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廷封禁政策与东北边疆的丧失 高强 (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 英文标题: 摘要:从清初开始,清廷开始对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禁止汉族移民移居东北地区,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限制尤为严厉。由此导致当地人口稀少,社会发展止步不前。这一政策的恶果在咸丰年间终于暴露出来。俄国利用中国东北边疆人口稀少,遂采用先实施武装移民,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然后逼签不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其侵占行为合法,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因此,清廷的封禁政策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 关键字:东北地区,移民垦殖,封禁政策 一、清廷对东北地区的封禁 从总体而言,直到咸丰年间,清廷在汉人移居东北地区这一问题上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即加以严格限制,并为此制订种种相应措施。 顺治年间,清廷定鼎中原,东北地区“土著之民,从龙入关,移徙一空。”1(p)导致那里人烟稀少、土地荒废。清廷于顺治十年(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奖励内地人民出关垦殖,这本是一个良好的趋势,但“后来昏銭的清廷,见汉人日多,以为东北是其发祥地,不应使汉人移入;故于康熙时乃取封禁政策”2(p)。所谓柳条边这一禁止汉人移居东北地区的标志就是在此时出现的。同治六年(年),恭亲王奕讠斤等上奏朝廷,处理奉天汉人何名庆“私越开垦”的问题,内称:“臣等详查旧制,于国朝发祥之盛京附近一带,特留数千里之沃壤荒山,沿边设门,定制森严。其中深谋远虑,诚有不可殚述者”3(p)。奕讠斤等人的奏折耐人寻味,它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清廷禁止向关外移民的政策由来已久,且此种政策是经过“深谋远虑”而制定的。第二,咸丰年间清廷丧失东北地区大片领土之后,虽迫于形势逐渐松动封禁政策,但因此种政策由来已久,其影响非常深远,因此直至同治年间还有人对此津津乐道。 清廷封禁政策的苗头既已出现,到乾隆朝,由于承平日久、经济繁荣,人口迅速膨胀,关内可耕地已不能满足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移居关外垦殖和经商。乾隆帝为此于四十一年(年)发布上谕,强调封禁政策:“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4(p)可见,尽管当时汉人移民东北是出于客观需要,乾隆帝也承认“承平日久”,人口增长与耕地相对缩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还是非常顽固地坚持封禁政策。而且,此道上谕反映了乾隆帝的这样一个心理:“盛京似已沦亡,必须尽一切努力,从汉人恶劣影响下拯救吉林乃至黑龙江。”5(p)嘉庆、道光二帝谨遵祖训、墨守成规,他们禁止汉人移民关外的政策和乾隆帝一脉相承。嘉庆八年,嘉庆帝谕令内阁,“山海关外系东三省地方,为满洲根本重地,原不准民人杂处其间,私垦地亩,致碍旗人生计,例禁有年”。因此要求地方官员“饬禁民人携眷出口。该民人等当各在本籍安业谋生,不得轻去其乡”4(p)。道光帝对限制汉人出关之事颇为重视,屡下谕旨严申禁令。道光六年(年),曾申斥吉林将军富俊等人“听流民潜往,漫无觉察。”责令今后应“常川稽查,不准再来潜往”6(p)。道光末期,沙俄再次“屯兵殖民于黑龙江北岸”7(p)。又将贪婪的目光注视地广人稀的中国东北边疆。道光帝对此茫然不知,仍然一如既往地执行封禁政策。二十七年(年),谕令吉林将军经额布就封禁尔山等处荒地勘定之事议立稽查章程,要求经额布于年终“查明有无私垦,据实具奏”,并“务须谆切晓谕各员认真稽查,实力奉行,不得视为具文,日久生懈。”