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doc_第1页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doc_第2页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doc_第3页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doc_第4页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艺术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准。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才能做到既保证教学效果,又符合美学法则呢?英国美学家荷加斯指出:以波浪组成的事物就能产生一种变化美。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以序列性为前提,实现序列性与波动性二者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行。现代心理学家、统计学家证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教师在教学结构设计中务必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由此而论,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凤头一驼峰一豹尾”的形式,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一、课堂教学导课设计艺术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它。”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也是如此。好的导课,如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全面胜利铺垫基础,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又如钢琴家演奏,发出的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给人一种激情夺魄的艺术享受。一堂课开始就教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是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撩人心魄的教学情境中,或悬念于怀,或激情四溢,或徘徊于新旧认识的矛盾圈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下是几种常用而典型的导课技巧。(一)激情共鸣式情感是美感体验中的必备因素,如果情感缺失,再高明的教学艺术也将苍白无力。理科教学内容虽重科学性,但其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引发美感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宜于导课时以情真意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平静的感情湖面上泛起阵阵涟漪,收到师生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艺术效果。(二)设疑启思式疑问与矛盾作为思维的“启发剂”,可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遵循“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的认知程序,充分发挥设疑导课的启发功能,以扬起学生思维与想象的风帆。我在讲授“摩擦力”时,把一根筷子使劲插入一个用米粒塞得紧紧的杯子里,说:“当我迅速提起这根筷子时,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吗?”学生顿生疑窦。我随手把筷子一提,米和杯子也跟着提了上来。学生很惊奇,仿佛看魔术似的。我又说:“这不是变戏法,而是科学实验-摩擦随压力而增大的实验,是筷子对米粒相当大的摩擦力把米连同杯子提了起来。”在接下来有关摩擦力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的导课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思维在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碰撞中得以升华,使所学知识溶解于学生的思维之中。(三)故事寓理式能否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采取意蕴深刻的故事导课,则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我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向学生介绍:“ 1912年秋天的海难故事”,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应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四)游戏引起式帕尔默说:“教师应当采用各种适合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发展。”新课伊始,教师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游戏,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导课技巧。教师与学生“忘乎所以”地沉浸在游戏情景中汲取知识的甘霖。一位中学教师在讲“简易方程”时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你们每人想好一个数,加上2,乘以3,得出的积减去5,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只要你把最后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立刻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学生纷纷举手。“我的最后结果是15”,学生甲说。“你原来的数是7对吗?”教师回答。“对”,学生高兴地说。“我的结果是37”,学生已说。“你原来的数是18吧?”“非常正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方法吧。”“好方法是列出简易方程,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会了。”教师巧妙地引入新课,学生则兴趣盎然、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二、课堂教学高潮设计艺术课堂教学高潮如同“驼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缺少课堂教学高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难以突破,课堂气氛也将难以调动,如同高明的艺术家总善于精心设计其艺术作品的高潮情节,优秀的教师也总是设法把课堂教学引向那“万马战犹酣”的教学艺术高潮场面。教学艺术高潮是指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教学活动是最具个性特征的一种活动,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创设课堂教学高潮的方法也不同,或豪迈奔放,或庄严悲壮,或热情洋溢,或富于哲理 在教学高潮中,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教学艺术高潮中应找准时机,或设在重点难点处,或设在疑问丛生处。对此,以下几种技巧可资借鉴。(一)巧布疑阵的悬念式悬念式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是文艺作品情节的精髓。导课时教师有意避而不讲,引而不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精彩而成功的悬念能给教学带来无穷的韵味,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 的教学效果。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又如同“迟迟没有出现的戏剧结局”,产生出“逼入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位数学教师讲点、线、面的基本概念时,出示一张白纸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张白纸是面,还是体?”这一饶有趣味的问题牵动着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 ,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学生争相举手、纷陈己见。有的同学说:“这张白纸是面,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常听老师说把书翻到多少面,没听说把书翻到多少体。”