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诗歌阅读专题卷二.docx_第1页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诗歌阅读专题卷二.docx_第2页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诗歌阅读专题卷二.docx_第3页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诗歌阅读专题卷二.docx_第4页
山东专版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6诗歌阅读专题卷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8分)岁暮登黄鹤楼陈恭尹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注】诗人是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其父殉难时诗人才十余岁。1659年南明覆灭后,诗人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属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作此诗。(1)诗歌首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正凋零”中,“正”指正在,“凋零”指草木的枯萎、凋落,说明这个时候是深秋季节;“杳冥”,指事物缥缈、昏暗而使人看不清楚。【答案】 诗歌首联点题并概括描写季节的变化、时间的迁移产生的环境气氛以及人的情绪等,(3分)引出下文对登临黄鹤楼见闻的描写。(1分)(2)请简要分析诗歌在意境的创造上的两个特点。(4分)_【解析】意境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用了崔颢黄鹤楼中的相关内容,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而陈诗只用了“历历高楼”,这样就表明此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绿色,更能营造悲凉的氛围。【答案】化用崔颢黄鹤楼的意境并加入自己的情感使这首诗的意境更加深广,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刻。如崔诗的“历历汉阳树”,此诗只见“历历高楼”,更能体现凄凉的景色。善于选择意象构成意境,表达故国之思。如诗人用“凋零”“杳冥”与“浮浪动”“渡江青”等意象动静结合构成空茫不定的意境,达到以自然景象表现人的复杂情绪的效果。(每点2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黄庭坚接淅【注】报官府,敢违王事程。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注】接淅:来不及把淘过的米煮熟。(1)诗歌的一、二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比如“接淅”,指来不及把淘过的米煮熟,暗示时间之紧迫;“敢违”的意思是不敢违背,表现君王命令的冷峻等。【答案】诗歌前两联描写了一片紧张、急迫的气氛。首联,写接到官府的命令,连将米煮熟都不敢,因为不敢违逆君王的命令;颔联,写连夜从江夏出发,到晚上已经到了汉阳城了,表现了舟行之急。(每点2分)(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可以从后两联描写的内容分析。颈联,写友人、邻里赶来相送的场景,“追送”一词,一方面说明邻里、故旧得到消息之晚,另一方面说明对诗人情感的真挚。尾联,写诗人的感受,遭遇贬谪老死偏远的地方并不惧怕,但遗憾的是不能报答“故人”的友谊了。【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邻里、友人送别的感激和不能报答“故人”的遗憾之情等。颈联,写邻里、友人赶来送行的情景,他们殷勤送别、感情真挚;尾联,写诗人的感慨,因为此番谪居边远之地,功名前程乃至生死都不能卜知,诗人对“故人”的友谊无法报答,感觉这是终身遗憾的事情。(每点2分)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导学号:98142023】秋尽戴表元秋尽空山无处寻,西风吹入鬓华深。十年世事同纨扇,一夜交情到楮衾【注】。骨警如医知冷热,诗多当历记晴阴。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注】楮衾:纸帐,即用藤纸编织的纸帐。楮,纸的代称。(1)诗歌颔联交代了诗人鬓发变白的哪些原因?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十年”代表一段漫长的岁月;“纨扇”暗示诗人久久挂念的某人某事再也无法重现;“楮衾”即纸帐,在某一夜,诗人在温暖的纸帐里做起梦来。诗人日间遐想,夜晚梦思,都使他的“鬓”不得不“华”。【答案】十年的世事都永远过去,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深深藏入箱底,再也不能重现眼前;而夜晚做梦又想起过去的事情、过去的朋友,不禁让人悲从中来。正是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使得诗人鬓发变白。(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无聊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无聊”,即因思想空虚而烦闷的状态。如颈联,写诗人身体多病只想用写诗打发岁月,但心中无诗意,也只是记录天气的阴晴罢了;尾联,用无聊的梧桐飞叶衬托诗人的极度无聊。【答案】颈联,写诗人身体多病,只能靠写诗打发日子,但实在没有什么可写,也就记些天的阴晴而已。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无味、无聊的日子。尾联,上句写梧桐叶飞来飞去的无聊,以此对比表现诗人自己身体多病、隐居江湖又不由自主地想“世事”,但又只能想想而难有作为的苦痛,更突显诗人的无聊。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8分)汉上逢诸亲故累邀泥饮王又曾明灯高馆拍声催,大阮招邀小陆陪。难得异乡逢密戚,可能良夜不深杯?江连清汉分还合,人过中年乐亦哀。珍重天涯老兄弟,淮南米贱好归来。【注】大阮:指魏晋时文学家阮籍,与侄子阮咸都放荡不羁,因同是“竹林七贤”中的人物,时人用“大小阮”称之。小陆:西晋文学家陆云,文才与其兄陆机齐名,时称二人为“二陆”。(1)诗歌第一句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比如“高馆”指高大的建筑,而这种建筑在当时也只有达官贵人能够住得起,由此可以判定举行夜宴的人一定是身份十分高贵的人;同样如“拍声催”,“拍声”指夜宴中演奏的音乐的节拍,“催”有两个意思:一是音乐节拍急促,二是催促人们快饮酒。透露出主人、客人的高兴。【答案】诗歌第一句描写了夜宴的环境,渲染了宴席上欢快的气氛。(1分)“明灯”,显示宴饮环境的华丽;“高馆”,暗示主人身份的高贵;“拍声催”,奏乐的节拍紧逼,催促人们频频举杯,透露出主人、客人的高兴、雅致。