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docx_第1页
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docx_第2页
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docx_第3页
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docx_第4页
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中“沉默权”的探讨【内容提要】分析了沉默权规则的含义,全面论述了沉默权的形成历史和沉默权规则在各国立法中的体现,阐述了沉默权的理论基础和法律基础,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沉默权的条文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着重研究了我国沉默权与无罪推定原则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如何建立我国的沉默权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沉默权 无罪推定 关系 比较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rule of right of silence, discuss the history of the forming of right of silence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rule of right of silenc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egislation, expound the theoretical and legal basis of right of silence, evaluate the articles concerning right of silence in Chinas criminal proceeding law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 of silence and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t in China,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right of silence in Chnnocent relationship comparison一、沉默权的含义和渊源 沉默权来自于任何人不必自我归罪原则,是刑事诉讼中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价值冲撞、利益冲突的具体表现,一直以来是刑事诉讼争议的焦点。如何辩证的看待这一规则,从理论上把握这项规则并进而探讨完善沉默权制度,本文拟从沉默权规则中的某些问题阐述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沉默权规则由无罪推定原则推导出来,即以被告人无罪这一假定出发提出被告人享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力,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并进而引申出被告人有陈述的权利,而无如实回答的义务。它包括以下四点要求:1、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2、被告人不负必须陈述的责任;3、不得强迫被告人证明自己有罪;4、对被告人的罪行轻重有怀疑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该规则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官员的提问可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不因此而受到追究,并且司法官员有义务在提问之前告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该项权利意味着,其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对有关官员可自愿的陈述相关情况;其二,司法官员不得迫使其提供揭发自己的控告材料;其三,被告人有权随时向律师了解咨询情况,请求律师帮助。 沉默权的渊源地是英国。英国13世纪后,在教会法庭、星座法院及宗教裁判所的刑事程序中,采取纠问式并强令被告人就犯罪宣誓供述,被告人拒绝回答时就要受到刑讯或处罚。这种程序引起国民的强烈反对,于是便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不仅不经告发即要求公民接受讯问是违法的,而且强迫公民答辩原本更是违法的。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对要求个人提供自己负刑事责任材料的这一作法应予限制,因为强迫宣誓或负刑事责任,侵犯个人自由和尊严,沉默权的规则便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发展的。在现代英国,法官规则规定,审判时不应对嫌疑人的沉默发表反对的意见,而应当提醒陪审团:嫌疑人的沉默不等于有罪,而且每个嫌疑人都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如果警察不遵守这一规则,那么他所取得的证据就很可能被法官排除。美国联邦宪法第5修正案规定了任何人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法国刑诉法典范116条规定,未经被审查人同意,不得对其讯问,此项同意只有当他的律师在场方可取得,德国刑诉法也规定了,初次讯问时应告之对其指控享有陈述或不陈述的权利,并有权随时与自己的选任辩护人商议。二、沉默权规则的法律基础 沉默权规则与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诉讼结构及诉讼原则和制度密切相关。刑事诉讼模式大致分为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分属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两法系的诉讼价值观的共同点在于,运用诉讼程序保证刑事裁判的公正性,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受到刑事制裁,使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条开宗明义的指出:“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我国刑事诉讼法将惩罚与保障视为两大同等重要的诉讼目标,不仅要严求严格追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且要求确保无辜的公民不受司法权的非法侵犯。 刑事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惩罚犯罪,保护当事人法定权益而进行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一系列活动。