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刘勇笔记.doc_第1页
北师大刘勇笔记.doc_第2页
北师大刘勇笔记.doc_第3页
北师大刘勇笔记.doc_第4页
北师大刘勇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讲 四十年代文学社团与文学思潮(“九叶”诗派,通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 一、九叶诗派的创作: 40年代后期出现,在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诗歌流派,又称为新现代主义诗派。“九叶诗派”是在80年代确立的名称,是西南联大一群校园诗人,特别是在1948年9位年轻诗人在上海现代新诗杂志上共同发表诗歌作品和理论主张,他们具有共同的风格和审美追求。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陈敬容、郑敏、袁可嘉等,他们的风格与追求主要表现在: 首先,他们特别注意诗歌本身的价值,在现代新诗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把对“纯诗”的追求提高到一个新的境地,诚如辛笛所讲:“我的诗宁愿让一位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读一遍”。他们坚持文学本身的价值和独立传统,但并未丢弃现实,而是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第二,他们追求个人与时代社会的融合,特别强调诗人的深刻的思考,认为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即必须以血肉的感情来诉说思想的本质,首先是思想自己,然后是思想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的联系,在诗歌中既要有深切的、深沉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越的目光。 第三,特别强调诗歌感受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无论听觉、视觉、内在、外在都应真实、深刻,“现代的诗更应着重于人性和科学的真实,现代诗要扎根在现实中,又不要被现实绑住”。 二、穆旦是九叶诗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开始诗歌创作,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比较多地接触到现代派作品。抗战的爆发使他更接近现实、接近社会,在作品中透出更多的民族气息和泥土气息,特别是在西南联大时,特别受到外国现代派诗人燕卜荪教授(英国)的影响。穆旦先后出版过三本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 穆旦首先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开掘诗的内容,知性(相对于感性)成份较重,是感情煎煮思想的产物(课本.192),是苦苦思索、通过各种亲身感受而升华为思想,比较内向、厚重、深沉。 其次,他的诗又不是纯内向的,有一种由内向外放射的特点,是对生活的概括。因此,穆旦的诗既热烈又冷漠。例如赞美。 第三,穆旦有着非常敏感的气质,这种敏感首先是针对自己,他的内心世界非常复杂,相当一部分诗歌是非常细腻地审视自身的内在的状态,他的诗是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痛苦的、焦虑的、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的心态,在诗歌中不断强调的自我破碎的、幻灭的、难以把握的(此处未记全),他不仅用头脑思考,而且还用身体思考,其诗歌给人一种很强的肉体的感觉。例如诗八首有大量的官能的形象,是肉体和思想的结合。还有冬(此处未记全)。 最后,他注重诗歌形象的现代生活化,注重自身独特的经验。 穆旦诗歌最主要的不足是由于过于强调思想存在,诗作免不了在比较抽象的现象,由于他的诗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所以缺乏某种含蓄。 穆旦以及九叶诗人的诗在40年代显示了中国新诗一种新的发展和超越,明显地与五四以来新诗的传统诗情、诗意不同,首先注重新鲜的感觉和新颖的思想,以此代替以往诗歌中某种模糊不清的诗意;在诗歌的形象性、语言上、韵律和格式上都和以往的诗歌有所区别:九叶诗派经历了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体诗歌、早期象征主义诗歌、新格律诗歌、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以及以艾青为代表的散文体新诗创作,九叶诗派有所跨越,有所推进,在朦胧和清晰之间、在感情和思想之间、在个人与时代之间寻求一种新的平衡,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三、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创作。(课本.205) 陈白尘的升官图把中国的讽刺喜剧创作推向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 首先,这部剧采用奇特的构思,达到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主要表现为陈白尘巧妙地把内容、时间向前推到民国初年,同时,利用两个强盗所做的梦作为戏剧的情节加以表现,但是使人看到的就是40年代的社会现实,显示出荒诞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真真假假,假中有真。 其次,主要塑造的都是反面人物,描绘了一幅百丑图。但作者并未把反面人物脸谱化、简单化,特别是未加以丑化,而是让演员严肃认真地扮演滑稽的角色。 第三,语言方面运用大量的反语和潜台词,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构造出一种喜剧的气氛。 总之,陈白尘通过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语言和内容,把中国现代喜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结 一、选择、名词解释。 (一)基本知识比较注重时间性。 例如:随感录、终身大事、尝试集、沉沦。 (二)作家代表作品。 (三)理论主张、创作风格特色。 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街头诗运动、中国文学史发展三阶段即五四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抗日文艺运动。 二、简答、论述。 (一)现代文学史发展进程问题。 现代文学发展三阶段、特点、内容、重要文学运动。 (二)现代文学史发展进程中各种文体的发展。 各自特点:四种(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三)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容,看文学类型的发展,如围城。 (四)作家相互间比较,包括社团流派间的比较。 (五)以某个作家为重点,说明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如:巴金、老舍、沈从文。 