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文化遗产问题张中行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使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以慰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这在现在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重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银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能胜任的。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还是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习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处理了。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非常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出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 入现代语;不然,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擦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是几乎不可能了。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哪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像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技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许多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节选自文言和白话)1.下列对文言的继承和享用问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学文言和会文言的人越来也少,我国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价值很高但难以继承、享用的矛盾。B.培养少数专业人员,用翻译和介绍的方法传递文化遗产,虽然有不少困难,但是是一个妥善的方法。C.文学作品的欣赏只靠少数学古典的人去传递是行不通的,因为欣赏是需要每一个欣赏者亲身体味的。D.很久的将来,古典文献重要性可能会发生变化,文言的继承和享用只能由那时的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现代语要从文言里吸收营养,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学通文言,兼通古今,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B.有些现代人食古不化,在现代语中生搬硬套一些文言的程式,结果与自己想要求好的愿望相背离。C.事实证明,今后的现代语几乎不可能再从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我国的文化遗产那里吸收到什么营养。D.唐宋以来的白话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的特点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或深思的。3.对作者在文中忧虑的问题,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考虑到文言的难于学习,难于学会学通,担心现代文不能从文言文里吸取营养。B.作者担心少数专业人员难以选拔,难以胜任繁重的翻译介绍工作,翻译介绍未必能使人们领会传统文化。C.作者担心学生从语文课本里学文言的办法不能持久,但赞成更多有条件学文言的人不要放弃机会。D. 作者担心汉字的存废,担心很久的将来对古典文献重要性的认识会发生变化,但仍然寄希望于将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选自元史许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儒生中词赋选 选:被选中,入选B寻佩金符 寻:寻找(联系上下文,应为“不久”)C楫考满去 考:考核(合格)D系富民 系:关押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许楫体恤民情的一组是(3分)三年,屯田,果获其利 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皆遣返还乡 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 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A 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楫年少时擅长词赋,品德贤良,到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因不愿意担任文簿官,辞去职务,改为知印。B许楫因为身材魁梧善于答问,受到元世祖的器重,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又因为主持屯田有功,受到奖励,并升迁为陕西道劝农使。C在湖南、江西两地任提刑按察副使期间,许楫仔细查问案情,释放了一位无辜的佃农,使600多良民免遭冤枉,遣返回家。D在徽州总管任上,巧谏刻剥百姓的户部尚书王巨济,使徽州百姓免去了多征的一千锭赋税,他还使柯三八等盗贼投降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4分)译文_(2)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3分)译文_(3)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3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中吕】普天乐滕宾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梨。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注解】元代散曲作家。一作滕斌、滕霄,字玉霄,别号玉霄山人。黄风(今属湖北)人。生卒年不详。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市)人,一说为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元至大(13081311)年间任翰林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山为道士。莎茵:像毯子一样的草地。黄尘:指官场上的风尘。8.这首小令多层次多角度地写景,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试依诗句简析。(5分)9.这首元曲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2)庄生晓梦迷蝴蝶, 。 (李商隐锦瑟)(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4)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5)悔相道之不察兮, 。 (屈原离骚)(6)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父子间的怯意韩羽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从“父亲”杜撰的“看庙”一词,可见“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行为近乎幼稚。但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心人,把他对传统文化的向往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B.父亲送“我”上初中时,“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说明“我”并不想上学去了,只想跟父亲回家,接受父亲的教育,替父亲分担家中的负担。C. 第段中,“我”之所以“凄然”,是因为“我”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了两代人无法相互理解与沟通的隔阂而感到失望。D. 我”对“父亲”的感情从畏惧、理解到敬重与矜悯,“父亲”对“我”的感情从期盼到依恋与敬畏,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E. 文章选取了人生中沉淀于心的、感人肺腑而又鲜活生动的几个生活片断,给读者以人生的沧桑的真切感受。(2)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特征。(6分)(3)分析下列“父亲”语言的语气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内涵。(6分) “像真烧焦了一样。” “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快了,你走吧。” (4)小说的题目是“父子间的怯意”,“父”与“子”为什么对对方有“怯意”?文题是否可改为“我与父亲间的怯意”?