8(p)。咸丰帝本为无能之君,在沙俄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步伐越来越快之时,还在发布上谕,认为“吉林为根本重地,向不准无业流民私往潜住”,谕令“山海关副都统、盛京将军等严饬所属,按照旧例于要隘地方,往来行旅认真稽查,概不准无票流民私往潜住。毋任困循积久,致滋弊端”6(p)。此谕发布于咸丰二年(年),离丧失东北边疆仅数年之隔,清廷长时期所奉行的封禁政策的恶果很快就要暴露出来了。 二、清廷封禁东北地区的原因 如上所述,咸丰帝以前的清朝历代皇帝几乎均执行封禁政策。东北地区一向人口稀少而土地广阔,且多良田沃壤。关内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自清中期以来越来越严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自然会想到出关移民垦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汉人移居关外,不但许多荒地可被开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可以充实东北边疆,改变那里人烟稀少的情况,于边界防务也大有裨益。那么,清廷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而抛却以上好处,执行封禁东北的政策呢?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首先,清廷视东北地区为“国朝根本重地”,力图使其避免汉化而保留所谓的满洲风俗特色。在历代清帝的上谕中,此类论调屡见不鲜。道光帝就曾认为如果旗人与汉人接触过多,则旗人“耳濡目染,习成汉俗,不复知有骑射本艺。积重难返,其害岂可胜言”6(p)。有清一代,满洲贵族和官员始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部族心理,直到清末,这种惟恐被汉化的心理依然存在。光绪三十二年(年),清政府“欲固其疆圉,先划瑷珲副都统所管一部,别设兴东道以治之,以此为移殖汉人之计。然道台系任满人,且当时满人意见,以为北京政府既同化于汉人,并欲使满洲化为汉土,故皆不以其计划为然”9(p)。当时清廷已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而部分满洲贵族和官员仍然持抵制心理。 其次,清廷为满人的生计考虑,有意使东北荒地作为满人的预备资源,不许汉人垦殖。大量旗人入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加之大部分旗人不善营生而又生活奢侈,生计问题变得逐渐严重起来。为使旗人能够自食其力,清廷认为必须让旗人垦种东北地区的旷土,不许汉人染指。嘉庆帝在位期间,由于旗人生计问题的压力日重,对此问题更为重视。嘉庆十七年(年),嘉庆帝传谕将吉林“自柳条边外至采参山场,其间道里共有若干,可将采参场界址移近若干里,自此以外所有间旷之地悉数开垦,计可分赡旗人若干户”的情况奏报裁夺10(p)。显然,嘉庆帝试图实行迁移旗人于吉林垦殖的计划,但旗人往往耕作不力,多雇汉族流民代耕,嘉庆帝为此大为气恼,命令吉林将军富俊等人妥为办理,务必使移驻京旗“不致雇觅流民代耕,启田为民占之弊”6(p)。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丰富土地资源,旗人有独占使用权,汉人对此不得染指。 第三,满洲皇室为一己之私利,将大片良田沃土封禁,作为进贡貂皮、人参、珍珠之所,不准从事农耕。东北三省盛产貂皮、人参、珍珠等特产,尤以黑、吉两省为多。皇室对此需求无度,年年索贡,甚至某些贡场资源已经枯竭,仍不准开禁。例如,咸丰十年(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报“呼兰所属蒙古尔山间荒九段一百二十余万垧堪可试垦。向因参珠封禁,弃为荒原。惟自乾隆五十四年(年)试采一次,稍见参苗,不堪进贡,久经停采。其布雅密绰罗等河水势不深,自嘉庆二十二年(年)试捕一次,亦未得珠,旋已停捕。”11(p)这说明从乾、嘉时起,此地已不堪作为贡场,但直至咸丰年间仍未开禁。满洲皇室视东三省为其私家贡场,致使大片土地抛荒。 三、封禁政策的后果:东北边疆大片土地的丧失 尽管清廷三令五申,仍有汉人移居东北地区垦殖和经商。