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1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2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3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4页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赵圈中学内部资料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试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未尝识书具 尝: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 从先人还家 先人: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 稍稍宾客其父 其:_ 父利其然也 其:_ 4、按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邑人:_ 利其然:_ 扳:_ 环谒: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 )_ 泯然( )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 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 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其具体做法是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 _【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 1、 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 pn y chn mn 2、 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访 2、 chn 相当 m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伤仲永复习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世隶耕l或以钱币乞之q日扳仲永pn环谒于邑人yy不能称前时之闻chn泯然众人矣mn今夫不受之天f而已邪y三、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六、理清文章结构。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七、填空题。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八、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