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docx_第1页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docx_第2页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docx_第3页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docx_第4页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振羽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内容提要】吕振羽依据形态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得出了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史前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结论,深入探讨了殷周时代的社会性质,认识、考察了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有力批判了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错误观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关 键 词】吕振羽/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L Zhenyu/the theory of economic forms of society/Chinese-Marxist historiography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有了近80年的历史。20世纪初,国内一些出版物上有人开始片断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1919年以后,随着五四新运动的深入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不仅在介绍唯物史观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而且开始用唯物史观来观察中国历史。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在我国理论界和史学界又引发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郭沫若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有代表性的奠基之作,它一问世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为契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史坛的一支新军迅速崛起。从20年代到3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童年期。在这个历史阶段,有一批先驱者筚路蓝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吕振羽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纪念吕振羽同志百年诞辰的时候,我们重温他的著作,缅怀他的业绩,对于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吕振羽同志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谈一点学习的心得。 一、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学术贡献 吕振羽同志是以参加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在史学界崭露头角的。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提出了自己关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认识:殷代以前为原始社会,殷代为奴隶社会,西周至鸦片战争为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的这个分期意见,后来为相当多的历史学者所赞同。 吕振羽关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肯定中国在有成文历史之前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社会。在他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出版之前,中国史前时代是谈不到有真正科学的研究的。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中国古代史)在上古史篇中以传疑时代命名太古三代。书中虽然也从西方引进了渔猎社会、游牧社会、耕稼社会等概念,但并没有能够阐明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且把夏商周三代与太古时代同列为传疑时代,也显然混淆了传说时代与文明时代的界限。胡适在史大纲中认为,对于东周以前的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顾颉刚在古史辨第1册自序中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为考辨伪书伪史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他和胡适一样,把史料和历史混为一谈,结果得出了照我们现在的观察,东周以上只好说无史(注:顾颉刚:自述整理中国历史意见书,古史辨第1册,北京朴社1926年出版。 )的错误结论。当顾颉刚热衷于辨伪研究时,他已经知道罗振玉、王国维在甲骨文考释方面所做的工作。他甚至也知道要建设真实的古史,只有从实物上着手的一条路是大路,我的现在的研究仅仅在破坏伪古史的系统上面致力罢了。(注: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 )但是他认为自己考古学的素养也缺乏,宁愿只做考辨伪书伪史的工作,而从未想过把历史文献的考辨和考古实物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古代历史的真实面貌。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贡献,恰恰在于他避免了疑古派的片面性和把史前社会排除在历史研究视野之外的错误,指出古籍神话中保留着的神话传说式的记载,不仅能正确的暗示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意义,并且还相当丰富。(注: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出版,第82页。)他把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与新出土的考古文物结合起来,把历史学和学的理论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整理出一个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中国原始社会史的体系来。 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派,对于廓清长期以来由于完全相信不可靠的历史记载而存在于古史研究中的迷雾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由于他们使用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把疑古推向极端,这也就削弱了他们古史观的科学性。因而疑古派所谓东周以前无史的观点,并没有能够在学术界取得多数人的赞同。且不说柳诒徵、刘掞藜、胡堇人这些泥古信古派,就连近代实证史学的一代宗师王国维也不同意疑古派辨伪的绝对化。他在古史新证中既批评了信古之过,也批评了疑古之过。王国维指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二者不易区别。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措于古史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注: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二章,古史辨第 1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国维认为二重证据法是研究古史最可靠的方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注: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二章,古史辨第 1册。)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长期以来一直被治古史的学者奉为圭臬。