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虚词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虚词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虚词导学案答案.doc_第4页
虚词导学案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导学案 答案【2007年】6D,A项“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项“以”:介词,因为C项“所”: 助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项“于”:介词,由;介词,在。【2008年】6.A (A于是、就;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2009年】D【解析】A.代词,代李迪 /副词,还是(商量语气)。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用来。D.副词,竟然。【2010年】6.B 为,介词,表被动/ 给,替A代词,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介词,在【2011年】6.B(凭,介词/相当于“而”,表顺承。A他的,代词。C他,代罗提督。D将,将近,副词。)【2012年】6【答案】A A担任/成为;B助词,的/代词,沙洲阻水;C名词,处所/“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凭借【2013年】6. C 【解析】A、把/ 因为;B、作为/“为所”表被动; C、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D、的人/ 表停顿,无意义2007-2013高考虚词题:2007:而、以、所、于2008:因、与、以、于2009:其、之、以(何以)、乃2010:之、为、所(为所)、于2011:其、以、之、且2012: 之、为、所、以2013: 为、而、以、者一、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而:-连词。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2、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何:-疑问代词。其中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疑问副词。其中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3、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介词,分别相当于“于” “对”“ 比”(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出自庖丁解牛);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4、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乃:-副词。其中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这才”等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不能作宾语。【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5、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其:-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一定”“还是”等或省去不译。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6、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且:-连词。递进关系,“并且”、“况且”;让步关系,“尚且”;并列关系。副词。相当于“将”“ 将要”“ 暂且”“ 姑且”二、合作探究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连词,并列关系 2、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假设关系 4、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5、连词,转折关系 6、连词,递进关系 7、连词,修饰关系 8、不久,一会儿 9、连词,承接关系 10、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肯定。2、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3、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4、疑问副词,可译为“多么”5、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6、可译为“凭什么” 7、可译为“怎么样”3、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7)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吧”。4、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2、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3、代词,可译为“其中” 4、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 6、代词,可译为“他的” 7、8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10、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11、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13、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三、课堂作业1、【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2、【D(比 助词,表疑问语气 助词,表揣测语气 词尾)乎】导学案(二) 答案一、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动词。像,好像。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2、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助词。其中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我拜访过的卖肉的人朱骇)“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文中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手段或凭借,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一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3、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演奏”。以为。判断词,是。-介词。其中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对,向。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不是因为不贤明,而是因为它不能够被效法。)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4、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一般可不译。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有词尾的作用,相当于“然”。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 代词。表他称,相当于“之”。 表疑问,“哪里”、“怎么”。5、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参考答案: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6、表示感叹语气的。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8、【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9、【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10、【也欤】表疑问,相当“么”。11、【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6、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介词。其中-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凭借身份”等。 起提宾作用,“把”。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通假字。通“已”,已经。)动词。“率领”;“以为,认为”。二、合作探究1、判断“若”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连词,假设关系,“如果”。 2、代词, “这”。 3、副词,表推测,好像。 4、代词,“你” 。 5、连词,选择关系,“或、或者”。 6、表意思他转,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有“再说”、“至于”的意思 。 7、相当于“至如”“至于”。2、判断“所”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是用来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于大庭广众之中,不应该有拜访朋友的事) 6、“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3、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2介词,因为 3、动词,是 4、介词,对、向 5、介词,被 6、动词,作为 7、动词,做 8、介词,为了 9、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10、介词,替 11句末语助,可译为“呢”4、判断“焉”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兼词,“在这里”3、兼词,在哪里4、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5、句末语气助词,不译6、疑问代词,怎么7、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8、代词,他们三、课堂练习1:答案: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2、答案: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这时,以大中丞职衔执掌吴地的是魏忠贤的党羽。) G把 H在(在到达晋鄙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四、课外作业:归纳若、所、为、焉、也、以、意义及用法。文言虚词(三) 导学案 答案1、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依靠、凭借”“ 通过、经由”“趁着”等。副词。“于是、就”。2、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到”“对(于)”“由于”等。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作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3、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介词。相当于“和”“跟”“同”。动词。“给”“结交、亲附”。通假字。通“欤”。句末语气词,可表反诘或疑问。“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4、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表示条件、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 “那么”“就”。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代词。分几种情况:-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有时或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我是市井中的屠夫,公子你却多次看望我。 存,有看望的意思)-助词。也分几种情况: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放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结构助词。档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结构助词。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动词,到去。6、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1-2代指人、物、可译作“的、的人、”等;34用在数词之后,“个、样”;5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的时候”6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78主语之后,引出原因;910定语后置的标志。二、合作探究1、判断“因”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副词,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通过8、介词,因为9、连词,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2、判断“于”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助词,动词词头,不译 2、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介词,可译为“到” 4、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6、与“是”构成复音词“于是”,相当于“对此” 7、于:介词,可译为“在”3、判断“与”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动词,赞许 2、与“孰”组成固定结构,译为:“跟比较,哪一个”3、连词,表并列,和,跟,同 4、动词,结交,亲附 5、通“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6、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相当于“为” 7、介词,和,跟,同。4、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解析:1、动词,可译为“到”、“往”。2、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3、代词,可译为“他”。4、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9、人称代词,表第一人称,可译为“我”。三、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2、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E(A就,承接连词 B乃,是就是 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D转折连词 E就,承接连词) 】文言虚词词义推断六法一、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根据下文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该表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更要仔细辨别。例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的意思;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的意思;而在“适大病,不能行”中,作副词,“恰好”的意思。 二、全句关照法。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仅以“也”为例: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例“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例“公子畏死邪?何泣也?”(表疑问)。例“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三、代入检验法。 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了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如果语意通畅,就是准确的。如“而”“且”都有表并列、承接、转折、假设等意义,若判断为并列关系,可用“又”替代(有时可不译),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若判断为假设关系,则可用“如果”“假如”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通畅,说明判断正确,反之,则说明判断有误。以“而”为例: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并列关系)。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承接关系)。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转折关系)。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假设关系)。当然,虚词“而”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就是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某所,而母立于兹”。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如前所述,多为句末助词,可表示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又如“焉”,可以用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里),也可用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焉:何必),也可用在句末(如“微波入焉”,焉:那里)。也有时作代词,相当于“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未知生,焉知死?焉:哪里,怎么)。 五、语法(词法、句法)分析法。 文言虚词中,有不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