完 第十四讲 钱钟书、张爱玲所代表的国统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揭露、批判、讽刺的创作基调,其艺术风格较深沉、冷峻,经常表现出含蓄、幽默的特点。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围城。 张爱玲:传奇(小说集),流言(散文集),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 七月派诗歌(胡风、绿原、牛汉) 小说(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无名氏(卜宝南),长篇小说北极风情画(课本.154) 一、围城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描写。 背景:出版时间在1947年,说明从鲁迅在现代文学史的最初就关注的知识分子命运,发展到钱钟书带有某种总结和反思的意味,即知识分子的命运是贯穿于整个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围城所描写的是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 (一) 1、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都充分注意到知识分子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知识分子身上蕴藏着很大的知识和智慧,他们往往是最先觉醒和觉悟最高的一群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首先是对作家的自我剖析。 2、从鲁迅到钱钟书,现代作家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有较深切、清醒的认识,充分地看到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缺点缺乏信念,缺乏真正投入社会的勇气,总是把自己的智慧、力量估计过高,把自己的追求超过社会的追求,理想大于行动。此外,围城还进一步显示了知识分子的弱点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不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位置又始终不满意。 3、从鲁迅到钱钟书的围城,特别是在围城中,作家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的某些重要弱点其实不仅仅属于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本身,而往往是和时代社会的弱点结合在一起,甚至与整个人类、整个人性的弱点联系在一起,显示了对知识分子命运思考的深度,向前有所推进、有所发展,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身上存在着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有一种“围城”情结,不断地从这个围城走到另一个围城。同时,显示出这种弱点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弱点,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整个人类共有的弱点。所以说钱钟书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具有总结和反思的意味。 (二)围城显示的讽刺、幽默特色有什么独特之处? 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幽默是由其思想的深刻所带来的;老舍作品中的讽刺、幽默是来自于北京的语言、北京的风俗民情、地方色彩;张天翼以其对社会批判的锐利、尖刻以及彻底暴露而形成一种冷面幽默;钱钟书则以其学者式的智慧、广泛的阅历、古今中外渊博的学识显示出一种高雅的幽默。 二、张爱玲作品的独特贡献 1、张爱玲的笔下直接地、毫无保留地把人性和金钱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写出了金钱对人性的诱惑、腐蚀、毒化,同时写出了人性在金钱面前萎缩、变态和(此处未记全),在这方面张爱玲是最深刻的,(在描写人与金钱的关系方面)最锐利的。 2在描写某一个体的人物时,描写某一具体的人性时,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对社会本质问题的揭示上,显示出张爱玲对人生、对人性以及对社会思考的深度。 张爱玲特别善于选用婚恋题材,揭示金钱和社会的本质,在这方面最能体现人性深处。又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同样也很深刻,更多地是写人物的想法。还善于营造奇特的气氛,令人深思。张爱玲有很强的语言修养,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同时又非常世俗化,直逼人性深处,显示出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现代文学史上四位女作家的比较 (一)冰心与萧红分别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冰心追求讴歌人类之爱,最大程度地颂扬人性的美好,把爱当做拯救社会的一切的神奇的力量,超人几乎是一个象征,一方面由于心灰意冷,超越一般社会而变为病态的人,但同样因为爱,又超越一般社会而被爱感化。冰心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作家,虽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但她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浪漫的色彩和情调。冰心并不认为世界上已经充满了爱,相反她认为世界上缺乏爱,所以她在作品中追求、颂扬、表现爱。萧红与冰心相反,她的作品中极力表现人世的痛苦、悲哀、失望乃至绝望,萧红无情地揭露人世的丑恶和血淋淋的场面,更多地看到惨痛、饥饿等等,这些直接来源于她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警醒。萧红的小城三月是整个人生感受的象征,对悲苦人生的象征。两人的审美追求不同,但都是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由于受到鲁迅的影响,萧红更倾向于清醒的现实主义。 (二)丁玲与张爱玲所描写的内容差异很大,一个是描写农村,一个是描写大都市;一个是以农村中的阶级关系为主,一个是以大都市中的人性关系为主。但两人都是以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把握而达到一种深刻的思想境地。丁玲准确地抓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包括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成为土地主人这两个层次的关系,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而是否能够长久成为土地的主人是农民自己的问题,丁玲对后一个问题看得更深刻、更准确。张爱玲在对都市社会的描写中,准确地抓住了人性和金钱的关系,其一是写出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和腐蚀,而更深刻、更准确的是看到了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深刻的变异,对后一方面的描写使其达到深刻的程度。