,既知齐水,乃事牢盆,至今祀之,如玉女神焉。”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纯情玉女,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原野上牧羊的情景,是不是很有诗意?是不是富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趣? 这位元代重新发现盐泉的少数民族少女,清代又称为“开井娘娘”。被后人这样记载: “羊饮于此,迹之,见白鹿群游,尝其水而咸,指以告人,因据井汲煎,获盐甚佳,即今日白盐井也。” 为此,并在井旁建一座庙,庙里塑着一个纳西族女子装束的神象。香火一度十分旺盛。 传说毕竟是传说,究竟当时是谁发现的盐井,无从考查,也没有必要考查。但起码有两点可以反映这个传说是寓教于乐,积极向上的。一是它在古代传统上女性总是受到歧视和排斥的下,敢于承认女性在生活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