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对廉政建设的现实启示从“知止”谈起The reality enlightenment brought about by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on ethics of China for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 -from “knowing when to stop”杨仲航【作者简介】杨仲航(1969),男,山东宁阳人,法学硕士,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思想史。 (甘肃政法学院 行政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 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讨论官员个人的行止与荣辱问题,“知止”是对封建士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政府官员个人行为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形成和维护正确的价值判断,依然是当代廉政建设的主题之一。防止与惩治腐败是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知止”这一传统行政伦理概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强调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荣辱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关键词 行政伦理;中国;传统; 廉政建设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ethics; China; tradition;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ment传统中国政治有着浓厚的“教化政治”、“伦理政治”的色彩。代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主流的儒家把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结合得非常紧密,强调对官员(士大夫)个人不断地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规劝。尤其强调官吏本身要清操自守、廉洁自律。代表儒家正统的程朱理学被宋以后的历朝统治者的大力推行,成为官学;自元朝中期后,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知止”这一儒家经典大学倡导的道德理念为封建士人所熟知,其精神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实,“知止” 的原则在。易经、诗经、中庸、论语、孟子甚至是道家经典道德经章句里也多有体现,它是儒家和道家共有的“素位而行”和“适可而止”等思想的一个宏观而又具体的要求。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伦理的佛家更是把“贪”列为人生三毒之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知止”仍然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坚持的个人道德理念和行政伦理原则。一、从“知止”的精神实质来讲,它强调的是政府官员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荣辱观念,对于今天促进政府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知止”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肯定的方面出发,即朱熹所解释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止”:“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止者,必止于是而不迁之意。” 朱熹大学集注第一章,本文有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引文均出自朱熹四书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集注第一章这里,“知止”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止于至善”,而这种目标一旦确立,思想就会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依归。安详平静而不妄动,对自身的境遇也能够处之泰然,能够正确的思虑,能够有所收获。二是从否定的方面出发,即一般理解中的“止”是具体的“止”,亦即,行事不要过分,必止于当止之处。知止,是针对“私欲”,知道在哪里止步。世间万物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表现在大学章句里就是:“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大学集注第十章表现在中庸章句里则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集注第十四章“知止”是当个人的私欲到了一定限度时,适可而止,不愿做违背人伦道德和国家法纪的事。其实,“知止”的两层含义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是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以理解为公务员追求“至善”,是一般理解中的“止”所要坚持的原则。公务员正确的“作为与不作为”是达到“至善”的阶梯。有了终极目标,就有了取舍的原则;也就是有了前一个“知止”境界就有了而后一个“知止”的依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出问题,首先应该是思想意识上出了问题。要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净化人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具体的“止”则能够透射出人的思想境界。本文所探讨“知止”的“止”主要是一般理解中具体的“止”。即,公务员行为的界限。就廉政建设而言, “知止” 是指国家公务员要防微杜渐,保持清正廉洁,知道在道德和法律不允许的行为面前,适度约束自己,不要干有损他人正当利益特别是国家、集体利益的事。 二、在公务员的个人修养层面上,“知止”是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的标尺,是“知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公务员职业生涯中的大智慧1、“知止”是公务员道德素质与精神境界的标尺,是公务员个人在行政过程对最高道德目标的追求和对公务员最低道德标准的体认。在这里, “止”一般地表现为在崇高的权威的目标之下的个人行为的义务性价值追求。加强廉政建设,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目标下保持公务员的廉洁自律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教化多半是在士人的求学过程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强调官员的自律,强调“以民为本”,强调官员在履行行政义务时的行政良心。正如诗经鄘风相鼠所讽咏的“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在官员的物质需要与精神价值之间,一开始就注重精神价值。孔子强调学生(将要从政的预备人才)要“博文约礼”, 注重道德文化修养,用礼的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的境界。孔子主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集注第二十章孔子认为,修身乃一切的根本,执政者只有 “欲而不贪”,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有治人的合法性。加强修养的关键在于学习,而在廉政建设的实践中“放松了学习”几成腐败官员共性。党中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明确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加强公务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第一步。2、“知止”是“知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集注第十四章2004年1月,胡锦涛在河北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公务员要克己奉公,加强修养,自重、自省,做到自尊、自律、自爱,时时处处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保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 大学集注第六章 “诚意”、“慎独”的目的都是要“正心”,在“修身”这一核心环节上“知耻”而止。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集注尽心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笔者以为,耻之为耻,应该理解为当止未止,“知止”应该是“知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知止”是公务员职业生涯中的大智慧。道家主张行事不要过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如果说这里的“知足”适用于一般人的话, “知止”则可视作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对官员的更高要求。应该说,知足是由己的,知止则由己也是由人(他人、组织、国家)的。表现在廉政建设上,“知足”是不想贪、不必贪,“知止”是不愿贪、不能贪和不敢贪。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人有某些合理的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须把握可得与不可得之间的 “度”,知足常乐。如果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就必然会脱离法律与公正,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地去攫取。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贪婪是万恶之渊,贪婪加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只有“知足”才能终身不辱,只有 “知止”才可以使官员避免在履行职权时陷入危险的境地。正如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所强调的:“第一,必须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要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三、在廉政建设的制度层面上,“知止”是藩篱与禁区的设置,是制度反腐败的一个环节,是他律和自律、法和道德的统一1、“知止”是制度设置的藩篱与禁区。制度可以让人知道群与己的权界,知道社会利益与个人正当利益的分野,也就是明“义利之辨”。 “知止”这一行政道德理念应该在民主的、法治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这里, “止”一般地表现为对个人行为的禁止性纪律规定。制度不一定让人知足知耻,但可以让人在该止步时停下来。