二人都善于描写人的内心深处。 未完待续 第十三讲 赵树理、孙犁所代表的解放区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总体特点 1、解放区文学创作的确带有明确的追求民族化、大众化。 2、由于工农兵方向的影响,在解放区创作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对农民命运的深切的关注,都是以整个中国的历史为底蕴,积极地把农民命运与中国前途联系在一起。 3、解放区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个特殊的地区,虽处于现代文学阶段,但性质不同,而与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性质相同。 二、重点作家: (一)赵树理:从小二黑到李有才到李家庄,都是以农村变革、农民命运为主要题材的。 阐述赵树理小说的思想价值。 首先,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 1、赵树理对农民命运的描写中显示出高度敏锐的政治眼光,他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农村中的风俗民情中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时代变化了,甚至政权也改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变化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赵树理的作品告诉我们,从鲁迅开始的对农民愚昧落后的思想启蒙、思想改造的思考,依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 2、赵树理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赵树理在作品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农村中当时残存的封建势力只是一小撮,而象小芹、二黑这样的先进农民也为数不多,而多数是比较愚昧落后的农民,暂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已在变化之中、转变之中,赵树理对这一部分农民给予热切的期待,所以赵树理对他们只是进行善意的讽刺,没有无情的批判,这一点是与鲁迅的根本不同、根本变化。 以上两点构成赵树理作品的思想价值。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国农民命运的变化,并由此看到中国的前景。 第二,在民族化、大众化审美情趣上显示自己的独特追求,特别是对传统文学手法的继承上,在现代作家中是非常突出、非常集中的。 1、人物描写,注重表现人物的动作、性格,让人物在故事中显示自己的特点,尤其符合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 2、小说结构章回体,情节完整、连贯。 3、赵树理的作品更多是对民族化的追求语言,大量的方言土语,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二)孙犁 解放区创作丰富,多种审美追求,赵树理并非解放区唯一代表。孙犁与赵树理有很多相同的背景、相同的生活基础,即都在解放区、在广大农村中体验生活,生活对象是农民,反映农民生活、农民命运,但又显示出完全不同的审美追求。 1、孙犁自身的文学价值、审美追求。 (1)孙犁作为解放区的作家,生活环境在冀中平原,作品反映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岁月,孙犁所触及的生活是开阔的,所处时代背景是宏伟的。孙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解放区最普通的农民,没有炮火连天的战场,都是普通、平静甚至充满诗意的现实和人生画面,显示出独特的审美追求。(选材) (2)孙犁的作品在挖掘题材、形成主题过程中的追求。孙犁着重表现在普通人物身上体现的非常美好的人情、人性,选出的人和事是很小、很平常的,表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崇高和伟大,显示出他们的纯朴和自然,如在侵略者打到家乡时,水生能够拿起武器走上前线,这就是一种伟大。表现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妇女的(此处未记全),显示出她们顾全大局,在战斗中的智慧、胆识,让人们看到这些普通妇女的确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孙犁通过水生们、水生嫂们这些普通人的命运、成长,通过在这种成长中的性情、胸怀,形成孙犁作品崇高而深远的主题,即我们民族充满美好的人情、人性,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而这些都通过这些普通的农民显示出来。孙犁由描写平常到主题崇高两者之间有骤然升华和巨大飞越,并且这种升华与飞越是自然和平常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在战争中得到锻炼,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我们的民族。战争锻炼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3)孙犁的作品选材、主题、艺术手法、艺术表现有如下特点: 把现实和理想结合在一起,把写实、抒情结合在一起,孙犁的小说的着眼点让人从现实看到理想,感受到作家情感的抒发,对美好气氛的烘托与写实交织在一起,在把握理想与抒情的分寸方面表现了独特的追求,有分寸,有尺度,始终未离开农村、农民,与郁达夫等人的抒情明显不同。 孙犁的作品特别善于在虚实之间完成自己作品的结构。孙犁的小说结构非常放松,小巧、灵活,没有完整叙事的负担,没有故事严格按情节发展的沉重,多是一种生活片断的相互穿插,有无之间,虚实之间造成散文的美、诗意的美。有跳跃性,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给人回味的余地较大,形成了散文美、诗意。与此同时,语言上非常纯朴、生活化,但同时又是诗的语言、散文的语言,在平凡的话语中蕴含着诗意,特别有情调、有味道。 2、孙犁、赵树理审美追求的异同,风格的比较。 (1)孙犁与赵树理在选材、主题和艺术手法上都很推崇鲁迅、追随鲁迅,但二人对鲁迅精神的体会是不同的。赵树理对鲁迅的继承与理解更多地是鲁迅的现实战斗精神;而孙犁更多地是看到鲁迅作品的思想魅力,对人的精神层次进行的深入的剖析。他的作品也注重对人、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探索、剖析。 (2)从郁达夫到孙犁,简述现代抒情小说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作家主观感受的投入,情节的淡化。 不同点:郁达夫以纵情、放情见长,肆无忌惮,夸张情感,把抒情放在第一位,一切服从主观抒情,形成小说诗歌化。 孙犁注重分寸、节制,抒情恰到好处,形成散文美和诗意。 萧红既有较强的主观情感,又有较清晰的客观描写;抒情既讲分寸,又有大胆、狂放的风格,形成小说散文化。 以上三位作家分别显示了抒情方面的各自追求,也显示了不同的风格。 (三)丁玲、周立波 1、丁玲小说的创作道路(课本.357) (1)初期:20年代,丁玲主要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突出代表,已基本显示出她的特点,虽然是女作家,有细腻、敏感的神经,但显示出敏锐的政治眼光。 (2)中期:30年代,包含两部分,其一是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的命运;其二是到解放区后,反映知识分子、农民,特别是女性的命运,显示了很强的过渡性,体现了她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3)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代表,显示了丁玲在思想上、艺术上达到高峰,思想深刻、艺术成熟。 以上共同体现了丁玲创作的总体特点: 丁玲始终拥有细腻的眼光,同时又拥有深刻的政治眼光。 三个阶段始终感应着、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始终在积极地思考不同时代最重要、最敏锐的问题。 2、丁玲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显示了什么样的思想深度?(丁玲的作品的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是什么?) 丁玲作品的敏锐性体现在丁玲始终对时代有一种感应,莎菲女士的日记集中表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对革命文学、左翼文学、知识分子、农民都有积极的思考。在来到解放区后,面临天翻地覆的变化,丁玲写出了以土改为题材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深刻体现在(此处未记全)。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思考时代女性的命运方面还是深刻的,丁玲对解放区的一些问题提出的独特见解也很深刻,如在医院里、我在霞村的时候,集中表现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当时土改题材作品思想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是获斯大林文学奖级别最高的,对农民命运乃至对民族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1)充分揭示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常复杂的阶级关系,把农村中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揭示出来,尤其让人们看到阶级斗争决不是简单的两个对立阶级你死我活的搏斗,掺杂着各个阶级复杂的态度,纠缠着各个阶级生存的态度。 (2)写出了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丁玲通过写土改,坚定不移地看到中国农民的翻身,必然带来中国的变化,从土改看到新中国光明的前景。在预见的过程中,丁玲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农民成为主人,斗倒地主分到田地,这个胜利固然伟大,但农民还有一个更大的胜利必须取得,即必须不断地战胜自己,只有这样,农民才有真正的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 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丁玲作品的思想的深刻性。 丁玲的创作从早期到后期,始终有一种政治眼光,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而张爱玲是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对人性的痛切的体验,显示她作品的深度。 未完待续 第十二讲 艾青等人诗歌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艾青作为郭沫若之后中国诗歌的第二个高峰,其主要成就是在抗战爆发之后,他接连创作了九部诗集,一部诗歌理论诗论,把诗歌创作直接融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他的诗歌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达到一种艺术的升华。 从现代诗歌的历史进程论述艾青诗歌的审美追求。 首先回顾现代新诗的发展线索,从胡适、郭沫若“五四”白话自由体新诗开始,显示了新诗对传统旧诗的挣脱,对外国诗歌的吸取;而到了新月诗人,又显示出新诗对传统诗歌的某种回归,以及在回归中的发展。从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诗歌还不断地受到外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先后出现了早期象征主义诗歌,中期现代主义诗歌,都显示了中国新诗在探索中艰难挺进的步伐,还出现了臧克家、田间、殷夫等不同风格诗人多种形式的探索。上述诗歌发展的线索,在抗战时期在艾青手中得到一个集大成的机会,艾青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把“五四”以来新诗的发展,新诗的种种探索融会贯通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继承中独创了以散文美和散体化为主要标志的新诗的发展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继续推进了新诗自由体的形式,巩固了这种形式;另一方面,他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也同时推进了诗歌的规范化,他注意到新月诗人的追求,把诗歌的格律化更多地熔化到诗歌内在的韵律、节奏中。 第二,艾青的诗歌还显示了很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这种融合在思想上和艺术形式上非常突出。艾青的诗歌始终关注本民族的命运,始终关注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的命运,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但艾青的眼光是宏大的,是由本民族的命运向世界、向整个人类命运自然延伸的。艾青是实实在在受外国诗歌艺术滋养的人,吸取多种外国诗歌艺术技巧,甚至是美术方面的艺术技巧,他把外国的现代主义技巧与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揉合在一起。以上共同构成艾青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中国诗坛泰斗。 未完待续 第十一讲 抗战文艺运动和解放区文艺运动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color 一、抗战文艺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背景和发生 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极具变化的政治形势,文学随之改变了原有发展的轨道,反映时代感、使命感。 2、1936年前后已经形成全国范围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口号的论争”。(课本.297) (二)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全国文艺界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1938年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最大范围团结了全国广大作家。 