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3 只有一个地球一、导入揭题(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2、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二)核心解读: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进行客观说明的文体。写作时常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引资料。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既能使知识变得通俗浅显、形象化、条理性强,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组织语言交流:先引用文中一句话;再回答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后分析出其在说明事物上有什么作用。二、预习案(一)结合“十注”,自读生疑 环节要求: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并完成下列“初读案”。 1、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做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记,并完成下列“初读案”。(1)端起书,自由地读课文,标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写 的,全文共 个自然段,感觉作者是分 层意思写的。(2) 拿起笔,独立地初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并读生字。(3) 再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读完书后向同学请教。 (4)再独立地读课文,整理收集的词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5)依据下列提示,说说打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或段落,至少2 - 3处第 自然段中,“ ”“ ”,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由组长选择比较难写的生字词听写在下面田字格。(7)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 2、学后自测(请合上课本,先进行口头测试)(1)看拼音,写词语。 jn yn mi kun k ji n c gn xin ( ) ( ) ( ) ( ) ( ) wi xi h i k qn su y hu hui ln yn ( ) ( ) ( ) ( )(2)比一比组词,或回忆课文补充下列短语。 莹( ) 资( ) 赐( ) 滥( ) 胁( ) 睹( ) 慨( ) 荧( ) 姿( ) 惕( ) 监( ) 协( ) 赌( ) 概( ) ( )的球体 ( )的摇篮 ( )的宇宙 ( )的母亲 ( )地提供 ( )地开采 ( )威胁 ( )地保护(3)将下面的词语按要求分类。 破坏 枯竭 遥望 贡献 保护 索取 和蔼 断绝 近观 毁坏 贡献 亲切 近义词:_ 反义词:_3、整理我的“学习成果”(可以补充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写学习感悟,还可以提出学习问题)。三、探究案(一)小组合作,探读释疑 环节要求:结合学路 合作探究 在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中,或在老师检测学习效果中,提炼出全班的“探究问题”进行探究:【参考话题:地球( ) (提示:先听要求,填写双音节词,或四字词,或短语,然后开始探究)】(二)交流展示,释疑导读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在小组交流展示中:难点问题:结合生活现象,举例说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理解(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发展能力 全球生态环境状况一览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 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应证 (用时: 分钟)1、认真阅读上面短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短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你知道的说明方法还有哪些?(2)看到这一连串揪心的数字,你想到了什么?(3)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人人有责。请你给人类提几条保护地球的建议吧!2、听教师布置拓展作业(延伸到课外)。四、读写结合课外阅读根据老师要求,结合课文阅读核心目标和本单元习作要求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创新模仿摘抄的片段,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语段模仿写作 我这个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课题14 大瀑布的葬礼一、导入揭题自读“阅读提示”,归纳出学习目标:1、2、运用上一节课学到的( )法来完成这些目标。二、预习案(一)结合“十注”,自读生疑 环节要求: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并完成下列“初读案”。 1、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做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记,并完成下列“初读案”。(1)端起书,自由地读课文,标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写 的,全文共 个自然段,感觉作者是分 层意思写的。(4) 拿起笔,独立地初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并读生字。(5) 再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读完书后向同学请教。 (4)再独立地读课文,整理收集的词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5)依据下列提示,说说打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或段落,至少2 - 3处第 自然段中,“ ”“ ”,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由组长选择比较难写的生字词听写在下面田字格。(7)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 三、探究案(一)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环节要求:在组长带领下,运用“分学传合表”的小组学习方式,结合“学习目标”探究核心问题,探究核心问题,形成代表小组的学习成果。 核心问题:联系课文,结合生活,谈谈读后感受。