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的喜剧教案.doc_第1页
菱角的喜剧教案.doc_第2页
菱角的喜剧教案.doc_第3页
菱角的喜剧教案.doc_第4页
菱角的喜剧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菱角的喜剧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题的妙处,学会梳理议论性散文的论证思路;体会口语化语言。2. 过程与方法:熟练在快速阅读时提炼主要信息;学会合作探究学习。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养成留心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菱角的喜剧”这一标题,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及方法。2. 难点: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1.前言:我记得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行为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人是最疲惫、最倦怠的。那现在是第三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够推翻这个谬论,证明给老师看,高一1班第三节课也可以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请翻开书本第71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菱角的喜剧。2.小故事:首先,我们来看一则笑话。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北人掩饰无知,其结果是闹出了更大的笑话,令人捧腹。那生活在南方的你们,认识菱角吗?吃过菱角吗?菱角是几个角的?很好,你们比青年时代的秦牧先生还要见多识广呀,本文的作者秦牧先生年轻的时候可没有这个觉悟,朋友们,给自己一点掌声鼓励。3.作者介绍:刚刚让你们产生了自己比秦牧先生还有牛逼的错觉呀,秦牧先生何许人也?他是一位在文学造诣和道德修养上都值得我们仰望和崇敬的作家。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秦牧与刘白羽、杨朔被称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等。推荐书目:长河浪花集。我最厌恶的是:恃势凌人,作威作福。我对幸福的理解:对人民事业有所贡献,又受到人民的拥护。 我喜欢做的事:探索真理,献身人民。也许他的志向过于伟大,所以在同学们看来有点假大空,但确确实实,秦牧先生就是以此为准则,坦坦荡荡、无怨无悔地走完了他的一生。我们的人生,是否也该这么过?这由你们自己去思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秦牧先生所写的菱角的喜剧2、 整体感知1.行文思路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请朋友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给大家5分钟时间,边读边划,把重点句、中心句划出来。1. 分层: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并概括大意。2. 中心:纵观全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一部分(1-6)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一切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这一观点。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认识过程。(提问)少时:两角;广西:三角;重庆:四角;辞书及后来:圆角、无角其他生物:蝗虫、蝴蝶;化学物理医学牙齿数目那既然所有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该如何认识事物呢?第二部分提到。第二部分(7-12)论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我们来看看,作者用到了那些论证方法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贯穿了作者说理性的分析)。2.文章中心 那作者通过这些论据和论证方法,是想表达怎样的观点呢?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3、 深入探究1.品味标题梳理了课文的脉络和掌握主旨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眼睛,是什么?对,题目。其实,在文章刚发表的时候,是以复杂来命名的,后来在编入文集时才改为菱角的喜剧,秦牧先生为什么要改,对比复杂,哪个更好,为什么?可以跟同桌讨论。本文的原来的标题是“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这两个标题那个更好,好在哪里?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喜剧,电影界的喜剧之王是谁?周星驰。喜剧有什么特征?学生一:是很搞笑的东西。学生二: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一般我们看喜剧,坏人最终都有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啊?失败,被正义的一方所打倒。那么这个结局一般是对不好的人或言行的一种揶揄和讽刺。对,喜剧的一个人重要的方面就事要对不好的习惯或行为进行揭发和讽刺。课文就是作者对自己片面认识的一次次揶揄和讽刺。菱角的喜剧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的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所以,我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The story about 105 men and 3 womenall men are brothers: blood of the leopard-四海之内皆兄弟:豹子的血( 水浒传 2.品味语言课文标题那么出彩,正文部分也不可能逊色。本文有个很重要的语言特色,就是平实、口语化。(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多用口语,平易亲切,通俗易懂)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典型的口语词和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改为文雅的书面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口语化的句子有很多,我们挑几句有代表性的来分析。(1)原文: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 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5)原文: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明确:原文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明快晓畅,讲究变化,就像一个幽默风趣的好朋友跟你讲一些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改句属于书面语,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3.一起举例作者透过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一件小事,总结出一个正确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5)如果我们要证明“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多样的,所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其特殊性”(或者说“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可以举哪些名人事例呢?亚里士多德只知道物体的重量与降落速度有关,得出了重的东西先落地的错误结论。伽利略却经过实践,发现了空气阻力、体积、密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最终得出了科学的结论。(从正面论证掌握了事物的特殊性后的好处)苏东坡续王安石诗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苏东坡平时看到的菊花,都是只会枯萎,不会落瓣的,因此他就得出了天下的菊花都是不会被秋风吹落的这样一个一般性结论。等他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结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