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史复习提要第一节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一、历代学者研究汉语的三个阶段:语义阶段(从汉初到魏晋)、语音阶段(从南北朝到明末)、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到现在)。二、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三、语音方面的代表作:(一)韵书:陆法言切韵、陈彭年等广韵、丁度等集韵、周德清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二)韵图:通志七音略、韵镜、切韵指掌图。四、全面发展阶段的代表作:(一)字典: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籑诂;(二)说文学: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三)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四)章黄学派(章炳麟、黄侃);(五)古音学(陈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六)古文字学(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七)语法学:马建忠马氏文通。第二节 汉语史的研究方法一、历史比较法:早在16世纪,欧洲的传教士、商人、探险者等学习梵语后,就逐渐认识到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等语言之间有着广泛的相似性。18世纪英国的东方学学者W.琼斯博士提出著名的“印欧语假说”来解释上述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后来通过比较语法的研究,证实了上述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法是语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语言学成爲一门科学,就是从历史比较法开始的。第三节 汉语史的根据一、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研究上古音,要利用诗经、楚辞、两周金文和石刻以及其他散文中有韵的部分;研究汉魏语音,要利用汉魏时期的诗歌辞赋;研究唐宋语音,除韵书、韵图外,还要利用唐诗宋词和变文俗曲;研究近代语音,要利用元明戏曲;研究商代语言要利用甲骨卜辞;研究西周语言要利用西周金文;研究春秋战国语言要利用易、书、诗、礼、春秋左传、论语、老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管子、韩非子、晏子春秋、国语、战国策、楚辞等;研究秦汉语言要利用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论衡以及汉乐府等;研究中古、近代汉语要利用世说新语、齐民要术、唐代变文俗曲、宋人语録、宋元话本、元代杂剧、明清小说。此外研究汉语史还要注意利用佛、道文献。二、前人的研究成果:(一)关于词汇词义研究的,有尔雅类(汉小尔雅、魏张揖广雅、宋陆佃埤雅、罗愿尔雅翼、明朱谋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类(华学诚扬雄方言汇校集注、明李实蜀语、清张慎言蜀方言、杭世骏续方言、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録、郝懿行证俗文)、释名类(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等,古书注疏、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二)关于字形字义研究的,有说文、玉篇等;(三)关于字音研究的,有切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等。三、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汉语中的外语借词和外语中的汉语借词。如汉语里的古奉母,现代日语吴音(根据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代和地区不同,日本汉字的音读分爲吴音六朝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汉音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唐音宋以后传入日本的中国南方音)都读b,古微母日语吴音都读m,可以旁证钱大昕“古无轻脣音”的说法。“印度”是唐人译名,唐以前译作“身毒”或“天竺”,“竺”(知母)和“毒”、“度”(定母)音近,可证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说法。四、现代汉语方言:汉语史上有过的很多语言事实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大都可以得到印证。如现代厦门话“方、飞、夫、分”等字声母念p,正是上古没有轻脣音的证明;厦门话“知、张、诛、猪”等字声母念t,正是上古没有舌上音的证明。第四节 汉语史的分期一、汉语史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点:(一)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即商周秦汉时期:1.语音上,没有轻脣音和舌上音;声调分舒(平声、上声)、促(长入、短入)两大类,没有去声。2.词汇上,以单音词爲主。3.语法上,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通常要放在动词前面。(二)中古期,公元4到12世纪,即六朝唐宋时期:1.语音上,轻脣音和舌上音産生;平、上、去、入四声形成,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爲去声。2.词汇上,复音词大量增加;四声别义现象普遍加强;由于对外交流和佛教传播,汉语词汇中增加了相当数量的外语借词和有关新词。3.语法上,系词“是”和新的判断句广泛应用;否定句和疑问句的代词宾语普遍移到动词后面;用“将”和“把”表示的处置式産生;用“被”表示的被动句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他”産生;动词时体系统开始出现。(三)近代期,公元13到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1.语音上,浊音声母清化;-m尾消失,并入-n尾;入声消失,并入平、上、去三声;平声分阴、阳两类。2.词汇上,口语词汇(包括方言词汇)大量进入文学语言;元代书面语言里出现了不少蒙语借词;鸦片战争以后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并根据外来概念创造了大量新词。3.语法上,时体助词系统进一步完善;结构助词“的”普遍使用;新的语气词系统形成。