但由于清廷的封禁政策,使迁居于东北地区的汉人总量大受限制,邻近关内的奉天情况稍好,而黑、吉两省汉人数量不多,与沙俄接壤的边界地带就更为稀少了。黑、吉两省当地少数民族人数不多,而且多过渔猎生活,居无定所,农耕文明不甚发达。如果有大量汉人迁入,自然能够填补这一空白,使东北边疆的人地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完善行政管理,自可加强在这一边疆区的实力。但清廷计不出此,导致黑、吉两省人烟稀少,加之农业不发达,使人地严重脱节,遂使沙俄有机可乘。 沙俄染指黑龙江流域始于世纪中期,但很快遭受挫折。世纪年代,沙俄经探测得知经黑龙江航行可直通大海,认识到“只要控制了阿穆尔河口和该河的航行权,就能使人口日益稠密,工农业日渐昌盛的西伯利亚永远成为控制该地区的国家的藩属和纳贡者”12(p)。于是更加迫不及待地要占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的中国领土。 俄国首先对黑龙江流域实行侦察,发现当地人烟稀少,即使有少数居民也居无定所,于是实行武装移民,以填补此一真空地带。俄国鼓吹侵华的急先锋涅维尔斯科伊就认为在正式实施占领之前,“首先得使军人村屯布满阿穆尔和乌苏里江的沿岸,这样一来,也就和我的想法一样,会事实上向中国表明,俄国一向把这一地区视为己有。也只有这样的行动,即安置军人村屯和调动营队以及武装快艇(如炮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3(p)。俄国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咸丰七年(年)八月,黑龙江将军奕山等奏报,“俄夷前在松花江右岸图勒密地方起造窝棚,兹复在该处添房一所,内存杂货,门前挖濠一道。夷人驾舰由上游至乌苏里口右岸,盖房一所,内存铜铁等物”14(p)。“该夷复于左岸精奇哩附近,开地八段,约计五十余垧。据夷官声称,伊国来人既多,因无菜蔬食用,故自行垦种”14(p)。以上奏报都说明沙俄在黑龙江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的武装移民情况。咸丰帝览奏后意识到俄国的目的在于“图占地方,欲谋久住,已属显然”14(p)。判断自然不错,但当时东北边疆形势又怎样呢?同年九月,奕山报:“黑龙江上自格尔必齐河起,至霍尔托库止,向有旗户分驻三十余屯,田园几无。”;“至精奇哩等处,为布特哈鄂伦春打牲游牧之地,向无构舍垦田”14(p)。可见,以上广阔的边疆地区确实人烟稀少,汉人罕至,农耕生产几乎没有,而俄国人却在此到处盖房、定居、垦殖。封禁政策之恶果于此昭然。 在西方和俄方资料中,对俄国的大肆武装移民之举亦有大量记载。美国学者拉文斯坦因曾指出在年,俄国“又有三个远征队从石勒金斯克出发,共计有三千名士兵和五百名移民,连同牛、马、粮食农具和军用物资经阿穆尔运往下游地区”15(pp)。俄国人对他们的举动也不隐讳。年月,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上疏说,“应以外贝加尔哥萨克来向阿穆尔左岸移民”16(p),“决议自外贝加尔军中调拨男女共一万五千至两万人移民至阿穆尔的左岸”16(p)。经过数年的移民渗透之后,“阿穆尔就变成一条俄国的河了。现在这条河上游下游可以往来通行。河的沿岸,在还被认为是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个俄国村庄、粮食和国家物资仓库”12(p)。 俄国在造成武装移民、强行占据的既成事实之后,下一步即施以外交讹诈,逼签条约,从法律上使其占领行为“合法化”。而俄国在谈判中的一个借口就在于黑龙江流域一带中国人烟稀少、缺乏行政管理这一事实。在订立瑷珲条约之前,俄国使臣普提雅廷在致清政府军机处的照会称:“俄罗斯已有人民在黑龙江左岸居住,应以黑龙江左岸为俄罗斯边界”;“乌苏里江下游,并无满汉人等居住,亦无赴彼船只,应以乌苏里江右岸为界。”14(p)东北边疆人口稀少成为俄国逼迫清政府让地的最佳“理由”。 从瑷珲条约的有关规定中也可以看出封禁政策所造成的恶果。俄国侵吞中国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是恃强凌弱的举动,但强盗在巧取豪夺时也要寻找“理由”。俄国人的借口就在于强调其所占之地是所谓空旷无主之地,并为此在谈判中还作了一些让步,同意在黑龙江北岸的定居中国人可以照常居住,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不准俄国人扰害。