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1页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2页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3页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4页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历史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称号】名、字与号的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籍贯】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谦称】举例:(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如家父等。“舍”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特殊称谓】如(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古代职官 举例【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二、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 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三、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外国人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州】参见“郡”条。【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阴阳五行说(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行中土为尊,因土代表黄色,故黄色为皇帝专用)【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四、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明清,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一般在县或府考试,考中着称为秀才或相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教授】原指传授知识,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五、风俗礼仪【元宵】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重阳】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 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生辰八字】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太牢、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等,也都用此大礼。【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以左为上】 旧时礼制习俗观念。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各代情况不一,考核史籍,情况如下: 夏商周时,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六朝朝官尊 左 ,燕饮尊右。唐宋明清尊左,元代尊右。一般在喜庆活动中,以左为贵,在凶伤吊唁中,以右为尊。 逸周书.武顺:“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左传.桓公八年:“楚人上左”史记.陈丞相世家:“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汉书.周昌传:“左迁”颜师古注:“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宋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又,唐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按,唐代字位应以左为尊,此题中“左迁”指贬谪,乃用汉代习惯语,是以右为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成新录.左右:“科场:蒙古、色目人称右榜;汉人、南人称左榜。亦右为上也。”【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金榜】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六、饮食服装【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左衽右衽】 衽,衣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汉服,为以汉民族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黄帝制衣,交领右衽。中国汉族的汉服领子都是右衽的,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也就是说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形状的。这个是中国汉族人服装的特性。按照中国古代习惯只有死者和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才穿左衽的。上古时代,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中原人崇尚右,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而北方诸族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除了上衣左衽以外,胡服的下衣和足衣也与中原服饰明显有别。孔子曾赞扬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没有管仲,我就被异族统治,象他们一样披散着头发,穿大襟开在左边的衣服了。他还有一句名言:“吾不左衽。”就是说,我不穿左边开襟的衣服。为什么?因为当时只有少数民族,比如胡人之类,才穿左开襟的服装。所以,孔子(包括大多数中原人)认为,左开襟是异族的服装,不屑着身!甚至到了战国时代,赵国英明的君主赵武灵王要强大自己的军队,推行胡服骑射,竟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但是,赵国所用的“胡服”并非西北民族的服装,是中原民族原有的服制,只是用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其实还是有右衽交领的特征的,是汉服的一种样式。可见服饰之别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不同穿衣为什么右衽 ? 为什么古代有人穿衣领口向右?其实道理很简单:领口向右就在右侧系衣带,领口向左就在左侧系衣带,想来除了左撇子,大多数人都习惯在右侧系衣带,于是很自然地就穿成了领口向右 。穿衣为什么左衽 ? 那为什么古代又有人穿衣领口向左呢?用右手在左侧系衣带,不觉别扭吗?唯一的解释就是需要 。 在人类发展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狩猎民族 。 对一个那时的狩猎者来说,如果他的兽皮衣服领口向右,系衣带倒是方便了,可是当他使用投枪,或张弓搭箭射杀野兽的时候,右侧粗糙的兽皮领口就会影响他投枪射箭的准确性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干扰就会导致猎杀野兽失败,其后果是严重的 , 搞不好就被野兽反猎杀了 。 就算不被反猎杀,打不到东西,吃什么?所以,为了生命安全,那时的人类明明觉得领口向左系衣带别扭,可还是选择了穿衣领口向左 。 另说一句,古代亚马逊女战士为了拉弓射箭的准确性,都要把右乳割掉,相比之下,区区系衣带的别扭实在算不了什么 。古华夏民族为什么改为右衽 ? 古华夏民族也经过狩猎民族阶段,这有出土的石制箭头矛头可以证明,而出土的骨针则证明了兽皮衣服的存在.显然,在狩猎民族阶段,古华夏民族也是领口向左的,这是由生存需要决定的 。 那古华夏民族又是什么时候把领口向左改为领口向右的呢?