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doc_第1页
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doc_第2页
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doc_第3页
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doc_第4页
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城市自荐案例表案例ID号(组织者填写)案例名称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案例所在城市和国家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案例曾被介绍和推荐的权威信息来源(请附:相关期刊名称、封面、目录、相关文档资料全文复印件)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古城留迹,阮仪三主编,海峰出版社1990年出版;苏州古城保护与改造的探索,瞿慰祖主编,市政府古城保护建设办公室1996年出版;文化遗产苏州古城,杨卫泽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出版;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袁以新主编,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出版;苏州古城地图(附21张图),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等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出版;苏州桥,苏州市建设局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出版;环城园亭梦苏州,邵忠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苏州古城保护及其历史价值,俞绳方,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案例所获奖项或荣誉(请附括颁奖单位名称、获奖证书复印件)2001年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2年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古城区内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获2005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自荐理由 苏州是中国众多历史悠久城市中最富特色、最具传奇色彩的城市之一。它在整个古代时期一直是长江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日本史学家谷口满在苏州城的发展一书中这样评价:“苏州在古代,是第一等的古代城市;在中世纪,是第一等的中世纪城市;在近代,则是第一等的近代城市。”“存续了2500年,像苏州这样的城市尚无它例。”改革开放30年来,它又积极进取,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几乎可看作中国近30年来发展和进步的缩影。它一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传统的底蕴和力量,另一方面又充满活力,视野开阔。案例为观察这个城市乃至中国近三十年城市化历程提供了一个视角,可以看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保持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平衡的。苏州城滨临太湖,风景优美,特产丰富。据史书记载,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时值春秋吴越争霸,城市建设者考虑到战争需要,布局合理,规模宏大。到唐代,苏州城市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全城有坊60个,巷300多条,桥梁300多座,为江南雄州;宋时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南宋遭兵燹,城市遭到很大破坏,但是苏州人以独特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迅速恢复重建,并留下了城市平面图平江图;明清时期又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乾隆时的姑苏繁华图对此有极为真实的反映。千百年来,苏州在城市建设和精神文化方面都有独特的传统和创造。苏州城至今已逾2500年。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历经沧桑,城址至今未变,体系完整,个性独特。与宋平江图相对照,古城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城墙位置、路桥名胜基本相符,为世界所罕见。中国著名的规划学家、两院院士周干峙曾这样评价苏州古城:“从学术上看,宋平江图所反映的城市规划水平,还高于明、清的北京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24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城的规划设计是基于中国人对美好居住环境的追求,其具体而微的精华就是享誉世界的苏州古典园林,1997年园林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的理想典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城不仅具有建筑史上的意义,它还培育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市民文化和生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是由苏州起源、发扬并影响到全中国。苏州古城还有许多美誉,如丝绸之府、园林之城、工艺之市、人文荟萃之邦,这些美誉都说明一个事实:这是一座极具活力、创造力和融合力的城市。这种活力和创造力绵延流长,近三十年来,苏州又将这种创造力投入到城市的新发展之中。在古城东西两侧开辟了园区和新区,全面保护苏州古城,使之维持了800年前平江图的格局,继承了传统的工艺、艺术,改善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最佳实践区“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主题的典型案例。它反映了中国城市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寻求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平衡的努力和实践。作为对这种实践的肯定和支持,1998年,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在苏州召开中国欧洲历史城市市长国际会议,并通过了保护与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2004年,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案例,2001年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2年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苏州的成功,说明传统城市依然可以保持活力,现代科技并不排斥传统文明,关键是要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案例的成功,使苏州既有传统的工艺和艺术,又有现代的生活和技术,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对世界先进文明的吸纳,呈现出多元的城市生活风貌。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也为许多城市创新、融合提供了借鉴。具体而言,有六条经验:一是确立了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将古城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以历史的责任感,理性地协调平衡好各种突出矛盾。二是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和文物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探索了具有特色的“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实施原则。三是依法开展古城保护,坚持了规划控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古城保护的原则、内容和范围,强调古城保护的整体性、综合性,明确综合保护框架。建立了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四是采取了治本措施。制定了科学的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战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环境整治。五是树立全民保护古城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接受广泛监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六是将古城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指导实践,全面、动态、发展、渐进的保护观念,成为案例成功的有力保障。案例简介1、案例的背景:苏州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但是近现代以来,苏州城市建设滞后,人口增长较快,经济发展延缓。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州古城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城市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是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古城内传统民居面广量大,住房成套率低,户均居住面积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采光较差,阴暗潮湿,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差,无单独厨卫设备,无污水管道。