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困境一探讨与研究.doc_第1页
自由的困境一探讨与研究.doc_第2页
自由的困境一探讨与研究.doc_第3页
自由的困境一探讨与研究.doc_第4页
自由的困境一探讨与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分都是垃圾撒旦发生发大水范德萨发撒旦自由的困境一谢文郁一、善概念:追求善还是接受善?在奥古斯丁看来,自由问题的根本点是善的问题。人的生活是向往善的。当人对善的向往得以满足之际,即人在生活中获得了善,那么人就在此时此刻拥有了自由。自由乃是人能够满足自己所向往之事。对于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人不会向往它,因而关于它就没有自由问题。因此,奥古斯丁首先提出这个命题:人的自由意志在本性上乃是善的起点。他说:“因着我们的意志,我们追求过一种好的向上的生活,并达到完善的智慧”。把自由当作善的起点,严格来说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在他的一系列对话中,借苏格拉底的口反复论述这样一原则,即人的本性是向善的。我称此为求善原则。2求善原则是柏拉图思想的根本原则。当他运用它来分析雅典人的自由观念时,便形成了柏拉图的自由概念,在思想史上开始了自由概念之争。柏拉图关于自由的讨论是针对雅典民主制下的自由观念而发的。雅典人在其民主制下享受很多特权。他们无须工作维持生计,甚至家务事也有奴隶代办。他们每天生活的例行活动是闲聊,听人演说,看戏剧娱乐,参与陪审团判案,参加政治集会决定城邦大事,等等。这些特权在雅典人的生活中允许他们随意而行,高兴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样一种生存状态被称为自由。这种随意而行的自由似乎是人人向往的。然而,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因而有不同的意见。当时同一事件有不同意见时,民主制执行大多数人原则。因此,如果某人要“随意而行”,关键是争取大多数人同意自己的想法。于是,当一种煽动性的说法博得广泛赞同时,它就会被社会所接受,不管它是否真得会给社会带来好处。在这样的自由和民主中,雅典法庭把雅典海军的十大将军判处死刑,把无辜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判处死刑,并做许许多多最终证明是破坏雅典城邦利益的事情。难道这就是我们向往的自由?当柏拉图接触到这个问题时,他发现了如下的人类生存悖论:人在本性上是向往善的,但,人们在雅典式的自由里却走向善的反面,即破坏自己的利益。在柏拉图看来,这一悖论的双方面都是生存事实。人不可能不向善,而人在自由中随意而行时却破坏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柏拉图指出,这里关键是随意而行中的“意”字。如果人的“意”不知什么是善,并且把“恶”的东西当作善,那么,当他求善时,他求的实际上是恶。雅典人对善缺乏深入的反思,自傲地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善,因此,当他们随意而行时,以为是求善,其实并不然。结果当然只能是破坏自己的生活。因此,解决上述悖论的途径是使人的意识充满对善的认识。当人拥有了善的知识,并随意而行时,他就是真正的自由人。因此,认识善是人走向自由的根本途径。柏拉图并不关心人是否有自由这一问题。如果人无论如何都追求善,那么,拥有了善的知识并随意而行就意味着拥有了自由。在他看来,追求善知识是我们的首当其冲的任务。我们知道,柏拉图为寻找善知识,把世界设想为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理型世界和感性世界。理型是原本,本身是完善的。感性事物则是模仿理型而来。作为摹品,它不可能和原本完全一样,因而是不完善的。比如,作为椅子的原型,即椅子理型,是完善的,但依照这原型所造出来的个别的现实的椅子则有这有那的缺陷。因此,人追求善知识其实是追求对理型世界的认识。但人如何能够认识这理型世界呢?人生活在感性世界,因而和感性世界的其它事物一样是不完善的。不完善的感性世界和完善的理型世界是如何勾通的呢?柏拉图提出了所谓的“灵魂回忆说”。他谈到,人的灵魂是属于理型世界的,因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本。人的本质是由他的灵魂来决定的。因为灵魂属于理型世界,所以它拥有关于理型世界的知识,而且它本身也是善的。但是,这原来是善的灵魂在降生时依附在肉体之中。肉体有各种欲望。当善的灵魂和肉体结合后,肉体的欲望就会干扰或污染灵魂,使灵魂的善性模糊起来。于是,灵魂就不能辨认清楚善和恶了。它对理型世界的知识也就被掩盖了,遗忘了。当然,由于它原来是善的,因而当善被掩盖起来之后,它仍然向往善。但由于它善恶不清,因而在向往善时却追求恶,这便是雅典人的自由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因此,这里的问题关键在于使灵魂恢复其对善的认识。