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宗来老师对《大学》的解读.doc_第1页
赵宗来老师对《大学》的解读.doc_第2页
赵宗来老师对《大学》的解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道修习QQ群讲座稿:大学084:治国章解(十八)(2014.12.30)【群友好!今晚参与讲座的群共124个。欢迎朋友们来共学经典。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大学讲座”栏目中,可读、可转。对讲座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群友可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讲座结束答复。近期请不要加我为好友,因名额已满。】【因直播的群太多,会影响群友收看,也会导致宗来QQ启动和运行缓慢甚至不正常,因此,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群。若还有哪位群主愿意与宗来共学,建议在自己群里请志愿者转播。在124个群之外,想要再加入直播,须满足两个条件:群主亲自邀请;群友400以上。】【此讲座文稿,是宗来自己刚刚撰写的学习记录,不是抄录而来的文字;前来贵群,都是应群主之邀才来与群友共学。各群群主不想继续,宗来可以即刻退出贵群。贴出的篇幅较长,间隔约十分钟,是因为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无法减短,敬请理解。】十四、孟献子曰:“畜(音序)马乘(音剩),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音序)牛羊;百乘(音剩)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1】国家官员有职责,分心渎职则不义。君子谋道不谋食,兼事农商夺民利。孟献子是鲁国的一位大夫,姓氏仲孙,名为蔑(音灭)。大学引用他所说的这段话,是为了说明“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我们先来弄明白孟献子这段话的涵义,然后再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涵义。所谓“畜马乘”,字面之义,是“饲养着马用来驾车的人”,这里所指的是“士、大夫级别的官员”,其实也就是臣子之中级别最低的两类。所谓“不察于鸡豚”,是说不去考虑自己养鸡养猪之类的事情。所谓“伐冰之家”,字面之义,是“采集贮藏着冰的人家”,这里所指的是“卿大夫以上的官员”。为什么是“卿大夫以上的官员”呢?因为唯有卿大夫以上的官员在丧葬、祭祀时用冰,因此才需要凿冰、藏冰。所谓“不畜牛羊”,是说不饲养牛羊。所谓“百乘之家”,字面之义,是“有封地而且能出得起一百辆战车的人家”,这里是指“公卿级别的官员”,因为这里所说的是“诸侯国”内部的事情,所以,不包括诸侯在内。所谓“不畜聚敛之臣”,是说不设立收缴赋税、聚敛财富的臣子。孟献子列举了三个级别的官员,包括了诸侯国内君主之外的所有官员。级别低的官员之家不养鸡养猪,中级官员之家不饲养牛羊,高级官员之家不设收缴赋税之官,三者都是为了不与民争利,这么做,更是为了使各级官员不要考虑谋求私利之事。为什么不许中下级官员蓄养鸡猪牛羊呢?第一,因为官员都在国家有职责,不能分心去做其他事,否则会影响其职责。第二,因为官员都有俸禄以养家,不能再另外谋求财富。第三,因为蓄养鸡猪牛羊是庶民之事,也是庶民谋生方式之一,官员不能与民夺利。另外,官员蓄养鸡猪牛羊之类,当然是为了谋利求富,为富则不仁,为利则是小人;官员分心去蓄养鸡猪牛羊,是渎职,渎职而谋利则不义。“君子喻于义”,身在臣子之位者,无论任何事都应该从义出发,而不能从义出发。否则,虽在臣子之位,却是小人之心。士农工商,各有其职责;尽职尽责,方能合义。官员却去兼做农工商之事,便是有小人之心、行小人之事,不仅会扰乱农工商,而且会败坏国家的风气,而使国人走上谋利致富而不顾礼义之歧路,乃至会形成“笑贫不笑娼”的邪风。既然官员不能蓄养鸡猪牛羊,主要是因为官员不能有谋利之心,不能行不义之事,那么,当然不能与工商勾结以谋利,当然不能聚敛财富以谋利,更不能贪污掠夺以谋利。因此,官员不能蓄养鸡猪牛羊,是从根本上做出的规定。中下级官员不能蓄养鸡猪牛羊,公卿之类的高级官员就更不能如此了。那么,高级官员为什么不能在家里设立收缴赋税、聚敛财富的臣子呢?因为收缴赋税是国家之事,不是公卿之事;因为聚敛财富是不仁不义之举。为什么说“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呢?因为即使是有“盗臣”,所“盗”的也只是公卿之家的财富,不至于伤害百姓、国家,可是,“聚敛之臣”所聚敛的财富是来自百姓,受伤害的是百姓、国家。朱子说:“君子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2】治国莫以利为利,倡导致富失礼义。身心安宁民所愿,国无礼义民则弃。孟献子之言所说的很具体,曾子从这具体的说法,引申出来的是一个道理:“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因为选拔、任命、约束官员,是国家之事,是治国之所必需,所以,这里从国家而言。怎么叫做“不以利为利”?就是说,治国者不能把致力于“富国强兵”作为第一要务,而是要把“安民”作为第一要务。礼记的第一篇是曲礼上,曲礼上的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是以“安民”作为目的。固然,“安民”包括“身安”和“心安”两方面。“身安”离不开“衣食住行”的满足、“养生丧死”的“无憾”,但是,国家之所以是国家,人之所以是人,其关键却在于“仁义礼智信”,而不只是能吃饱穿暖、奢侈享乐的私人集合。国人有“仁义礼智信”,那么,可以“国人一心”;国人没有“仁义礼智信”,那么,必然“国人各怀心腹事”。国人有“仁义礼智信”,可以“国富兵强”;国人没有“仁义礼智信”,即使“国富兵强”,也难保百姓安宁、国家稳定,更不用说遇到意外、灾荒而复兴。