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姓名:韩焦 班级:09应数 学号:200910010010仡佬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后有过濮人、僚人、仡佬族之称。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统称为仡佬族。而道真就是一个以仡佬族聚居的地方,仡佬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迄今为止,仡佬族文化已成为了道真富有无穷魅力的特色文化之一。道真县成立二十年以来,高度重视仡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成立了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会。道真以仡佬族傩戏原生态元素编排而成的仡佬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曾在遵义市获得金奖。道真仡佬傩戏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 。因此,道真也被誉为“傩戏王国” 。20多年以来,道真尽力收集各类仡佬文化实物,其中包括仡佬族傩戏面具、服饰、乐器、道具等,收集整理后编辑出版了仡佬族故事集 ,仡佬族歌谣选 ,仡佬族哭嫁歌等一大批仡佬族文化书籍,并且,仡佬族傩戏、仡佬族高台舞狮和仡佬族三幺台等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 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三幺台”作为仡佬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也是道真仡佬族独有风味的食俗,浓缩了仡佬族食俗的精华。“三幺台”是道真仡家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节日宴请等,都要用“三幺台”招待贵客,通过“三幺台”来互相倾诉交流,增加感情。办三幺台时,10人一桌,长幼尊卑座次分明。席共分三台,即茶席、酒席和饭席。这一待客习俗表现仡家人的真诚厚道和注重礼仪、善于营造隆重氛围的能力。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也是很有特色的,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唐宋到明清时期,仡佬族服装,男女都着“筒裙”为其突出特征,筒裙,用两幅横布“穿中而贯其首” ,有的用一幅两端缝合而成。这种服饰无褶,夹层,前后幅当中两条直褊稍宽,褊间均镶有花纹。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到了民国时期,仡佬族男子穿“筒裙”已极少了,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常束腰带。在佩戴装饰方面,早期仡佬族男子多以螺壳、虎豹、猿猴之毛及犬羊之皮作为装饰,女子一般用3寸长的细竹简斜穿于耳以为装饰。富有之家的女子则佩戴珠宝耳垂。以后仡佬族妇女大多喜戴饮食耳环,项挂银链。头包帕子如今仍是许多仡佬族妇女的喜好,尤喜包白帕子。贵州务川仡佬族妇女喜拴绣花围腰,走亲赶集,手握一尺见方的绣花手绢。如今在仡佬族地区,戒指、耳环、项链等饰物普遍为广大仡佬族妇女所喜爱。在艺术方面,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诗歌、故事、谚语等,诗歌多为便于传唱的小调,分为三言、五言、七言等。仡佬族的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仡佬族演奏的“八仙”乐曲富有民族特色,由八人使用二胡、横箫各一对和其他乐器合奏,音调十分和谐动听。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用唢呐吹出的老灰调、过山调、过河调、过街调、迎亲调等十余个曲牌,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更加热烈。 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还以其多有技艺精良的石匠而远近闻名。他们在石墓、石碑、牌坊、桥梁、栏杆等用品和建筑上的石刻独具特色,采石场上常常传来他们那粗犷豪放、山鸣谷应的石工号子。每逢佳庆节日的时候,仡家人都会组织起绚丽多彩的民间活动。仡佬族民间技艺以“神、奇、惊、绝”著称。如仡佬族“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身”、“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滑稽可笑使观众忍俊不禁。另如上刀梯,即在一直柱两边排列36把或72把利刃,锋刃向上,其形如梯,表演者要赤脚踩在锋刃上,一步一步达到柱顶,做完法事后又一步一步退下来。而古朴幽深的仡佬族傩戏更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始戏曲,俗称“冲傩”。傩坛多源多流多姿多彩,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如跑功曹、五岳归天当那些头戴面具的法师兼民间艺人在台上说说唱唱,打打闹闹,演绎天上人间,海洋地狱里的悲欢离合故事,其剧目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仡佬族傩戏中各傩神各有面具,各配衣饰,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以锣鼓、牛角、师刀、带牌、朝筒、花旗等伴奏伴唱。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很好玩的体育游戏,比如打篾鸡蛋、打花龙、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各个名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崇尚之物,而仡佬族崇尚的是竹子,仡佬族称竹子为“仡佬”,“仡佬”族意译为竹族是准确无误的。以竹来作为人名并不奇怪,但是以竹来作民族名称肯定给第一次听到这个意译的人以新鲜感,哪怕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同样让人感到新奇,就像冬天看到春笋出土一样令人振奋。中国人赋予竹子很多 美德,耐寒、正直、虚心、坚韧、有广泛的用途等等,所以用竹子来作民族自称实际上是很文雅,很有内涵的。关于仡佬族崇敬竹子的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成书的华阳国志南中志和1500多年前成书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都记载有如下传说:夜郎者,早先有一女子在遁水(今贵州西部北盘江)洗涤,有一段三节长的大竹筒漂流到女子两足之间,推之不肯漂走。听到筒中有小孩的哭声。剖开竹筒,见一男婴,抱回养大,有才有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在抛弃破竹筒的地方,生长出茂盛的竹林,后人建竹王祠祀奉。关于竹王的传说,以及崇敬竹子的习俗,至今仍广泛留存在各地的仡佬族民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梅家寨的仡佬族,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父母要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以祈得到竹王护佑。春节,家家户户要到竹林去供献竹王钱。有不少地方以竹筒装米祭祖或求丰收。有学者认为,对竹子的尊崇源于竹图腾崇拜,而这种崇拜又源于竹子对仡佬族先民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仡佬族的婚礼是非常热闹有趣的。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有4个伴郎相陪,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仡佬族有着自己特有的节日,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完整版)数学初中苏教七年级下册期末模拟真题题目A卷及解析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题附解析
- 【语文】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上元小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试题
- (完整版)新初一分班数学模拟测试试题(比较难)
- 2025年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社会工作实务-高级仿真试题及答案
- 五原同事聚会活动策划方案
- 营销方案钻戒
- 无锡软件开发活动方案策划
- 2025年碳酸二甲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高强4号玻璃纤维项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 制作污水处理设备合同
- 智能庭审系统技术方案
- 《阿米巴经营模式》课件
- 沥青路面施工-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工程施工山区二级公路施工组织设计
- GB/T 3131-2001锡铅钎料
- GB/T 25775-2010焊接材料供货技术条件产品类型、尺寸、公差和标志
- GB/T 14454.2-2008香料香气评定法
- 《干部履历表》(1999版电子版)
- ISO 9001:2015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详解与案例文件汇编
- 数据中心基础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