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回答,全班学生互相争论起来了。这时,老师启发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把书翻到多少面的面与体又是什么关系呢?有位同学回答:“人们常说的把书翻到多少面的面,即页的意思,是指这个物体的表面,不是指物体本身。显然,这样的面是没有厚度的。而一张纸是指这个物体本身而言的。一张纸再薄,它也有长宽高,因此,它是体,而不是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的教学高潮。(二)连环层进的引导式教学高潮的形成,需要师生的最佳配合,而关键是启导有方的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在认知的阶梯上拾级攀援。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 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 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这次教学高潮的设计,得力于教师循循善诱 的启发功夫。(三)因势利导的应变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情境瞬息万变,随时有可能发生意外的事件,处理欠妥当,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学预先精心设计的计划付之东 流。教师若能因势利导、灵活处理,则可以形成课堂教学高潮。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加法交换律的例子。一名学生故意举“0000”作例,另一名学生附和说:“50505050。”这位教师先是一怔,然后认识到这是理解加法交换律的特殊表现。他当即表扬了这两位学生。这一难得的“故意”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小数、整数、各类数字的例子举了一大串。有一位学生说:“我举一个例子a+b=b+a 。”“好”!这位教师故意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的呢?”这位学生满有把握地说:“数字例子是举不完的,用字母表示就全部包括进去了。”学生都投以羡慕的目光。这位教师若以“调皮”看待这两名学生,不予理睬,将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机智。正是他适时地因势利导,把教学不断引向深入,才出现了这一课堂教学高潮。(四)活跃激烈的辩论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好像在跟学生随便交谈,发表自己的议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教师有意地制造活跃自由的课堂讨论,既可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实为一种制造教学高潮的良好技巧 。一位教师在教初中代数课时,问学生:“X同-X 比较,哪个大?”这如一石投入平静的湖水之中,在学生中激起了讨论的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当然是X大,X是正数,-X 是负数,正数当然比负数大。”一名学生回答到。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看X不一定比一X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x取什么值,当x取正值时,x比一x大;当x取负值时,x比X大 ;而当x是0时,x和-X 相等。”另一学生反驳道。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中,尽情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里而备感振奋。诚然,我们不应仅仅追求课堂气氛表面上的活跃激烈,因为它与这一技巧的内在精神毕竟不完全一致。三、课堂教学结课设计艺术好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中国传统艺术很讲求结尾处的余音韵味、相映生辉,则更得艺术之三昧,臻结构之佳境。高明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作家,总善于给自己的艺术作品设计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豹尾”,都很讲究结课的艺术技巧,显示出各自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或含蓄深远,或画龙点睛,或留设悬念,或释疑解惑。但不论何种技巧,都应给学“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之感。好的结课可以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与艺术上的享受。为此,教学结课应力求做到首尾呼应、蕴藉隽永。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教学结课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技巧: (一)总结升华式由于学生不善于归纳知识,课尾要引导学生回到整体上来,以理性的高度、准确的语言总结升华,即结课时教师利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采用叙述、表格、图示等方法加以浓缩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其艺术性表现在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上。系统完整是指教师应准确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内容要点,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简明扼要指将教学内容以最简洁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述出来。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这一常用的结课方式应防止使用现成、枯燥、抽象的概念语言。(二)巧置悬念式演戏讲究演透而不演绝,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因为盎然的余味是艺术永存魅力的秘诀所在。教师在结课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得“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悬念的设置应有较高的艺术性,既有思考价值,又避免学生费解。一般而言,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用悬念式结课较好。有位数学教师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结课时设置“有没有这样的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如果有,有几个”的悬念,让学生咀嚼与思考。这种结尾既避免了学生费解,又利于学生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为上好下节课做好了铺垫,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三)拓展生发式有些课讲完后,不应作为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拓展。一位生物教师在结课时介绍完他带来的关于昆虫知识的书、标本、图片后说:“下一课,我们开个昆虫研究座谈会,要请大家谈谈看了这些书、标本、图片得到的知识,谈谈关于昆虫的许多有趣的事情。特别要谈谈你自己对昆虫生活进行的观察研究,以及在研究昆虫时的发现。怎样研究昆虫呢?你们会在书里找到一些方法的。要是你自己想出一个研究昆虫的方法来,那就更好了。”这样就把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的奥妙。(四)幽默解颐式幽默从美学意义上讲,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意味深长的笑。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教师娴熟地驾驭教学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美国的乔治可汗说:“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幽默式结课常能收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它有时来自教师精心的设计,有时来自教师机智灵活的应变。亚里士多德说:“美与不美,区别就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偏离了完整性法则的课堂教学,只能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