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生态博物馆的思考.doc_第1页
关于将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生态博物馆的思考.doc_第2页
关于将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生态博物馆的思考.doc_第3页
关于将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生态博物馆的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将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建成生态博物馆的思考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自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诞生,至今约有2400年的历史,博物馆在保护、研究文物、古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世纪七十年代,博物馆学者们致力于将博物馆与环境服务联系起来,创造性的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学的新理念,虽然还处于不断地进化,不断地被完善过程之中。但已形成的基本概念为: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其核心理念是: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处社区及环境之中。经过了30多年的实践,世界上已成功建成了呈现不同组成形态和运作方式的生态博物馆。如在美国有“邻里博物馆”,在墨西哥有“综合博物馆”;在北欧有突出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型生态博物馆,我国贵州有以民间文化整体保护的文化遗产型生态博物馆。据资料载,世界上目前共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这些馆的建成,为保护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工具能否在城市中实现其特有的价值呢?本文将以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对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进行保护与建设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作一探讨:一、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千余年的历史为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南通地处长三角东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于南北朝时开始涨成。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静海制置副使王德麟第一次在州境内以当时府州城的典型格局大规模地建城,形成了至今也有保存的格局:即东西向、南北向的长街,十字交叉,全城通道分大街、街、巷三级,呈“井”字排列,街的两侧为巷子,民宅均匀排列在巷子两侧。整个城区略呈方形,城的周围还有宽窄不一的护城河(濠河)。从那以后,南通城又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扩建,但城区的格局无甚变化。到清末民初,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时,对南通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重新作了调整,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在城内辟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逐渐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的一城三镇的新格局。但老城区的格局基本还保留原样。文中所提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南通市老城区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解放后,随着南通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老城区的部分民居随着房地产的开发而被改造或遭到了破坏(这些区域在改造过程中虽也做过局部的保护,而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现在,在南通市旧城西部,还有被公路主干道分隔成两片的明清民居比较集中、历史名人、革命遗址比较多的历史文化街区。久远的历史、厚重的人文积淀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二、南通历史文化街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首先作为文化遗存的南通的古民居独具特色。北方的四合院,结构是直线条为主,建筑粗旷雄伟;江南的水乡是排楼、庭院,建筑以曲线条为主,显得优美典雅。南通地区因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潮湿多雨,夏季常受台风袭扰,因此,民居建筑多窗户、回廊,楼房较少。院子四周均有围墙,而雕窗、画梁以及天井式的庭院和棋盘式的街道,又是带有北方建筑文化的特色,是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融合。据建筑师孙支夏描述,南通的民居“进口是一间门堂,左右为门房或帐房,门堂临街或巷,隔街或巷对立着照壁,门堂通外为大门,通内为二门,二门入内为小天井,边墙上开一门为提闼门。所以由外进内需经过三重门,这是南通的特殊形式,为江南江北所仅见。”由此可见,这些成片的古民居对南通有着特殊的意义。1经过初步调查,首先,南通历史文化街区有完好保留着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的,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宁寺;有建于宋代的惠民坊,有现被定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民居建筑(冯旗杆巷26号住宅)等。其次,拥有众多珍贵的人文遗产。南通历史文化街区内有明代著名的中医陈实功,有中国著名的包括范国禄、范当世、当代画家范曾在内的“范氏十三代诗文世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著名数学家杨乐,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等近现代名人的故居;还有革命烈士马世和、南通“三一八惨案”的烈士钱素凡等人的故居,有中共南通县委秘密联络点和中共地下党联络处等一系列的革命遗址,可以说历史街区承载着深厚的南通历史文化底蕴。第三,据初步调查,在这片街区内, 80左右的居民为土生土长的南通人,其中半数以上为老年人。他们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传承着南通的文化,如他们说着正宗的南通话(南通话现已申报世界无形文化遗产);保留着一些地方特色的诸如喝早茶,在院内放置天水缸在雨天用以接天水等生活习惯;以及扎制板鹞风筝,玩空竹等地方娱乐活动。一系列的无形文化遗产展示着南通人朴实的生活风貌。这些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三、南通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为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比较完整的表述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公共权力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的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22005年6月在我国贵州举办的国际生态博物馆论坛上专家们也指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运行特点是“政府主导,专家指导以及居民的参与”。无论是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还是中国生态馆的运行特点都表明,公共权利机构在生态博物馆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也就是当地政府的文化工作目标,是建设生态馆建设的政策保障。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为实现文化新跨越,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近年南通又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和“文化南通”的目标定位。