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文理学院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古代汉语考查试卷“是”“非”判断词的产生发展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2102107 姓名:张林菲摘要:判断句是古汉语独立句式之一,“是”字判断句和“非”字判断句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是”做判断词是由指示代词发展演变而来的,“非”做判断词与“非”的形容词词性关系很大,通过对历史发展时期和词性演变两个方面来探讨“是”“非”判断词的由来,还原“是”“非”二字词性及意义的发展过程。关键词:判断句 判断词 “是” “非”在古汉语句式归纳中,判断句占有很大比例。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是用以解释事物的含义,或者申辩事物的是非的一类句子,它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者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都是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的,故而古汉语判断句属于名词谓语句的范畴。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形式十分复杂,其中“是”字判断句和“非”字判断句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是”“非”判断词的发展演变也是具有争议性的讨论话题,由此通过对“是”“非”判断词来源和演化的研究,来总结其发展历程,更好地理解“是”“非”判断词的判断含义。一、“是”从指示代词代词到判断动词关于“是”的演变,最通行的理论是王力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从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是”的判断用法是从其代词用法发展而来的,用为判断动词始于战国末期,今天可见的判断动词用法的最早历史出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是”字的判断用法尽管在战国末期已经形成,但是一直不为当时的人所习用,其判断动词用法大量使用于古代典籍文献是魏晋时期的事情,魏晋以前人们基本不用“是”字便是判断,而仍然用它作代词或形容词。(一) 先秦时期先秦以前,“是”一般是作代词用的,有时看起来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是代词。具体例子如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孟子粱惠王上这个“是”很像判断词,其实是代词,是指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的,二者同作主语,“是”可译作“这”。在古代汉语中,“是”字一般不用作判断词,这是需要我们引起特殊注意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判断词“是”又是从这种指代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贫与贱,是人所恶也。论语里仁这个“是”字虽然仍是指代主语“贫与践”的,但是这种指代的必要性已经很小了,指代的意味逐渐减弱,而帮助表判断的作用则正逐渐增强。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是”字看成由指示代词向判断词转化的开始。在先秦,“是”字最重要的语法作用之一,就是这种指代前文的方式,而用作判断词则是极少极少的。我们之所以说这个句中的“是”是指示前文的代词,而不是判断词,是因为这个句末还带有帮助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字,只有当帮助表判断的语气词“也”字也不用了,判断词的过程才算最后完成。(二)战国时期“是”用作判断动词在战国时期已有用例,不过非常少,并且学者争议较大。裘锡圭在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援引了“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给先秦已有判断动词“是”的观点提供了新证;唐钰明在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运用历时变换和共时变换等方法,证明了先秦已有判断动词“是”;梁冬青坚持认为,出土文献中的“是”是副词,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事实的真实性,对动行为或事态进行强调;朱城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先秦时期是已经开始用作判断动词,出土战国文献中“是是句”的后一“是”字大多是判断动词词而不是副词。我认为,先秦时期,判断动词是确定已经零星出现,西汉时期处于发展期,但远没有成熟,是有作指示代词、助词、副词等几种用法,这些用法有时容易同判断动词混淆。(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字作为判断动词大量使用于古典文籍之中,完成了有指示代词到判断动词的转换。南北朝时范缜的神灭论中就有“荣木变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这样的句子,这里的“是”已不靠任何帮助,独立表示判断的含义了了,这里的“是”已完全是一个判断词。二、“非”从形容词到判断词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要用一个“非”字。例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从“非”字在否定判断句中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看,它具有谓词的性质。因而“非”字在判断句中是用来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词。(一)“非”字词性及含义溯源从“非”字的来源可知,“非”字在上古汉语中经常用作形容词。仔细分析起来,形容词“非”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对问题的答案表示否定,一种是对人的行为的正确性表示否定,常常以“非也”的形式作谓语。对问题的答案表示否定,“非”的意义相当于“不对”、“不是的”,它的反义词是“然”或“是”例如: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这里的“非”就是对行为的正确性表示肯定或否定,句中的“非”,因为是对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所以可以释为“不对的”、“不好。表示否定判断的“非”,当是由充当谓语的形容词“非”发展来的,古代汉语分别用独作谓语,而且常常在句中对举。今纪无罪,此非怒与? 曰:非也。 公羊传庄公四年在这个例子中,“此非怒与”是以否定判断的句式构成的疑问句,答句“非也”则是形容词谓语句,句中“非也”承上句“此非怒与”而来,两个“非”字在意义上的连贯性是很明显的。它们的区别仅在于:“非也”是由“非”独立作谓语,我们不会怀疑它的谓词性;而“此非怒与”的“非”,后面有一个否定对象,这便是判断词“非”的特点。(二)古代汉语此类活用规律表示否定判断的“非”来源于形容词“非”,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规律得到证实。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有时活用作动词,其特点是在这个活用的词后面带上宾语,从而使它具有动词的特点。形容词“非”也有这种活用现象: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思迁其秩而己,何能理乎?”余又非之。柳宗元封建论这个例子中的“非”字是形容词带上宾语,活用作动词,并且是所谓“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之后,语法意义有了变化,它的词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句中的 “非之”表示“认为它不对”的意思。作为及物动词的“非”便是由此进一步引申发展而来的,及物动词“非”的词义为“责难”或“诋毁”,例如: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例子中所反映的“非”的活用和发展为动词的现象,都属于对人的行为进行否定评价的“非”,它发展为及物动词,就是表示“非难”的“非”。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否定的“非”,带上宾语之后,就构成了否定判断句,“非”字就发展为本文所谈的否定判断词了。参考文献1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J.中国语文,1979(6)2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J.中国语文,1991(5)3梁冬青.出土文献是是句的再探讨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7(1)4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水电工程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专业经济法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物业服务确定及升级合作协议
- 汽车电气系统维护与修理考试题及答案
- 互联网行业技术工作证明(7篇)
- 物理学光学与声学练习题
- 眼睛面诊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试高分答案技巧分享及试题及答案
- 家电维修售后服务协议书
- 2024水利水电工程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烟花爆竹行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
- 婴幼儿体格测量胸围的测量
- 幼儿园故事课件:《胸有成竹》
- 锂离子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
- DB34-T 4170-2022 软阔立木材积表
- 《山西革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回执单
- 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车队及车辆管理制度
- 第9章-辅助技术与环境改造
- 民事非法强占土地上诉状模板
- 铁路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