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育学心理学.doc_第1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doc_第2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doc_第3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doc_第4页
2010教育学心理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察觉。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内部的状况和变化。感觉是意识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来源,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感觉为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众多信息。只有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颜色、气味、软硬和大小等特性,从而才能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多种属性。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人类依靠多种感觉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保证正常生存所需。感觉可以测量的。感觉的测量师说明心理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感知规律1、目的律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人在感觉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缘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2、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中,而很难被察觉出来。如雪地里的白羊不易被人看出来,由于某些昆虫有“保护色”不容易将它们和周围的事物区分出来。3、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式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例如:游行队伍在前进时,各单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使观礼者便于区别。又如我们记笔记时,章和章、节和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也是为了要在距离上显出明显的差异,以便日后查阅时一目了然。时间上的组合式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如,我们听别人唱歌或说话,能一句一句地去感知它,一般来讲,这是因为一句话的各个词之间时距较近,而各句话之间时距较远的缘故。4、活动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因此对直观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地增强其活动性。展览上活动的展品,容易被观众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小动作容易被老师发现,汽车上的指示灯,一明一暗容易被警察感知;霓虹灯的闪动易被行人感知,都是这个道理。5、调节律人的感知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对引导学生的感知活动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言语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效果。6、协同律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很多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够记住15%,如果靠视觉,从图形中获得的知识一般能够记住25%若使听视两者相结合,又听又看,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在感知活动中,运动分析器的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运动分析器的参与下,有些对象的某些特点才有可能被感知,如物体的软硬属性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根据感知的目的律,要使学生的观察取得成效,教师就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例如,在自然常识课中,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鲫鱼,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如注意鱼的身体的形状、身体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长着什么。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到鱼的身体结构的特点。感知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其效果也越好。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根据感知的差异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对象和背景的反差:第一,在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不论是板书、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都要加大与背景的差别。如白蝴蝶的标本不要制作在白色背景上,而要放在黑色、蓝色的背景上。第二,凡是题目,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容易被学生感知。第三,教师应该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作业正确与否。3、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例如,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对象,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应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示图的距离,不要将他们混淆在一起;在教科书或教材上的文字,应该分行、分段、分节、行与行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避免讲话毫无停顿之处或过分缓慢,因而学生不易感知每一句话,影响听课的效果。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在活动模型。如地理课讲中国行政区域时,就可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讲长江、黄河时,可用红笔在黑板上或地图上画出,在理化生等课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效果很明显地要好一些。5、形象与言语相结合依据知觉的调节律,在运用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的过程中,使形象与词结合起来。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受语言的调节。若教师错误地把直观本身当做 ,为直观而直观,满足于表面的热闹、生动、忽视言语对于事物本质特点的揭露,这就必然会使学生的感知失去目的性,从而降低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要注意用确切的语言对形象的直接结果加以表述。第三,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语言与形象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先直观后讲解,或直观和讲解同时进行,或先讲解或直观都可。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边使用主观教具,边讲解的形式。过多地运用直观教具而忽视语言的讲解,会降低直观教学的效果;对于挂图或模型上不能表示或没有表示出来的内容,应该加以说明,以免学生产生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解。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指导。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根据感知的协同律,教师要注意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以提高感知的成效。那种既看,又听,还用手摸,动手操作的学习,会有助于提高感知的精确性和加深印象。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不仅能提高感知的成效,而且使人变得聪明。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观察使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观察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以称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括感知的因素,也包含思维的成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锻炼思维能力,那么观察只能是笼统、模糊和杂乱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1、观察目的性训练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观察有目的、有计划也是重要的观察品质,是观察力培养的基本内容。任务法。在观察活动之前,应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下达一定的任务,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使观察有计划地进行。如“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等等。列项划勾法。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可以列出一个围绕任务的项目表,恰似上街购物前的“购物提示”它能够促使训练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有关内容。