(四)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并进一步发展。第五节 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一、汉语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态和句法两个大方面。二、世界上的语言有三大类型:1.孤立型:汉语、越南语等,其主要特征有两个:实词通常不带语法标志,如汉语单词“信”不分单复数,可指一封信或几封信;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来表明,如“我写信”不能改爲“我信写”或“信写我”。2.屈折型: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等,其特征是词形的变化表示语法关系;3.粘着型:蒙古语、日语、土耳其语等,其特征是一个词根前面,尤其是后面有一串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词缀同词缀间在语音上界限分明,不融合在一起。三、汉语的形态变化:1.上古汉语以单音词爲主,其曲折作用发生在声母(叠韵)或韵母(双声)部分。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名词和形容词转化爲动词、动词转化爲名词、内动转化爲外动、一般动词转化爲致动词,转化出来的词读去声。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由于转化后的意义大多变爲去声,所以古人所谓“读破”,也就是大多读爲去声。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第六节 名词的发展一、名词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头、词尾上。二、词头“阿”最早出现在西汉(可能来自上古的“伊”),大量使用在东汉以后,主要有五种情况:1.置于人名、字或小名、小字前,如阿瞒、阿斗、阿蒙;2.置于亲属或亲戚名称前,如阿爹、阿爷、阿叔、阿妹;3.置于一般名词前,如阿郎(男主人)、阿上(僧人敬称)、阿秃(僧人鄙称)、阿媛(美女);4.置于代词前,如阿谁、阿侬、阿你、阿堵(这个);5.置于数词前,表排行,如阿六、阿三等。名词词头“阿”在六朝以及唐代应用相当普遍,宋元以后北方话逐渐不用,吴、粤等南方方言一直保存着(如鲁迅小说中的“红眼睛阿义”、“蓝皮阿五”)。三、词头“老”産生于唐代,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主要有五种情况:1.置于称谓前,如老兄、老姊、老哥、老弟、老婆(本指年老的妇人,称妻子爲“老婆”是宋以后的事,如宋吴自牧梦梁録夜市:时运来时,买田庄,取老婆)、老公(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2.置于姓或名前,如老元、老包、老孙、老可、老坡等;3.置于排行前,如老二、老六等;4.置于动物名前,如老鳖、老鸦、老乌、老虎、老鼠;5.置于事物名前,如老拳、老春(酒名)。四、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爲词尾:1.“儿子”的“子”;2.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3.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虎子、龙子);4.指鸟卵(鸡子、凤子);5.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6.指圆形的小东西(黑子)。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词尾化的迹象,中古期词尾“子”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五、有三种“儿”字不应该认爲词尾:1.凡未脱离小儿的实际意义的;2.表示下等人(侍儿)或不道德的人(偷儿);3.表示鸟兽虫类的初生者。词尾“儿”是从唐代纔开始産生的。六、词尾“头”汉代已经出现,六朝普遍应用。七、五四以后新兴的名词词尾有“品”、“性”、“度”等。第七节 量词的发展一、单位词(量词)有两种:名量词(事物量词)、动量词(行爲量词)。二、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有三种方法:1.数词放在名词前面,不用量词;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3.数词放在名词后面,兼带量词。三、殷墟卜辞中有度量衡量词,没有天然量词。卜辞天然单位的表示方法是在数词后面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四、天然单位的量词在先秦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五、在量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五种情况:1.应用范围扩大:个(个、箇)、只、条、张;2.应用范围缩小:枚;3.应用范围转移:盏;4.新兴:顶、挂;5.消失:株、章。六、在先秦时代,数量词位置一般在名词后面,它们的关系不够密切;汉代以后,数量词位置一般移到名词前面,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渐渐成爲一种语法范畴。七、量词作名词词尾(如船只、车辆、官员)起源于宋元时代。八、动量词産生于汉代,如“遍”(刘向说苑敬慎: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注引鱼豢魏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合”(史记项羽本纪: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通”(说苑正谏: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下”(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太傅汝南陈蕃仲举,去光禄勋,还到临颍巨陵亭,从者击亭卒数下)。比较广泛的运用在魏晋以后。九、动量词发展出来以后,动量词和名量词有一个区别:名量词一般在名词前面,动量词一般在动词后面。第八节 数词的发展一、上古“两”和“二”没有共同点,“两”最初是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在某种程度上成爲同义词,但“两”和“二”的用途并不完全相等:1.量词前不能用“二”;2.零数和序数不能用“两”。二、“双”和“两”的分别:1.“两”字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不一定用来表示天然成双的东西;2.“双”不是纯粹数词,而是带形容词性质。三、上古的“复”等于现代的“再”,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在唐代,“再”由“两次”的意义转到“第二次”的意义,于是和“复”的意义接近,但还不像现代汉语的“再”能当“又一次”讲。