(3分)(2)诗歌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歌描写的内容。比如“淮南米贱好归来”语出杜甫的诗句:“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表现了诗人希望众位朋友能早日回到家乡。【答案】表达了对人生离合的深刻理解以及期盼朋友早日回家的情感。(2分)颈联,上句从江水的分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下句写人过中年后的哀伤之情。尾联,表达诗人内心的期盼,但愿大家各自珍重,早归家园。(2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周必大: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诗人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_【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对题干的理解,同时注意对诗句的分析。首先,要概括景物所呈现的整体特征;然后,从意象入手,描绘诗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句使用了“天”“日”“云”“江”“风浪”等,营造了一种凄凉、苍茫的意境。对“冻”的把握,可以从景物的特征和表达的诗人情感两个角度把握,即“冻”字让人既可以想见云的阴沉滞重,又能体会诗人心情的黯然忧伤。【答案】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共4分,分析景象2分,赏析“冻”字2分)(2)第四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鲤”前冠以“南来”二字有何妙处?(4分)_【解析】回答问题要注意把握诗句描写的内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体现的诗人情感和使用的技巧,特别是“南来”一词要与诗人的家乡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写出这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引出烹鱼取书的情节。【答案】船工在驾舟前行时忽然捕到一条鲤鱼,乘船的诗人唯恐鱼腹中藏有家书,急忙去剖鱼取书。“鲤”本平常,但冠以“南来”二字,这鱼便成了从南边的家乡游来的鱼,既巧妙引出了下文烹鱼取书的情节,更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家之情的热切深沉。(共4分,解读句意2分,赏析语言2分)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因以赠别窦巩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乡心共醉,握手泪先流。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1)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4分)_【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几点:一是结合试题,尤其是“赠别”与“因”字,理解诗人“泪”流的原因;二是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如“何年别”“相逢”“共醉”“愁”“离情”“莫说”等,理出诗人的情感思路,整合作答即可。【答案】(1)与朋友久别重逢,感慨万千。(2)与朋友同为游子,思乡情浓。(3)与朋友刚刚相逢,旋即别离。(每点2分,意思对且答出2点即可)(2)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_【解析】解答本题,一是由诗歌所描摹的意象入手,如“宿雾”“千山”“春霖”等,抓住能够体察诗人情感的“愁”字,进而准确把握诗句内容;二是作用应从借景抒情角度,结合内容,从烘托手法入手回答。【答案】(1)描写了春天早晨雾绕千山、春雨绵绵的环境。(2)作用: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季节和离别的环境气氛。烘托了离别双方内心的绵绵愁情。(4分。“环境”1分,“作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龙孙:竹笋的俗称。(1)“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这四句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_【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词句描写的内容和体现的象征意义。词句描写了词人登高楼眺望所见情景:因为春山重叠,遮蔽了目光,加上烟波浩渺,看不到家。联系辛弃疾所处的环境,可以明白“家”不仅指词人实实在在的家,也指国家。由此可以得出词句的象征意义。【答案】词人登高楼而远望家乡,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双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2分)这四句用春山、烟波,象征家乡被金国占领、政局的险恶、词人执着追求的抗金恢复大业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2分)(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_【解析】把握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从内容上看,词句表现了对春归的怨恨;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词人的“愁”除了春怨、思乡之外,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答案】这三句承上启下,(1分)由描写大好春光转而写怨春归去,牵动了词人被春归触动的满怀愁与恨,从而点明词人内心所郁积的,并不是春花秋月的哀愁,而是怀念家乡的深沉悲痛。(1分)全词表现了词人因春归而想家、有家难归的痛楚;自身壮志难酬的感叹;以及对国家悲惨命运的哀怨情绪,是词人一贯深沉悲壮的家国大恨。(2分)8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8分)对客归子慕默然对客坐,竟坐无一语。亦欲通殷勤,寻思了无取。好言不关情,谅非君所与。坦怀两相忘,何害我与汝。【注】归子慕:万历十九年举人,再试礼部不第,打消为官念头,隐居江村,以诗为乐。与:赞赏。(1)诗中写主客相对,诗人一言不发,内心却经历了微妙的心绪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人心绪的变化过程。(4分)_【解析】“默然对客坐”,这是静坐无语;“亦欲通殷勤”,这是心动欲语;“谅非君所与”,这是揣想对方心意;“坦怀两相忘”,这是襟怀坦荡、心照不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