居民大多使用“三桶一炉”(马桶、水桶、浴桶和煤球炉)。危房比例高,最多时达24万平方米。二是与古城承担职能之间的矛盾。古城承担的为全市服务的工商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职能,给古城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影响了古城居住和旅游质量,降低了古城的品质。三是与古城容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古城是苏州市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古城内生活着近29万居民,人流、车流、物流日益频繁,给古城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四是与古城外围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大量建设,以及城市用地的扩展,古城外围生态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古城水系受到破坏。五是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矛盾。古城处于整个苏州相对居中位置,由于历史原因,交通建设滞后,城市环路通而不畅,大量过境交通穿城而过。案例就是要解决古城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寻找现代文明和传统的结合点,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城市风貌和特色,为城市持续注入活力。2、案例的内容:1986年国务院批复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苏州今后的发展建设,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为案例成功奠定了基础。20多年来,苏州通过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古城居中、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为古城保护赢得了战略性的空间支持。2001年,撤销吴县市,南北两片设立吴中区和相城区,中心城市呈现“古城居中、组团式发展”的框架,凸显出古城的战略地位,也为古城保护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03年,提出建设平江、金阊、沧浪三个新城的思路,加速培育中心城区新增长点。这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使苏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古城的建设性破坏,有效地保护了历史风貌。一是科学制定保护规划。1986年,苏州市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为总的指导思想,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要求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道路景观;保持三横三纵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方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1996年、2004年重新修编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又重申了这些原则。目前,苏州古城保护范围为一城(古城)、二线(上塘线、山塘线)、三片(虎丘片、枫桥寒山寺片和留园西园片)。并划出了需重点保护的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阊门5个历史街区和盘门、观前街、十全街3个传统风貌地区,以及桃花坞等38个历史地段。上世纪90年代初,苏州编制了古城控制性详规,建立了较完备的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为保护古城风貌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完备法律体系,严格依法建设。为了保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苏州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苏州市市区河道保护条例、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出台了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文物保护办法、苏州市民族民间工艺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建设中对古城保护的三个最核心问题严格规划控制:(1)严格控制建筑层高,一般都在24米之下,古城范围内,没有一幢高层建筑。现在在古城登高,依旧可以看到北寺塔、虎丘塔、双塔、瑞光塔遥相呼应,空间轮廓线十分优美。(2)控制建筑色彩。尊重苏州粉墙黛瓦、体量轻巧、色调柔和的传统,以黑、白、灰三种基调为城市的主体色彩,使城市显得素雅宁静。(3)不在历史街区里进行民居拆迁和道路拓宽,保存好历史的信息、古城的肌理和街巷古朴的风貌。三是加大财政投入,修复大批文物古迹。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由市长任委员会主任。近四年共投入4亿多元用于修复古城区文物古迹,维修文物古迹150多处。苏州古城保护范围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还有控制保护建筑223处、古牌坊22座、古桥梁70座、砖雕门楼37座、古井639口和465株古树名木。在这些历史遗存中,8处古典园林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平江、拙政园、山塘历史街区和盘门作为苏州古城的典型地区,正在申请增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是整治环境,保护河道景观。水是苏州古城的“灵魂”,古城内现有古河道49.69公里,是我国河道最长的城市之一。治水成为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重要内容。自2000年以来,投资3.5亿元,引长江水入城,加大护城河和城内水巷河水的流量,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治理各类污染,清理疏浚古城区所有河道,使古城水质明显改善。2002年启动了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对围绕古城15公里的护城河进行整治,修复古迹,挖掘人文内涵,建设临水景观,并对两岸进行绿化,耗资30亿元。五是分层次,按步骤,循序渐进对人居环境进行改造。(1)对古典住宅进行单体改造。按照“保持传统外貌,完善现代设施”的要求,对一些质量尚可、有传统特色的旧宅进行改造。选择十梓街50号为试点,结合传统的天井、庭院,重新划分原有平面布置,扩大实用面积,增加独立厨房、卫生间,使每户能独立成套,功能完善。改造后的住宅条件得到改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一经验被推广到十全街275号、干将路144号、山塘街480号等传统民居的改造中,均取得成功。(2)在建筑单体改造成功的基础上,实施了“十全街”、“桐芳巷小区”的建设。以大量现场调查分析为基础,将十全街街道两侧和桐芳巷小区(街坊中的一片民居)的建筑物分为“保留、更新、改造”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研究,维护原有街巷格局,对民居修旧如旧,新建建筑物则充分使用独具苏州特色的建筑元素,改善居住条件,繁荣地段经济,完善公用设施。(3)结合解危安居工程,对古城街坊进行保护性更新。根据古城河道、街巷的走向和组合,将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并以街坊为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统计、计算工作。编制了街坊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合理确定了保护、保留、改善、改造的对象,具体明确到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株古树、每一口古井。对于需要保护、保留的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需要改善、改造的对象,做到外观保持传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整个街坊改造过程中,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排污排水、路灯照明等管线铺设一步到位。改造后的街坊居民告别了 “三桶一炉”,人均建筑面积由15.4平方米提高到25.1平方米。六是启动了平江历史街区和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提出:“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已经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苏州有5个历史街区,3个传统风貌区和38个历史地段,较好地保存了城市的肌理和历史信息,苏州坚持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性修复,特别是平江路、山塘街历史街区的修复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古城保护专家的肯定。苏州对历史街区内沿街沿河的民居和古迹进行了修缮,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供电、电信、有线电视、供水、雨水、污水六条管线已经入地,并恢复了石板路面。对不符合风貌的建筑进行了整治,立足恢复原有建筑群落的样式和格局,保持了粉墙黛瓦、街道邻里的姑苏风情。2005年,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获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6年开始对古城内所有街巷进行整治,改善和提高了人居环境。3、案例的成效:数年来,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案例已累计投入300亿元。古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古城区住房成套率从不到20%提高到63%,人均居住面积从8.4平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