到了后来,“再”就和“复”混用了。图示如下:再(两次)上古再(第二次)唐代再(又一次)近代四、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上古汉语里,十是整数,十以下是零数,“十”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要加上介词“有”或“又”。现代的零数是指零位,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并没有历史的联系,它是近代纔産生的。五、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参”)、“十”(“什”)、“百”,有时也说“几分之几”,这是今天分数称谓的来源。“几分之几”如果加上名词,古代是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六、在上古时期,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序数前不用“第”字。“第”本作“弟”,是“次第”、“次序”(名)和“排位次”(动)的意思。“第”用爲序数的词头始于汉代。第九节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上古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纯粹指人,双声)第二人称:汝(女)、尔、若、乃、而、戎(纯粹指人,双声)第三人称:其、之、厥(兼指事物,叠韵)二、“予”和“余”只是在写法上有分别,它们自古就是同音词。三、从殷商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渐用于主格,“乃”(而)仍以用于领格爲常。四、“吾”和“我”的分别:“吾”用于主格和领格,“我”用于主格和宾格。五、“汝”和“若”没有什麽分别。“汝”和“尔”也看不出分别。六、“其”用于领格,“之”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上古有一个“彼”字可用于主格,但“彼”的指示性很重,并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七、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朕”、“余(予)”、“台”、“卬”只用于单数;“我”、“吾”、“尔”、“汝”(女)、“其”(厥)、“之”兼用于单复数。八、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1.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吾”与“我”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其”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2.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势,即“伊”、“渠”、“他”。“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到第五世纪。“渠”字始见于三国志,是从“其”字变来的。“伊”、“渠”在六朝、唐代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遂很少见。“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你”是从“尔”来的(尔尒伱你)。九、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字的産生。形尾“们”的産生大约在十到十一世纪之间。在书面语言上,“们”最初写作“懑”(满),后来写作“瞒”、“门”、“们”。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十二、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爲“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十、现代汉语受西洋语法影响,人称代词的形态在书面语言里发生两种重大变化:1.“他”字分化爲“他”、“她”、“它”;2.“它们”的应用。十四、在先秦时代,礼貌式大致可分爲五类:1.自称称名;2.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3.称人以美德,自称以不德;4.以地代人,作爲尊称;5.以他所使令的人来代他。十一、现代北京话里有“您”和“怹”,是另一类型的礼貌式。“您”在宋元史料里并不表示尊称,而是“你们”的合音。“怹”也应该是“他们”的合音。第十节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发展指示代词一、指示代词“之”作定语,是近指,等于现代的“这”。指示代词“其”也作定语,是特指,略等于现代汉语的“那种”、“那个”。二、指示代词“若”以用于近指爲常,“尔”则以用于远指爲常。“若”、“尔”有共同来源,但语法作用有一点不同:“若”不能用作宾语及谓语,“尔”则可以。三、上古指示代词“此”、“斯”、“是”都是近指。“此”和“斯”的分别最初可能是由于方言的不同。“是”和“此”、“斯”似无不同。和“此”相对立的是“彼”字,“彼”是远指代词。四、指示代词“这”産生于唐代,有时写作“者”、“遮”、“只”(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变文:金殿乍闻皆失色,只言知了尽悲伤。)、“拓”(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拓回放,后定还来,小若不诛,大必有患。)。“这”应该是由指示代词“之”字转变而来。五、指示代词“那”也産生于唐代,应该是由指示代词“尔”转变而来。六、在唐宋时代,和现代副词“这麽”、“那麽”用法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箇”、“能如许”、“尔许”、“宁许”、“宁馨”。这些都可能来自“尔”字。“宁馨”可能是“尔”字的方言变形。“宁馨”、“能亨”、“尔许”、“宁许”、“能许”等都是一声之转。七、唐宋语録中的“恁麽”,就是后世的“那麽”。但在最初的时候,“恁麽”既可以表示“那麽”,也可以表示“这麽”。在宋元词曲里,“恁麽”只写作“恁”(有时作“惹”(高明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婆婆,我且问你,你挑着惹多些做什麽?)、“偌”)。或在“恁”后加词尾“的”、“地”。八、“这麽”、“那麽”出现较晚,但至迟清代已经出现。“那麽”是“恁”的分音。疑问代词九、疑问代词分爲三系:1.指人:谁(畴)、孰;2.指物:何(兼指人、处所)、曷、胡、奚(兼指处所);3.指处所:安、恶(乌)、焉。十、“谁”与“孰”的区别:1.“谁”一般用于主语和宾语,偶然也用于定语;“孰”主要用于选择,而且不能作宾语;2.“孰”可以指无生之物,“谁”则没有这种功能。十一、“何”可作宾语、定语和状语,作定语时兼指人和事物。