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陂中学语文八年级(上)期末文言文复习一、理解默写。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2、过故人庄一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游山西村一诗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渔家傲一词中形容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5、浣溪沙一词中“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6、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8、过故人庄写老朋友相聚,亲切谈话的情景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9、游山西村一诗用常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时经过努力又发现新的出路的两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0、渔家傲进一步渲染将士们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1、浣溪沙一词中写景的句子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12、观刈麦一诗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13、赤壁一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作者由咏史而生发的感慨。14、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15、己亥杂诗一诗中比喻作者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6、山坡羊潼关怀古曲中强烈表现作者对人民苦难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的中心论点所在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8、观刈麦一诗中写农民割小麦时心理活动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19、已亥杂诗一诗中含有比喻义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阅读理解:(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俶尔远逝,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请在文中横线处写上课文原句。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隔篁竹成林的竹子 (2)水尤清冽寒冷 (3)俶尔远逝忽然(4)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3、用现代汉语表达下列句子的意思。(1)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4、请写出小石潭的特点。“全石以为底”和“水清”5、假如你是生活在小石潭里的一条鱼,你赖以生存的小石潭的水质已被污染,你的许多同伴已因此患病,请你写下你现在的感受。哦,柳先生,您可知我们的处境?当年您所看到的我们的先祖那种与世无争的神仙似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的朋友同伴们因为可恶的污染得了各种皮肤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真羡慕我的先祖们,今天,还有谁来关注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存环境呢?6、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 F G)(多选)、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日光下彻,影布石上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10、回答下边的问题。“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上文“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成为作者当时的心情的反衬,跟全文的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的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12、本文写景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认真思考,然后填空。第一段主要写的是潭和树,第二段则写水和鱼,第三段写源头和岸势,第四段写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本文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四幅令人惊叹的画面,即小石潭的水、石、源、氛围奇特,各自的具体特点是:水声“如鸣佩环”水色(又)清冽;石底“全石”,从石底卷出之石的形状可以说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源则奇在水的输道小溪“斗折蛇行”,岸势“犬牙差互”,竟“不可知起源”,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写氛围,作者先用“四面竹树环合”点染出环境的清幽,然后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高度概括了凄凉的氛围。第二段实写鱼,虚写水,第二段的描写,实际是第一段中“水尤清冽”的具体再现。这种侧面描写的高妙,为后来文人所称道和效仿。(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如仙境的美妙境界。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分)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6、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7、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8、本文的构思角度是(B)、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9、填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暗示出好友张怀民与作者有着相同的遭遇和心境,后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照应了这句隐含的意思。第二段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庭院月色。竹柏,古人爱把它们比做君子,比做好友,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情。全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眼前何时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第一节共五句,句句押韵,其韵脚是:号、茅、郊、梢、坳。2、首句中“风怒号”三字是说:声音非常大,其中“怒”字甩的很好,说说好在那里?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秋风好似故意与诗人作对。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3、找出第一节中“风吹茅屋”连续运用的动词,说明其表达作用。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是人的心弦。4、又“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上文中的“老无力”相照应。结合这首诗主旨,你认为作者“自叹息”的内容是什么? 自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自叹世风日下,自叹和自己一样的无数穷人的悲惨命运。5、作者用浓墨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6、“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中“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急切心情。7、对“群童”抱茅和诗人对大风刮走茅草心急如焚,从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境遇看应如何理解? “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大雨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8、尾段中表现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进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9、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四)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这是一首五言五言律诗(体裁)。2、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可知,“故人”生活在农村。3、诗中描绘优美的农村风光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4、“重阳日”指农历九月初九。“菊花”能否换成“桃花”,为什么? 不能,九月初九是秋天,菊花在秋天盛开,而桃花在春天开放5、这首诗是按时间(访问过程)顺序写的,题目中“过”的意思是访。6、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写的意境。走进村子,只见一片苍翠的树林环抱着整个村子,村外,逶迤青山相伴。7、作者写景有序,先写“绿树村边合”这是近景;再写“青山郭外斜”,那是远景,由近而远,景色越来越开阔。8、从诗中哪一句可看出主客心情与环境的惬意?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9、整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对田园情趣的感受。(五)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名。2、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地方)的景色。从“塞下秋来风景异”可以看出来。3、“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写出了将士们思乡的感情。4、哪句表现出将士们为国建功的愿望? 燕然未勒归无计(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地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困于心,衡于虑(衡:阻塞)征于色,发于声(色:脸色)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士: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恒亡(恒:往往)2、文中“是人”包括哪些人? 文中所列举的六个人及和他们同类的人3、第二段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或行拂乱其所为)。4、文章的论述从个人的作为推论到治国。5、文章开头列举一系列人物为例,暗示艰苦磨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推而广之,治国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一句正是从反面充分论证了这点。6、从行文看,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过渡的句子,作者认为,经过磨练,最终能达到今天人们所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的境界,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7、翻译下列句子: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8、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A、首段举例论证,六个人物的例子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B、第二段就事论理,用“故”字领起,表明议论由上述事例而引发。C、第三段的论述,由个人推及到国家,由正而反进行论证。D、末段是全文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9、细读上文第三段,然后按要求填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前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前文动心忍性说的。“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10、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是:受大任,成大业的人,斗必须经受艰苦磨练。文中论述的艰苦磨练的益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1、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请摘文中原句回答);其中最能体现国之“安乐”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和出则无敌国外患。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原句回答)。13、就作者论证的中心论点看,论述个人是侧重在“生于忧患”,论述国家时则侧重在“死于安乐”。(七)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忠之属也”一句所指的内容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把第一段分成两层,并简括层义: 一(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由。二(何以战):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5、第一段着重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其中体现出这种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C)、写统治者目光短浅,曹刿目光远大。 、写曹刿满怀爱国热情求见鲁庄公。、写曹刿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写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7、“可以一战”中的“可”相当于可以,“以”相当于凭借。“可以一战”这句话与上文何以战相照应。8、“肉食者鄙”的表现是什么?(用原文中句子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9、“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及战争的性质。10、“何以战”一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从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见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依次寄托在臣子、神灵、百姓上面。11、写鲁庄公对曹刿这一人物有何作用? 用鲁庄公的未能远谋衬托曹刿的足智多谋12、语段中今天还在广泛运用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13、曹刿在下令追击敌军之前担忧的是什么? 惧有伏焉14、曹刿认为可以追击敌军的原因是哪两个?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5、找出第二、三段中前后照应的两组句子。齐人三鼓三而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6、第一段文字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时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证明他判断的正确,显示了他的卓越军事才能。17、第二段(详写略写),第三段(详写略写),这样详略安排材料主要根据“论战”的需要,这样剪裁,使文章的中心显得突出。18、“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次击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击鼓之时19、本文紧扣“论”字,详写三次对话,所以,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D)、记叙生动、议论精辟、寓叙于论、寓论于叙20、对第三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此段文字写鲁庄公叙述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对曰”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第二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年级团建活动方案策划
- 工地建筑围挡搭建方案设计
- 咨询目标方案
- 游泳馆营销活动方案六一
- 大洼装修方案咨询热线
- 建筑师方案设计作图
- 社团活动策划创意方案
- 媒体广告行业市场竞争环境研究报告
- 企业运营效率提升措施方案框架
- 2025导游资格考试能力提升B卷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年贵州省凯里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大数据产业课件
- 潮汐能发电站课件
- 国际化跨国经营中的伦理问题概述
- 2025-202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禁毒知识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 初二入团考试内容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交通节能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针灸科感控知识培训课件
- 微生物学讲课文档
- 2025年秋期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