如对鹦鹉的观察可列出以下项目:头的形状、眼睛的形状、头部的羽毛的颜色、嘴巴形状、翅膀颜色、身上的羽毛、尾巴、爪子、叫声、喝水的动作、吃的食物、睡的姿势、一天的主要活动等。2、观察方法的训练怎样观察?如何克服观察的无步骤,无顺序和杂乱芜杂?如何才能提高观察分析力和判断力,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顺序转换法。观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顺去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观察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到远等;还可以是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求同存异法:就是要认知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的能力。3、观察准确性训练观察准确性是确保观察质量、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围绕观察的完整性和有序性来展开训练,有助于提高观察的准确性。中心单元法。即围绕某一观察对象或内容开展一系列观察活动,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例如,观察种子发芽成苗这一过程,围绕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这一中心,设计出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比如什么时候长出根?什么时候张开瓣?叶子什么时候长出?颜色怎么样?每天需要浇多少次水?4、观察分析力训练有效的真正的观察使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所以,观察分析力,思考力的训练是观察力提高的必经之路。说得更简明些,观察分析力包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追踪法。又可成为间断观察法,即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间断地、反复地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辩护过程,掌握规律,从而对类似情况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情况。破案法。就是从某一观察的现象、线索中的疑问之处入手,进行探索性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瓦特有一次偶然看见水壶被顶开了,他想,水壶盖为什么会被顶开?是什么把它顶开的?它究竟有多大的冲力?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受此启发,瓦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太蒸汽机。5、观察重点训练观察事物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重点观察,以便对被观察的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观察时,善于抓重点,才能较为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比较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对观察对象的记忆力、判断力等才会逐渐增强。主要特征法。就是观察事物时,认准观察对象的主要现象和特点,这是针对一些人在观察时分不清观察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或者总是注意那些有趣的、奇特的、自己喜爱看的现象而忽视主要内容而言的。如观察一只公鸡,重点应观察鸡冠和羽毛颜色、大小,因为这是与母鸡相区别的特征。个体差异法。这是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例如,同样是军官,同样是被逼上梁山,林冲和杨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和两种性格。这就是他们的个体差异。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体。这一个体除了具有同类事物的类别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体特征。因而要使观察进一步深入、细致、必须抓住事物的个体差异。6、观察积累训练观察积累就是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它不但能通过材料的系统化组织提高观察分析思考力,还能通过积累习惯养成良好的观察自觉性,还能丰富想象和思维。随感法。随感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观察积累手段。它的形式为随看随记,随想随记。它可长可短,字数不定,形式自由,如观察养蚕,随看随记,某月某日蛾卵由黄变黑;某月某日,小蚕破壳而出,某月某日,第一次蜕皮等等。观察日记法。随着观察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简单的随感式摘记显得过于简单,这时就需要些观察日记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坚持日记的科学家,他走遍我国的名山大川,仔细观察和考察,晚年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整理出来,终于流下了光辉的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依据记忆内容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进行加工并储存。通常人是以视觉、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以触觉形象记忆。不过,这并不多见。这里的形象记忆与后续的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它是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记住一个人的长相,就是以视觉为主的形象记忆;记住一个的声音,就是以听觉为主的形象记忆,尤其是盲人,这种以形象记忆水平相当高。情境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境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它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亲自尽力过的或是看见的真人真事。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人对车祸发生过程的记忆,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诱导,会使人的这种记忆失真,甚至颠倒黑白。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有的心理学教材把它成为语意逻辑记忆。这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概念、定理、规则和公式等。语义记忆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提取过于迅速,往往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何在记忆中,在一定的条件系,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的特点体验。这种体验既要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对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的作用。运动记忆是个人对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表象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表象就没有运动记忆。运动表象是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运动表象来源于人对自己的运动动作的知觉以及对他人的动作和图案中的动作交工的知觉,也能通过对已有的动作表象的加工改组而创造出新的动作形象,它提取容易且不易遗忘,它在人们的社会各个领域听初中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依据记忆的目的性分类根据记忆提取过程中有无明确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又称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需要有意识地或是主动地收信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进所表现出来的记忆,这种记忆行为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无意记忆,又称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的情况下,个体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记忆在实际应用中不需要很大的意志努力便可以达到。3、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根据个体在记忆过程所采取的方式,可以把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理解记忆是指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把握材料的意义并将该知识加以永久保持的记忆。这种记忆是建立在一定智力水平上的记忆,其基本条件式要求记忆者对记忆材料的整理理解和思维加工。比如,一些科学概念、范畴、定理、公式、规律、历史事件和文艺作品等是很有意义的材料,用这种记忆比较有效。机械记忆是指只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记忆特点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空间顺序进行逐字逐句地进行识记。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学生记忆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阶段是由以无意识记为主导向有意识记为主导过渡阶段;初中阶段基本确立了有意识记的主导地位,但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由成人提出来的,高中阶段,个体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为长远的识记目的和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识记方法,自觉地检查识记的效果,对识记过程进行自我监控。由于青少年识记的有意性的提高,实际的效果也大大提高。高一学生一年的记忆效率是初一学生的两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四到五倍。