“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窄得多,不能指人,通常只作状语,很少作宾语、定语。十二、先秦时代“安”、“恶(乌)”、“焉”只专指处所。“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焉得”等于“哪里能够”,“安知”、“焉知”等于“哪里知道”。十三、在先秦时代,疑问代词三系之间的分别是相当清楚的,汉代以后界限逐渐模糊,但“谁”仍指人,“何”仍指物,这个大界限仍是清楚的。十四、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个与“何”意义相同的“底”。唐顔师古匡谬正俗认爲“何等”(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三:或问温室中树皆何等木,(孔)光默然不应。)省称“等”(三国魏应璩百一诗之一: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底”乃是“等”的音变。十五、“什麽”産生于唐代,又作“是勿”、“甚麽”、“甚末”、“甚”。除“什麽”外还有“遮莫”,又作“者麽”、“者末”、“折莫”等。十六、现代汉语的“怎麽”,唐代只用“争”(“怎”的前身)表示,到宋代纔用“怎”字,同时産生了“怎生”、“怎麽(怎末)”、“怎的”等。“怎麽”是“怎”的分音,正像“那麽”是“恁”的分音一样。和“争”同时的还有“作麽生”,“怎生”可能来自“作麽生”。十七、现代汉语“哪”,直到五四时代还写作“那”,和指示代词“那”用同一字形。实际上疑问代词“那”産生于汉代,比指示代词“那”(産生于唐代)要早。疑问代词“那”可能来自于上古疑问代词“安”和“焉”。“者”、“所”十八、“者”和“所”上古同属鱼部,都是特殊的指示代词。“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后面,也可用于时间名词和数词后面。“者”的用法一直保留在文言文里,但后来口语里産生了“的”,“的”和“者”性质不同:“看见的”是“看见的人”的省略,而“见者”并不是“见者人”的省略。“者”有指示性,“的”没有指示性,二者并没有历史的关系。“所”经常放在及物动词前面,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都变爲定语性质。汉代以后,“所”又在被动句中作动词词头,这种“所”字已丧失指示性。第十一节 动词的发展一、上古动词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份,即“爰”、“曰”、“言”、“聿(遹)”。也有类似词尾的后加成份,即“思”、“止”。它们在语音上都有密切的联系。二、词尾“得”字産生于唐代,来自动词“得”字,即由“获得”义转化爲“达成”义,由“达成”义更进一步虚化,而成爲动词词尾。三、现代汉语动词形尾“了”和“着”表示动词的情貌,“了”表示完成貌,“着”表进行貌。四、和完成貌“了”有历史关系的是“终了”(内动)、“了结”(外动)的“了”,这种“了”汉代已经出现,唐代以后逐渐虚化,真正的形尾“了”在南唐已经出现(因爲它紧贴动词而且放在宾语前面),宋代渐多,元代以后已不说“做一件事了(这是语气词)”,而说“做了一件事”,从此动词形尾“了”有了固定的位置。五、形尾“着”是从“附着”义演变而来的。真正的形尾“着”宋代已经存在,元代得到普遍应用。六、形尾“了”比“着”的时代要早些,但直到元代,“了”和“着”的分工还是不够明确。到明代以后,二者纔有了明确分工。七、“过”表示行爲成爲过去,由于它后面还可以加形尾“了”,所以它本身还不能认爲是形尾。这种“过”字在唐代已经有萌芽,宋代渐多。八、“起来”和“下去”也表情貌。“起来”表开始貌,“下去”表继续貌。“起来”表情貌大概在元代産生。“下去”表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直到清代晚期纔産生。九、五四运动以后,新兴的动词词尾有“化”字。第十二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一、上古汉语形容词也像动词一样,有类似词头的附加成份,如“其”、“有”。二、上古形容词和副词的词尾,有“如”、“若”、“然”、“尔”、“而”等。“然”字的寿命最长,从诗经时代起,直到五四时代止,“然”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爲副词词尾。“然”在成爲词尾以前,应该是一个实词,它本来是一个指示性的形容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三、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的较早形式是“底”字,産生于唐代。“底”是从“之”来的。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地”和“底”是同一来源。“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词尾和定语语尾,“地”用于连绵词和副词词尾。四、“的”最早见于元代,是由“底”改写而来。五四以后,在书面语言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后者用“地”;甚至把名词定语的语尾和代词词尾也另定爲一类,写作“底”。“底”和“的”的分别,在汉语史料中是找不出根据的。但“的”和“地”的分别,虽然现代和宋代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还是遵守了宋人的分别。五、否定副词“弗”和“勿”后面的动词不带宾语,而“不”和“毋(无)”后面的动词带宾语。“弗”和“勿”、“不”和“毋(无)”都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别。六、“莫”在上古本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的“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没有什麽”、“什麽也不”等。但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和“勿”、“毋”合流。唐代以后,“莫”在口语里逐渐代替了“勿”和“毋”。七、在先秦时代,“相”是带有指代性的副词,其基本意义是“交互”。但也有特殊情况:1.从词汇意义说,有时候“相”只表示“递相”的意思,并不表示“交互”;有时候“相”只表示单方面的行爲。2.从语法作用说,有时候“相”所修饰的动词是不及物动词,这样“相”也丧失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第十三节 介词和连词的发展一、在汉语里,介词和连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专用爲介词的有:于、之、以;专用爲连词的有:则;兼用爲介词和连词的有:而、与。二、于、于、乎、诸:“于”的原始意义只限于表示行爲发生的处所和时间以及对人的关系。“于”是“于”的较古形式,“于”除了继承“于”的原始意义外,还有新的用法:1.“于”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2.“于”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汉代以后,“于”和“于”的分别逐渐消失。