2、把文学的宣传、战斗功能提高到空前的地位,调动一切文学的手段为抗战服务。 (1)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 (2)文学形式:街头诗、街头剧、大型报告文学,特定形势下出现,尤其诗歌起到巨大作用。 3、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在地域上扩大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实际影响。 (三)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二、解放前文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主要标志,鲜明地提出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保证这个方向的途径两个根本问题。由于鲜明地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提出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追求,造成了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根本变革。 2、改变了作家的创作姿态和创作方式,明确强调作家的世界观改造,强调作家感情立场的转变,强调作家要无条件地深入生活,对中国文学现、当代的影响深刻、巨大。 3、在创作实践上的确出现了一批以描写农民、农村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成功的作品。 意义:实际上打开了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展的道路。 未完待续 第十讲 三十年代诗歌与散文创作的价值和地位 一、诗歌 (一)诗坛概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多元并存 (二)现代派诗歌全面兴起,走向成熟。了解现代派诗歌产生的原因。包括艾青早期创作,还有卞之琳、何其芳等。 戴望舒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1、多种因素下形成,一个最强烈的时代情绪寂寞造就了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因为已远离“五四”时期的文学热情,作家们特别是诗人感到难以与时代适应的寂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难以实现自身价值,使得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向诗歌回归,追求诗歌的纯粹性,更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这种追求与定位使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很自然地使自己的眼光和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联系在一起,看到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意境的追求的宝贵;另一方面和世界范围的现代派诗歌结合在一起,从中看到诗歌本身的价值。传统的与外国的两种影响集中在一起,朦胧的意象,象征手法的应用(此处未记全) 2、现代派诗歌创作,以戴望舒为代表,特别注重把意象和象征,把朦胧和清新融合在一起。 3、非常注重把新月社强调的新诗格律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派巩固和加强了现代新诗的规律美、音韵美。 4、现代派诗人在思想情绪上执著地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疑虑,对自身价值的怀疑,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悲观情绪。戴望舒有一句诗:“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戴望舒代表的三十年代现代派是对二十年代李金发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其影响明显延伸至四十年代,为四十年代新现代派诗歌即以穆旦等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和(此处未记全) (三)两个代表作家:臧克家、田间。(课本.453) 臧克家对各个流派特点的吸收独成一格,田间是街头诗歌运动的发起人及代表作家。 1、臧克家诗歌作品,简单了解臧克家诗歌风格。(绿皮书.128) 特别善于广泛吸取各个流派,并不偏重任一流派。 2、田间,特定诗歌运动的代表街头诗歌,战斗性、实用价值明确抗战。 自己的个性与特点:用诗歌、用形象进行宣传,运用诗中特有的节奏感与韵律,节奏强烈,韵律急促,受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很大,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是战斗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四)中国诗歌会:是左翼作家群体,明确的追求、明确的组织。 名词解释:发起人、时间、地点、追求(课本.450,绿皮书.172) 二、散文: (一)鲁迅后期杂文为代表的杂文创作,出现了几乎进步作家无人不写杂文的局面,出现了杂文与反杂文运动。 (二)报告文学走向成熟,夏衍包身工,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 (三)在新老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品散文向纵深发展。 (四)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科学小品、历史小品,进一步丰富了散文的品种。 附: 过时戴望舒 说我是一个在怅惜着, 怅惜着好往日的少年吧, 我唱着我的崭新的小曲, 而你却挪揄:多么“过时”! 是呀,过时了,我的“单恋女” 都已经变作妇人或是母亲, 而我,我还可怜地年轻 年轻?不吧,有点靠不住。 是呀,年轻是有点靠不住, 说我是有一点老了吧! 你只看我拿手杖的姿态 它会告诉你一切,而我的眼睛亦然。 老实说,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 对于秋草秋风是太年轻了, 而对于春月春花却又太老。 载现代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三二年五月号 未完待续 第九讲 曹禺等人戏剧创作的独特贡献及文学史地位 话剧是由外国移植、引进我国的,发展缓慢,成就不稳定,话剧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是从曹禺出现后开始的。 一、曹禺出现的价值和意义: 1、中国现代话剧从世纪之初引进一直到曹禺的雷雨、日出的问世,人们才真正领悟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可以说曹禺是现代话剧真正的奠基人。 2、曹禺的话剧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独特的价值,这些都在于曹禺真正懂得中国戏剧和外国话剧的精髓,曹禺的话剧是最中国的又是最不中国的,因为他的话剧的剧情是中国的,而同时继承了西洋话剧以语言为主的特点。 