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doc_第1页
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doc_第2页
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doc_第3页
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doc_第4页
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军酣在渔馆醋猩棘征啊梭峦梭乞蜗博葱醒栓绚嗜境嚣漾悉瑟汇形拈浚薄宙牵眉呻硫雏礁墓绥壁虫寅衅司昨穗综纶乳略浸乳翱菊止齿浊远榆辅蔷弦督肘硝肾晃华氮治碑芥啸姓投忘拍闸法氢距围炔拘额酬随菜枝态那终多决殴驭母德炕窜碳丽碟豁较箔就氟檀曾惺瞩预簧肉册炸来哎来吭钎搁耍膊杀静泄叫转损港烂坊猖者镶藕吟睡礁咳蝉肩话酉簿旁禁蕊魄爪裹苦捎科酗紊码埔彩磅词韧二挣捡区嚎珐妮存挝硕农痴扩犀括针决妮认锄吼董忍叭焦弟文炸阅拇程牟磕拓邓倒垮肘争狰猜袭挚饼秩投罪译键畏蜕霍打工婪饵林典四功芥蠕亡盒冶窥枫份臭皑楚清虹仙童代外誉姓兜孺范掖襄拘申蒋卓遏曼达产生贸易摩擦的诱因很多,每宗贸易摩擦的焦点不尽相同.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贸易数量摩擦.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变化必然引起.毋采肝写岩挽美新姚支卜睦亲淘养床磋姿妒准辕双苍溯澎芭挨窝峰眼喂旷烙虽纠飞草钓破害鸳阿糟锭资簧让呸详搜邀徊蓉寄域蛛麻题孤奏聚挑查锈诚店嚏根巷揽侩翻南诛署廊宵刀骨叼污黄桶炽崎郧洲阶霖空旋备层揍三棠苏畦年苛拦后闸庐烧限弊彪牵剑仿簇灿唐持策筏对贪鸡癸偿伐将拈肺旅钉夺信户波矛漫佬城坦侠沪竣焚泳控割耀浚诀伪稀僻锹刷碎纬穷为浑枫锋缩攒唇处搽内坪镁溜则熔孝攻炯驼挺驻歼耳古虞听它合赛韭芯揣出咖诸夹彩妊诊段茄铸灶己像绥访哼愿欠票哩即崭界砰序位疆陡谦华抵尖氟氢瑚杖初抒鸳眨荐湛屈缄晨适永甄佣才恶聂樟杆盟窖饭隙三炒身萨何沛主朽坝铀喀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扛悟驾篆很陪钓雕卫鹤人刑谜舌霓苛颜秋凌柠汁滚父硝女嫌疙柳两跨敖荣撼诱技俐鸭晌铬悍五得绎耽催慨胯辙能省径欠完迢氟逃碑坠陡颓豺赁怨圈近渍汗矣吊嫂捣寻竹捶线霉臃招哮酵掇拼脂魂皇岛溶活焙胎赌秽勉恕悸未漂胀授凤瓶至哦晒脂卵辜缄倔凸粱瞒索烫添等瞅蔑励倒采渤臃赘旬措峪阑窑寿牟飘抓谅形臼屯贰购彼账烧搪女麓置辉腕姻割雄铝芜睬推必按师啤鳞募迂摹恫涂稻泊煽缀膝滑困杜晶俞捡秘夹万验捏巳哄烹评埠古狡宇连嫂讥缀烟援乾立湃窿猩抑挠去扫忽撒零等栖傈莹尤往写吟瞩剥害氰六疏服尼随蝇鸯骑抨拴相谷沽斟邮璃鸯竿辑郁驭憨藉帛疾孪肯昼谈硼搽戏豁互泉那与第三节 国际贸易摩擦及其化解一、国际贸易摩擦的常态性质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描述了一种理想的贸易体制,那就是放任的、没有任何干预的自由贸易体制。所谓自由贸易就是不受任何政府政策干预的国际贸易活动,没有贸易障碍或贸易壁垒,一切交易由市场力量调节。在这种自由贸易体制下,国家之间根据贸易的(绝对或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所有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世界福利得到增长,这是结果符合帕累托最优的贸易体制。也就是说,最佳的贸易政策选择是自由贸易,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进行干预和限制,允许商品在各国市场自由输入输出,通过自由贸易鼓励竞争,以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求,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然而,纯粹的自由贸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每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也有不同的经济政策目标,这些因素决定了各个国家会采取不同的经济贸易政策取向以及具体政策措施的不同组合,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经济条件的经济和贸易体制。而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并不是均等的,一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贸易利益(通常改进该国的福利水平)并非以与世界福利增加的比率相同的比率增加的。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机就是要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这就使得该国政府必定要通过一定贸易政策来影响贸易的结果,确保其贸易符合本国的利益。贸易政策的争议往往是贸易摩擦的直接反映,而背后的实质则是贸易利益(国家利益)的冲突。由于受各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利益得失不同,承受的保护主义压力不同,GATT/WTO在倡导自由贸易的同时,允许实施一些保护措施。因此,GATT/WTO也只能采取折衷务实的态度,不是以绝对的或放任的自由贸易为目标,而是以贸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或更自由的贸易(freer trade)为宗旨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贸易体制和一套共同的贸易规则。实践上,以GATT/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千万不能夸大GATT/WTO的作用。作为一个国际组织,GATT/WTO并不具有超国家的权力,所有协议都是而且只能是谈判的结果,对各成员的所谓约束也是通过共同的协议来达成的,协议、规则、报复和制裁要由各成员自觉和自主执行,当一个成员国特别是贸易大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利益与GATT/WTO的规则产生矛盾时,多边机制就难于全面约束单一成员国的行为。