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串写选登马基课上的三种精神.doc_第1页
马基串写选登马基课上的三种精神.doc_第2页
马基串写选登马基课上的三种精神.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基课上的三种精神步入正题之前,我想先说说自己的这个专业社会学,我们社会学界讲社会学的古典三大家,一个是埃米尔涂尔干,一个是马克斯韦伯,还有一个就是卡尔马克思,他们都对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涂尔干讲社会事实,开实证社会学研究之先河,韦伯讲理解,是研究社会行动的老祖宗,而马克思讲阶级斗争,其学说是社会运动理论的滥觞。然而他们三个人的学说在中国却有着不同的命运,自陈望道先生1920年翻译共产党宣言起,马克思主义就在中国大地上伴随着工人农民运动的兴起广泛传播开来,特别是建国以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并列以全集的形式由官方的中央编译局翻译出版,作为国家的信仰体系,其影响可谓家喻户晓。相比之下,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初期,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与社会分工论即分别由尚在法国留学的许德珩和王了一先生译入中国,并且深刻影响了当时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老一辈学人,然而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及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却将社会学中除马克思以外的各家学说统统打成伪科学,大陆的社会学也由此进入了整整二十年的沉寂期。至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更是迟至1987才借助于晓等人合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进入大陆学者的视野。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社会学亟待补课,虽然社会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是却带上了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印记,不少学者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社会学,并名之曰社会学的本土化,殊不知这对于视角独特、异彩纷呈的社会学来说无异于作茧自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选这门逃脱不掉的马基课时充满了顾虑,生怕它会束缚我的思想。然而我的这个顾虑在上马基的第一节课时即被打消,特别是徐老师在课快要结束时说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使我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实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我们在分析马克思学说的过程中本可以不断地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路、新观点,正是这些新思路、新观点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也正是在研读原著的过程中,我们的视角变得更加开阔和敏锐。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越发肯定了我的这种判断,并且渐渐地发现,徐老师的讲课中包含着可以应用于各门学科甚至一生都应一以贯之的为学精神,现总结如下,一一道来。第一种精神即是学贵有疑,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的父亲曾入龙门书院跟随清代卓有成就的经学家刘熙载治学三年,而龙门书院为学的宗旨即是张载的一句话:“在可疑处不疑者,不曾学,学则有疑。”后来薪火相传,到了胡适那里就成了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本来以为这学期的马基课无疑又是照本宣科的东西,然而几节课上下来,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记得第一节课徐老师就开宗明义地说:“咱们高中学文科的同学,我觉得现在上马基课阻力反而会大些,高中政治书上讲的什么物质呀、运动呀都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学了会受到束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嘛,咱们这本书编写的也不好,只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留了最后两章。”然后徐老师不无狡黠地笑着说:“你们觉得哲学是什么啊?”听到这个问题后我在头脑中极力去搜寻最近在读的梯利西方哲学史中的字眼,妄图拼凑起对于哲学的一个定义,然而不同于以往的普遍化的定义,徐老师淡定地说道:“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嘛。”这种对众人皆习以为常的教科书式定义进行质疑的老师,特别是马基课老师,还是很少见的。当然徐老师真正显示出这种精神的还是在他的考据功夫上,颇有点乾嘉学者的风范。细细数来,令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处:在讲物质的统一性时,徐老师让我们翻到第33页说道:“可能有同学觉得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说的过于绝对,认为世界不但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但大家注意看,它是加了限定的,那就是从根本上说。”而在谈到实践问题时,徐老师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中的唯一一词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加上去的,标准实际上不是唯一的。”为了让我们有个更清楚的认识,徐老师还特意给我们放了个短片。还有一次令我印象颇深,徐老师让我们翻到课本的第95页并说道:“同学们看这句话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因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不等同于存在,存在即是生活。马克思说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里的生活就是指存在。”当然像这样对课本上的话进行字斟句酌并证据充足地质疑的情景还有很多,有些甚至需要我们具备广阔的知识背景才能体味到,像如徐老师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概念,放在一起不太合适”就须要我们知道围绕柏拉图哲学发展起来的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技术之间的差别。第二种精神是敢于亮剑,这里的亮剑不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说的那样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我所指的是学术思想上的交锋,观点的碰撞。徐老师的这一点和我很喜欢的一个学者叫哈贝马斯的很相似,哈贝马斯丝毫不畏惧那些与其有分歧的观点而且敢于迎接挑战,他和德里达的的辩论估计给知晓此事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如在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徐老师说道:“有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恩格斯就曾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而现实生活并不只包含经济因素。”这样的辩驳才是有力量的,有说服力的。而在讲社会形态的更替时,徐老师的观点更是更正了长期以来固滞于我脑中的一个看法,徐老师说:“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言下之意是我们应尽量把马克思的这项成果看作是他做的一个类型学研究,要当真理去贯彻是行不通的。第三种精神是不存门户之见,有一个史学家叫章学诚,很多人知道他可能多是因为他的“六经皆史”的观点,然而他还有个很深刻的观点,他说:“学者不可有门户,而必不可无宗主。”这句话放到马基课上特别适用,宗主即是马克思主义,而每个人又都需要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能偏激地一概加以否定。在这一点上徐老师给我们做学生的树立了典范,例如在讲资本主义的时候,徐老师就说:“西方还有一个马克斯,姓马克斯,叫韦伯,他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是和新教伦理联系起来的,并且论证的理路和马克思的方法迥异。他就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不是靠剥削,而是因为内在精神的激励。”特别是在讲到剩余价值的时候,徐老师直接告诉我们:“我之前看了一个短片,有个挺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说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整个论证逻辑都是错误的,如果有同学想了解可以找到看一下,但我们该讲的还是得讲,如何判断是你们自己的事。”和那些有意忽略或不屑于提及那些反马克思学说的老师想比,徐老师倒真是有些与众不同了。现在停下来想想,徐老师讲课时的可圈可点之处还真是多啊,徐老师不搞个人崇拜,他说:“咱们这些同学千万不要一开口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怎样怎样。”徐老师领异标新,他说:“我每学期的讲稿都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有新鲜感,所以每次上课都好像是去和情人幽会。”为此他还进行课堂教学的新尝试,徐老师在他的日志中谈到:“我的第二讲是:马克思的辩证法。有意思的是,交了几十年的书,从来都是先列标题,再讲内容。可是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先讲内容,然后再由同学们归纳总结出标题呢?”徐老师还考虑到我们将来的发展,特意讲些于我们有用的东西,曾至在有同学问他为什么讲的和书本上的都不一样时,徐老师信心十足地说道:“要讲的和课本上一样的话,那就是我的失败。”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