神农时,古华夏由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古华夏民族由狩猎民族转型为农业民族 。 神农之后是黄帝时代,历史记载正是在黄帝时代发明了衣服 。 当然这不是狩猎时代的兽皮衣服,而是农业时代的丝麻衣服 。 农业时代的衣服,当然就不用领口向左了,因为人们不再狩猎而改为种地了 , 这时人们就有条件考虑系衣带别扭的问题了,于是右撇子们就把领口向左改成了领口向右 。少数民族的祖先为什么没有改为右衽 ? 少数民族的祖先,那些古狩猎民族为什么没有改为领口向右?很简单,那时他们还处在狩猎时代,没有进入农业时代,而狩猎者的衣服领口向左是正确的 。右衽为什么成为华夷之别 ? 上面说过,所谓华夷之别,是指文明和野蛮之别 , 进入农业时代的古华夏民族,骄傲地看着四周的古狩猎民族,把他们叫做夷,把自己叫做华夏 。 农业文明称自己是文明人,称狩猎文明是野蛮人 , 就好象几千年后,工业文明称自己是文明人,称农业文明是野蛮人一样 , 在当时,农业文明与狩猎文明在生产力上的差距,也和后来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上的差距一样 。 那时穿章服式右衽服的人,看着穿狩猎式左衽服的人,心里想的,大概和后来穿西服的人看着穿长袍的人,心里想的,差不多吧 。左衽右衽成为民族文化符号 , 在各民族的形成时期,由于处于不同的农业时代与狩猎时代,各民族的服装有的右衽,有的左衽 , 待民族形成后,左衽与右衽就定形成为各民族的民族文化符号,成为各民族传统的一部分 。 后来,随着服装技术的改进,纽扣的出现,领口向右已不再影响狩猎了,但是左衽却作为民族传统保留了下来 , 而右衽,也早已消散了华夷之别,成为多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 , 左衽与右衽,现在已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七、音乐文娱【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阳文阴文】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八、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九、目录辞书【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康熙字典】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辞海】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十、其他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茶酒中药 】古人泡茶注重用水,以下被视为上等茶水的是(山泉水)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茶艺的著作是(唐代陆羽的茶经)我国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古代所称的“杏林高手”是指(医术高明之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第一部神话小说搜神记第一部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唐以前)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金、木、土、水、火五种属性,称之为五行。而五行之间又有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不断,生生不息。朝代与五行相生:汉代前朝代的更替是相克为多,汉代后多则多为相生。如果先入为主,或凭以往的答题经验作答,则会选错。 相克说(武统接班) :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相生说(文统受禅) :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每一德都有对应的本色,金德尚白色,木德尚青色,水德尚黑色,火德尚红色,土德尚黄色 。排序 : 金:白位置:西木:青位置:东水:黑位置:北火:红位置:南土:黄位置:中 。五行与季节的关系 :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秋天 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间要有过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气的平稳运动。五时(秋春冬夏长夏)、 五行与 时辰 的关系时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24小时共分为12个时辰,从晚上11点开始,与12属相相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来说:寅、卯、辰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巳、午、未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申、酉、戌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亥、子、丑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代表四方。我国的三大国粹 :中国画,中国医学,中国京剧水经注 是汉代桑钦的一部河道学专著【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3)干支纪年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 因为 地支 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1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2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w .w.w.k.s.5.u.c.o.m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8年是戊子年(鼠年)等。(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5)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6)年号干支兼用(如: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季节,一季三个月顺次称孟、仲,季,如盆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称呼,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昼夜分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称呼,每时辰两小时。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两小时。此外,鸡鸣指早上三、四点,日出时叫旦、晨、朝,黄昏,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夕、暮、黄错,人定即亥时相当晚上911时。【 岁时历法 】1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2干支纪日如:元丰六月丁丑。3用十二地支纪时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 日昳 ( die)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时段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旦:早晨(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 时辰 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戊夜3-5点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夜半【yb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鸡鸣【jmng】:荒鸡平旦【pngd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日出【rch】: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食时【shsh】:早食宴食蚤食隅中【yzhng】:日禺禺中日禺日中【rzhng】:日正日午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