刑事诉讼的特征是:1、影响的重大性,2、手段的强制性,3、诉讼主体地位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刑事诉讼涉及到公共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刑事诉讼的结果会影响到公民的财产权、人身权乃至生命权。另一方面,刑事诉讼解决的是犯罪问题,犯罪情节复杂,犯罪手段残忍,犯罪方式隐蔽。司法机关必须拥有特殊权力和专门的技术手段,才能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才能保证社会正常的法治秩序良性运行。为了确保社会安全,国家赋予司法官员强制措施权,司法官员可以采取搜查、人身检验、扣押、查询冻结存款、汇款、拘留、羁押等侦查措施。侦查措施是一个国家控制犯罪所必备的,这些措施有效的控制危险性行为,保障了刑事诉讼活动的安全。但也可能打破一个守法公民宁静的生活,将其陷入到漫长、痛苦的刑事诉讼程序中。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进入到刑事诉讼程序,被司法机关传唤,从而成为一名潜在犯罪嫌疑人。可以说,弱小的受追诉的个人,面对的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司法机关,为了解决这种先天失衡的局面,人类社会设计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控制司法权,确保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些制度包括辩护制度、司法审查制度、禁止双重危险、无罪推定和沉默权制度。沉默权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失衡的控辩双方趋于平等,而且建立了一种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赋予因国家权力而生并受法律义务所保障的公民的法律权力的行使,来制约司法权的扩张、变质而产生的权力滥用,从而保护公民的人身权不受司法权侵害,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从制度上杜绝刑讯逼供的温床,这项制度也因此被称为“人类在通往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三、沉默权规则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 要深入了解沉默权规则必须深刻分析无罪推定原则,沉默权至产生起就与无罪推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罪推定是沉默权构建的理论基石。无罪推定原则认为,要使有罪这一命题有所依据,必须驳倒无罪这一相反的命题。该原则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1、法律对有罪与否作出一种事先的法律事实拟制,并将拟制的事实赋予法律规范予以确定;2、法律规定控诉方负有收集证据、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义务,由控诉方承担证明责任;3、被追诉者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4、控诉方证明的质和量必须达到“无合理怀疑”,“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5、控诉方不能举出确实、充分的证据推翻拟制的法律事实,证明被追诉者应承担刑事责任,将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即被告人无罪;6、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法律最大限度的保护被追诉者的人身权益,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其人身自由;7、拟制的事实具有法律权威性。尽管法律拟制可能会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相互违背,但法律的权威宣告了只有经依法判决,拟制事实才能够改变,宣判前各诉讼主体必须尊重这种拟制事实,尊重拟制事实的本身就是对证据和对法律的尊重。 通过以上分析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容,我认为无罪推定原则和沉默权制度的关系如下:1、无罪推定是沉默权的逻辑基础和法律源泉。正是由于无罪推定原则确立了控诉方承担全部的举证责任,所以才推导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负自证其罪的义务,被追诉者不必提供证明自己无罪、有罪的证明材料,被追诉者不承担证明责任,才萌发出沉默权。2、无罪推定由许多规则构成,沉默权是其中的一项。无罪推定是法律对证明责任实体和程序上的推定,包含有丰富的内涵。狭义的沉默权仅指被告人有权沉默,为无罪推定原则中的一项,广义的沉默权规则的内容大部分包含在无罪推定原则的制度构建之下。3、沉默权规则有着自己的内涵,和无罪推定原则侧重的角度不同。无罪推定原则侧重于强调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实体上和程序上的法律地位,而沉默权规则则强调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举证责任,以及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例如,沉默权规则中的律师帮助就不包含在无罪推定原则含义中。4、无罪推定可分为程序上的无罪推定和实体上的无罪推定,沉默权为程序上的无罪推定所推导出来。我们可以将无罪推定原则按诉讼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程序上的无罪推定和实体上的无罪推定。实体上的无罪推定是指,实体上赋予被追诉者无罪的地位,即未经法院判决不得将被追诉者确定为罪犯。程序上的无罪推定指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也同样享有未被追诉人的诉讼地位,除法律给予限制外,享有推定的人身权,享有完整的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司法官员不得将其视为罪犯对待。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出两者的关系是:无罪推定原则是沉默权规则的法理基础,沉默权的产生来源于无罪推定原则;沉默权有着自己的丰富内涵,侧重于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权益的保障。沉默权规则和无罪推定原则相互补充,共同构成程序公正的核心。四、我国刑事诉讼中有关沉默权的相关规定及评价 ;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情节或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但是对于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力”。另外,刑事诉讼法还设立了审查起诉阶段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程序和审判阶段讯问被告人的程序,并规定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追诉政策。