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doc_第1页
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doc_第2页
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doc_第3页
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doc_第4页
五载春秋铸辉煌励精图治谋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载春秋铸辉煌 励精图治谋发展2005年7月20日,对于辽宁农信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五年前的这天,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沐浴着改革发展的春风,承载着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托,在辽宁这块富饶而辽阔的黑土地上诞生了。然而,她娇小的身躯却背负着实际资不抵债244亿元、资本充足率-33.3%、历年亏损挂账119亿元、资产质量在全国倒数第四,且案件频发而积重难返的沉重包袱。但全省农信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前行于坎坷,崛起于危难,奋力开拓与农共舞的伟大事业,的土地上演绎着一曲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的传奇。五年,在东北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弹指即逝;五年,对于辽宁农信社的发展历程,却是沧桑巨变。回望辽宁农信社五年的改革发展路,曾经历过改革的彷徨与挣扎,也曾经历过发展的坎坷与阻碍,但辽宁农信人执着的改革信念、坚定的前进脚步,让曾经在生死边缘挣扎的辽宁农信社不仅重新站稳脚根,更在短短五年中完成了一次凤凰涅磐式的重生。五年前,辽宁省农信联社艰难诞生。五年来,辽宁省农信联社负重前行。五年,她用事实一再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也留给我们五年的风雷激荡,五年的锐意进取和五年的硕果累累。深化改革 夯实发展基础历史上没有如果,历史性的机遇更不容错过。面对这段荆棘遍地、险象环生的改革征程,志存高远的辽宁农信人以披荆斩棘,义无反顾的坚毅,踏上了一条自我超越之路,开始了重塑管理体制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艰难探索与创新。在完成13个部门组建后,省联社在全省12个地市设立了12个办事处,保留了沈阳、大连2个市级联社。同时成立各级党委,建立了以省联社党委为核心,14个市联社、办事处党委和77个县级行社党委(总支)为纽带,下辖1165个基层党支部的完整的组织体系。一个高效、务实的组织领导核心酝酿形成并由此诞生,全省2437个机构也因此凝结在一起,辽宁农信人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一个“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系在辽宁省农信系统逐渐形成。五年来,辽宁省农信联社既经受了“花钱买机制”的艰苦磨砺,也体会到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后的成功喜悦。在省联社的大力推动下,全省各级农信社紧紧围绕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在体制、机制上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117.5亿元专项央行票据全部成功兑付,落实保值利息补贴8.7亿元;集中建立全省农信社风险准备金2.7亿元,五年累计清收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128.8亿元;74家县级联社实现统一法人,基本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先后组建农合行1家、农商行2家,目前有2家农商行已获准筹建,8家由农信社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经开业,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在辽宁农信系统中呈现出梯次推进的喜人局面。2009年,辽宁省农信联社进一步深化管理和稽核体制改革,规范了各办事处职能,在“垂直管理、上挂下查”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稽核体制,成立了省稽核局及3个稽核分局、2个市联社稽核局,保持了稽核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由省联社对不同等级的基层行社实施差别化管理的办法。自此,辽宁省农信联社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建立新体制,构建新机制,管理新企业,不断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迈进,为其在全省农村经济广阔的舞台上大展宏图奠定了良好基础。情系三农 谱写惠农新篇章一串串令2000多万农民倍感欣慰的数字和成果映衬着3万多名全省农信员工的汗水与奉献。一道道扶助“三农”发展的号令和决策,彰显着辽宁农联社管理团队的睿智与魄力。当回味起五年来的变化,辽宁农信人一个共同的声音是:全力服务“三农”,努力构建和谐农信。为农服务是历史赋予农信人的神圣职责,辽宁农信与“三农”的天然情结,在支持“三农”过程中不断得到延伸、放大和升华。五年来,辽宁省农信联社在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不断鼓励创新支农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把支持高效农业产业化和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并将之提升为自己的重要经营战略,走出了一条勇于创新、服务“三农”的特色之路。截至2010年6月末,全省各级联社五年来发放各项贷款5012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835亿元,农业贷款占比76.5%,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131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661亿元,增长1.4倍;农户贷款余额587亿元,较2004年末增加429亿元,增长2.7倍。农业贷款余额在省内银行业中占比95.1%,稳居第一位。2009年 4月,东北首笔耕地抵押贷款在辽宁省法库县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正式开办。至此,辽宁农联社的支农服务又多了一道“特色菜”。五年来,全省各级农联社始终致力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并以此巩固和拓展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先后开发了林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海域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下岗失业再就业贷款、农民出国劳务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道德信贷金卡工程、巾帼致富小额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 20多个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贷款余额近 90亿元。国家相关领导人在辽宁考察时,对辽宁农联社推出的“巾帼创业贷款”给予了高度肯定,该产品也同时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十佳特色产品”之一。此外,“道德信贷金卡工程”也被媒体给予过重点报道,被中宣部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勇于创新 抢占科技制高点辽宁农信人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辽宁省的广大农村地区尽快享受到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辽宁县域经济由积累阶段逐渐转向发展的快车道,对金融服务水平也将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金融科技建设在省联社成立伊始就被提上重要日程,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辽宁农信人卧薪尝胆,勇于创新,不断踏上“科技兴社”的新台阶。为了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拥有自己的银行卡,辽宁农联社倾全社之力推进了辽宁农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信息化工程金信工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08年5月,建成综合业务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和营业网点通存通兑;2008年12月,成功推出银行卡自主品牌金信卡,结束了辽宁省农信社没有自己银行卡的历史;2009年11月,信贷管理系统成功上线运行,困扰农信社多年的农户冒名贷款现象被彻底根除;POS机、ATM机等现代化结算机具也相继在各地布放。