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还善于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来提高记忆效果。这也是有意识记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识记的理解性发展理解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的知识的联系进行识记的方法。理解识记是借助思维活动来实现的,与之相对的是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的方法。研究表明,从记忆效果上看,理解识记远远优于机械识记。在小学阶段,虽然理解识记有了很大发展,但机械识记仍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是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阶段,初二是一个转折时期。在高中阶段,理解识记已成为学生识记的主要方法。在理解识记发展的同时,机械识记仍然保持相当的水平,是青少年学习必不可少的识记手段。3、记忆内容的抽象性发展从识记内容上,记忆可以分为具体记忆和抽象记忆。在入学以前儿童记忆的主要是具体形象。入学以后,对抽象材料的记忆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快于对具体形象的记忆。但从总体上说,在整个小学阶段,个体的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他们善于记忆事物的具体形象,不善于记忆公式、定理、法则等抽象材料。这与他们的思维水平较低和经验贫乏有关。在初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的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但即使在高中阶段,具体形象记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它为理解抽象材料提供必要的感性支持,是抽象记忆发展的基础。4、记忆策略的发展记忆策略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萌芽阶段,个体尚未掌握记忆策略,即使自发地获得了少量的记忆策略,也难以在记忆活动中进行迁移。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个体自发地获得了很多记忆策略,但他们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提高记忆效率。中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处于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个体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而且能根据记忆的任务来调整记忆策略。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良好的记忆力,是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教会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培养他们记忆能力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1、 唤起记忆的愿望有人曾作了这样实验,受实者是几十名中学生,一张纸上有18个英文字母,让他们数一数里面有几个A,所有人都答对了。把纸撤去后,再问剩下的几个字母是什么,竟没有一个人答全。这并不是他们记忆力差,而是对这几个字母没有记忆的愿望。愿望(意图)是记忆的动力。为此,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即使给学生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性、自觉提出记忆的任务,特别要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而不应临时抱佛脚,应付眼前的考试,这有利于调动他们记忆的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当然还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充分利用他们的无意识记。2、 增强记忆的信心记忆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每一种知识的记忆都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过程,这就要求中学生必须意志坚强,信心十足。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学生在记忆上不符合事实的自卑感,帮助他们精神得到解放,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与一般人是一样的,谁大脑都有这种能力,别人能记住的,我也一定能记住。其次,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获得识记成功的体验,同时又要非常敏锐地发现每个学生识记成功之处,并予以肯定,共同分享他们识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地由“害怕”记忆到“喜欢”记忆,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到相信自己的记忆力。3、 教授记忆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与运用记忆的方法,是培养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中学生已经满足于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他们已有了运用科学记忆方法的要求和心理准备。为了知识迅速、准确、牢固地储存在脑中,不少中学生已经独立积极地探索记忆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掌握符合记忆规律的科学记忆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种或几种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学生常用的记忆方法从识记的角度可以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以获得鲜明、具体的事物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感官协同活动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发掘特征记忆法等。二是以获得对抽象概念、理论、定理、法则等的理解为目的的记忆方法,如人工意义记忆法、口诀记忆法、推理记忆法、网络系统记忆等。三是以获得强烈的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方法。如强烈印象记忆法,争论记忆法、情境结合记忆法等。四是以巩固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方法。如运动表现呈现记忆法、实际操作记忆法等。另外,从保持的角度可分为:及时复习法、多样化复习法、分布复习法、情境结合记忆力等。4、 培养自我检查的习惯再认和回忆既是检查记忆的指标,又是加强复习、巩固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自我测验、自我复述、自我回忆、自问自答、独立作业等都是自我检验的有效方式。自我测验和自我复述的效果较好,应向学生推荐,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记忆过程中的优缺点,以便自觉地、有目的地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这些自我检查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5、 讲究记忆卫生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除上述措施外,讲究记忆卫生也是重要一环。记忆卫生室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主要包括:保持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做到劳逸结合,参加文体活动;合理地遵循作息制度,保证适当的睡眠;利用最佳的记忆时间;科学地使用大脑,以及有适当的营养、清新的空气等。总之,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他们才可望获得良好的记忆品质,即记忆的敏捷性、巩固性、正确性和准确性。附加:记忆术记忆术1、提纲记忆法。是把要记忆的材料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联想和扩展,比如记一个历史事件,可以列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发展过程、结果、评价的提纲。2、图表记忆法。是把知识整理成图表进行记忆。图表经过学习者的加工整理,加上它结构简洁、重点突出、比较形象,因而容易记忆。3、比较记忆法。是通过比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的记忆。比如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4、归类记忆法。是把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归为一类进行记忆,它是利用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记忆。比如记英语单词,可以归为人体、时间、住房等类。5、形象联想法。是通过人为的联想,把无意义的材料和头脑中鲜明、生动、奇特的形象结合起来,达到提高记忆效果。比如,小学生记汉语拼音就常利用具体的事物,m像两个门洞,h像一把小椅子等。6、谐音记忆法。是把记忆材料编成歌诀来记忆。歌诀精炼整齐,有节奏和韵律,因而容易记忆。附加:怎样才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在于自觉运用记忆规律,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选择适当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一)科学地识记1、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识记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4、合理地安排识记材料5、适当运用记忆术所谓记忆术,是指通过运用某种辅助工具和人为的联想结构,或将识记材料赋予认为的意义,或将零星散乱的材料给人以人为的组织,使识记材料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的一种记忆手段。记忆术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口诀法、谐音法和推算法等。