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复习题全.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复习题全.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复习题全.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复习题全.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复习题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题(1) 阅读任您解放军百万大军长江回答问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5)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第一句5“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这里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均”是“全”的意思,突出我军渡江的气势。 6.“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不能。删去后,是否包含九江就不清楚了。 7本段共15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其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一一15 B一一15 C一一 D一一-158“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 主观原因:另一方面都很泄气;客观方面: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9本段中两句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二)阅读课文第1-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选文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边的故事做铺垫。文中加点的“敌人的愿望”指什么? 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选文写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什么上?用自己的话概括。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在选文中画出“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语句,并且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功过都是由这一点发出来的。概括选文的内容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及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这句话中的“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否换成“干瘦得像老了的枯树”?为什么? 不能。原句表明老头子虽瘦却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无所畏惧;改句贬义色彩太浓,有损人物形象。怎样理解“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一句? 通过交代老头子的眼睛特点,赞美白洋淀人民。加点词语“过于”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是否含有贬义?“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结合全文,分析一下“老头子”为什么能“像没事人”一样,心情悠闲地“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其中的“事情”指的是什么?老头子乐观、自信。“事情”指如何消灭鬼子,保障部队供给等。选文最后一段,“敌人发了愁”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封锁落了空:“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苇塘里传出的歌声表现了苇塘中的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据此,你有什么感受?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4、阅读课文第55自然段-末尾,回答下列问题:语段选自小说 芦花荡 ,作者是著名作家 孙犁 。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qi( 泅 ) dng( 瞪 ) 剥( bao ) 藏(cang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啊!我真是小看了他。你看他,毫不畏惧、足智多谋。剥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水上有血,水下顶有机关!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他真有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三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2分)(1)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3)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4)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7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1)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分)比喻 (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解释这段话的含义。(2分)这段话准确生动地说明共产党的力量如广袤的森林生生不息,不断壮大,势不可挡。22短文两篇课课练:复习篇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惟吾4、德馨5、鸿儒6、白丁7、调素琴8、丝竹9、乱耳10、案牍11、劳形二: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孔子云:何陋之有?三:文中 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是运用起兴的手法。四: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其“陋”的?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中的“上”和“入”在文中有何表现力? 苔痕本来为静态,“上”方位名词做动词,写出了动态;草色本来在帘外,也为静态,用“入”字也写出了一种动态。这样就把苔痕和草色都写活了。 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六: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更加突出陋室不陋。 七: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和抱负。八: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斯( )是陋室 鸿( )儒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不妖( )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 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是 唐代(朝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ing 韵。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 以调素琴,阅金经;6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君子。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孔子云:何陋之有?六、阅读训练(36分)课内巩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1)名:(2)灵: (3)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分)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金猴迎新春 下联:金猴驾云来(二)(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妖: 益: 植: 鲜: 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品格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答: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9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