“乎”和“于”无别。“于”的原始意义可以用“乎”,“于”的新兴意义也可以用“乎”,只有“恶乎”不能换成“恶于”。“诸”是“之于”的合音。三、介词“之”和代词“之”同出一源。最初的时候,指示代词“之”放在名词后面复指,表示领有。后来,这种代词逐渐虚化变爲介词。四、“以”字的主要用途是作爲工具语的介词,这种用法从上古一直沿用到现代书面语。上古时期,“所以”并不是连词,而是两个词,它可以表示工具语,也可以表示原因。真正连词“所以”的産生,最可靠的证据是“所以”后面有主语。五、“而”字的基本职能是联结两种性质或行爲。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联事物,“而”联性质或行爲。“然而”当“但是”讲,也是古代语法的残留。“然”是“如此”,“而”在最初的时候既用于反接,也用于正接,后来前者战胜后者。六、“则”一律用于正接,它和正接的“而”的分别是:“而”用于简单句,“则”用于紧缩句。“然则”本来也是两个词,是“既然如此,那麽就”的意思,后来凝固成爲连词,当“那麽”、“由此看来”讲。七、五四以后,“和”代替了“与”,并且也用来联结行爲或性质。这个“和”是由动词发展来的,最初是“拌和”的意思,晚唐后发展爲“连带”的意思,最后发展爲连词。现代汉语“和”与“同”的区别在于:前者用作连词,后者用作介词。第十四节 构词法的发展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沿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因素:1.语音的简化;2.外语的吸收。二、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词爲主的,但并非纯粹的单音节语。中古时期,复音词逐渐增加。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词在汉语中占了压倒性优势。三、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分爲三类:1.连绵字;2.词根加词头词尾;3.仂语(词组)的凝固化。其中仂语凝固化在汉语构词法中是主要的。第十五节 系词的産生及其发展一、系词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汉语真正的系词只有一个“是”字。二、上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而是在主语后面加“者”(也可以不加),名词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三、先秦时代“是”、“惟”、“爲”、“非”不是系词。(一)类似系词而非系词的“是”,有三种情况:1.指示代词,和“此”意义相近;2.形容词,即“是非”的“是”,略等于“对”或“不错”3.复指上文,近似“就是这个”、“就是这样”。(二)类似系词而非系词的“惟”,是纯粹的虚词,是类似词头的东西,不是系词。(三)“爲”也不是系词:1.“爲”类似系词,乃是以叙述句代替了判断句;2.“爲”可用于描写句,系词则不可以。(四)“非”在上古也不是系词,而是否定副词。在上古汉语里,“不”用于否定形容词和动词谓语(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非”用于否定名词谓语。四、“是”是由复指代词发展爲系词的。复指代词经常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遂逐渐演变爲系词。汉语真正系词的産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即西汉末或东汉初。系词句在口语里完全代替上古的判断句,是中古时期的事。中古系词句有两大特点:1.摆脱了语气词“也”,“是”成爲必要的而非可有可无的系词;2.系词“是”加否定副词“不”,在口语里代替了上古的“非”。第十六节 词序的发展一、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在上古汉语里,代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前面。可能在原始汉语里,代词宾语本来就在动词前面,后来这种结构发展爲三种情况:1.完全抛弃旧形式,仅留下若干残迹:“是以”(“因此”)、“是谓”(“人们/我们把它叫做”)、“自”和“相”放在动词前;2.完全保存旧形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复指代词(“是”、“之”)及宾语前置(诗经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诗经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是之”、“是之谓”;3.旧结构和新结构同时存在:a.否定词是“莫”、“未”、“毋(无)”等,代词宾语是“吾”、“余”、“汝(女)”、“尔”等,代词宾语一般前置;b.在“不我”、“不己”结构中,代词宾语既可前置,也可后置;c.在“不之”结构中,代词宾语后置。二、到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逐渐后置。南北朝以后,疑问代词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在口语中完成。三、处所状语专指介词“于(于)”及其宾语而言。在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不是很固定,可在动词后(如“告于父丁”),也可在动词前(如“于父丁告”),但以在动词后爲常。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后(如“庄子行于山中”)。到了汉代,处所状语又可移到动词前(如“褒于道病死”),从此以后,处所状语又变爲前置后置均可。动词“在”代替介词“于”后,一般处所状语固定在动词前(如“在家吃饭”);但表示施事者或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什麽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仍放在动词后(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四、工具状语专指介词“以”及其宾语。在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后皆可,但表原因的工具状语只能放在动词前(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到了近代汉语,动词“拿”代替介词“以”,“拿”及其宾语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固定在动词前。五、先秦的“得”表示客观情况允许,放在动词前(如“二者不可得兼”)。汉代以后,“得”可移到动词后(“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使成式词组的一种结构方式,从形式上看,是外动词带形容词(“修好”、“弄坏”)或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看,是把行爲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词组中表示出来。