(二) 有效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的规律,有效地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2)分布复习。一般说来,分布复习的时间间隔应是先密后稀,分布复习的遍数应是先多后少。2、恰当地安排复习材料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4、复习方法的多样化(三)培养追忆的能力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是人们按照预定目的,自觉地采用一些回忆的方法,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活动。追忆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追忆的目的任务2、选择恰当的追忆方法常用的追忆方法主要有:(1)利用中介性的联想,也就是利用事物的多方面的联系去寻求线索。(2)利用再认来追忆。3、培养意志力,排除追忆过程中的干扰(四)创造有利于记忆的条件1、保持身体健康,合理用脑2、培养完善的个性(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个体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地久就可以写好字。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通过模仿,你可以抓住事物外部和内部特点。模仿绝不是无意识的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与创造相比,模仿是一种低级的学习方法,但是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人说,模仿对于儿童来说如独立创造一样重要。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开始时都是从模仿中获益的,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新路。(2)丰富的知识经验发挥想象力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或者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扎根在知识经验上的想象,才能闪耀思想的火花。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想象力的驰骋面就越广阔。这里所说的广博知识,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关科学知识外,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特别是阅读文学书籍。文学艺术对培养提高想象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它们的表现方式是最为形象生动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是想象学校。一方面,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提供丰富的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另一方面,欣赏艺术和阅读文学作品又要求人们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于是在运用想象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发展了想象力。生活经验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人们想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广泛接粗、观察、体验生活,并有意地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创造良好的条件。(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该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敢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智力素质,这里包括观察、好奇、疑问、爱问、追问等。对于青年来说,观察怀疑、想象思考以及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所产生的种种追求,可以引导他们去选择新的目标,连续进行学习和研究。(4)参加创造活动创造活动特别需要想象,想象也离不开创造活动,因此,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是培养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最有效的途径之一,(5)培养正确幻想幻想是青少年的一种宝贵品质。但一个人必须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并且积极地投入实际行动,以免幻想变成永远脱离现实的空想。同时,一个人还应当把幻想和良好愿望,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并及时纠正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良愿望等。(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类型:(1) 根据思维的方向分类:我向思维:有时个人眼前并没有什么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却在心中不停地思考。现实性思维:现实性思维主要由待解决的问题引起。(2)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3)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分析再生性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个体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逻辑性、创造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本章主要只讨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1、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思维敏捷性是指个体能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是个体最重要的思维品质。迅速和有效是思维的敏捷性两个重要指标。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主意习惯。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式迅速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日常的思维训练中,要有意识矫正学生拖沓、懒散的习惯,培养学生排除干扰,调整情绪,迅速集中注意的能力。同时,为保证学生注意的集中,要及早地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其次,培养强烈的讲求效率的竞争意识。中小学具有争强爱动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书、作业、游戏转换干脆利落。作业要有速度。要求讲求“又快又对”活动节奏快,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能力强成绩好,思维敏捷。第三,培养说话和写字的速度。思维敏捷才会说的快、反应快,才使思维敏捷,数学课上应训练学生说清算理的口头快速表达能力,写字的速度也要加强锻炼,使得手眼脑配合的又快又好。第四,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日常的思维训练始终要有数量与速度的要求。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维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第五,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方法不仅会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充分保证思维活动的正确性。2、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学生的认真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认真地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对其思维过程进行组织。首先,提供感性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中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读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其次,指导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小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着。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再次,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联系,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知识;四是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促进学生动作思维。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出示各种类型的循环小数,让学生自定标准进行分类,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个“泛化集中”的过程,以达到思维的系统化,获得结构性的认识。3、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亦称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人都能成为创造性的人。首先,要保护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是紧密相联的,它们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当它们对某些事物,某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力图求知求解达到“入迷”的地步时,就会激发起积极的思索,并且可能唤起灵感,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家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技能,增强自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机。