灵魂原先拥有理型世界的知识,只是和肉体结合后受欲望干扰而遗忘了理型世界。因此,柏拉图认为,恢复其善知识就在于灵魂“回忆”起已经遗忘的善知识。在米诺篇,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对这一“回忆”活动作了很好的描述。苏格拉底选择了米诺的一位奴隶。这位奴隶未受过教育。苏格拉底从简单的数学现象出发对这位奴隶发问,经过几回合的对话,发现这位奴隶居然知道一些高深的数学原理。这说明每个人的灵魂实际上都包含了理型世界的知识。当我们透过感性世界的迷惑时,便能“回忆”起那被遗忘的理型世界。如果人自身就包含了善知识,如果人获得这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回忆”起来的,那么,人获得善就是一种内在的追求过程。当人通过“回忆”而回到理型世界时,他就拥有了善知识,从而他的随意而行就是自由的。对于这种关于善的说法,我们读到两个批评。一个是柏拉图自己发现的所谓“第三者”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对自己的早期的理型论进行批判,其中一个批判便是“第三者”问题,或称无穷后退问题。简单来说可以这样展开。当某人说他认识到善时,问题便可提出,根据什么我们可以说他所认识到的善是真正的善?如果说他的善知识是从善理型而来,与善理型相似,那么我们如何来判断他的善知识和善理型是相似的?如果我们判断这两者的相似性是根据相似理型,同样,问题可以提出,这相似理型和善理型及善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又是由谁来保证?这类推论可以无限延续,从而有无穷的第三者出现。问题于是转化为,对于我们的善知识是否为真,究竟什么是最终标准?柏拉图发现我们似乎无法提供这样一个最终标准。另一个批评来自怀疑主义。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在他的皮罗主义概要一书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证明独断论关于真理的断言不能成立。4其中一个非常有力的论证是:当我们说一种善知识和善理型相似时,我们必须拥有关于善理型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拥有了善理型的知识,我们就不必追求善知识。如果我们因缺乏善而必须追求善知识,因而我们没有善理型的知识,所以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善知识和善理型作比较,从而无法证明我们的善知识是否为真的善知识。如果人在生存上不能不追求善,而人又无法追求到善,那么人就是悲剧性的动物。古希腊戏剧中的悲剧对这一生存困境有深刻的体验。在哲学上追求摆脱这一生存困境的努力还有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哲学和斯多亚主义者的伦理沉思。然而,真正具有冲击力的回答来自于约翰福音。约翰福音一开始就把人和神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神是永恒的,有生命的,明亮的,而人则是在黑暗中并且拒绝光(即神)。这两个世界的划分虽然和柏拉图的两个世界划分不尽相同,但它们的相似性却也不难看到。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型世界和神的世界有相似之处,而感性世界则和人的世界有共同地方。因着这相似性,一些早期教父,特别是亚力山大里亚的奥利根(Origen)便借用柏拉图的一些哲学术语来解释基督教的宇宙论。但是,我们注意到,基督教对这两个世界的关系的处理是完全独特的,并为柏拉图在善问题上所陷入的困境指出了一条生路。为了讨论方便,以下讨论仅限于约翰福音。约翰福音从拯救概念出发来谈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对于一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来说,他只知道黑暗中的事情,并本能地拒绝黑暗以外的其它事情。从人自己出发,人是不可能走出黑暗的。因此,即使人在本性上追求善,如果他在黑暗中完全不知善,他就不可能得到善。这种情况在约翰福音的序言中被描述为:黑暗对光的完全拒绝。实际上,如果光自己不主动进入黑暗,人在黑暗中是不可能知道“光”的存在的。而且,当光进入黑暗中时,人也不会认为这光是善的,因而不会接受它。然而,这个光真的来到了人的世界。这就是所谓的道成肉身。5道成肉身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光自身即绝对的善是存在于黑暗即人的世界以外的,因而如果它不成为人的样子一同在黑暗中,并告诉人们关于光的存在,那么人就永远不会知道光的存在。因此,如果这光真的要告诉人们关于光的事情,它必须完全成为人的样子。另一方面,光自身来到黑暗中是要告诉人们关于光的世界。因此,如果它真的是从光那里来的,它必然把人带向光;因为它本身是就是属于光的。也就是说,这“道成肉身”在我们人的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当这个人宣讲关于光的事情并领人走向光时,他又和别的人不一样,因为他知道光并只向光移动。