在这种大前提下,南通市环濠河20多座文博馆群相继建成,2005年,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江苏省文化厅、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省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承办的,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暨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百年庆典系列活动在南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表明了南通政府机构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视程度及博物馆建设事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对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一、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保护办法;二、设立专项保护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旧城区进行分批次地维修、改造;三、统一设计规划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彻底改善现有居民的居住环境;四、成立资料信息中心。进一步调查,发掘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做好相关的研究、展示工作,使之成为收存并传播历史街区文化的中心。四、专家指导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当然,公共权力机构主要是通过有关专家的参与发挥作用。南通的专家能否担当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事业呢?一百年前,张謇先生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的从西方引进了启发民智的文化工具博物馆,并在其家乡南通创建了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的南通博物苑。这种重视历史、科学文化教育及创新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南通人民,在这种文化背景里,南通也成长了一批深深眷恋着家乡、研究着本土文化特色的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建筑学等学科的专家。他们对家乡,尤其是对这片约24公顷的基本保留着原来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非常熟悉。他们将成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指导作用将表现在:一、帮助政府制订并实施具体的保护办法和规划,使得保护工作更为规范;二、对居民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水平,了解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居民走上自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根据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最终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因而专家对居民的培训是生态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三、带领居民参与街区文化保护,并开展记忆工程,如使用本地语言记录地方的口碑历史和传说,采访老人,录制长期保存的音像资料等。苏东海先生在国际生态博物馆的论坛上做结论时曾说 “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没有标准定义、没有标准模式,其思想和方法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之中的”3。因此,笔者认为,处于城市中的这片街区是能够以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建设的。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第一座建设在城市里的生态博物馆,为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提供一次不同寻常的尝试和可以借鉴的现实依据,其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一)推动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生态博物馆不仅是一种文化保护机构,它也是一种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建成不但使得南通老城区的明清建筑群这一有形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还使得地方独特的无形文化遗产的载体得以保留,并生生不息。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将为南通增添新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区域,增加“近代第一城”的内涵,形成新的文化地标。这不仅为环濠河文博馆群增添了新型态的博物馆,与南通濠河两侧的近代文化区相呼应,还使南通向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20世纪之初,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在南通出现,21世纪初,中国第一座建在城市中的生态博物馆也将在南通出现,这种创新,将对南通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南通申报历史名城的申报工作将大有裨益。(二)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创建由于南通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早已被当作普通住房,也许随着人口的增多,这里不仅非常拥挤,原来的大宅家院已被杂乱地分成几家住户,以脏、乱、差为特征的“城市病”在这里悄悄蔓延开来,与街区所具备的历史文化极不相称。街区内的居民们渴望改善现状,按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拆除违法搭建,迁出一部分非本地人群;在专家的指导下,统一设计规划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和历史建筑及恢复史载的自然景观的保护方案,彻底改善居住环境条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的不断深入,居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得到满足,居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统一在致力于对本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中,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依靠精神的纽带更加亲密、牢固,逐渐走向人与人的和谐。由此,和谐社区创建的基础也就形成了。(三)促进旅游事业,推动经济发展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通城市中心,建成生态博物馆后,不仅将成为参观者了解古代、近代南通的一个窗口,而且与南通市其他的旅游景点及环濠河博物馆形成一个完整旅游体系。游过濠河,参观过各类博物馆的游客,再来到这片展示着南通过去的街区,观赏着明清建筑、名人故居、近代商业街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聆听着南通的方言、古琴音韵;品尝着南通的小吃;欣赏着板鹞风筝、蓝印花布等的制作工艺。这一系列的无形文化遗产,体现了南通人朴实的生活风貌,及在当代高楼大厦的城市生活中已消失的带有地方生活习俗的普通市民的生活情景,这些项目都将成为吸引每一位外来游客的独特要素。 南通历史文化街区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四)为其他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提供借鉴依据南通除了历史文化街区保留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近代工业城镇唐闸镇。1895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唐闸创办了南通的第一近代工厂大生纱厂。此后,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以唐闸为中心,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建立了与此相配套的群多企业群体组成工业园区,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区内生活、教育、商业设施配套齐全,体现了我国民族资本发展时期的市镇特色,再现了当年张謇实施其城市区域规划的理念。当地的工业至今已愈百年历史,而且未遭到大规模的毁坏,是一处较为难得的反映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将为有效保护和科学发展类似于唐闸这样的工业遗产城镇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和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博物馆是人类制度和机构发展史上的重大发明,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机构,也是一种致力于社会发展的文化工具。生态博物馆的出现,表明博物馆不仅要保护、展示与传承一个更能体现生态与环境多样性的更加完整的过去的生活方式,而且要以生态与连续的态度处理人类的历史遗产与未来发展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