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1页
粤方言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2页
粤方言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3页
粤方言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粤方言区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东莞市沙田广荣中学 张华内容提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先导。粤方言区语文教育的一大障碍就是由于语言因素导致学生对语文没有多大的兴趣,当然也没有良好的习惯。只有教师想方设法,努力奉献,这种现状才会得到改善。关键词 粤方言区 兴趣 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以粤方言作为母语,以港台文化作为时尚文化、有着重经商轻文化尤其是轻北方主流文化的传统的珠三角地区的中学生,教师在教授语文课、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这一点至关重要,粤方言区学生本身对以普通话为载体的文化感悟能力较差,教师若不注意培养其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定会十分的辛苦。过去,珠三角的许多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专业水平不达标,甚至一些语文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流也是粤语,课下文化熏陶更是找不到普通话的影子。现在教师的结构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首先,广东本地的教师虽然现在大多数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教授各科知识,但课下的交流则以粤方言较为得心应“口”,用普通话则明显感觉蹩脚。而来自外省的教师, 更由于语言的障碍,其中极少与学生私下谈心。学生在课堂以外交流学习的文化氛围,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的文化氛围,仍然是浓郁的粤方言特色,这一点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甚至长期也未必能解决好。所以,学生之于语文或者说普通话文化或者说具有浓厚北方风味的中国主流文化就不会有什么天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认真反思,设法培养。其次现在的语文应试教育以其烦琐的语法知识,吹毛求疵式的提问,机械的标准答案,令北方方言区的学生对语文日渐丧失兴趣,更令非北方方言区的学生苦不堪言。那么如何培养粤方言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呢?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刚刚从全国各地招聘过来的部分教师,对于珠三角地区尤其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态度不甚了解,以至于不很适应。本来有的教师在内地深受学生爱戴,到了这里虽与学生对面却在内心似仍有千山万水之隔。与学生交朋友的念头,有的教师想也不敢想了。教师不喜欢学生,又怎能全心投入呢?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地域意识、金钱意识比较强,他们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些“外地来的穷教书匠”,不尊重教师,歧视教师的事屡有发生。不尊重教师,其实就是不尊重知识,自然也不尊重教师的职业语言,更不用说尊重语文学科了。这样看来教师要在粤方言区成功地教好学生,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促进师生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首先教师要面对现实,知难而上。一定要有勇气面对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放下架子,多看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学生与教师交往。老师也不要因为地域、代沟、思维方式等原因而少与学生交往,而应主动组织,参与学生所喜爱的文艺活动,或是体育活动;在非教学场所加强接触,增进了解,培养感情; 不失时机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爱好、理想观念等;也应该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学生喜欢了解的只要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无害的东西都告诉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朋友,融入其中。二、培养学生爱世界、爱祖国、爱生活的情感,在课堂上以情感人。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机械化的应试对感情的关注自然少之又少,但语文的教学如果不注重感情的培养,则断然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长期兴趣。以北方文化做为主流文化的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热爱世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个整天沉迷于游戏的学生不可能同时沉迷于语言的学习;一个不关注周遍世界的人,自然不对国内外大事发生兴趣;一个心中只有自己、没有祖国的青年,只会对那些赞美山河,忧国忧民的普通话诗歌美文视若无物;一个厌烦了枯燥的生活的学子,怎么会津津有味于生活小品呢?所以,我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初,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我曾经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我的爱的理论体系“崇尚自然,珍惜生灵,关爱他人,善待自我”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爱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一些由于家庭环境、生活遭遇诸因素造成的缺乏爱的体验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时常关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多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对世界、祖国、生活的热爱,这样教师才会在给进行爱的教育的时候不显得造作,才会在语文课堂上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对于粤方言区的教师还要多了解一些本地的风土人情,甚至要掌握基本的粤语,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对等的情感交流。一个对学生生活习俗不了解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很喜欢的(甚至有的学生会歧视你)。