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盘点公考考官的那些陷阱题目.doc_第1页
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盘点公考考官的那些陷阱题目.doc_第2页
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盘点公考考官的那些陷阱题目.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盘点公考考官的那些陷阱题目【导读】阜阳中公教育联合安徽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盘点公考考官的那些陷阱题目。欢迎加入2014年安徽公务员考试QQ群:103463415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录用专题信息汇总(含16地市)/html/2014/03/7629.html2014年安徽省考笔试网校OAO教学,协议保障不过退费/bssk/anhui欢庆的春节过后,小伙伴们也即将投入紧张的公考备考复习中,回顾下行测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多数是很让人头疼的,公考行测题目的难度在于考官会在很细微、很隐形的地方设置陷阱,让小伙伴们“防不胜防”啊,现在就带大家盘点下那些公考考官出现陷进的题目,提醒各位考生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辨认。陷阱一之成语设错【例题一】 现在一些谈中国科技落后的文章,经常以晚清保守派把西方科技斥为“奇技淫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_ 科学技术。这只是一种_ 的说法。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早期学者对于此前影响生产力变化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相当看重的,并对它们给予了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的记述和肯定。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排斥 以点带面 B .抵制 断章取义C.鄙夷 信口开河 D .轻视 以偏概全【解析】:B由“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可知,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排斥”意思相近,由此可排除C、D。第二个空“这只是一种说法”,可知道要填的词语是对第一句话的解释,即用某个例子代替整个全部,是很片面的说法,很多考生会选择A选项的“以点带面”,错误的认为是以某个点代替整个面,很符合语境,这就进入了考官的陷阱,实际上“以点带面”意为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故本题答案为B。【点拨】:考官会在很多成语上设置陷阱,比如常用的陷阱之一就是望文生义,错误的按照成语的字面意思做选择,在这里提醒各位考生要按照成语的正确含义进行判断。陷阱二之常用搭配【例题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学_,文学家们似乎都已经退隐到超凡脱俗的文学世界里,或专营文学技术的革新,或致力于自我感情的_,在各种重大历史场合很难看到文学的身影。依次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消失 装饰 B .寂静 掩饰C.沉默 宣泄 D .沉寂 雕饰【解析】D由 “文学家们似乎都已经退隐到超凡脱俗的文学世界里”,“在各种重大历史场合很难看到文学的身影”可知,文学家们已经不常见了,可以排除A消失,程度太深,与句意不符。句子第一空需要填的是一个动词,而“寂静”是形容词,词性不符,排除B。第二个空,很多考生选择了“宣泄”,因为宣泄感情很常见,而雕饰感情不多用,这也就正中考官的陷阱,虽然宣泄感情更为常见,但在这里与语境不符,“宣泄”指当众发泄以引起注意,故排除C。选择了不常见的D选项。(安徽公务员考试网提供)【点拨】:考官另外的设错陷阱就是日常熟悉词语,利用考生对于某些词语的熟悉程度,设置为干扰选项,在次提醒各位考生要切忌只选择熟悉的选项。陷阱三之多人勿用【例题三】 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表还有不够_ 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 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 .细致 子虚乌有 B .精准 虚无缥缈C .合理 扑朔迷离 D .精确 空穴来风【解析】:B第一空中,修饰 “年表”这一对象,通常侧重的是准确与否,而非细致还是合理,所以答案锁定在BD两项,第二空需要填的是一个修饰“传说”的成语。由“不是而是”前后句子之间构成反对关系可知,这里应是表示传说的不可靠。所以很多考生选择了D选项“空穴来风”,错误的认为空穴来风是没有根据,不可靠的意思,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这样使用,实际上这个成语原意为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据此排除D项。故本题选B。【点拨】:现在很多词语,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偏离了原来的意思,但是在公考中还是按照其原意进行考察,这也是考官在设错的一个素材,希望各位考生要严格按照词语的正确含义进行判断。陷阱四之几字之差【例题四】 心理层面上,中国人对自身的确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使生命受之于一个体细胞的“克隆”,可能使人们难以接受,并且失却对生命的神圣感。在技术层面上.有性繁殖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它所包含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基本上能够保证人类适应自然的生存条件;但是“克隆人”在进化上的不确定性,是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而生存,人们还难以预料。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确切的是( )。A.“克隆”技术面临的难关B.中国人的生命观念与“克隆人”技术的冲突C.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主要区别D.中国人难以接受“克隆人”技术的原因【解析】:D 从文中心理层面上和技术层面上可知,文段为并列句群,那么文段的重点需要前后概括,即克隆技术在这两方面,也就是心理和技术上难实现的原因,所以排除B,片面的选项和C无关的选项,很多同学会选择A选项,但细细比较AD会发现,它们的意思类似,只是D选项多了“中国人”这三个字,正是这三个字才是全面概括文段的含义,即中国人从两方面难以接受克隆技术的原因。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点拨】:很多主观性题目,考生可以按照方法找到重点句,在进行选项判定的时候往往出错,这就需要考生先排除掉有把握的选项,然后仔细比对干扰项之间的细微差别,选择一个和重点内容最符合的。综上所述,公考行测题目的难度之一在于很多题目难易难辨,陷阱重重,这就需要各位小伙伴们在注重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易错考点的积累,每道题都要仔细、认真的思考。更多信息请访问:阜阳人事考试网 http:/fuyang.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