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理论界普遍认为,刑事诉讼法第12条所确立的原则,对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有重要意义,但这一原则是否即为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则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该规定不是无罪推定原则,这种观点认为,基于实事求是,既然是有罪的就不能推定为无罪,是无罪的更不能推定有罪,而是应该依法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进行推定与事实不符,存在理论上的矛盾。应该看到刑事诉讼法第12条在推定无罪的问题上具有含糊性,审判实践中经常发生控方提出被告人有认罪态度不好这一情节时,辩方则称,既然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就不存在认罪态度不好的问题,是该条含糊性的直接体现。而其中隐藏的自然就成了既然是无罪的,那么有没有如实回答的义务? 刑事诉讼法第12条没有关于被诉者在诉讼程序上是否拥有无罪的诉讼主体资格的明示,而且有关立法解释也没有说明这条规定在无罪推定方面的含义,所以许多人按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来理解也是有一定根据的。通过前面对无罪推定原则与沉默权的比较分析,我认为,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采纳了无罪推定和沉默权的部分规则,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罪推定,我国的法律规定更符合实体上的无罪推定原则,即认为嫌疑人、被告人处于一种涉嫌犯罪的存疑状态,被追诉者也就不享有未被追诉人的待遇,只有待法院依法判决后,才能依法定罪。也就是认为被追诉者在法院作出生效裁判前的整个诉讼过程中被从实体法上赋予无罪推定这一地位,但在诉讼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嫌疑人程序上无罪的推定的这一诉讼地位。我国刑诉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回答的规定有很多弊端,不仅有理论上的矛盾,更重要的将导致实践中违反法定程序的现象: 第一、这种规定实际上成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负举证责任的法律根据。第93条的规定中,评判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的标准是什么,不如实回答的法律后果是什么?与本案无关的问题如何认定,如果侦察人员认为该问题与本案有关而犯罪嫌疑人认为与本案无关会发生什么后果?刑诉法的这些规定实际上是犯罪嫌疑人承担了部分举证责任,若犯罪嫌疑人不能做出有利于己的言辞说明,便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就是很好的佐证。 第二、法律规定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须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提问,容易使司法工作人员形成将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取证或获得证据线索或者认定有罪的主要手段的观念,给予了素质低下的司法官员刑讯逼供的善良的动机,要求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恰恰表现出刑事程序对口供的过分关注,而存在刑讯或变相刑讯的刑事程序中不仅有损程序的正当性,而且也会有碍发现真实,因为“这种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释放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 第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沉默权是统一的,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就必须赋予被追诉者有不自证有罪的权利。从立法例看,无罪推定的典型表述如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9条的规定:“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有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笔者觉得对刑诉法第12条的科学界定,考虑到立法语词与立法的背景,至少目前还不能说是无罪推定。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民主化和现代化国家的标志之一,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第3项中明确规定了“对被告人不被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无罪推定原则是国际重视人权保障的具体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前进的趋势。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无罪推定的基础,权威机关完全可以对该条作出无罪推定的立法解释为沉默权提供法律依据。我国之所以不愿和国际接轨,是对赋予沉默权后是否放松打击犯罪的力度顾虑太多,也是对传统侦查手段中“口供的一种依赖”。 第四、沉默权规则给予了公民对抗刑讯逼供的最好抵制手段。面对盘问、讯问、传唤和审讯等诉讼行为,沉默权规则强调在律师的帮助下,被追诉者有权说,也有权不说。不说是被追诉者的权利,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积极的陈述将有助于帮助其解脱嫌疑,同样说的内容也有可能会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但不说将会带来相应的法律后果,司法机关将会依照正当程序,依法收集被指控者有罪、罪轻、罪重的证据,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指控其犯下的罪行,追究其刑事责任。无论说与不说,司法机关均不得强迫供诉,不得因不供述而推定有罪或加重其刑罚。口供将不再作为证据链条中的主链,口供也就失去了现在刑事诉讼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在沉默权制度下,犯罪嫌疑了、被告人的权益将得到辩护律师的及时维护,公民有了对付刑讯逼供的法定武器,刑讯逼供现象也因为法律的赋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五、关于沉默权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沉默权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即使在最早建立沉默权规则的英国,94年鉴于所面临的日趋严重的刑事犯罪,也通过了刑事审判和公共秩序法,对沉默权规则的适用进行了限制。出于利益权衡的基点不同,西方国家对其规定也各有不同,争议的焦点在于不赋予沉默权不利于遏制司法实践中的非法取证现象,而且有悖于世界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赋予其沉默权,又有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不陈述之弊,客观上将会导致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