截至2010年6月末,金信卡已累计发卡300万张,卡内余额近100亿元,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客户。如今,辽宁农联社的信息化建设已经站在了当今金融科技的制高点。作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汇通天下”是辽宁农信人的梦想。如今,辽宁省农信社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的支撑作用,为全省各级农信社编织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结算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铺设了一条支付结算的“绿色通道”。目前,辽宁省农信社已全面开通了全国“农信银”业务系统,顺利完成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的整合和升级,成功开通了金融机构之间通存通兑业务,形成了省内有网内联行和省辖通存通兑、省外有“农信银”支付、跨行有大小额支付的全方位、多功能支付结算体系,实现了与其他银行完全一样的实时异地跨区域资金汇划,打破了曾长期制约农信社资金汇划的瓶颈。2009年,在争取农信社股金分红减免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基础上,由辽宁省农信联社理事长都本伟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批示和央行的大力支持。 2010年上半年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都将农信社排除在外,仅此一项政策就为全国农信社增加了1000亿元流动性资金,其中为辽宁农信社增加了30亿元流动性资金。而辽宁省农信联社在其中发挥出的排头兵作用,彰显出其在全国农信系统中的创新地位。科学管理强化合规经营管理是经营的灵魂,是稳健的保障、速度的基石、效益的必然。在省联社成立之初,便坚持把严格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向管理要速度、要稳健、要效益,走出了一条管理强社的发展之路。首先是坚持制度先行。确定了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风险的工作方针,把制度建设作为百事待举的工作之首,五年来,累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近300余项,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制度体系。其中“格式化、作业式监督检查方式”、“非常规处理检查办法”等多项制度在全国同业中率先推出,得到了中国银监会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表扬。其次是科学制定规划。省联社刚刚成立,就着手制定了 辽宁省农信社三年发展规划(20052007年),2006年又制定了辽宁农信社历史上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制定了辽宁省农信社支持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农信社网点发展规划(20072009年),为全省农信社发展绘制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从2005年开始,辽宁省农信联社党委把每个会计年度都冠以不同的主题,从2005年“制度年”、2006年“管理年”、2007年“改革年”、2008年“发展年”、2009年 “增长年”直到2010年的“质量年”,做到规划有目标,年度有重点,阶段有收获。最后是强化案件专项治理。先后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五个不准”、“五个表率”,对省联社和办事处机关干部提出了“十不准”等要求,全面落实“双线问责”机制,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案件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从严处理违规、违纪、违法人员。通过案件责任人公开处理和各种警示教育活动,既震慑了违法违纪人员,又教育了广大干部职工,既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又提升了合规文化建设水平。以人为本打造精英团队“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辽宁农信的未来,除了依靠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更要以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五年多来,辽宁农信社三次向社会和本系统公开招聘各级高管人员100多名,先后调整交流县级行社以上领导干部649人次,不断加强各级联社的班子建设。目前,全省县级行社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3.1周岁,比省联社成立前下降4.4周岁,其中每个县级行社班子配备了一名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使市、县两级领导班子向年轻化、专业化、高素质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连续五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和内部员工置换等方式引进大学生5000余人,从其他金融机构和有关部门引进高管及专业人员200多人,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均得到明显改善。同生共赢 构建和谐农信“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作为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员工广泛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价值传承,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辽宁省农信联社通过对企业价值理念全面的发掘、总结、提炼和升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首先,明确提出了“同生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五年来,辽宁省农信联社以“笃学、厚德、自强、济世”等传统文化精髓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内层、中层、外层的企业文化体系,得到了全省农信社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认同。同时,制定了全省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编制了企业文化宣言,创编了社歌,并通过举办企业文化节、室内运动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起步年”、加强“执行力建设”和“合规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企业文化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开创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其次,实施CI战略,塑造品牌形象。辽宁农信社从制定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入手,统一了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的标识,并统一更新牌匾、室内装修装饰,从企业形象、载体、标识、标准、规范、理念等方面进行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建立和渗透,有效提升了辽宁农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辽宁农信社始终坚持“同生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五年来,累计投入履行社会责任资金10143万元。其中,2005年向受灾养禽贷款农户让利700余万元;2007年向遭受严重雪灾的贷款农户让利1551万元;2008年向四川遭受地震灾害的安县联社援助1025万元。特别是去年,辽宁西北部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全省农信社为支持抗旱减灾而发放生产自救和转型贷款8.5亿元,让利4373万元。此外,连续四年为全省600万户农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3.8亿元,投入成本费2500万元,企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大幅度提升。昨日惠风过,今朝满眼春。五年的回顾,仅仅是对时间节点的盘点,记忆碎片的连接。回望辉煌历程,我们无比自豪;展望发展前景,我们满怀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省农信联社将继续履行“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