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落花生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板书:19落花生)(二)检查预习1填写生字表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和b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榨”是翘舌音zh,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可惜:值得惋惜。开辟:开拓发展。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分辨:辨别。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4练习用“居然”造句。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板书:(二)母亲的建议)(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4)练习用“成熟”造句。“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板书:略写详写)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八)作业。1用“居然”“成熟”造句。2背诵课文。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南泥湾开荒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读准生字的字音。并会正确书写。 2、能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若明若暗、津津有味、艰苦岁月、满山遍野”等词语及带点字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初步运用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用两个关联词语造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解题导入新课。(1)揭题,说说“开荒”是什么意思。(2)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在哪时?(出示中国地图,指点南泥湾地理位置)(3)谁在南泥湾开荒?什么时候到南泥湾开荒?他们为什么要开荒?他们怎样开荒?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给课文分段。(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些什么。(4)口头填空:()年,()到南泥湾开荒。 讨论课文可分几段,哪一段是重点段。3、自学生字新词。(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2)看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3)分析字形结构,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防止它。(4)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词语和带点字的意思: 若明若暗、津津有味、聊天、艰苦岁月、满山遍野、顷刻4、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2)分析字形,说说下面几个字的结构:旅:右边怎么写?荒:下边怎么写?窑:下边怎么写?聊:右边怎么写?昂:下边怎么写?棘:左边怎么写?(3)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能句子。5、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题。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第2课时:教学目标:1、根据课后问题3,研读课文重点段。体会“南泥弯精神”。 2、学习“总分总”的段式结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教学重点:根据课后问题3,研读课文重点段。体会“南泥弯精神”。教学难点:学习“总分总”的段式结构,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节奏感。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1、根据课后练习3,自学重点段。2、读读议。(1)第一层(3、4、自然段)。按什么顺序写?集中描写了什么?天麻麻亮长时间工作快到中午刚吃过饭快收工的时候 从朗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战士们什么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荒的热情。)再自由读这一层课文,体会战士们的精神。(2)第二层(第65自然段)。开荒中遇到哪些困难、战士们怎样对待这些困难?面对困难,战士们体现出怎样的精神?(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体会这种精神。(3)第三层(第6自然段)。交流课后第3题的第4题。火攻用战术开荒打包围(画示意图体会战术)中间突破这段是什么结构段式?(总分总)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战士们的精神。(足智多谋工,顽强地克服困难的精神。)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读,体会战士精神。4、小结:第二段主要写战士们开荒的情景,可以从三个部分来理解。(说见三层内容)。5、作业。(1)练习4。(2)任选期中一个话题说一说。学习第3、4自然段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述你某一天的学习生活。学习第6自然段的方法,用“总分总”的段式结构描述你克服的一个困难。(3)根据第二段课文内容,用上“虽然但是”“而”“尽管却”写段话。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第3课时:教学目标:1、以重点段为核心,联系其余两段,理解全文思想内容。 2、完成书面作业。教学重点:以重点段为核心,联系其余两段,理解全文思想内容。教学难点:以重点段为核心,联系其余两段,理解全文思想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听写词语。2、通过学习重点段。体会到战士们怎样的“南泥湾精神”?那么第一、三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生活条件)。用横线划出描写生活条件的句子。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战士们的情绪又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聊天、讲故事、做香甜的梦)概括段意,用上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战士们的生活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却自力更生,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结果是变成“陕北的好江南”。)(3)读完了第一、三段,我们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更全面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地克服困难的精神。)(4)这种“南泥湾精神”在当时起了很大的鼓舞人心的的作用。作家写文章,音乐家谱写歌曲,歌曲南泥湾誻当时涌现的一个音乐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体会歌曲所歌颂的“南泥湾精神”。听南泥湾歌曲。4、根据自己对南泥湾精神的理解,选择课文读一读,比一比,谁的朗读中对“南泥湾精神”体会得最深刻。5、作业。(1)作业本第5题。(2)作业本第6题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夏明翰英勇就义第1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夏明翰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22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重点深入,背诵和默写就议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重点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背诵和默写就义诗。教学难点:理解背景知识有一定难度,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难理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题释题1、播放歌曲九.一八,欣赏歌曲。2、回忆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英雄人物。提示:很多英雄人物被编进了教材。3、根据课题,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4、理解“就义”,与“牺牲、逝世、死了”区别。选其中一个词说句话。二、听课文录音,说说你对夏明翰烈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意思。(2)找出反义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2题。(3)读通课文,想想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4)划出不理解的词句。2、交流自学成果(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2)找出反义词。 慌张(镇定)软弱(坚强)清楚(模糊)低头(昂首)(3)解释重点词:就义、信仰、折磨、四海为家、遍体鳞伤、斩钉截铁(4)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敌人的手段 夏明翰的态度 劝降 决不放弃心中信仰 酷刑 始终不能意志动摇 审问 借机斥责敌人罪恶 砍头 唱国际歌,写就义诗四、给课文分段1、提示:根据题中的重点词去找课文的重点段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每段的主要意思。(拒绝投降、英勇斥敌、英勇就义)3、说说课文哪两段是重点段?为什么?(初步掌握从题目中的重点词推断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五、作业。1、作业本第1、2、4题。2. 搜集英雄夏明翰的资料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说说夏明翰被捕的时间、原因。