易经乾上九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制度不但告诫政府官员对不法利益“手莫伸”,而且制度还可以让不法者和守法者相信“伸手必被捉”。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公务员行为的准则表现为公务员纪律,公务员纪律用来保障公务员按其职责履行公务,保障行政工作的正常进行。我国公务员制度规定了严格的廉政纪律,包括:不得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不得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不得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等。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大学集注第六章而现在,“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陈毅诗词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156页。只要调动全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惩防腐败的体系和网络,使党和国家的公职人员不能贪、不敢贪、不想贪、不必贪,党的反腐倡廉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为了保持公务员的廉洁自律,现在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加大了监督力度,对公务员8小时之外的行为进行了一些监督。对那些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政治上丧失立场,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一味贪求权势钱财,追逐物欲享受的人,制度就应该体现并维系伦理,对其进行惩罚。制度应该尽可能少地留下“小人行险以侥幸”的空间,强化权力制衡机制,以构筑有效约束其权力的藩篱与禁区。2007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廉政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使违法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处,才能增强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斗争的信心。2、 “知止”是制度反腐败的一个环节, 是他律和自律、法和道德的统一。“知止”的关键在于“素位而行”,明确身份,站好位置,把握好角色,有一个“恰到好处”和“适可而止”的态度。但是,我们不应单纯地把“知止”理解为公务员个人操守维护与坚持,更重要的是,制度的设计里应该对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的道德操守予以有效监督,对其职务行为及基于其现任公职影响力而进行的个人行为有一个明确的刚性的限制。同时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启动社会良知对权力的制度约束。基于反腐倡廉、消除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现实需要,人们还提出了行政伦理法制化这一现实命题。反腐倡廉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自律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属于主观方面的问题。他律则是外部约束,具有客观性,但也有主观方面的问题,因为他律最终要通过自律起作用。只有把主观上的自律与客观上的他律有机结合起来,把组织监督与依法惩处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借鉴法治国家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使廉政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四、在廉政建设的社会影响层面上,“知止”是公权力本质属性的客观要求, “知止”有教育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1、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方面来看,公权力的矛盾性源于公权力“公共所有”和“私人掌握”的分离,解决公权力的矛盾性是近现代政治理论和行政实践的重要主题之一,即对公权力可能的“恶”进行控制与约束,以实现公权力“善”的价值目的。从本质属性讲,政府应是“零利润”运作的行政管理机器,这是由公权力持有人“零利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对公权力的行使者(政府及公务员)的责任进行相应明确规定,建立权责统一的公共行政体系,是对公权力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最基础性的控制。“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中庸集注第二十章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集注第十章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的这些重要价值判断,会发现它与当代公共行政伦理有某种程度的暗合。公共行政的一般伦理原则与核心价值就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社会和谐,其核心是公平与正义,是对权利的承认,而要想实现公平与正义,就必须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公正因素。因此, “知止”是防止公权力异化,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客观要求。2、从行政伦理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来看,公务人员的个人伦理道德直接影响行政组织的伦理道德,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主张官员(士大夫)不但要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且还要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絜矩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集注子路第十三 “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在西方行政伦理中,也主张类似的絜矩之道。美国行政伦理学家特里L库珀(Terry L. Cooper)认为:“因为公共行政人员不仅仅是一般公民,同时也是特殊的受信托公民。所以除了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以外,在公共行政实践中还要求行政人员具备其他三种品德。即公共精神、谨慎、实质理性。这些品德其他公民也有,但它们对于行政管理角色中的行政人员功能的发挥的支持是尤其重要的。” Terry LCooper, An ethic of citizenship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Prentice Hall,Inc1991)P163.如果说,公务员“知耻”的前提下“知止”可以“保身”,这还只是最起码的要求。公务员首先应该做一个守法的公民,但做一名合格国家公务员还有更高的要求。公务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公务员是公民,同时是公民的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务员应当“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公务员除了要自觉遵守其作为公务员的特有的纪律外,还必须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起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不得参与或支持色情、吸毒、迷信、赌博等活动,不得违反社会公德,造成不良影响。国家公务员是公民人文素质的领头羊,应以“以人为本、求真务实”为行动指南,自觉接受广大公民的监督和评判,真正去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3、从我国党和政府的性质和使命来看,“知止”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行政道德理念的具体要求。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力观的是对权力本质属性的最好阐释。腐败现象、腐败分子与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是根本不相容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反腐败斗争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的历史高度。中共十六大报告又指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而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来自腐败。2005年1月,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反腐倡廉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面临四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再次强调,反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七大报告中早就指出党的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附有答案详解含答案详解【a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彩蛋押题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一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十页纸(填空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得分题)打印附参考答案详解【a卷】
- 微某著名企业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附参考答案详解(精练)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培优a卷】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附答案详解(预热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题库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检验原始记录
- 沥青砼下面层试验段施工方案
- 固体料仓 (2.26)设计计算
- JJG 52-2013弹性元件式一般压力表、压力真空表和真空表
- GB/T 33009.2-2016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集散控制系统(DCS)第2部分:管理要求
- GB/T 14534-1993电磁吸盘
- GA/T 718-2007枪支致伤力的法庭科学鉴定判据
-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课件
- 装备制造业研究报告
- 【课件】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进场人员、机械、材料报审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