3、曹禺的话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中国话剧引入正规、推向成熟,曹禺集编、导、演于一身,是一般剧作家不具备的,曾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3年专攻话剧,特别喜爱古希腊悲剧理论,是第一个将古希腊悲剧理论引入中国话剧创作的人。鲁迅说:“曹禺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曹禺一出现就是成熟的”。 二、雷雨、日出在话剧创作中显示的艺术魅力及曹禺的独特风格。 曹禺的作品有四大名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及根据家改编的同名话剧。雷雨、日出是曹禺最初的两部剧作,相差一年(1933、1934),一举奠定了曹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绿皮书.237) 1、突出显示了曹禺善于在剧本中结构剧烈紧张的戏剧冲突,通俗地讲就是让人觉得好看,悬念众多,高潮迭起。虽然日出的结构比雷雨平静一些,在艺术视野上开阔一些,戏剧冲突的偶然因素减少了一些,但依然表现出非常吸引人、耐人寻味的剧情发展。 (1)话剧首先讲究冲突、结构,曹禺的话剧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2)曹禺戏剧创作的审美追求恰恰主要体现在结构艺术上。从根本上看,曹禺的话剧中的冲突是人物命运的冲突。从雷雨到日出显示出作家的根本追求表现人的命运之迷,探寻人的命运的困惑,但现实告诉人们,命运的把握是极其艰难甚至不可能的。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把握的艰难构成了一种根本矛盾,这是曹禺的话剧中根本追求的。曹禺说他对宇宙间的神秘事物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结构是曹禺话剧最大的魅力,体现了曹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根本追求。 2、雷雨、日出和曹禺的话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显示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曹禺善于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物的生命内涵;其次,曹禺善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俗地讲即他善于把人写活,人物在动态中发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让读者、观众完整地了解一个人。曹禺的话剧是现实的,也是历史的,而且是充满诗意的。 3、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等,还显示了曹禺话剧中高超的语言艺术,语言极富感染力、表现力,准确且特别具有一种戏剧性,曹禺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他真正懂得把文学剧本语言和舞台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 三、夏衍:简单了解夏衍话剧的风格及追求。(课本.426) 夏衍人生经历复杂,追求革命、追求进步,他的创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追求要把一个作品的时代性、革命性、艺术性完美结合,这显示了夏衍话剧的独特风格。 1、夏衍的话剧有明确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揭露性和批判性。上海屋檐下创作于1937年4月,写重大社会变化之前时代社会的气氛,但并未写成简单的宣传,隐含在巧妙(此处未记全) 2、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善于写出普通人当中的崇高,同时又突出写出革命者的伟大情怀,突出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注意局限性和弱点,感到人物形象真实、具体。 3、追求戏剧结构的平淡、生活化。 四、简单了解田汉话剧的独特风格。 田汉与洪深、夏衍、欧阳予倩都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 1、早年参加创造社,所以在创作中始终带有某种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2、人生经历始终与演艺界保持密切关系,对艺人生活特别熟悉,所以田汉的话剧特别善于表现艺人形象和生活,始终有一点浪漫色彩。 田汉话剧的浪漫风格具体表现在: (1)语言的抒情性。 (2)情节的传奇性。 (3)人物形象的戏剧性,笔下人物总是生活在戏剧中,呈现出演员演演员、戏中又有戏的特色。 (4)形式多样性。 洪深:了解早期与后期代表作(课本.424,绿皮书.138) 未完待续 第八讲 巴金、老舍、沈从文等人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color 一、巴金: (一)创作道路三阶段:(简单了解) 1、初期创作,显示了他的文学基本追求,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二十年代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基本追求是: (1)关心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和命运; (2)关注年轻知识分子与家庭的关系; (3)显示一种高度的热情。 2、中期创作(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显示出其创作日趋成熟。 (1)对家庭题材的运用达到非常圆熟的境界,成为他创作作品的一个标志; (2)对年轻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成为其作品的中心主题; (3)热情进一步燃烧,达到新的高度。 3、后期创作(19441949),寒夜、憩园、第四病室等,是作品风格转换和深入阶段,“深入”体现在继续以家庭为题材,更加成熟,给家庭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意蕴;“转换”体现在巴金以往热情的风格转向冷静和深沉,对家庭描写由轰轰烈烈的大家庭转向小家庭,艺术视野开始浓缩(与茅盾相似),寒夜是巴金炉火纯青的一部作品。(绿皮书.13) (二)巴金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以家庭为主要题材,把家庭的意义在文学史上突出出来,显示了独特的典型意义: (1)描写的对象是家庭,实际远远超过家庭本身,是把家庭当做社会的缩影来描写,通过家庭的兴盛衰亡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家庭的种种矛盾,看到社会的错综复杂。 (2)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充分联系着作家个人的人生经验,不仅看到对家、对社会的客观描写,而且看到作家充满主观激情的评判、议论、抒情。巴金经常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形象写在作品中,这是其作品始终充满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典型形象的塑造,分两类,一类泛泛而谈,如家庭、社会的抗争者汪文宣、曾树生,叛逆者觉慧,写出封建家庭和社会重压下年轻知识分子对人生的艰难选择。