论语颜渊中有一段话,我们可以在这里说一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这里,孔子说到了“足食,足兵”,因为这是“保国安民”的基础,是正常情况下,政府能得到庶民信任的前提。接着,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所谓“必不得已”,意味着国家遇到了特殊情况。孔子为什么说是“去兵”呢?因为国的存在,是为了国人的生存,假如国人都不能生存了,国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是说更为特殊的情况下的做法。孔子先说“去食”。“去食”岂不是国人都会饿死吗?那还谈什么“国政”呢?这大概也是许多人不理解孔子之言的地方。理解孔子说“去食”,要从后面接着说的“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入手。自古至今,以至于未来,只要是人就不会不死,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则在于人有“仁义礼智信”;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在于政府能够得到国人的信任。假如人与人之间相互欺诈,以强凌弱,即使是能“饱食终日”,那也人人自危,内心不安,而且像禽兽一样活着,则意味着“人身”虽然还活着,“人心”去已经死了。臧克家先生的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大概也可以如此理解。一个国家的政府,如果身在君臣之位者,只知搜刮民财、鱼肉百姓,或用各种巧妙的言辞或手段欺骗百姓,或为了保住其“江山”而胁迫百姓,那么,必然失去国人的信任。失去了国人的信任,那么,这样的政府存在也失去了意义。(要分清“国家”和“祖国”。)所以,“以利为利”,或许能“富国强兵”,甚至可以快速地“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不能使国人“身心安宁”,则不可能“国泰民安”;“以利为利”,或许能使国人一时之间富裕起来,得到奢侈享受,但其结果却会因为失去“仁义礼智信”而使国人不能“心安”。治国者不仅要为“正常情况”着想,还必须要为“不正常情况”着想。因为政府的垮台、朝代的频繁更替,都伴随着“百姓”的苦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永远不会希望某个政府垮台,但是,唯有使国人“身心安宁”的政府才能“长治久安”。【3】国人仁则政教仁,义为利本安其民。国人知义国可泰,欲成君子凭个人。怎么叫做“以义为利”呢?义者,宜也。生而为人,以人心以行人事,尽人之责任,是人之义。身在君位,政教“止于仁”,遵道安民,是君之义;身在臣之位,言行“止于敬”,以道事君,是臣之义。为人子女,心思“止于孝”,光宗耀祖,是子女之义;为人父母,心思“止于慈”,孝亲爱字,是父母之义。作为夫妻,男女有别,各尽其责,不怨不弃,是夫妻之义;作为朋友,诚信相待,切磋箴规,相辅成仁,是朋友之义。总而言之,无论身居何位,其“义”在于其心之“仁”,其“仁”发于言行则为“义”,所以,可以用“仁义”来总括。所以,孟子的第一篇是梁惠王上,梁惠王上的第一章是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说的第一句话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很多人怀疑“亦有仁义而已矣”,认为仅仅有“仁义”不足以治国,所以,很多人把“义利”并列起来看待,主张“义利并重”,或者“左手抓义”、“右手抓利”,其结果是,除了“左撇子”之外,都会“重利轻义”。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从“仁义”来说,“仁”为“义”之“本”;从“义利”来说,“义”为“利”之“本”。大学开篇就说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因此,有“仁”则自然有“义”,有“义”并非一定合“仁”;有“仁义”则自然有“利益”,有“利益”并非一定合“仁义”。因为无“仁”之“义”、无“仁义”之“利益”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什么治国不能“以利为利”而应该“以义为利”呢?我们看孟子之说。孟子说,如果国君说“我怎么给我的国家带来利”,那么,大夫也会说“我怎么给我的家庭带来利”,士人、庶民也会说“我怎么给我自己带来利”。因此,全国都陷入“利”中了。全国都陷入“利”中,则必然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谋利。而且欲壑难填、贪心不足蛇吞象,因此而导致国人为了谋利而走上旁门左道、歪门邪道,社会风气则会变得唯利是图、争斗杀戮、奢侈腐化、淫靡放荡、不知廉耻。因此,国家就危险了。那么,为什么“有仁义而已”呢?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者不忍心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害,则必然能行“孝悌慈”之事;义士不仅能“见义勇为”,甚至可以“舍生取义”,则必然能尽职尽责。国人能行“孝悌慈”之事,则老有所养、人能辞让、幼有所安,国人由此可以“心安”;国人能尽职尽责,则财货用度必然不会缺少,国人由此可以“身安”。国人能“身心安宁”,则政府能得到庶民信任,则由此可以“国泰民安”、“长治久安”。一个国家,究竟是“以利为利”还是“以义为利”,取决于国君的政教。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非君子,难行仁义;臣非君子,难以以道事君;庶民不学君子之道,君子不会凭空出现。【因为大学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