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4课鉴赏家学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4课鉴赏家学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4课鉴赏家学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4课鉴赏家学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4课鉴赏家学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家回望故园的作品无疑是汪曾祺小说的群峰,他的小说成就自以写高邮的为翘楚,其中鉴赏家与其说是作家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他用小说的方法写诗。作品环绕季匋民的画作获赏,果贩叶三而终生珍藏、至死不售的佳话,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人情物理的诸多章节,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伤悼,一切如同亲历,娓娓道来,鉴赏家雄辩地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一处要塞。(林超然现代繁华里的流放)一、字音识记(一)单音字 1丝篾篮(mi)2.檀香(tn)3香橼(yun) 4.裱画(bio)5抻纸(chn) 6.谄媚(chn)(mi)7荷梗(n) 8.簇新(c)(二)多音字1亲2.卜3奔 4.模二、字形辨识1. 2.3. 4.三、熟语积累(一)熟语释义1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2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3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一般。4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5道听途说:从路上听来的,马上就在路上传播给别人。指没有根据的传闻。6装模作样:指故意做作,故作姿态。样:模样、姿态。 (二)熟语应用1据媒体报道,一向深居简出的他看上去虽有些疲弱,但精神还算不错。2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3当张继科追平比分后,教练席上的刘国梁情不自禁地边鼓掌边站了起来。四、词语辨析1迟钝愚钝例句对于很多苹果用户来说,iTunes的繁琐和迟钝一直都是个烦人的问题。不知何时,我们的网民开始变得愚钝,被某些造谣生事者牵着鼻子走。辨析“迟钝”是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愚钝”是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2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例句昨天上午,领导在电话中对小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他不该道听途说,不该把不经核实的稿件发给总社。他们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唯恐天下不乱。辨析“道听途说”侧重于根据不足,多指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轻率地把听到的无根据的传闻,当作议论、办事的根据。“捕风捉影”侧重于没有丝毫的事实根据,多指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信以为真,于是胡说八道或胡乱行动。语义较“道听途说”重。汪曾祺(19201997),中国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1950年后曾任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编辑。1962年到北京京剧团任编剧,曾参与改编京剧沙家浜。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文论集晚翠文谈等。有汪曾祺全集行世。本文写于1982年。从80年代异秉受戒的发表,到1996年年底,在这些年内,汪曾祺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总共四十多篇。他的这组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获得交口称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品中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俗画描写,汪曾祺并因此而被称为“风俗画作家”。汪曾祺说过:“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写风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写人。因此,汪曾祺在作品中既把风俗作为人的背景,更注意把风俗和人结合在一起,使风俗成为人的活动和心理的契机。鉴赏家就是其中的典范。鉴赏家写了普通市民的高山流水式的精神交流,体现了市井人际关系的协调,反映了作者朴素的道德理想和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也对市井小人物的美好品性进行了颂扬。普通市民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极富人生智慧,果贩子叶三虽然出身寒微,识字无多,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质朴的艺术鉴赏力,他能一语道出大画家季匋民所画佳处何在,也能凭借丰富的阅历指出其中失实之处,使得这位颇具名士风范的画家感慨不已,甚至一改不当众作画的习惯,邀请叶三观其泼墨挥毫,并且专门为叶三作画题款相赠。画家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人来高价购买,叶三坚决不卖,临终时让儿子把画放在棺材里以求永生相伴。赏情节1小说用较大的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这些内容与“鉴赏家”有什么关系? 明确: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2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这些情节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的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赏形象3你觉得小说中叶三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为人勤快:“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喜欢到处跑”“到处走”。诚实守信:“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生活阅历丰富:“四乡八镇,那个园子里,什么人家”。为人憨厚:“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格”“他的果子全都从他的手里过过”“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叶三这个艺术形象。明确:叶三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他身上有着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赏主题5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以“鉴赏家”为题,写的却并非那些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只是一个“卖果子”的小贩。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这位果贩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而一个从心里喜欢画的果贩,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叶三鉴赏的并非只是画;他对画的美感的捕捉,恰恰是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美感的捕捉。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想象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意,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6文章还交代了叶三的家庭状况,你觉得对表现文章主旨有必要吗?