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 对蓝田县汤峪镇教育情况的调查马见青(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西安 710054.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关键词:农村类别:论文报告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关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蓝田县汤峪镇教育情况的调查马见青(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西安 710054)摘 要:本报告以下乡实践为基础,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村民、学校,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189份,照片220余张,力求翔实地反映西部农村教育现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介绍汤峪镇的地理位置、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来反映汤峪镇的教育现状;第二部分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分析汤峪镇的教育现状成因;第三部分是社会实践队成员对汤峪镇教育现状的思考。关键词:蓝田 义务教育 调查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教兴国”是自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确定的治国方针之一,“知识改变命运”是中国人走过又一千年之后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8.8亿人,相应农村教育更应加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对西部教育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关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还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基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关心,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11人于2005年7月对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进行了为期15天的走访和调查。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教育部门的了解,与当地农民、教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农村居民的走访以及到学校参观、与当地中、小学生的交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该地区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深刻的剖析,引发了我们对农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思考。现将调查情况整理分析如下:一、汤峪镇的教育现状(一) 汤峪镇概况汤峪镇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50公里处,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现有人口约26700人,分布在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汤峪镇山青水秀,是个正在发展中的旅游型小城镇,距离西安市区约1个小时的车程,交通也很便捷。那里空气清新自然,天然的温泉和景色怡人的国家森林公园,更加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来此度假。虽然汤峪镇旅游业较为发达,但全镇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学生中因家庭条件问题而辍学的情况屡屡发生,引起这种状况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问题我们调查了包括塘子村、韩斜村、代寨村、石坡村、汤一、汤二、汤三、汤四八个自然行政村,走访村民200余户,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共189份,参观了塘子小学、代寨小学、汤二小学、汤四小学、高堡中学等主要学校。同时,我们还赠送衣物500余件,铅笔、本子各200多件,及其它文具和体育器材50余件。 汤峪镇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从而导致各村之间孩子接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很大。就拿塘子村来说,它是汤峪镇发展最快的村庄。村民的经济来源以旅游收入为主,如开农家旅社,向游客提供体育休闲设施,经营玉器店生意,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等等。村民的眼界比较开阔,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比较重视,因此这里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与塘子村同属一个大队的韩斜村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即使旅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该村的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开发程度远远不及塘子村。村里的孩子除在学校学习生活外就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只能听村里大人们聊聊家常,因此普遍都有点“小大人”的样子。 塘子小学是这两个村共有的唯一一所小学,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共180名学生,8位教师。据家长们反映,学费是由村大队统一支付,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但管理制度还算合理。许多孩子认为上完小学六年后就理所当然可以升入初中,也就不是很重视学习,更多的是在家里听大人们聊天或帮忙干家务或打理家中的旅店生意。代寨村、石坡村相比韩斜村更加偏僻,村民们主要靠农业收入,生活水平不高,这两个村的孩子就近在代寨小学上学。代寨小学占地4780平方米,拥有一个小型操场。学校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有学生307名,教师11位,教师的平均年龄是38岁。谭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全部来自学生每人每年的80元学费。谭校长说:“农村家庭收入低加上农村教育投资过少,导致农村教育硬件设备缺乏。”他希望上级有关教育部门能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给与这里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识普遍不高,缺乏危机感,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认为孩子的学习应该全部由老师负责,便忽略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是镇上大山里的村子,交通十分闭塞,从外界只有一条颠簸山路通往这四个村。村民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多数住房属于危房,教学设施更加难以保证。