这一点我们这些外省来的教师感触最深。在备课时,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眼光仅仅收缩在课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上。也要在感情的储备上下一点功夫。在课堂上,不少教师成功地运用了以情入题的手法,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但在对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枯燥的分析、讨论、讲解的情感荒漠中。教师一定要对45分钟(现在有的地方已经40分钟了)统筹安排,让情感教育与知识灌输、能力培养“搭配”和谐,最好是融为一体,自然而不造作。三、以语文精品鉴赏引导语文结构性认知。“语文可学可不学”至今还有同学有这样的认识。有的同学学语文学得很肤浅,谈起语文来,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津津乐道的。这就反过来助长了一些同学对语文不加重视的坏风气。中华文化发展了几千年,语文就至少发展了几千年,几千年的语言、文化精品灿若繁星:最初的象形文字,世界上唯一的音义结合的成熟汉字,记载古人生活、斗争,表现他们感情生活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大赋”,晋代的书法。大唐的诗歌,两宋的词及散文,元代的北曲南戏,明清的长短篇小说,民国时期的杂文、散文,新时代的影视文学,等等,其中蕴涵着多少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和高尚的情操!还有来自民间的语言精品:儿歌、民谣、 格言、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绕口令,甚至一些流行歌曲等。对于这些精品,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介绍,让学生开阔视野。一定要在紧张的授课中,抽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做赏鉴式的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对文本发生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逐步挖掘这些文本之精髓内核,这其中自然会激发学生对字词音义、句段手法的探究。最终也会解决语文结构性认知的问题,从而自然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便应付考试也不为难事。当早读课上,听到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激情地朗读课文的时候;在教室里,发现学生饶有兴趣地玩成语接龙的时候;如果你在校外,听到学生与别人大谈屈原、李白、苏轼、鲁迅、沈从文的时候;又如在网上,看到他们和别人交流对建安文学、唐宋派、红楼梦、意识流的看法的时候,你难道还会担心学生不用心学习语文,还会担心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得到提高吗?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部分地来源于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好比一个不懂象棋的人,他希望自己下棋的时候多听高人的指点。而当他自以为对棋有所认识,想深入体验象棋的乐趣的时候,是厌烦有人指手画脚的他要做自己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长期的被动学习习惯,使学生已经养成了依赖心理。学习起来主动性肯定差,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兴趣。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在学习当中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肯定,给予学生自信,以一种平等、宽容、合作的态度在课堂上和学生相处。五、课堂形式多样化。满堂灌是早被证明不可取了(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热衷于此),那么满堂问就可行吗?满堂讨论就可以吗?我们的一些教师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这也难怪),一听说新课改,便抛弃了自己原来有效的课堂组织,急急忙忙去赶时髦,而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情况,专做花架子给领导看。虽然博得了一片喝彩,学生却坠入了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对新课改日渐冷淡,对语文课也逐渐丧失了兴趣,教师自身也逐渐找不到自我了。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语文教学的兴趣,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文本知识、能力的结构特点确定多样化的课堂形式。(一)、创作年代遥远的精品课教师要给予充满激情的背景介绍,诱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宜一味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之初就自读或查阅相关资料。(二)、教师激情朗读,以情感人,激发兴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魅力。“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 (三)、充分利用条件、调动感官、丰富体验。在学习蜀道难、黄山记、巩乃斯的马、瓦尔登湖的时候我就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了我搜集的图片,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对文本发生兴趣。而在处理小说单元时我们高一年级就组织了学生观看了宝玉挨打、阿Q正传等影视片段。(五)、角色表演,引导参与心理学研究证明,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表演集声色行情于一体,具有立体感,形象最具体。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或充当“导演”指导学生表演,或亲扮角色为学生表演。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是高效学习的先导,学习的高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李政道于1957年(时年 31岁)获得诺贝尔奖,是与他勤学好问的习惯分不开的。粤方言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一些农村学生由于受家庭、小学教育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起来没有章法,没有效率,以至于兴趣不能长久。教师要有意识,有耐心地引导、督促、管理、纠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常读课外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作笔记、摘资料、写评论的习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