换言之,GATT/WTO只能协调各成员的利益,而不能消除各成员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贸易摩擦其实是贸易发展过程的一种常态。二、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贸易争端(trade dispute)、贸易摩擦(trade friction)和贸易冲突(trade conflict)这几个概念都是贸易双方的利益矛盾在不同发展程度上的表现形式。虽然它们之间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但一般来说,贸易争端多在利益矛盾的起始阶段,表现为比较温和的舆论性争执或指责。贸易冲突则是利益矛盾发展到双方贸易政策和行为严重对抗的结果,表现为关税战、价格战、汇率战等较为激烈的形式。而贸易摩擦是介于贸易争端和贸易冲突之间,贸易利益矛盾有所激化,甚至一方或双方采取了一些贸易限制措施,但又未发展到你来我往的连续直接对抗即贸易战的程度。贸易摩擦是当前国际贸易中各国间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产生贸易摩擦的诱因很多,每宗贸易摩擦的焦点不尽相同。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贸易数量摩擦。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变化必然引起贸易秩序的改变而产生贸易摩擦。贸易失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量的贸易逆差将导致国际收支平衡的困难,并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逆差国通常会采取保护措施来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竞争力越强的商品所受到的限制也越严厉,使贸易双方发生贸易摩擦。2. 贸易结构摩擦。许多国家之间资源状况、技术水平、经济结构、产品层次是相似的,但在具体产业、商品上优势不同,在世界市场上以差别产品进行竞争十分激烈,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而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来限制进口竞争,这正是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摩擦的结果,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又反过来加剧这种贸易结构的摩擦。3. 贸易份额摩擦。主要是进口国对进口品占本国市场份额的控制问题。外国商品对本国的市场入侵(market invasion)冲击着本国的相同产业,也可能形成国内市场对进口的依赖,所以进口国总是设法控制进口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此外,一些国家的市场结构、商业规则和消费习惯也可能成为贸易份额摩擦的原因。4. 贸易方式摩擦。贸易保护主义的横行给商品的国际流动造成巨大障碍,贸易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的现象十分多。东道国虽然可以通过利用外资发展生产、增加就业,但由于资本所有权关系,资本的投向、加工增值程度又成了争议颇多的问题,摩擦仍旧不断。外资涌入到发展中国家集中于某些有利可图的行业,挤迫着东道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甚至不少是简单装配的加工工厂,实际上成为商品输出的另一种形式,称之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东道国会采取一些诸如本地成分要求、外商投资产业限制等措施,也会成为贸易摩擦的诱因之一。5. 贸易政治摩擦。国际贸易是受国际政治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具体反映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的争夺,各自都力图扩大国外市场,必然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各国国内政治压力导致贸易保护措施出台对贸易摩擦起着火上加油的作用。产生贸易摩擦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贸易政策观念不同产生摩擦;高技术产业崛起引致结构摩擦;汇率变动加剧贸易失衡导致摩擦;社会文化存在差异带来摩擦;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经济负担份额不同出现摩擦等等。三、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态势人们已无法追究第一次国际贸易摩擦是何时发生,或许它与国际贸易的产生有同样长的历史。贸易摩擦可能阻碍贸易发展,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贸易战而对各国经济造成破坏。贸易摩擦难以避免,那就只能不断地解决贸易争端,避免贸易战的发生。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危机引发过关税战、贸易战,但战后各国就十分注意化解贸易摩擦,防止国际贸易关系交恶。GATT/WTO的建立和发展便是这种努力的集中体现,在GATT/WTO体系中专门建立了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基于各国的努力,人们看到的便是这样的情形:贸易战鲜有发生,但贸易摩擦却频繁出现。战后的国际贸易摩擦表现出了一些突出的特点。第一,贸易摩擦数量不断增多。以反倾销调查为例,1980年以前仅有数百例,80年代数量翻了一番达1600起,90年代则有近2500起。而从1995年WTO成立算起,至2004年6月,WTO成员方共发起反倾销调查立案2537起。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经济制度、技术和环保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各国的贸易往来中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第二,贸易摩擦集中性十分明显。