俄国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的考虑:“对中国人所提出来的有说服力的请求也不得不加以同意,即他们现今在左岸的居民得以无限期地留居下去;这对我们不仅没有任何害处,而且预期还可以从中得益。”因为这些“村落所占的地区不超过五十俄里”,并且“他们的田地耕作得很好,我们的居民则还需要他们的粮食”16(p)。这说明只要有定居农耕的常住居民,俄国要想加以占领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瑷珲条约和以后所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都有一个无形的原则:人、地分别处理。俄国在侵吞中国领土时也不能无视中国定居民存在的事实,即使在不平等条约中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居住权利,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清廷封禁东北地区的失策。试想如果清廷允许甚至鼓励汉人大批移民东北,充实边疆地区,中国岂能轻易丧失大片国土。瑷珲条约使清廷丧失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又规定乌苏里江至海所有地方为中俄共管之地,为俄国侵吞这一地区埋下了伏笔。俄国决定要以占据黑龙江以北的同样方式占领乌苏里江一带地区:“为使乌苏里江和乌苏里地区永归俄国,必须在乌苏里江采取占领阿穆尔时所使用过的手法,即以实际占领作为外交交涉的后盾。为此,用于在长达三千俄里的阿穆尔沿岸安置移民的行政经费和物资中,势必要分出一部分,以便同时开始另一项类似的工作,即占据长达八百俄里的乌苏里江以及直到与朝鲜毗连的我国东南各港之间的整个地区,并向那里移民。”12(p)俄国人已对乌苏里江一带虎视眈眈,那么这一带的情形又如何呢?咸丰八年(年)五月二十八日,吉林将军景淳奏报:“乌苏里江、缓芬山河等处,均在松花江南岸。地属三姓、宁古塔,因关参山、采珠、捕打貂皮之区,向无屯户居住。”14(p)原来这一带是皇家贡场,那么当然不许在内定居垦殖,这为俄国的武装移民提供了再好不过的条件。咸丰九年(年)四月,奕山奏报:“俄夷潜在乌苏里口以下南岸博力地方,添建房十一所。占克达苏添建房一所。图勒密添建房八所。乌苏里迤东抓吉地方,添建房十四所,内有六处未完。又从抓吉向上展占二十里,在青牛达地方,现建房四处,牧放牛马。由青牛达向上三十里至索奇地方,建房二所。由索奇向上约距三十里之遥海青鱼厂地方,又建房一所。以上展占盖房,皆隶乌苏里河迤东右岸。”14(p)同年六月,署理吉林将军特普钦在奏折中指出俄人在乌苏里江一带所窜扰之地“孤悬东南,切近海滨。民户散居旷野,原无城池,且向不招民”14(p)。是造成俄国任意占据空旷之地的重要因素。特普钦还奏报了俄国武装移民的进展情况:“在乌苏里江东岸,自抓吉地方向上,由阔图斯克直至兴开湖等十四处,相距三四十里至一百余里不等,每处建房,并搭盖草窝棚三五所至十余所,各居夷人男妇幼稚二三十名至八九十名不等,牧放牛马,开园垦地。”14(p)。俄国移民的步伐越来越快,乌苏里江一带领土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较为明智的官员终于想到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咸丰九年九月,景淳等人建议若欲阻止俄国的武装移民之举,“惟有厚集人民,壮我声势,夺其凶焰,慑彼贪心,默转潜移,是缓图之一道也”14(p)。这就是“以我民人实我旷土”14(p)的策略。可惜咸丰帝对此的反应却异常迟钝,下发了这样一道谕旨,虽然承认景淳等人所奏“以中国之旷土,居中国之民人,利之所在,自必群相自卫,可杜夷人强占之计,不烦兵力,而足以御外侮”之策系“因地制宜,所筹不为无见”14(p)。但却紧接着话锋一转“此项人夫,非尽驯良,设以聚集较众,别生事端,亦属可虑”14(p)。甚至还说什么“夷情诡诈,于该人夫等或饵之以利,或胁出以威,恐为该夷所用,亦不可不豫为防维”14(p)。并指示景淳等人将“内地民人,有无潜通煽诱等情”加以“严密访查,据实具奏”14(p)。在大片领土有被占领危险的严重局势下,帝国最高统治者竟如此畏葸,究竟出于何种心理,实在值得研究。这说明清廷还是“不知移民正是可能挽救乌苏里江以东土地的一个行动。