因此可以说,古史辨问世之后,虽然轰动一时,但以胡适、顾颉刚为代表的完全否定神话传说对史前期历史研究重要意义的极端疑古思想,从来就没有在史学界取得支配地位。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的出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极端疑古派的一种回应。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自序中曾明确表示: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不以罗(振玉)、王(国维)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从处理史料的方法来说,显然也受到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他在自序中说:我在这一部分的研究所根据的材料,第一为各种古籍中的神话传说式的记载,第二为仰韶各期的出土物。可说是以后者为正料,而以前者为副料的。和王国维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停留在二重证据的互证上,而是以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为,分析了尧舜禹时代的家庭婚姻形态和社会结构,得出了神话传说所反映的史前时代是原始社会的结论。 无庸讳言,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无论在处理历史文献或考古实物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粗糙和不足之处,书中的具体观点也未必都为学者们所认同。但吕振羽在中国史前社会研究方面所开辟的这条道路,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正如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1958年在中国原始社会史稿书中所说的,吕振羽的这部早年著作至今还不失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一本体系完整的关于中国原始社会史的著作。(注:岑家梧:中国原始社会史稿,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9页。) 二、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殷周时代社会性质的辨识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奴隶社会阶段,是社会史论战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吕振羽在论战中所发表的之史的发展阶段和殷代奴隶制度研究等论著,支持郭沫若肯定中国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但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 题的探讨,新建设1959年第9期。) 关于商周时代的性质问题,虽然在史学家中间至今未能取得共识,但吕振羽作为商代奴隶社会论和西周封建社会论的首倡者,其理论贡献是不可抹煞的。近几年来,有的人因为古史分期问题长期聚讼纷纭,就认为社会形态学说没有科学价值,讨论这种问题是浪费时间。这些人如果不是出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偏见,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科学意义毫无认识。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历史现象错综复杂,我们只有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这样才能准确认识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才有可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怎么能够说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来研究历史没有科学价值呢? 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社会史论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来考察,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包含着如下一些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初的涵义是什么?马、恩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是否赋予了一定条件的限制?他们后来是否放弃了这个概念?苏联和其他国家一些学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中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如何理解的?等等。吕振羽对这些问题都认真进行了考察并作出回答。 马克思在批判序言中曾经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 83页。)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说的古代生产方式,也就是希腊罗马的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既然出现在古代生产方式之前,是否就意味着它是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呢?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中,认为马克思在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之后,大概改变了他对古代生产方式和亚细亚生产方式关系的观点。普列汉诺夫认为,由于地理不同,东方和西方在氏族组织解体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希腊罗马的古代生产方式是两个并存的经济发展的类型。像中国或古代埃及的经济发展的并没有引导到古代生产方式的出现。古代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组织;同样,东方社会制度产生以前的社会组织也是氏族社会组织。这两种经济制度的类型,每一种都是生产力在氏族组织内部增长的结果,生产力的这种增长最后必然要使氏族组织解体。如果这两种类型彼此有着很大的区别,那么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注: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译本,第40页。) 1928年苏联中国问题研究所出版了马扎亚尔的中国经济研究一书,依据普列汉诺夫的上述观点,认为中国自氏族制度瓦解后,直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前,都是处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阶段。1931年初,曾经来中国考察问题的约尔克发表了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专文。他不同意有所谓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认为东方各国的前关系是奴隶制和农奴制的混合物,地租采取赋税的形式是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同年2月, 苏联东方学会和东方研究所在列宁格勒共同召开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会。戈德斯在会上作长篇报告,批判马扎亚尔学派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不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的根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也抹煞了现代东方的封建主义残余问题,这样的理论在政治上是有害的。戈德斯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马克思在读到摩尔根古代社会之前的一个假设,因为当时历史科学本身正经历着连马克思在对历史过程的个别环节的理解上也不得不留下空白那样的发展阶段。但自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说明了原始共产制的崩溃和私有制的产生之后,这种假设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马克思在他最后的几部著作中已经不再提到亚细亚生产方式。