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宋明理学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2018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宋明理学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2018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宋明理学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2018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宋明理学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2018秋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宋明理学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 宋明理学(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 【导学号:14322026】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 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B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三教合一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A项错误;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思想,三教合一的局面推动了理学的产生,B项正确;三教共存一碑,无法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且佛教处于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是三教合归于儒,D项错误。2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导学号:14322027】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B朱熹认为理在心外,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陆九龄、陆九渊兄弟认为理在心中,主张通过反省内心,达到认识理的目的。二者的最大分歧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B项正确;二者都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都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是天生的道理,不允许改变和破坏,A、C两项错误;“理”指客观规律,“气”指物质实体,二者都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都属于唯心主义,D项错误。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导学号:14322028】A“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心即理也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那些欲望,即“私欲”,因此A项正确;C项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B项错误,“人欲”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欲望,与正常欲望不是一回事;D项说法片面,排除。4“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导学号:14322029】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C根据题目,朱熹的“天理”和“公”在社会道德的反映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官员来说,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追求“天理”的方法论,强调的是实践,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C项正确;题目中讲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并未涉及权贵,故D项错误。5朱子语类中记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其要说明的是() 【导学号:14322030】A良知即天理B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C格物以求理D存天理,灭人欲B题干信息说明朱熹认为理无处不在,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万物的本原,故选B项。6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导学号:14322031】A注重德性培养 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 D追求个性自由B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注重德性培养,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天理即是人欲”强调理在心中,主张不断地进行内心反省以达到认识理的目的,B项正确;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C项错误;理学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不会追求个性自由,D项错误。7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导学号:14322032】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B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A项错误;“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致良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C项错误;王阳明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错误。8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导学号:14322033】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D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体现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与材料中“险夷原不滞胸中”相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与材料中“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相符,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质疑朱熹理学的格物致知,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冲A挑战练9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导学号:14322034】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DD项正确: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A项错误: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B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C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10在修养论方面,明代王阳明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下列观点,实质上与其相同的是() 【导学号:14322035】A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二程:灭私欲则天理明矣C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D张载: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B根据材料信息“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可知材料说明王阳明明确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其实质是主张用思想统治人民,与二程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符,因此B项说法正确。1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036】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做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思想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时间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回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王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归纳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答案(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吸收诸子百家学说。(2)思想体系:理学。集大成者:朱熹。(3)思想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特色:倡导个性解放。(4)贡献: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道德修养。12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4322037】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是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据“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据“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是成圣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内心、知行合一。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虽是针砭专制”得出批评专制,根据“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据“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得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梏。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