三、展示交流(一)展示成果 积极挑战 环节要求:在主持人带领下,小组展示或小组登台挑战,通过成果汇报展示、补充、辩驳、pk挑战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课题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导入揭题(一)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二)核心解读:背诵感受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这些句子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外联系,通过联想来理解;通过修辞来理解。组织语言交流:先引用文中一句话,说说其在课文中的初步意思;再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谈,最后总结出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二、预习案(一)结合“十注”,自读生疑 环节要求: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并完成下列“初读案”。 1、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做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记,并完成下列“初读案”。(1)端起书,自由地读课文,标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写 的,全文共 个自然段,感觉作者是分 层意思写的。(6) 拿起笔,独立地初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并读生字。(7) 再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读完书后向同学请教。 (4)再独立地读课文,整理收集的词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5)依据下列提示,说说打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或段落,至少2 - 3处第 自然段中,“ ”“ ”,是因为 。(6)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由组长选择比较难写的生字词听写在下面田字格。(7)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的是 2、学后自测(1)看拼音写词语。 xin yn jn m ynr chn chn m l ( ) ( ) ( ) ( ) ( ) (2)先给下列生字组词,换偏旁之后再组词。(7分) 骏_( )_( )_( )_( ) 脂_( )_( )_( )_( )(3)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6分) 近义词:滋润( ) 幽香( ) 眷恋( ) 反义词:浓密( ) 清澈( ) 善待( )(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的土地 ( )的松针 ( )的昆虫 ( )的蓝天 ( )的流水 ( )的湖水 ( )的清风 ( )的味道 ( )的怀抱3、整理我的“学习成果”(可以补充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写学习感悟,还可以提出学习问题)。三、探究案(一)小组合作,探读释疑 环节要求:结合学路 合作探究 在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中,或在老师检测学习效果中,提炼出全班的“探究问题”进行探究:【参考话题:这是一片( )的土地 (提示:先听要求,填写双音节词,或四字词,或短语,然后开始探究)】(二)交流展示,释疑导读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在小组交流展示中:难点问题:联系课文,说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三)紧扣目标,发展扩读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发展能力 鸦 阵故乡失去的景观很多,鸦阵是其中之一。 鸦是指乌鸦,我们这地方土语叫“老鸹”。五六十年代,这种鸟儿很多。几乎每个村庄,那高高的树梢间都有乌鸦筑的巢。未进村,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乌鸦巢也是乡村的景观之一吧。它使我们感到,鸟儿和我们人类住在同一个村庄。 出沛县城向西北,三里一堡,二十四里路共八个村庄。我们住的村庄叫四堡。我们村的地半沙半淤,称不上沙土窝,再朝西北,到六堡、七堡、八堡,就是沙土窝了,那是“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土质瘠薄,多碱,比较适宜种的庄稼有花生、红芋。我们称那个地方叫沙土窝,也称花生窝。每年秋天到刨花生的时候,便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鸦阵很惊心动魄,显示出鸟类的一种气势和威风。当鸦阵过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挥着手臂朝那天上的乌鸦呼叫:老鸹老鸹使风来,给我削个花生来。这鸦阵竟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欢乐无比。 鸦阵的形成,自然和那沙土窝的花生收获有关。刨花生总是剥不尽的。那收获过的花生地,正是乌鸦觅食的好地方。于是,这季节聚集了成千上万只乌鸦也就不足为奇。 后来,这鸦阵便消失了;再后来,在故乡的天空或树丛,连乌鸦也很难见到了,因为这地方已容不得乌鸦的生存,它们或被农药药死,或为逃避猎枪的追捕,迁徒到山区去了。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世界同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奇、充满梦幻的世界。1、认真阅读上面短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鸦阵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消失的?(2)作者为什么无比留念家乡的鸦阵?(3)“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请你具体发表你的见解?2、听教师布置拓展作业(延伸到课外)。四、读写结合课外阅读根据老师要求,结合课文阅读核心目标和本单元习作要求进行课外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创新模仿摘抄的片段,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语段模仿写作 课题16 青山不老一、导入揭题自读“阅读提示”,归纳出学习目标:1、2、运用上一节课学到的( )法来完成这些目标。二、预习案(一)结合“十注”,自读生疑 环节要求: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并完成下列“初读案”。 1、结合“十注”静思默想,做好读书笔记,多读多记,并完成下列“初读案”。(1)端起书,自由地读课文,标自然段。 这篇课文是写 的,全文共 个自然段,感觉作者是分 层意思写的。(8) 拿起笔,独立地初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生字并读生字。(9) 再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读完书后向同学请教。 (4)再独立地读课文,整理收集的词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 (5)依据下列提示,说说打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或段落,至少2 - 3处第 自然段中,“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