(注:参看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出版,戈杰斯(即戈德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见郝镇华编: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1934年,科瓦列夫发表了关于奴隶社会的几个问题。他引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序言和反杜林论的准备中所说的两段话: 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即与其说是群众被剥夺了土地,不如说他们的人身被占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8-259页。) 家奴制是另外一回事,例如在东方:在这里它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构成生产的基础,作为家庭的组成部分,不知不觉地转入家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76页。)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科瓦列夫得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奴隶制变种的见解。 受科瓦列夫的影响,但又得出和他不同观点的,是雷哈德的过渡形态说。1935年,雷哈德出版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史论,书中说:我们不反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物质,就是奴隶所有者社会的变种或其不完全性,但同时也不赞成把这种生产方式看作一种社会构成。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说就是原始公社和古代奴隶制度间的过渡形态。(注:转引自吕振羽: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1期,1940年。) 在日本,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大致有四派:森谷克已等人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前阶级社会;羽仁五郎、伊豆公夫等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制和农奴制的混合体;平野义太郎、相川春喜等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先于奴隶制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早川二郎等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贡纳制,并非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我们在上面之所以要略为介绍一下苏联学者和日本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见解,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都不免受苏联理论界的影响,而且有些影响还间接来自日本的学者,吕振羽于此也不例外。他在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一文中,承认自己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解,受到戈德斯的影响。在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书中,他认为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希腊罗马而外之其他国家的奴隶制度阶级的社会,实际上也是受到了科瓦列夫东方奴隶制变种论的启发。(注:吕振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说成是一种种族国家的奴隶制,后来他觉得种族奴隶制的提法欠妥,修正为初期奴隶制,见所著史学研究论文集,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解读,虽然受到苏联学者的影响,但平心而论,他并非是人云亦云,而是经过自己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独立钻研,并结合对中国历史实际的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所提示的内涵是:(一)土地国有;(二)全国分成许多各自孤立的公社;(三)农耕上的人工灌溉的重要性,但治水和其他事业的承担者则是国家;(四)公社受着国家政权的统治-它们须向国家纳税-政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专配的形态。(注: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1940年。)他还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则都明确说 奴隶是人类上最初的阶级社会。依此,马、恩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在国家出现前,而是属于国家的历史时代的范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吕振羽说:所谓“亚细亚的“社会的内容,一面具有奴隶主和奴隶之社会的阶级构成和它们间特定的生产关系,这在本质上与古希腊罗马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又具备着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公社形态、国家治水事业等特殊形态,这是古希腊罗马所不具备或不在其全部过程中都具备的诸特征。在这种种特征中,最基础的东西,却是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的对立;其他则是建基于条件的差异性和其发展的不完全性等等而形成起来的。(注: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1940年。)吕振羽还指出,在古代东方各国发生军事征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诸阶层或等级,大都是出身于征服者的种族而从其内部分化出来的;被统治阶级的奴隶与所谓“半奴隶和农民“,主要是被征服的“异族的人民与战争俘虏构成的;奴隶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全国的土地在名义上均属于国家所有,通过村社的分配,自由民都有使用的权利,但实际上仍是有些人占有较多土地,有些人丧失土地。公社的形式,是一般地存在着的。不过在这里,所谓农村公社有两种形式:一是统治阶级自己管辖的公社,有着奴隶主、一般自由民和奴隶的阶级构成的内容;一是被征服“异族“的公社,允许其保持原来的组织与“内部自治“,只须向国家“支付租税“-这也就是所谓“半奴隶的农民“-和充作奴隶的等。(注:吕振羽: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1期,1940年。) 吕振羽在阐述自己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时,对苏联和日本学者的见解都有所评论,其中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他对日本学者早川二郎贡纳制的批评。何干之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一书中,曾肯定了早川的贡纳制说,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何干之这本书对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论,在读者中有较大的影响。可能正因为这个缘故,吕振羽觉得需要对贡纳制说作更多的剖析。早川二郎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乃是一种贡纳制,它是氏族制时代到奴隶所有者社会构成的过渡期,不待说,它并非什么独立的社会经济构成。在生产方式上说,这里只能看到公社制度与初期家内奴隶制度的混合。(注:早川二郎:古代社会史,耕耘出版社1946年版。)吕振羽指出,所谓过渡期,不是原始公社制生产方式占优势,便应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占优势,绝不能是两种生产方式的均衡,或既非前者又非后者。早川认为过渡期意味着氏族制的最后阶段,但他的贡纳制又已经产生了国家,这是理论上的一个矛盾。贡纳制是从国家尚未出现的原始公社末期到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都存在过的形态。马克思说:征服者一方面容许被征服者继续原来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以获得贡物为满足。(注:吕振羽引自马克思全集日译本第10卷。)无论是征服者或被征服者,贡纳制都不改变它们原有的生产方式,这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王朝和一些藩属的贡纳关系中也可得到证明。