为什么?明确:有必要。通过作者对叶三的家庭状况的交待,读者便很明了叶三家里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叶三不是非卖果子不可的。更加突出叶三卖果子的确是为了季匋民,“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是季匋民画的最优秀的鉴赏家。赏技巧7“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篇小说开头简短,有何妙处?明确:开头一段,简略节省,不拖泥带水,点出了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简略营造空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这个白描式的开头也体现了汪曾祺清淡自然的独特风格。8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用“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结合本文的具体情节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道来。在小说中,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运,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赏语言9“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匋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表现出季匋民的清高、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真懂画,不假充内行,也不谀媚的为人;为后文两人真心赏画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1独特的情节和结构汪曾祺的小说一般没有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本文只是写了一个爱画的人,写了他的生活,有些和画有关,有些似乎只是闲笔。细细想来,作品其实只是写了一个字:“美”。而这颇合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2语言准确、朴素,富有浓郁的乡风民俗“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让人联想到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这样的画面如风俗画一般,铺展开故乡风物的画卷,更好地展现出故乡人平常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时间:40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味精都不宜多用,因为钠吃多了会影响健康,时间长了还会使味觉变得_。(2)家住黄鹤楼小区的黄先生给我们打来电话说,如果在黄鹤楼上看_,第一眼看到的是楼下的垃圾堆。(3)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_自己高雅博学。A迟钝景致玩弄B迟钝风景卖弄C愚钝 风景 玩弄 D愚钝 景致 卖弄解析:“迟钝”指反应慢,思想、行动不灵活;“愚钝”指愚笨,不伶俐,语义较“迟钝”重。句中表现味觉的情况,应选“迟钝”。“风景”多用于口语,“景致”多用于书面语。句中用于电话语,应选“风景”。“卖弄”指故意显示、炫耀,“玩弄”指把玩、摆弄。从上下文看,应选“卖弄”。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季匋民画的时候,叶三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B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认为一些假名士的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非通。C在我们周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经济学家关于房地产行业的高谈阔论,却很少有购房者的声音和观点。 D易中天教授起码在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解析:D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常用作谦辞。如果用于评价别人,那就是有意贬低了。答案:D3下列各句中,措辞不得体的一句是()A叨扰多日,心中深感不安。特备薄礼,敬请笑纳。B久闻先生大名,虚位以待,静候台驾。C多蒙领导垂青,自当不懈努力,不负期望。D大作收到,冒昧做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仅供参考。解析:“雅正”是敬辞,用于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教。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果你站在哈哈镜前,就会发现哈哈镜里的自己完全变了形。这是因为光的反射在起作用。镜子具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当我们照镜子时,_,_,_。_,_,_。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它反射的光不像我们平时用的平面镜那么直,所以哈哈镜里的你就会变得七扭八歪了。如果镜面凸出来照出来的人像就会变小照在我们身上的光线会照到镜子上如果镜面凹进去照出来的人像就会变大如果镜子是光滑平整的照出来的人就是正常形象再传到我们的眼睛里这些光线通过镜子的反射ABC D解析:这是一个说明性语段,主要说明了哈哈镜使人变形的原因。从6条横线的标点符号看,备选的6句话由两个复句组成,其中为假设复句,可作为一个结构单位,其他为非假设复句。据此可以排除C、D。B中的不衔接,应予以排除。答案:A二、阅读鉴赏(34分)(一)课内阅读阅读“他给季匋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完成58题。(20分)5根据选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称叶三为鉴赏家。(6分)答:_答案:叶三鉴赏画是出于肺腑,是真懂画。能对季匋民的画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爱画如命,但不为钱财。6假名士高谈阔论的情节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_答案:用假名士借以卖弄的丑态来衬托叶三对画的真切、深入、独特的理解。用季匋民对那些人的冷淡,来反衬对叶三的喜爱。7小说的结尾是写一个日本人来买画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_答案:用这个故事来衬托季匋民那批画的价值和叶三精心收藏的价值。并用叶三宁愿带进棺材也不愿高价出售说明叶三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出于对那些画的爱。8说说叶三身上有哪些不同于小贩的性情和品质。(4分)答:_答案: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和对人的深厚的情谊。(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4分)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子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子,一针一针,专心致志。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场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奈全都哭了出来。(选自汪曾祺经典小说,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B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D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解析:“语言轻松诙谐”错,应为“平实清淡”。答案:D10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小说以“鸡毛”为题奇特有趣,且小说并未马上提到鸡毛,激发了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