2、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二、研读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反映了夏明翰的英勇? 用“当(),夏明翰()。我要说,夏明翰()。”来说一段话。也可以自由组织语言。2、学生自由交流,集体汇报,教师适当点拨。(1)敌人的两问有什么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明知帮问,极其虚伪) 夏明翰的回答揭露了敌人的什么罪行?(敌人颠倒是非、欺骗人民的可耻言行。)(2)说说夏明翰三次回答的含义。“共产党万万岁”说出了夏明翰的愿望和信仰,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胜利,共产党永远存在。“革命者四海为家,我的家在全世界”表明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根本不把个人放在心上。 (结合完成课后作业3)“我们的人都在我心里”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3)夏明翰的三次回答表明了他什么志向?(表明自己坚信共产主义趔,对革命满怀信心的立场和志向。)(4)在五问五答中,敌人和夏明翰的神态语气都有什么变化?分别用“_”和“”划出。敌人夏明翰杀气腾腾镇定生气冷冷一笑气得要命瞥了他一眼声音越来越高斩钉截铁课文没有直接写第4、5次问话时,敌人的神态或语气,你能否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出来?(气急败坏、气得暴跳如雷)3、教师小结:细读人物的语言、神态能帮助我们领会人物的品质。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1)录音范读(2)自由练习,集体朗读第二段。(3)个别朗读,交流。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教学反馈: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回顾上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巩固字词,听记:叛徒、信仰、刑罚、毫不含糊、斩钉截铁3、用上这些词说课文内容。4、自查、订正。二、研读第三段1. 自由朗读,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2. 投影出示“就义诗”,朗读、理解这首诗。砍头牺牲英雄气概主义真理就义杀了一人坚定信念自有千万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4. 背诵、默写就义诗,结合完成作业本第6题。三.研读第一段1、自由读议第一段,想想与重点段的关系。2、让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内容不单单是理解重点段的内容。 教师板书: 敌人夏明翰 软硬兼施坚贞不屈3、指导朗读四.总结全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说说夏明翰唐人为什么能在敌人面前这样英勇无畏?课文反映了夏明翰烈士怎样的崇高品质?五、作业1. 作业本第5题。2. 找个观众朗诵就义诗。3. 摘录几首革命诗和同学交流。板书: 9、夏明翰英勇就义敌人夏明翰劝降不动摇酷刑不畏惧审问斥责砍头就义教学反馈:玛丽亚的心愿第1课时:教学目标:1、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第1自然段第1句话,第2自然段第1句话写句子。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教学难点:仿写句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揭题激疑1、齐读课题2、“心愿”是什么意思?玛丽亚是谁?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呢?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检查字词:(1)质疑问难(国际博览会、阿根廷)(2)多音字:应、差、兴、卷(3)词语: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大洋彼岸、销售一空(说说“琳琅、廉、彼、空”的意思)3、讨论: 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4、给课文分段。(1)分段。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为什么?(2)讨论段意。三、学习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2、这一段的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1)我们的展品有200多种,从布匹、丝绸、挂毯到各种文具,应有尽有,把中国馆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说说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意思,想象当时场面)(2)仿写句子。(3)热情的阿根廷观众,每天都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争相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中国的产品优质低价,受到阿根廷人民的欢迎)四、课堂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板书: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句的含义。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感受中阿人民的友谊。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趣1、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 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二、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说说玛丽亚一共几次来到中国馆,每次的表现怎样?(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2、默读,讨论玛丽亚三次来中国馆的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什么?3、分析讨论:板书: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三次来到中国馆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下次再来(心愿)细读细想:为什么每次来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兴高采烈、喜欢迷恋的语气)5、玛丽亚的心愿只是她一个人的心愿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把柜台差点挤翻了) 为什么中国商品这么深受欢迎?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三、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最后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2、找出重点句。 优质的商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说说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3、思考:这些优质的商品是谁制造的? (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4、对比:(1)优质的商品在阿根廷人民中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2)优质的商品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简洁、含蓄。用“大洋彼岸”,使人产生距离遥远的感觉,更学友谊的珍贵,又避免用词重复,“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写得生动形象,使人想到种子会发芽、生长。)5、背诵四、齐读全文,深入理解1、玛丽亚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2、回顾全文,质疑问难。五、课堂作业板书: 玛丽亚的心愿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三次来到中国馆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下次再来(心愿)课后反馈或自我点评:这件事真_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在生活中寻找可以写作文的材料。 2、初步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3、会比较正确地感受一件不事的意义。教学重点:在生活中寻找有意义的写作材料,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教学难点: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几步一步步写清楚。教学准备:一、审题,明要求1、出示课题:这件事_ 比较与第一单元的作文题目有什么异同。2、横线上要补充点什么?二、自学习作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2、说说习作要求。3、交流,小结。横线上要补充这件事对你的感受习作要求:1、选择生活中的小事来写。2、挖掘这件小事中能引起大家思考的东西。3、把这件事分成几步,一步步写清楚。三、学习参考片断1、对照3条习作要求独立阅读参考片断,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2、交流文章写李洁邀“我”跟她一块买木夹子央教室后面的墙上钉拴绳子让同学挂雨伞雨衣的事。这是一件为同学服务的好事,“我”拍手叫好。事情经过是分几步写具体的:先写一个下雨天的早晨,我们来到学校;再写李洁让“我”帮她在教室后面钉钉拴绳;接着写“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告诉“我”是为了让同学挂雨伞雨衣;最后写“我们”一起动手。3、小结:学习了“参考片断”,我们怎样来确定自己的习作内容?四、指导选材1、指名读“提示”1:选择那些能引起大家思考的这一类生活小事。2、根据选材要求,说说你准备写什么。3、分析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4、对这件事,你的感觉如何,在题目上可以补充什么?5、学习“提示”3,怎样把经过分几步写具体。列提纲,把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