觉慧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典型,在种种选择下最终冲出家庭,这是封建家族日趋崩溃的重要原因。四十年代,汪文宣也是年轻知识分子,在社会重压下苦苦挣扎,结果以自己个人的毁灭,预示着社会的必然灭亡,揭示出只有整个社会发生改变,知识分子才有出路。另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是以觉新为代表的长房长孙形象,让人看到长房长孙形象所具有的家族文化意义和高度的文学审美意义充满矛盾,特别复杂,由其地位决定,矛盾真实生活感,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觉慧。 概括地讲,文学革命就是“五四”运动加“鲁、郭、茅”加四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革命文学就是“巴、老、曹”加一系列文学思潮。 二、老舍 (一)简单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 1、早期创作:三个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初步显示出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首先是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此外,他的幽默讽刺的笔法也显露出来。 2、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而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达到高峰及成熟的标志,离婚则标志着老舍作品幽默风格达到成熟。猫城记则是一部寓言体小说,政治色彩较浓。在这一阶段,老舍对市民化形象的描写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 3、后期作品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体系,构成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化转变为揭露和批判。综观老舍整个创作,除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老舍的作品显示出浓郁的北京京味地方色彩风俗民情、语言文化,这是贯穿老舍创作始终的特点,显示出老舍创作的特殊价值。 (二)老舍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一般来讲,分析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从三点进行分析:1、人物形象,2、艺术结构,3、语言特色,个别作家在这三点之外还有特殊追求。 1、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塑造了市民形象的体系(着重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两部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主要对社会底层的市民命运进行思考,他们有什么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实现不了怎么办,就这样以底层市民的命运为视角,揭示出底层市民与社会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制度的腐朽。祥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是底层市民的缩影。四世同堂是以北京为背景,塑造了更多、更广阔的市民形象和阶层,如果说在祥子身上看到了底层市民的悲剧结局,那么在四世同堂中更多地看到了底层市民形象群体的性格特征,富有相当复杂性和变化性生活艰难、地位卑下、生存态度务实。作品虽然以北京为背景,但赋予了特殊的时代蕴含抗战时期沦陷区,在特定的时空下,老舍刻意描写在市民身上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的变化,使读者进一步看到市民阶层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画是老舍独特的贡献,这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一直影响到当代作家。 2、艺术结构上的独特贡献。老舍善于讲故事,其作品传统文学特色浓厚,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舍从早期到骆驼祥子,作品结构单一,呈现出单线索发展的结构形式。随着创作的不断发展,艺术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标志是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改变了老舍以往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方式,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网状结构方式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线索发展,显示了长篇小说对生活容量的扩大,展现空间非常开阔,这种结构方式对老舍自己,对现、当代作家都有重要影响,如茶馆就是一种开放式的、人物展览式的框架结构,四世同堂也显示了老舍小说叙述性的成熟。 3、语言艺术:对北京方言土语的纯熟运用。从初期至后期,这个特点贯穿始终,无愧于“京派语言大师”的称号,这个特点表现在小说的各个方面,包括作家本人的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形象的语言。小说中的语言得益于对北京风俗的描写,创造了特殊的语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显出语言的自然、和谐,以及语言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思考:老舍对市民阶层的描写有什么意义(即其根本价值) (答题基本思路)老舍是北京人,是穷人,老舍将自己生活基础的自然条件和自觉追求结合在一起 三、沈从文(创作道路不考) (一)创作的独特追求: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的湘西风情。远离都市,有鲜明的针对性,充满野性,充满原始味道。 1、执著性。沈从文人生阅历丰富,作品题材广泛,对当时中国社会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对湘西世界有一种执著的追求,既是审美的理想,也是生活的理想。 2、独特性。在了解、考察当时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他的审美眼光落到了湘西这块土地上,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构造作家追求的理想的完美人情,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这样的情境。 (二)作品的风格:(考试意义重大) 风格多样化,京派、乡土田园派、自由作家派(自由主义作家)、新月派。