(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郁达夫在南洋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经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他认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的敲诈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以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南海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的祖国在国内各个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他坚信说:“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日和坚决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的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以后,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指出“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祗一旅,卒能兴夏。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是指日可待。”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间,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战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到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和鼓励。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怀忆鲁迅的文章,发表讲演,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为,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接着又进一步倡议全马来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原有编印的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稿;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亚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少贡献。(选自郁云郁达夫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写了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众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他忍辱负重、曲线救国的伟大之处。B.郁达夫不得已离开自己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他对当时中国的高官大吏极其失望,但对民众抗日却抱有必胜的信念。C.“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祗一旅,卒能兴夏”,这里表明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意思。D. 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的回应。E.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2)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6分)(3)在培养马来亚文学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4)从这部传记来看,传主既有作为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的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犯了错误应该首先检查自己,文过饰非都是不对的。B他的动机是好的,做法虽有欠妥,但也无可厚非,希望今后能有所改进。C4月8日,在美国国务卿向其国会提交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中,美方不改颐指气使的偏见与傲慢,对中国人权状况说三道四。D.不可理喻的“瘦肉精”事件,令人们再添食品安全之忧。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因特网的诱惑无法令现代人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人们难以接受。B多国部队对利比亚实施的军事打击造成平民伤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C省反腐领导小组的有关同志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D日本对这次特大地震列岛造成的系统性破坏不亚于一场“中型战争”。1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今天天气晴朗,我凭窗远眺,但见远处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啊,这儿真是气象万千!啊,那儿的美景真是千变万化!岗峦起伏,白云出没,变成了一片云海,有时一带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了许多楼台,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古木参天,绿荫蔽日ABCD16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金砖国家2011年4月日在中国三亚举行峰会,右图是峰会的会徽,请你认真观察和探究图案的核心创意,并概括其寓意。(5分) 答:。17仿照例句,从下面给出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另选一个),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6分)示例: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内心空虚,终究不能成为栋梁。选择参考:彩虹 圆规 气球 答:。正面:。反面:。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1、B(3分)(依原文“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还是脚踏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习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可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是一个妥善的方法。”之说不合理。2、C、(3分)(参见原文第二段末,这是作者由现在学文言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所做的一种推测,并非“事实证明”)3. D.(3分)(文中并未涉及汉字的存废问题,从“这是说不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处理了”可见作者认为很久的将来由那时的人随“古典文献重要性的变化”考虑处理,并无担忧。)二、4B(“寻”副词,不久。)5C(间接说明他有远见;间接说明他善于与人沟通,有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是在呈招降之策。)6B(许楫只是建议屯田,并没有主持屯田。)7见“参考译文”画线句。(“有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阴”1分,“款伏”1分,通顺1分。“死耶、生耶”句式1分,“虽”1分,通顺1分。“会”1分,“从”1分,通顺1分。)【参考译文】许楫字公度, 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 15岁时凭借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了京城后, 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 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 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许楫非常器重。一天,许楫随省臣立于殿下, 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 问:“你是秀才么?”许楫躬身回答说: “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 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 并兼承发司事。