普遍应用后,“得”放在动词后(如“打得破”、“煮得烂”)。否定句不是用“不得”来否定,而是插入一个“不”字(如“打不死”、“剪不断”)。六、五四以后新兴词序:1.条件式和容许式的从属部分可以后置;2.人称代词所代的名词可以后置;3.说话人可放在所说话的中间或之后。第十七节 词在句中的临时职务一、“致动(使动)”就意义上说,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据有某一性质、行爲,或成爲另一事物。形容词可以用作致动,如老子:“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名词也可用作致动,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内动词也可用作致动,如论语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动”就意义上说,是主观上认爲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形容词可用作意动,如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名词也可用作意动,如谷梁传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致动和意动在结构形式上完全没有分别,我们只能凭上下文来断定它们是致动或意动。致动和意动的普遍应用,始于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二、代词可使它前面的词据有一般动词用途;“所”字能使后面的形容词、内动词或名词带有外动词性质;“能”、“可”、“自”、“相”后面的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内动词作外动词用;“不”字后面的名词带有形容词或动词性质。三、汉语里纯粹的副词很少,其他各类词在句中作状语都是临时职务。最常见的是形容词用作副词。名词和动词也可用作副词。名词用作副词可分爲两类:1. 取其形似,等于“像某物似的”;2.表示当作某一身份、某一资格等,等于“当作某物来(对待)”。第十八节 名词的关系位一、汉语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在句中可居于主位、宾位、领位、关系位。凡名词(或名词词组)直接和动词联系(庄子庚桑楚: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或者放在句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句末(庄子秋水: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爲所凭借的工具、行爲之所由来等等,这种名词(或名词词组)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在这种位置上的名词(或名词词组)就叫做关系语。二、关系语可表时间、处所(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迺病免家居)、范围(墨子贵义:万事莫贵于义)、行爲所凭借的工具(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价值(庄子逍遥游:请买其方百金)、施事者(世说新语言语篇:祢衡被魏武谪爲鼓吏)等。三、五四运动以后,关系位大大减少,但仍然存在。第十九节 句子的仂语化一、句子的仂语化主要有两种结构方式:1.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介词“之”;2.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中插入“所以”。二、主语和谓语中间插入介词“之”,有三种情况:1.用于时间修饰:论语八佾:“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2.用于帮助和解释的对象: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3.用于感叹句: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中古“的(底)”字産生以后,这种结构在口语中消失,因爲“(底)”是词尾,不是介词。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重新采用了这种古老形式,但把“之”换成“的”,去掉“也”字,而且不再用于时间修饰、帮助和解释的对象,只用于主语和宾语。三、谓语结构插入“所以”:孟子滕文公上:“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句子结构插入“所以”:庄子徐无鬼:“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墨子所染:“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四、“所以”可以表示凭借,也可表示原因。表凭借的意义是从“用(拿)”的意义来的,表示原因的意义又是从凭借的意义来的。“所以然”就是“它成爲这样的原因”。到唐代,“所以”变爲连词,其特征是“所以”后面可以有主语。第二十节 使成式的産生及其发展一、使成式是仂语(词组)的一种结构方式,从形式上看,是外动词带形容词(“修好”、“弄坏”)或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看,是把行爲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词组中表示出来。二、使成式在上古比较少见,因爲上古致动用法的作用和使成式相似。使成式産生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代。在汉代,外动词带内动词和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都已经存在。在使成式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中间可插入宾语(如杜甫诗:石角钩衣破),宋代以后,使成式中的动词和补语已经结合得很密切。在近代汉语里,外动词带内动词的使成式占优势。五四以后,外动词带形容词的使成式大量增加。第二十一节 处置式的産生及其发展一、处置式就形式而言,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爲,一种处置。二、处置式有两种:“将”字式和“把”字式。“将”字式是较早的形式。在七世纪以前,汉语里还没有处置式,“将”、“把”本来都是纯粹的动词。唐代的“将”和“把”有“拿”或“持”的意思,介词性的动词“将”和“把”正是从此义逐渐虚化而来。处置式的産生大约在七、八世纪之间,中晚唐以后逐渐普遍。三、唐代的“将”和“把”除了用于处置式,还可用于工具语(韩愈诗: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处置式和工具语的区别是:处置式中的宾语放在动词前,动词后不能再有宾语(至少不能有直接宾语);工具语中动词后面可以有宾语。