乡土气息浓厚,同时又很洋;作品很通俗,同时又很高雅,考试时可以从一两点出发,自由发挥。多样化、难以概括也是风格。 四、其他作家: (一)李吉力人及“大河小说”(课本.408,绿皮书.215) 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其中死水微澜最好,因为这部小说把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很好地结合,未受历史史实的限制,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大量给予现实创造。 (二)张天翼:讽刺、幽默、批判构成张天翼特殊的冷峻风格冷面幽默。批判成分较重,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简单把握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的独特之处。(课本.352) (三)沙汀、艾芜:(课本.354) 简单比较二者风格的异同,着重对他们作品本身异同分析。 (四)新感觉派小说(课本.367) 思考: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出现的原因及特征是什么?(绿皮书.192)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特征是 1、快节奏,以穆时英为代表,特点是作品是一种扩大的生活画面,成为一种镜头切换。 2、心理分析,潜意识的开掘,以施蛰存为代表。 原因: 1、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三十年代是世界范围的现代主义泛滥。 2、新感觉派小说及其特征也受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在社会发展中突然加快步伐,同中国乡村、城镇拉开了距离,带来现代人生存的困惑:生活节奏的加快、内心深处的烦乱,都很自然地转换为新感觉派小说表现的内容,这些小说虽然不是现实主义的,但同样反映了时代社会生活,采用一种变形、夸张的手法,因为生活本身发生了夸张与变形,所以这些小说还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 未完待续 第七讲 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与三十年代文学思潮流派/color 一、革命文学的兴起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在1928年前后由太阳社和创造社正式提出和发起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从五四文学革命到1928年革命文学进入到一个从文学形式向文学内容深入发展的新阶段文学与时代、社会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生活,就是最现实的生活。三十年代初期,“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了高潮,革命文学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更加密切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还造就了一批作家、作品。太阳社代表作家有蒋光慈(赤),创造社代表作家是郭沫若。而鲁迅、茅盾因支持革命文学运动,所以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也被看成是革命文学的成果。“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胡也频较著名,此外还有叶紫、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由于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和正确方向,形成了强大的革命文学主流。三十年代是文学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左翼”文学只是一个方面,此外还形成了其他几种文学创作潮流,其一,民主化、自由化,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他们坚持独立思考,追求个性化风格,坚持表现自己熟悉的独特领域;其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既受外国现代主义影响,又有中国文学传统的根基,还有一部分作家苦闷的情绪形成现代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穆时英的小说即新感觉派;还有施蛰存等主编的现代杂志,在推行现代主义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发表了国内外许多现代主义理论文章和重要作品。此外还有各种文学流派,京派(课本P.366,绿皮书P.234)北京各大学中的教授 、学者组成的作家群,包括老舍、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周作人,多元化是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 思考:简述三十年代多元格局的文学形态。 二、蒋光慈(赤)在革命文学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他是最早从事革命文学创作的人,最积极、作品数量众多,其创作在早期革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1、作品有高昂的革命激情,描写革命斗争的自觉意识,客观上是他最早塑造了一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 2、作品明显表现出激情大于艺术的倾向,所以他的作品缺乏精细的艺术描写,有粗编乱造的现象,缺少生活底蕴,以致形成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革命恋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鲁迅批评他的作品“革革革革革”,其特点高度代表了革命文学初期的现象。 三、萧红 既是一个典型的革命作家,又是非常独特的,极具个性追求,她的存在使革命文学本身趋于复杂和多元化,她的创作从东北流浪到关内到上海,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的帮助下开始创作,第一部轰动文坛的生死场,由鲁迅亲自作序。这部作品具有典型的革命色彩,反映东北人民的沉重苦难,对民族仇恨和阶级仇恨都有所表现,但其中不乏作者个人的独立思考,主要表现在作品中思考民族的性格、人性的弱点,注意到生活的复杂性,在其后来的作品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一系列作品中,更显示了萧红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的深度始终关注人性的弱点,始终开掘人性的深度,小城三月把作家自己对人生最真切的体验投入到作品中,达到了充满诗意、象征的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追求。 未完待续 第六讲 新月社、语丝社等其他社团的独特贡献及新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新月社出现的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