如汤四小学,只有一到三年级,共11名学生,仅有一名52岁的代课教师身兼数职。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在教室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照明设施,老师说:“只有阴雨我们才会装上灯。一旦下雨时间过长,教室就漏水,必须停课。而且雨天路上全是泥和水,孩子们的家离学校又远,孩子们也来不了啊。平时孩子们自带干粮,午餐就吃黑馒头,喝些溪水。”“外面的关心就是我们奉献的动力,我们办学校不为赚钱,只为山里的孩子。” 多么质朴的想法啊!据了解,这几个村的孩子是在高堡中学完成他们的初中学业。这个中学的总体情况比小学要好,图书馆,微机房,音乐室等硬件设施还算齐全。 (二)汤峪镇各中小学的基本情况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现将调查实践队所看到的一些情况分别列表说明如下:表一:各中小学校硬件设施状况操场体育设施实验室电脑投影仪录音机图书室塘子小学有2台(捐)1台2部有代寨小学有1部汤二小学台(捐)有汤四小学高堡中学有部分3间30台有有塘子小学校园一角从表中可以看出,硬件设施情况整体上不容乐观,塘子小学等四所小学全部没有体育设施、实验室,仅有3台社会捐赠的电脑,还没有人会使用,只好当作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塘子小学有1台投影仪,但日常教学不使用,只有在公开课或评选课时才用到。有3台录音机,还都是再三跟村里干部商量后才配置的。塘子小学和汤二小学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却是多年前购买,数量也不是很多,内容旧,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表二:各中小学学生人数分布一览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合计塘子小学21名28名28名29名30名40名176名代寨小学50名45名58名48名56名45名302名汤二小学15名17名16名 9名 6名20名 83名汤四小学 2名 4名 3名 9名初中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初中三年级合计高堡中学271名268名271名810名从上表可以看到,全镇26个行政村、126个小组,仅四所小学就有学生570名,而全镇唯一的一所中学,却只有学生810名,这正表明了一个事实: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完成小学阶段的教育,但有相当一部分升入中学的学生却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低,家庭子女多,重男轻女思想的存在,家庭的教重视程育度低等种种原因辍学,据了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辍学的学生外出打工赚钱。表三:各中小学教师结构一览表塘子小学代寨小学汤二小学汤四小学高堡中学教师数量8名9名7名1名46名年龄结构30岁以下4名4名无无 3名3050岁3名3名6名无28名50岁以上1名2名1名1名15名性别比例男3名4名3名1名男多女少女5名5名4名无教师职称本科无无无无大专3名2名无无中专4名7名3名无代教1名无4名1名由表可以看出,教师数量严重紧缺。基本上每个年级都开设数学、语文、思想道德、自然、音乐、美术、英语等课程,所以每名老师都要同时教34门课程,学校校长也要代课。据村民们反映,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太少,年轻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男青年教师考虑到在农村不好找对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离开了村庄,从而导致年轻教师不能很好得安心教书。而老年教师由于家庭负担重,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又有点力不从心。大部分教师学历较低,小学教师中专学历的占58.3,大专的仅占20.8,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代理教师(如:汤四小学现年52岁的陈老师,就是一名代教,负责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管理工作。)由于这里的教师没有太多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年级多,教师少,而且教室又紧缺,所以部分学校还是采用复合式教学方式,即两到三个年级的学生同时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教育。一位老师在一堂课内,要给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平均每个年级就只能讲1520分钟,而其它年级的学生就上自习,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不受影响。表四:各中小学生毕业升学率一览表塘子小学代寨小学汤二小学高堡中学升入初中90100100升入高中50升入技校10由表得出,90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初中,接受初中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证,但初中的升学率就相对较低,升入高中的仅占50,读技校的占10左右,其余的40左右的学生大部分都辍学了,外出打工。二、汤峪镇基础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一)客观原因(1)历史原因。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存,村民接触外来文化很少 ,思想水平落后保守。虽然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你认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项的占95.8%,但认为女孩应该早点去找一份工作赚钱的思想在村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让人吃惊的是有21.2%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主要采取棍棒教育”。(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汤峪镇地处山区,村民居住分散,很少走出去。有些地方如汤一村,汤二村、汤三村、汤四村的道路是自2004年5月经政府扶贫救助修成的,也只是一条石子路。据当地村民讲,以前没有路,不能通车,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粮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雨天,河水暴涨,道路被封死,学生只能停课,即便是家里突然发病的病人,也只是干着急没办法。 (3)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落后。汤峪镇除塘子村外其它村庄都是以农作物收入为主,生产的粮食主要是自给自足,而且没有任何科技支持。村民只能靠天吃饭,一旦遭受天灾,损失就十分严重。村里的野猪等野生动物特别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村民每天晚上都要到地里去盯野猪,但国家又有规定,禁止杀害野生动物,因此,村里只能撵,不能杀,这哪是办法啊,只能是将庄稼践踏了,不起任何作用,经常是一片作物被野兽啃得颗粒无收!每当这时,连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也无法保障。据调查,2004年,汤峪镇平均每户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5.4,而在20003000元的占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个孩子以下的仅占18.52,而有3个或3个以上的占81.