应该说,吕振羽对贡纳制的上述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前苏联由于上的原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在很长时期内曾被视为禁区。但在中国,这个问题却始终吸引着史学家的巨大兴趣和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亚非拉国家在取得独立之后,面临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重新成为许多国家进步学者热心探讨的课题。但无论在中国或在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解读迄今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可以预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今后还会继续下去。而以往一些学者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成果,对于后来者的继续探讨无疑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当然也包括吕振羽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 四、对所谓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批判 马克思在阐述亚洲一些国家和社会形态时,曾经提到过这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历史特点。例如他说过:从遥远的古代直到十九世纪最初十年,无论印度的政治变化多么大,可是它的社会状况都始终没有改变。(注: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65页。)他还多次谈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和家庭手相结合的古老传统极其牢固,使得所有制形态很难发生变革。当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形态作出这样一种判断时,他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一些西方的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有关东方各国的文字记载。这些西方的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对东方各国的描述,固然有不少是他们耳闻目睹的,但它们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些材料甚至是来自错误的传闻。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材料,敏锐地指出了亚洲各国传统社会的一些历史特点。他们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研究亚洲各国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谁如果认为可以不顾亚洲各国的历史实际,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别论述当作一种先验的模式来剪裁亚洲各国的历史,这显然是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的。 日本学者秋泽修二本来自诩是唯物史观的信徒,但在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却堕落成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宣传员。他在东洋史和中国社会构成两书中,歪曲马克思关于亚洲社会形态的一些论断,竭力宣扬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认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的过程,不是发生于中国社会自体内的生产方式的自生的发展,而是由于外力之侵入中国所决定的;进而无耻地宣称日本皇军的武力将给予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以最后的克服,使中国与日本结合。(注:参看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1940年。) 吕振羽指出秋泽修二的谬论不仅歪曲了马克思论东方社会形态的论断,而且完全违背了中国的历史实际。他用大量的事实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所经历的时间虽然比西方一些国家长久,但在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史上,中国封建经济和的发展却远比其他各国先进。只是由于地理、人口增长以及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各落后民族统治集团的残暴压制与掠夺等诸多原因,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从而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后来走上了迟滞发展的道路。明清之际,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但却被人关之初的清朝统治者扼杀了。在康熙中叶后重新出现的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又被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打断。历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在较迟缓的发展进程中,并没有“静止“、“退化“、“复归“或“循环“,而是螺旋式地或波浪式地前进。(注:吕振羽: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理论与现实第 2卷第1 期,1940年。)秋泽修二宣称,中国社会的停滞性是社会矛盾的循环,社会过程(社会运动)之反覆的形式,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注:参看吕振羽上引文摘录秋泽修二的谬论。),并引申出日本皇军的武力是克服中国社会特殊的停滞性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的结论,这完全暴露了他充当日本军国主义宣传员的丑恶嘴脸。 秋泽修二认为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父家长制和专制主义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是中国社会之特有的停滞性的根源。本来,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农村公社、父家长制和专制主义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这是包括吕振羽 在内的多数中国史学家都承认的事实;它们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也是可以研究的问题。如果秋泽修二只是在理论和学术层面上来讨论这些问题,这并无可非议。但秋泽却是别有用心地把这些问题的讨论,借以论证中国特殊停滞性的先天社会性格,因而吕振羽也就不能不在这些问题上展开对他们的批判。 吕振羽指出,中国历史上诚然存在着专制主义的集权国家,然而在理论上,在历史的现实性上,思想和形态虽能给予社会的发展以“反作用“,但政治却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又要受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规定。在秋泽修二那里恰恰相反,政治被看成为规定中国社会发展形式的决定因素。秋泽说,由于事业只有由中央政府的干涉才能进行,因而在这里,可说由于政府施行水利事业这一机能,而成为产生集权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机能。但事实上,大规模的水利事业须由国家施行,只能予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以增强作用,却不能作为其成立的重要因素。(注: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1940年。)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父家长制的残余,但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秋泽认为中国父家长制的表现是子对父、家族成员对父的奴隶关系。实际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子和其他家族成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