当黑龙江和吉林当局提议把汉族农民移居到宁古塔、三姓、绥芬河和乌苏里江等地区以阻止俄国进一步渗透时,政府断然加以拒绝。它只是决定动员人参挖掘者和当地的部落民来防卫滨海地区”17(p)。而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足以抵制俄国的武装移民的:“正当清政府继续追求把汉人移民排除在北满以外这一目光短浅的目标时,俄国政府则把俄国移民移居到这个地区,这样,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北黑龙江流域和滨海的领土上已经大部分是俄国人了。”17(p)俄国在完成武装移民、实际占领之既成事实之后,于年月逼签北京条约,掠夺了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大片领土,它所作的让步和瑷珲条约相似:此地原居住之中国人可照常居住。至此,清廷丧失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究其根源,诚如清末东北边疆史地学者曹廷杰所言:“吉、江二省与俄毗连,计旷土之在吉林省不止十之四五,其在黑龙江者更不止十之六七,正宜实行屯垦,以免俄人之觊觎。乃论者动以有碍风水,或以易聚奸民流弊滋多,或更以根本之地不宜开辟为词。诚使今日东北边界犹是国初,则外兴安岭以南,俄人之足迹不至,即持此论以听其荒芜,尚无慢藏诲盗之虞。岂知疆域已殊,时势不同,我苟弃之而不顾,俄将取之而不辞。咸丰时乘我东南多事,两次进侵者,因无兵以为之备,无民以为之防耳。”18(pp)曹廷杰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指出边疆失土的最根本的原因。同样,治东北史学者陈芳芝以下的见解亦颇能发人深省:“尼布楚条约将东北之北方边界确定于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缔约以后,中国在东北殖民,条件之有利前所未有。清廷对外蒙古以及内蒙古之控制已巩固建立,中原全境亦已实现和平与统一。自康熙朝,长城以内之剩余人口一直涌向塞外,尤其热河与察哈尔一带。此一趋势如听其自然发展,则东北政治经济之进展,至少可达内蒙古诸省之程度。”5(p)但因为清廷长时期奉行封禁政策,导致“俄人世纪重返黑龙江时,该地区不致与一个半世纪前几无差别一片人烟稀少、半开化之游牧狩猎之地”5(p)。诚如斯言,清廷的封禁政策至少是严重限制了汉人大规模地移民关外,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行政管理极不完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物流部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房地产设计管理年终总结
- 科学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 《看云识天气》课件
- 项目费用合同模板5篇
- 2025 秋新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3 To be a good learner核心知识点总结
-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考点及答案
-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思想政治题目及答案
- 手术室专业护理知识
- 护理实习生临床小讲课实施规范
- 养老护理员的礼仪规范
- 钓场鱼塘规划方案(3篇)
- 业务数据提取管理制度
- 商管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2025AI时代健康睡眠白皮书
- 绿化技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肩周炎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临床预防与健康教育
- 蔬菜园艺培训
- 2025年水力发电运行值班员(技师)考试题(附答案)
- 博士后申请书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