这样一种关系,约翰福音称为见证。问题在于,人不知何为光,当这个道成肉身的人宣讲光的事情时,人如何能够判别这是真实的关于光的知识呢?我们在古希腊哲学遇到的那个生存困境,这里仍然能够遇到。很显然,许多人都自称拥有真理,能够给人带来善,我们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道成肉身的人所宣讲的是真理,是善,是真光呢?约翰福音告诉人们,这道成肉身的人就是耶稣。耶稣是个平常人,自幼习木匠。但是,他自称从天国(光的世界)而来,并召唤人们跟随他进天国。我们人都生活在人的世界(黑暗)里,对天国并无任何知识,对于耶稣的这种召唤的本能反应是觉得可笑。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向往善的,而且我们还都自认为多少知道一些关于善的事情的。特别是,我们的善知识(在黑暗中的善知识)不包含任何关于天国的知识,因为我们只知道黑暗中的事情。因此,如果运用我们已有的善知识来评判耶稣的召唤,我们只会把耶稣的说法宣判为“错误”或“异想天开”。人的这种本能反应给人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摆脱黑暗,因为人在黑暗中生活只知道黑暗中的事情。在黑暗中的“善”都是走向反面,即成为恶的。在黑暗中无法满足人的求善欲望。如果人们对自己这种绝望的生存困境有所体验的话,那他们对耶稣的召唤或话就有第二反应了。人们也许会问:耶稣真的是从天国而来?他真的知道天国在哪里,并能够把人带向天国吗?当这种体验深化到绝望境界时,耶稣的召唤就是唯一的希望了。约翰福音对人的这种生存困境有深刻的论述。在八章2324节中记载了耶稣的这段话:“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于这世界的;我不是属于这世界的。所以我对你们说,你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在约翰福音看来,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是不可能认识耶稣基督的。但是,人可以对自己的生存困境有所体验。人在黑暗中求善不得,绝望而死,这却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存在事实。在这一生存境况中人面对耶稣的召唤只有一条路可走,即相信并接受耶稣的说法,跟随耶稣。这里,对耶稣的信任是人走出困境的关键点。耶稣说:“我既然将具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6我们看到,约翰福音的生存体验和柏拉图的生存体验有根本的差异。柏拉图认为,人是向往善的,因为人本来拥有善,但后来受肉体的污染而忘却了善;因此,人可以内在地通过“回忆”来发现善并重新拥有善。约翰福音也预设了人对善的向往。但是,这种求善欲望因人在黑暗中而无法得到满足。也就是说,柏拉图的回忆说是行不通的。人的求善欲望之满足只能在善自身主动地把自己给予人;当人接受这外来的善之后,人才可能满足自己的求善欲望。当然,如果这善自身不主动地把自己给予人,人就永无指望得到善了。因着在耶稣的道成肉身事件中,善自身已经把自己给出了。因此,剩下的事就是信任并接受耶稣。这两种生存体验的差异,归结起来,前者是由人走向善,主动者是人,善的存在则是静止的目标;后者则由善走向人,主动者是善自身,人则是作为接受者。我们指出,自由的关键点是善概念。上述两种生存体验对善概念的处理导致了两种颇不相同的自由概念。一般来说,人的自由是人能够追求并满足自己的欲望。人本性上向往善。如果人追求并得到了善,人就是自由的。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能够认识善因而是自由的。任何人只要执着追求善就都能得到自由。在约翰福音看来,人认识善乃在于接受善。当人接受了善时,人就是自由的。耶稣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7这两种生存体验,包括它们的善概念和自由概念,是两种相当不同的生存体验。就概念的角度看,它们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然而,历史上,我们发现,这两种对立的体验共存于在奥古斯丁的个人生存经历中。于是,在思想史上,通过奥古斯丁,这两种对立的生存体验化为一种生存体验。它们在概念上的张力和它们在生存上的共存造就了一种深刻的动力,一直在推动西方思想史的自由概念发展。二、人的自由:选择恶还是选择善?奥古斯丁早年是新拉图主义者,追求真理,善和美德是他的理想。他坚持认为人依靠自己就能找到善,因而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因此,尽管他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并劝告他接受基督的救恩,奥古斯丁一直不以为然。这种拒绝的态度一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