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doc_第1页
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doc_第2页
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doc_第3页
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刊文献均是精品,欢迎下载学习!当今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争议浅析王宏亮(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出现的争议,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建议民族声乐工作者以一种严谨的、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发展规律,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增强自身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关键词】民族声乐;争议;发展;科学性一、我国民族声乐目前存在的一些争议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声乐界提出创立中国声乐学派开始,我国民族音乐界经过不懈的努力,涌现出吴雁泽、王昆、郭兰英、胡松华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歌唱家。这种良好的发展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民族声乐内部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为:“土洋之争”,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1、民族声乐内部“土洋之争”在我国声乐界,“土洋之争”最早发生在1958年,当时有一批音乐人士从国外留学归来,他们以洋唱法为基础进行演唱,另一批人则以中国民族传统唱法进行演唱。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近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因此,这也成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我们认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而形成的深厚的音乐文化积淀,无论是从声乐演唱技巧还是理论研究都是相当卓越的。远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大司乐”。随着当时歌唱的盛行和发展,对选择歌唱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于此同时,对歌唱的气息和演唱歌曲的严谨性也有明确的规范。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鉤,累累乎端如贯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歌唱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求气息运用流畅,声音优美、婉转。近些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民族声乐面向世界与其他唱法相互交流、学习也在所难免,但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声乐演唱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创立具有我国民族个性的声乐学派。然而,要我们的音乐具有民族个性,我们应将其研究重点放在地方民歌、戏曲及曲艺等传统音乐形式上,因为这才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的根源。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曾评价说,长期以来音乐界存在一种倾向,认为西方的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民歌和民族唱法缺乏科学理论,存在先天的缺陷。这使得一些唱民歌的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认为自己的唱法不行,太土气,硬要去“跟世界接轨”,去学一些“学院派”的东西或者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现代化的架子鼓、电子琴等。其实,这样做反而失去了个性,也不利于民歌的传唱1。2、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之争当前,我国音乐界对民族民间唱法的研究工作还在持续。但是这项工作仍存在着一个认识分歧,那就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唱法科学性的认同问题。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西方声乐文化传入我国,由于西洋文化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的特点,所以,西洋唱法被称为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言外之意,中国的传统民族民间声乐艺术不够先进、不够系统、不够科学。这种观点显然不利于对我国传统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早在元代时期,我国诞生的第一本有关歌唱艺术的论著唱论(燕南芝庵著),比十七世纪起源于意大利“Bel Canto”(美好的歌唱)声乐学派的西洋声乐的发声理论早了三个世纪。早在十四世纪,中国许多古典戏曲的声乐论著中就已经谈到了稍后西洋声乐发声方法中所重视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问题。所以在传统民族唱法的共性特征中,大多数原则与西洋美声唱法是相通的。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对传统民族声乐科学性问题,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科学价值去评价。我国的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表演类的艺术,其目的在于用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形象,只要它作到了这一点,它就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艺术形式就是科学的。所以,无论传统民族声乐采用何种特殊的发声方法,发出了何种超常规的声音,只要它是抒发真实感情的需要,能反映典型的现实生活,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那么它就具有了科学的价值。这一点必须在理论上予以肯定。如果仅仅从传统民族声乐演唱中出现一些超常规的发声就认为传统民族唱法是不科学的,则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否定2。3、民族声乐风格的单一化与多元化之争近些年来,以金铁霖教授的一些杰出学生为代表的民族唱法盛行于民族声乐乐坛,并很快成为民族唱法的主流,这种唱法被一些学者称为“金氏唱法”。 这种唱法在很长时间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要,得到大众的欢迎和认可。但是,艺术在精致化之后,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容易变得模式化,单一化,就失去个性了。艺术需要风格,只有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种,才会色彩缤纷引人注目,而风格单一,色彩单调,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大量的听众。这就是一切艺术风格单一化的必然结果3。为什么很多专业民歌演员上台演唱,几乎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种处理、同一种风格呢?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对我国“民族声乐”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所谓“民族声乐”应该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既继承传统民族唱法的精髓,又符合音乐文化前进的步伐,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唱方法。可是在有些歌唱者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唱法观念,歌唱家怎么唱,我就跟着怎么学,忽略了艺术上最根本的个性追求!放弃了对民族唱法中鲜明特色的追求!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存在认识欠缺。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唱法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和承认中国有自己传统的唱法;二是盲目地认为中国唱法不先进、不科学,当然也就谈不上研究、继承和弘扬它;三是打着中国唱法旗号,实际上却丢掉了中国传统唱法中的纯真和朴实,步入了矫揉造作、媚俗油滑的误区。其实,中国民族唱法中有很多极具特色的发声技巧,如果以所谓的“科学性”为借口,而放弃了对“民族唱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独特的技巧的学习和追求,必然会导致民族唱法风格的单一化。缺乏风格多样的民族声乐曲目。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要想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轨道,除了需要大批民族声乐的优秀歌唱演员外,同时还需要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曲目支持。当前,民族唱法走进风格单一化的误区,优秀曲目风格单一化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来看,21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时代,而多元文化理论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如果脱离自身的文化传统而孤立的去谈发展,都是不切实际的。二、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建议近年些来,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生长于丰厚的民间土壤的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冷落。然而,民族声乐的根在民间,只有通过搜集、挖掘和整理大量的民间艺术,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准确认识并很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这是民族声乐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首先,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来深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发展规律,以音乐的发展,人民大众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只有抱着这种态度,我们才能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演唱出具有民族特质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市场遵从的是听众的耳朵与心灵,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才是当今不可逆转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加强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的学习。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声乐事业,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必须对民族声乐理论及声乐技巧进行深入学习。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民族唱法”的概念,才能杜绝出现观念上的偏差,作到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研究和演唱。第三,要积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增强自身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歌唱家,都有较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做支撑。歌唱家李谷一之所以在我国民族声乐这片热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这与她青年时代学习过十几年的湖南花鼓戏是分不开的;歌唱家郭兰英由于她少年时受过戏曲演员的严格训练,艺术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声、腔、字六艺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达到了歌唱与表演的高度和谐统一,为中国新歌剧表演体系的建立及民歌演唱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民族民间音乐永远是培养音乐家的沃野,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这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民族音乐家的成功之路4。只有掌握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声方法,唱出的民族歌曲才可能有风格,才是真正的民歌。因此,作为音乐院校在进行正统的民族声乐研究与教学的同时,应该到民间深入生活、学习、采集、整理、研究民间音乐、民歌素材。以此来补充我们的教学。此外,可以把民间戏曲、曲艺和民间艺人名角、民歌手请进课堂跟我们作交流。因为他们是民间音乐最直接、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宣传者。总之,目前我们的民族声乐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巨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华民族强大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根本保证。我国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声乐艺术是其多元化的肇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在这样的历史自然条件下,我们的祖先通过几千年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