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盛,求知欲强的发展阶段,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经常会提出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也会用教师想不到的思路进行思考,有时也可能出现教师难以意料的错误想法。对于这些,都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千万不要因自己不知道而压抑和埋没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其次,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创造型的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活跃,独立性强,很少丛众。这些学生的某些特点可能会与教师的要求向违背,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不可强行压抑他们的个性。教师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实现其创意,把思想转化为一定的产品,还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并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在让学生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高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的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过程:问题解决中思维活动的过程可分为:表征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1、 表征问题表征问题是个体运用相关知识对相关问题所进行分析。它包括三个方面:任务的初始状态。即问题所给定的条件;任务的目标状态,即问题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任务的算子,即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基本策略或方法。2、 设计方案本阶段需要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关键是探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具体操作程序。问题解决需应用一系列操作。究竟选择哪些操作、将它们组成什么样的序列,依赖于个体采取哪种问题解决的方案。而方案的设计与一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相联系,问题解决最终都是在一定策略引导下进行操作搜索的结果。因此,设计方案与确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这一阶段也可同时看做确定问题解决策略阶段。3、 执行方案一旦确定了方案,便进入执行方案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实际生就是运用在一定解题策略引导下的具体操作来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达到目标状态,所以这一阶段也即执行策略阶段。4、 评价结果执行方案的操作结束,就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看初始状态是否达到目标状态,所运用的策略和操作是否适宜。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会忽略这个阶段,一旦求的得答案,就接着做下一个题目,忽视对解题结果评价,尤其是对运用策略和操作的适宜性进行评价重视不够。他们有时候虽然也解决问题,但可能还有跟好的策略和操作可以运用。在一些情况下,经过评价,可以调整策略和改变操作,有时甚至需要对问题空间重新进行认知和表征。上述四个问题解决的阶段在总体上保持一定的顺序,但在具体解决问题过程中却不必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可以从后一阶段返回到前一阶段。例如在执行方案阶段,还可以重新选择策略,甚至还可以返回到第一 阶段,从重新表征问题空间开始。但不管如何,都是以最终解决问题为目的。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 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找到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2、 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在问题超过了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或隐蔽不清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出来,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刺激物之间的关系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3、 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它使人按照某种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人难以跳出旧的思路,使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表现出消极的影响。4、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提出的。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这种现象有时会干扰和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只有当一个人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思考一个物体的功能时,才有利于创新性地解决问题。5、 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启发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亦称创造力,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人人都有创造性的潜能,人人都成为创造性的人。首先,要保护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是紧密相连的,他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当它们对某些事物,某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力图求职求解达到“入迷”的地步时,就会激发起积极的思索,并且可能唤起灵感。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家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种好奇心、求知欲驱使它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进行不懈的追求,终于攻克看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难关。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启发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思考的技能,增强自信,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机。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盛,求知欲强的发展阶段,它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经常会提出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也会用教师想不到的思路进行思考,有时也可能会出现教师难以意料的错误想法。对于这些,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千万不要因自己不知而压抑和埋没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其次,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创造型的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表现为活跃,独立性强,很少从众。这些学生的某些特点可能会与教师的要求向违背,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不可强行压抑他们的个性。教师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发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培养、发展各种能力,不断提高创造力。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实现其创意,把思想转化为一定的产品,还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并在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出现的心理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前面我们谈到,人们在注意状态下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是认真听讲,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有相应的外部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课,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积极的神情和适应性的说明他在全身心地关注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化知识教学,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相反,学生若是做小动作,或漫不经心,或心浮气躁,就说明注意力有所分散,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同时也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无意注意主要是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不自觉地产生的,它缺乏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常会导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