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4页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我曾经给学生抄过这样一首童谣:现代教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首童谣表现了学生对一些老师的讽刺和批判。一般老师是不会抄给学生看的。我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最后我呼吁我们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吧,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说课人:文良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要以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为主,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的趣味。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高中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00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毛泽东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上面谈到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所以我将知识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毛泽东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教案示例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教学难点: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二 整体感知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板书课题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1. 诵读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齐声诵读全词。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目标: 诵读、领会;上阙:品味、鉴赏秋景 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写景提出“谁主沉浮”意象 下阙:“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 意气风发、激昂慷慨“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设问回答“谁主沉浮”教案点评: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体会上下阙的景、情、志的和谐地统一。学生自愿结组(34人)从中学语文读本第三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中的一首,集体备课,然后将讨论内容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各组自定说教材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本单元是这一任务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沁园春长沙不是开端的开端,它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精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主宰在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慨,品味词中博大的意境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应很好的处理。说教法一、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把握词中的关键词句。2、初步思考这首词不达意描述了几幅画面,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这些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整体印象,避免将词理解得走离破碎。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目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处生万端感慨。月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如曹操有“对洒当歌,人生几何”的概论,杜甫有“无边落木萧一下,不尽长江滚来”的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江一词更是其境界宏阕令吟赏者叹为观止,为了更好的进入课文,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可用图画,书法作品或者乐磁带等引领学生走进课文。2、赏析 整首词分上下两阕,用四幅图画在一答之间展现毛泽东宽广的胸襟,无畏的气慨和博大的意境。三、研究性学习 秋之歌咏,古今不绝;对于秋的情结,也视各人不尽相同,那么,诵学生以我心中的秋色这题写一篇精短散文。沁园春长沙(1925年)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3、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词作出正确评价。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遇飞舟”的含义;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2、点拔串联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毛泽东的诗词向来以气势恢宏,境界开阔著称,今天我们就他的沁园春长沙中去感受一下这种宏大的意境,(板书文题)二、教师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语气三、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四、赏析课文 (课件)1、问:上阕描绘了几幅图,请给他按上标题。 2、赏析上阕明: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上阕揽景兴怀,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道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就是毛泽东笔下的“独立寒秋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舟可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淳,气韵酬畅。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的彩霞,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数,然后即遗山而江色,“漫江碧透”“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然奋进之趣。写景至此,可亩备矣。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仰望长空,俯大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二句是从诗经早麓“飞天,鱼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然于目,为我们表现一幅景式的湘江秋景 图。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湘江秋景图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动俯察:鱼翔浅底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宋玉九写道:“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为之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进一个新地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到这里,已近上阙尾处,作者锋陡转,由眼前之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慷慨之情喷涌而出,虽问句,实际上是作者肯定的回答,这一问,排空而下,没有万钧笔力难以写出如此豪迈慷慨之语来的,作者看着这湘江秋景,不禁发出凝问?谁主沉浮,谁掌握领导权呢?词人虽未直接作答,但关切之情却已昭然。下阕1、下阕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给它按上标题。2、赏析上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至下阕,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曾”“忆”来追忆往事,田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触!想当年,作者在长沙苏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百侣”照应上阕是“独立”接着为我们展示一幅“峥嵘岁图”。恰同学少年, 激扬文字,风华正茂; 粪工当年万户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这七句作者用一人“恰”字领起,这也是昔日的战友和战斗生活的追忆,前四句写其风貌,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后三句由人及事对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进一步地刻画,橘子洲头,爱晚亭下,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写出了一篇篇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的战斗篇章,他们以豪迈的气慨,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慨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