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doc_第1页
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doc_第2页
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doc_第3页
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doc_第4页
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科班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一、时间表:(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黄帝、尧舜禹时期2、奴隶社会(约前2070年)夏朝(约前1600年)商朝(约前1046年)西周(约前770年)东周 春秋 战国3、封建社会(战国后期)秦朝(前221)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公元618年907年)-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公元1271年)明朝(公元1368年)清朝(公元1644年1840年1912年)二、原始社会时期政治经济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使用石器、木棒等简陋的工具,由打制石器发展为磨制石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尧设立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尧舜禹)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三、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形成)、商(奴隶制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1、夏商西周时期: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政治: 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进行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通过春秋战国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芽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夏商西周政治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建立夏朝,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神权色彩浓,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周王室维持着天下公主的权威。分封制:统治阶层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划分大宗与小宗,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经济(农)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手)青铜器铸造繁荣,由官府垄断;烧制原始瓷器、出现织机。(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商人”一词由此而来。(农)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过上定居生活。(手)出现铁器,斜纹提花织物。文化历法夏小正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春秋战国政治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周王室王权衰弱,诸侯争霸,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社会大变革,各国纷纷实行变法。经济(农)牛耕、铁农具出现;耕作方法使用垄作法。井田制受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战国时期修成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手)制造钢剑。(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涌现大商人。战国时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文化(思想)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科技)战国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后人根据战国的石申的成就写成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文学)春秋末年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战国时期,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骚体”)。(绘画)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戏曲)出现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四、封建社会我国从战国后期进入封建社会;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深;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从汉代起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统治者对臣民的思想禁锢越来越严密。(一)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对外贸易开始,并呈现出以陆路为主的特点:丝绸之路。文化: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秦朝汉朝政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中央: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汉袭秦制,有所损益变化)中央:三公九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地方:郡县封国并行;(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西汉之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农)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方式);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为主;著名的水利工程:漕渠、白渠和龙首渠。(商)西汉时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采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手)西汉最有利可图的手工业都收归官办;两汉出现高炉炼钢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文化秦始皇“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万世宝典”。(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文学)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出现。(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发展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战乱频繁,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和加速了民族融合。经济: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发展。文化: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政治战乱频繁;朝代更替频繁;(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才能。经济(农)形成耕耙耱技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土地制度),制定官民所占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曹魏时改制翻车用于灌溉。(手)南北朝灌钢法。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文化(宗教)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绘画)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三)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隋朝(581618)在魏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隋历经开皇之治和隋炀帝暴政,一治一乱,繁盛一时。唐朝(618907年)继隋而起,前期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时期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后期政治昏庸,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经济: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外开放,外国派了大批遣隋使、遣唐使来华,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科技(火药、雕版印刷术)文化(唐诗、书法)领先世界,全面辉煌。隋朝唐朝政治中央开始形成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并为后世长期沿袭,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中央:实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制度,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地方:中期设置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都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农)隋唐时期推广曲辕犁用于耕作,筒车用于灌溉。(手)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商)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港口,政府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文化(思想)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思想)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家的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文学)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四)民族政权的并立、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唐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与其并存的先后有南方和山西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建立辽,960后北宋建立,相继实现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辽、宋、西夏并立。女真族建立金,灭辽和北宋,金、南宋对峙。蒙古建国后,势力渐强,先后灭掉金和南宋,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政治: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走向统一。 北宋实现了局部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元朝重新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展,“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市民阶层扩大。文化:古代科技发展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成就突出。 理学产生和发展。 市民文化兴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宋朝元朝政治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中央: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总揽大权。收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来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地方:派文官做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集中地方大部分财政权于中央。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央:设中书省以取代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宰相权势越来越大;地方:设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经济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江南耕作制度形成一年两熟制;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手)出现五大名窑。(商)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十分普遍。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手)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商)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文化(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北宋的程颐、程颢和南宋朱熹的成就最突出。南宋陆九渊创立心学。(科技)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期,出现彩色套印技术。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文学)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绘画)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科技)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颁布早了三百年。(文学)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五)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清明清(13681840年)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在江南一些地区和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但是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市民文化繁荣,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 对外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朝清朝政治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行使票拟权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但社会危机也不断加重。中央: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时,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集权与皇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经济(农)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手)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出色。明清时期瓷器大量销往外国,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细密精致的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商)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实力的商帮;明清继续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