不久, 朝中设立大司农司, 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 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对商挺说:“京兆的西郊, 有几千顷荒地, 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 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 每年可收获的谷物,(可以)供给王府的需要。”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 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 屯垦完成, 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 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至元十三年(1276 ) 宋朝被平定, 皇上命平章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以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 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 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 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 提升许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 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让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此情后, 释放了佃户, 关押了富民, 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 行省下令郭昂讨 伐叛贼董旗, 俘获了很多贼兵, 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600多人,都遣返还乡。至元二十三年, 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 总管全国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 仗势刻剥百姓, 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2000锭, 王巨济还怒其少, 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 阁下是要百姓死, 还是要百姓活? 如果要百姓死, 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 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 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 因饥荒做了盗寇, 行省右丞教化(人名)用兵去捕, 双方相持七个月, 派人前往说服, 三八等人说: “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 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 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 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 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 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 高兴听从他的计谋, 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至元二十四年, 授予许楫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二年后逝世, 终年70岁。(二)古代诗歌阅读参考释义嫩柳的枝条又柔又细,莎草如茵铺满大地。几枝红杏争闹着探出围墙,深深的庭院里把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多么妩媚。闲看儿孙们在月光下扶犁耕种。官场的风尘早已在我的心意之外,四周的青山却尽收眼底,回来吧,学陶渊明那样回乡隐居。8. 参考答案:(5分)“柳丝柔,莎茵细”写出柳丝如线,莎草成茵,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数枝红杏,闹出墙围”,又是一幅春色满园,气氛热烈的景象;“院宇深,秋千系。”写作者的居住环境,静谧、安逸。“好雨”两句,写作者设想在“好雨初晴”的明媚春光中,在东郊闲看儿孙们月下扶犁春耕。9. 参考答案:(6分)此曲以景起兴,以情作结,虚实结合,以实衬虚,景情交融,以景见志。作者是通过重点对春日景色的描绘与微露对官场生活的鄙弃,表现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倾慕。10(6分)(1)但见悲鸟号古木(2)望帝春心托杜鹃(3)潦倒新亭浊酒杯。(4)潮平两岸阔(5)延伫乎吾将反(6)瀚海阑干百丈冰11(1)答D得3分,答E得2分,答A 得1分,答其他两项不得分。A“父亲”“看庙”的做法“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可见“幼稚”不妥。B心理分析不完全合理:望着父亲送自己归去的背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依恋。C“失望”与文中的感情不合。文末作者还说:“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2)(6分)父亲的形象:从文中可看到“父亲”质朴率真的性格特点。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对儿子寄以极大的期望,他用自己的方式引导教育孩子,表达情感,有时甚至“粗鲁”,却是粗中有细。(3)(6分)(赞叹的语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同时又启发“我”认真揣摩,在“我”身上寄托了他的希望。语气近乎命令,表达了父亲“望子成龙”的期盼,把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向往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了。语言简短而决断,但其中包含的是父子间难舍的深情。)(4)(8分)(参考答案小时候“我”对“父亲”“怯意”,小 时候“我”对“父亲”的“怯意”源于“父亲”对“我”严格而近乎苛刻的要求。后来“父亲”对“我”的“怯意”出于父亲对文化人(干部)的敬重和自感卑微的心理。第二问可自主作答。如认为不能改动:作者虽然写的是发生在“我”与“父亲”之间的“怯意”,但现实中做儿子的,做父亲的,大概都能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人生的沧桑。即小说反映的现象具有社会性,因而题目不能改动。认为能改动,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第问4分,第问4分。)12(1)、B3分、D2分、A1分 A.本文主要写郁达夫文学活动和抗日活动两方面的事迹而非“众多方面” C.这句话表现的是郁达夫对抗击日寇,复兴华夏的决心。“对统治者不抱任何希望”缺乏依据。E“.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这是说他利用他的副刊园地,主动介绍鲁迅精神,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而非“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况”撰文。(2)(6分)写出大批激励抗日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开拓马华文艺。利用副刊介绍抗战文艺,转载国内抗战文艺作品,推荐、鼓励宣传抗日和筹备经费的演出、画展等。撰文纪念鲁迅,介绍鲁迅精神。答出其中三项即可。(3)(6分)郁达夫为培养马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杭古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拟聘用人选(二)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广西医生人文考试题库及答案
- 初任法官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功能医学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图片
- 证券合同证券承销的规则5篇
- 防水工程考试题及答案
- 云南焊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合同范本与审核要点
- 辽宁专本连读考试题库及答案
- 日报社笔试考试题目及答案
- 安全及节能驾驶培训内容课件
- 抖音公会入股合同协议书
- 代加工协议合同范本
- 转基因玉米培训课件
- 3.2《学习成就梦想》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 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
- 2025年GCP制度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 乡镇卫生院肿瘤随访课件
- 冷库维保合同(2025版)
- 2025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