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费,根本没法让所有的孩子同时上课,这就导致许多初中毕业甚至初中还未毕业就已经辍学,外出打工,寻求其它出路的情况时常发生。经济落后,发展迟缓,使得农民在生存线上挣扎,在贫穷与摆脱贫穷的边缘徘徊,因此无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无外界的帮助,他们没有办法体会到科技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更无法体会到教育会给家乡建设带来得巨大影响。就这样,无视知识价值的人们就落进贫穷、落后、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 例1:李卫桥,14岁,辍学儿童。四年级上完就辍学在家了,至今已有1年时间。母亲已故,现与其父亲,堂哥一起生活。父亲打井为生,几乎全天不在家。堂嫂有些痴呆,没有能力干家务活。家中简陋而凌乱,李卫桥在这炽热的天气里仍然穿的是一身秋季的衣服,而且衣服上全是泥土和灰,显然长时间没有洗了。他说爸爸没有买洗衣粉,所以不洗衣服。“如果现在让你去上学,你会去么?”我们问道。“不去。”“那不用你自己出钱呢?”“那我就去。”听到他的回答我们很心酸。从他口中,我们还得知他有时会因为家里没有吃的而去邻居家偷偷的拿一些回来。例2:耿小平,14岁,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于两年前病逝,母亲现在又生病,家中有一个在广东打工的姐姐,靠打工赚钱维持家里。他现在是代寨小学五年级学生,由于本来不是该村人,但父亲过逝就转学来此,所以不能享受当地贫困生的待遇。当我们提及其父亲时,他便泪流满面,十分伤心。(4)上级教育机关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重视不够,缺少发生改变的动力。主要表现在:()对教师能力的培养,考核力度不够,使得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无法提高,知识的更新替换无从谈起。()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农村学校严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可谓相差甚远。根据关于农村学校教师调查问卷,100的农村教师,授课需要的辅导资料由自己进城买。认为教学中最大的阻碍是教学设备落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少,学校管理没有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几乎所有的老师对现在的待遇不满意,对现在的工作感到很累。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中,58.3的是中专学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代理教师,代教的待遇低下,每月工资是150元,连自己的生活费都不够。如果还是家庭的重要劳力的话,就更无法支撑这个家庭。所以,一方面,没有当地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在加上政府由于教师的工资、住房、福利等而无力接受其他地方的教师;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代教,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5)杂费和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国家规定小学生学杂费为每人每年3040元,但这里学校无教育基金补贴,所以学校要多收一部分来做平时的流动资金,以满足学校继续发展和开展活动的需要。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艺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但这些书学生还得购买,只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在当地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农民认为教育费、学杂费太高,存在超标收费及乱收费现象。近年来农村教育收费呈逐年上升之势,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而教育收费过高,一般农民难以承担,这无疑阻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调查中,有80以上的农民认为不能负担起孩子上初中的费用。当问及孩子不能继续读书的原因时,有70的人回答是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根据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400元,初中生需700元,高中三年则要3000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并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特点。当家庭的收入勉强只能维持温饱时,这些农户的教育消费就十分有限。在这些地方调查时,我们发现在山区的学生大多下午4时左右放学,这是因为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住处离学校很远,一般要走一两个小时,个别的更远,并且走的大多是山路。早晨上学时,一般从家里带一个馒头,中午就喝点溪水吃干馒头。一些孩子连夏天的衣物都没有,大热天里,我们看到他们还穿着秋季、冬季的衣服。在这样的环境中上学本身就已经很困难,再加上相对高额的学杂费,使得他们不得不过早的离开学校。例3:代一豪,小学五年级学生,汤峪镇代寨村人,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尤其擅长写作,今年还写了一篇作文可爱的故乡,由其语文老师推荐到某一报社。父亲代沈院,由于有风湿导致骨头关节坏死,下身完全瘫痪,常年卧床,行动不便,家里只靠母亲干农活,另外,家里还有患病的67岁老奶奶需要赡养。代一豪还有一个妹妹,学习成绩也不错,在兄妹俩简陋的房间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的奖状。目前上小学的代一豪还有希望工程资助学费。提及孩子的未来,代沈院忍不住流下了愧疚的泪水。(6)计划生育不彻底,孩子多,家庭负担重。调查发现,有18.52的家庭有2个孩子,39.15的家庭有3个孩子,有42.33的家庭成员多于5个。而家庭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竟占到62.97,有50.26的家庭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子女教育,而67.73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可以说完全是靠天吃饭。但村民也都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94.09的村民认为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很重要的关系,84.49的家庭想让孩子达到大学或大学以上的教育水平,但在这靠天吃饭的传统劳作模式下,男性仍是从事生产的主力,因此形成了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当地人也存在着一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这些思想的束缚下,他们看不到孩子过多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考虑不到如何精心培养下一代。温饱问题仍旧存在的前提下,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二)主观原因(1)当地人们思想保守,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谈不上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