到清代,处置式用“把”(或“将”)字,工具语用“拿”字。四、使成式和处置式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现代汉语里,处置式和使成式通常结合着用(把敌人打死),这种结构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到近代后期,处置式又有新的发展,即动词后面还可以有宾语(把从前的话作个交代,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第二十二节 被动式的发展一、真正的被动式先秦比较少见,其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当时的被动式分爲三个类型:“于”字句(左传成公二年:郄克伤于矢)、“爲”字句(论语子罕:不爲酒困)和“见”字句(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矣)。“爲”字句和“见”字句的不同在于:“爲”字和被动词中间可以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即施事者);“见”字和被动词中间则不能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二、到汉代,被动式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爲所”式(史记项羽本纪:汉军却,爲楚所挤)和“被”字句(史记酷吏列传:错卒以被戮)。“爲所”式是从先秦的被动式“爲”字句发展而来。在表被动的情况下,“所”失去代词性,而成爲外动词的词头。“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汉代普遍应用起来,“被”字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三、到中古时期,“被”字句用得更普遍,而且“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爲鼓吏),它在口语里逐渐代替了“爲所”式。“被”字句带关系语,奠定了现代汉语被动式的基础,因爲现代汉语被动式絶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到唐代,被动式又有新发展,“被”字前面有主语(间接受事者),动词后面仍然有宾语(直接受事者),如丑女缘起变文: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校长抄袭被人抓住了把柄。四、“被”本是名词,引申爲动词,有“覆盖”义和“蒙受、遭受”义。被动式的“被”字来自“蒙受、遭受”义,所以被动式的基本作用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在现代普通话一般口语里,被动式已不再用“被”字表示,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它们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五、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侵略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侵略军打败了”)。带关系语的被动式发展的结果,也和处置式一样,同使成式结合起来(王郎既被唬倒、被王母捉下)。第二十三节 递系式的发展一、有时一个句子里可以包含两次连系,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作第二次连系的主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就叫作“递系式”。递系式主要有两类: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二、宾语兼主语的递系式:在先秦时代,“使”、“令”、“遣”一类的词往往用于递系式(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爲费宰)。到汉代,递系式范围扩大(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爲客卿)。当古人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名词时,由于没有表示兼位的人称代词,故只能用宾语代词“之”来表示(论语阳货: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到中古时期,“之”又让位给“其”(杜甫诗:修德使其来,羁縻故不絶)。五四以后,递系式范围更加扩大。三、谓语兼主语的递系式:递系式“得”字句大约産生于唐代(季布骂阵词文:旂下依依认得真),到宋代更爲普遍(朱子语类:只是见得不完全)。“得”字构成的紧缩句(结果式紧缩)也産生于唐代(八相成道变文: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到宋代更爲普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禁不得这般愁闷,直瘦得肌肤如削)。第二十四节 语气词的发展一、西周以前,汉语没有语气词。春秋时代以后,语气词逐渐産生和发展。二、上古汉语用于陈述语气的语气词,主要是“也”、“矣”二字。其分工是:前者表示一种状况,后者表示一种过程;前者不着眼在时间因素,后者着眼在时间因素。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也”用于判断句,“矣”用于叙述句。中古以后,由于系词“是”普遍使用,“也”字在口语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在近代汉语里,语气词“的”(由语尾“的”变来)逐渐代替了语气词“也”;语气词“了”(由动词词尾“了”变来)逐渐代替了语气词“矣”。三、上古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四个:“乎”、“哉”、“欤(与)”、“耶(邪)”。1.纯粹传疑:乎(论语八佾:管仲俭乎?)。2.纯粹反诘:哉(孟子公孙丑下:岂予所欲哉?)。3.要求证实:欤(与)、耶(邪)。4.要求选择:乎、欤、耶。四、“吗”的较古形式是“麽”,“麽”应该是从“无”演变来的。(白居易问刘十九:緑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呢”的産生比“麽”晚得多。在“呢”普遍应用以前,近代汉语里有和“呢”大致相当的两个语气词,即“那”和“哩”。“那”一般表疑问,有时也表夸张语气;“哩”一般表夸张,有时也表疑问。吕叔湘认爲“呢”是“哩”的变形。五、汉语语气词的发展有一个特色,就是上古语气词都没有流传下来,代替它们的是来自各方面的新语气词,如来自语尾的“的”,来自形尾的“了”,来自否定词的“麽”,来历不明的“呢”。第二十五节 省略法的演变一、主语的省略:第三人称代词(“其”、“之”)不能作主语;“则”字后面主语省略。二、宾语的省略:介词“以”和“爲”后面的宾语常省略。三、在先秦对话里,“曰”字的主语往往承前而省,有时连“曰”字也省略了。这种省略法后代渐渐罕见。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又“复兴”了。第二十六节 五四以后新兴的句法一、“无定冠词”:英语的a、an,汉语用“一个”、“一种”之类来对译。在五四以前,“一个”往往重在指出数量;五四以后,“一个”只是指出后面跟着的是名词或名词性仂语。在唐代,“一种”只是“同样”的意思;五四以后,“一种”也只是指出后面跟着的是名词或名词性仂语。“一个”与“一种”的区别是:前者用在具体名词前,后者用在抽象名词前。二、新兴的联结法:1.三个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联结在一起时,汉语的老办法是先把它们分爲两类或三类,然后把连词插在这两类或三类中间。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的影响,渐渐把连词限定在最后两个人或两件事的中间。三个以上的动词、形容词的联结,也用这种办法。2.用“或”字来联结时,汉语的老办法是每一项前都加“或”。五四后依照西洋语法,只在最后两项中间放一个“或”字。三、新兴的平行式:1.共动:平行的能愿式共带一个动词。2.共宾:现代的共宾结构有一个特点,就是动词之间往往用“和”或“或”等来联结。四、新兴的插语法:1.附注式的插语;2.用“他想”、“他以爲”、“他晓得”、“某某说”等插入一个句子里,或者插在一个复合句的中间,把分句隔开。第二十七节 句法的严密化一、所谓严密化,是指句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甲骨文的句子是非常简单的,金文的句子比较复杂一点。战国以后,汉语句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句法比春秋时代的句法要复杂很多。汉魏散文基本按照战国时代的句子组织来写。到唐代又是汉语句法严密化的一个新阶段,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汉语句法的严密化。从唐代到五四以前,汉语句法的严密性无显著变化。五四以后,汉语句子的严密性又有很大变化,基本要求是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一个词、每一个仂语、每一个谓语形式、每一个句子形式在句中的职务和作用,都经得起分析。二、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化,一方面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句子结构的严密化体现在六个方面:1.定语;2.行爲名词;3.范围和程度;4.时间;5.条件;6.特指。三、今后汉语语法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向:1.在构词法上,今后创造的新词絶大多数将是双音词;2.在句法上,句子结构将更加严密化,逻辑和语法将结合得更紧,使句子经得起分析。第二十九节 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一、汉语基本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里的一部分和代词、数词、联结词等。名词里的基本词包括:1.自然现象的名称;2.肢体的名称;3.方位和时令的名称;4.亲属的名称;5.关于生産的词;6.关于物质文化的词。二、自然现象的名称:日太阳。肢体的名称:首头、颈脖子、脸面、目眼、觜(嘴)、齿牙、脚、肌肉、皮肤。方位和时令:年、岁、秋、春、夏、冬亲属的名称:父爸、母妈、儿、祖、孙、伯、叔、兄哥、姊姐。关于生産的词汇:田、获、获、鱼、禽、兽。关于物质文化的词汇:宫、室、屋、房、楼、冠、巾、帽、绔(袴)、褌、屦、履、屝、屩、鞵(鞋)、韤(袜)、牀、几、案、桌、椅第三十节 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一、西域借词和译词:1.借词:葡萄、安石榴、苜蓿、师子、筚篥、笳、酥、玻瓈(颇黎)、靉靆。2.译词:胡麻、胡瓜、胡豆、胡桃、胡荽、胡琴、胡椒。二、佛教借词和译词:1.佛教专门用语:禅、偈、般若、菩提、悉檀、闍梨、摩尼、摩诃、优婆塞、优婆夷、刹、伽蓝、蓝若;2.常用佛教用语:佛、塔、僧、尼、和尚、菩萨、罗汉、阎罗、地狱;3.已经变质的佛教用语:世界、现在、因果、结果、庄严、法宝、圆满、魔鬼、念、缘、功德无量、五体投地。三、西洋借词和译词:鸦片、火轮舟(轮船)、火轮车(火车)、铁辙(铁轨)、轨路(铁路)、公司、银馆(银行)、量天尺(寒暑表)、千里镜(望远镜)、自来火(火柴)、千斤秤(起重机)、冷带(寒带)。第三十一节 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一、现代汉语新词的産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尽量利用意译,二是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物信息学行业生物大数据与基因测序研究报告
- 2025年呼吸功能评估及治疗规范性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行业社交电商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口腔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案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外科器械消毒操作规范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工程学科康复辅助器具选择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外科创面护理规范性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急救护理学科急救心肺复苏操作要点模拟考试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诊疗能力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书记在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 GB/T 17219-2025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及水处理材料卫生安全评价
- 出差工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少先队大队委笔试试卷及答案
- 证券业反洗钱培训课件
- GJB3165A-2020航空承力件用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规范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退换货方案及措施
- 2025年食药监局考试题库
- 密室逃脱消防应急预案
- 2025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高工咨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