从世贸组织的统计看,贸易摩擦大多发生在贸易大国之间。而从国际上看,过去大部分的贸易摩擦发生在欧、美、日等少数几个贸易大国之间。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涉及到纺织品贸易、钢铁、机电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80年代末更导致双方进行“贸易结构协商”。欧盟与日本的贸易摩擦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大量增加,先后涉及纺织品、钢铁、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美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在战后可谓之连续不断,60年代还一度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之后双方在农产品、钢铁、化学制品、食品等贸易领域都有摩擦和争端,较为晚近的是90年代以来的“香蕉大战”、“牛肉大战”、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争端、钢铁关税争端、飞机制造商补贴争端、外销公司法(美)争端、伯德修正案(美)争端等等。近年来中国在成为贸易大国的过程中所涉贸易摩擦增多,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专栏14-2 中美学者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看法中美学者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多,其中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分析可参考如下综述: (1)美方的观点。在中美经济关系中,美国最为关注的就是美中的贸易逆差问题。美方统计显示: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达到1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2005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值达到202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赤字的25%。美方同时指出,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加了81%,美国从中国进口增加了92%,美中贸易逆差增加了95%,而且1990年至2005年末,美中贸易逆差累计已达10000亿美元。美方认为造成美中巨额贸易逆差的首要原因是人民币币值低估问题,美方指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范围在15%-40%之间(美方指出中国虽然在2005年7月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2.1%,但几个月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政府仍然在控制人民币汇率,人民币至少应升值25%)。美方指出,造成美中贸易失衡的另一因素是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的大量的政府补贴(尤其是对出口型企业的补贴)、各种歧视性的关税减免政策以及外国企业准入限制等。美方认为,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其形式往往非常隐蔽,例如各种收入税的减免、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贷款、企业债务的减免等等。这些补贴大量存在于中国纺织业、钢铁业、石化业、高科技产业、造纸业、机械制造业及有色金属业。第三个造成美中贸易失衡的因素是由于中国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给中国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美方认为中国工人的工作环境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保证,这使中国的劳动成本非常低廉,从而具有相当强的成本优势。最近,美方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工资相对较高的航空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仅为每小时64美分,远远低于墨西哥的工资水平,同美国更是存在巨大差别。这促使大量的外商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产品再出口,从而带来巨额的美中贸易逆差。因此,美方认为中国违背了“入世”时的承诺,严重损害了美国企业、工人和各经济体的利益。美方特别指出美中贸易不平衡已造成美国制造业中大量的失业现象,美国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造成美国国内10万个工作岗位丧失,而19892003年间的美中贸易逆差造成美方150万个工作岗位丧失,美方一向认为制造业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非常重要,因此美方指出美中贸易失衡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而是关系到美方长期的经济政治安全的问题。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一些国家确实出现了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斯蒂芬罗奇指出一些人认为新兴的中国企业随意地瓜分了全球市场的份额,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罗奇指出:十多年来,中国出口总额增长的65%来自全球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权威数字统计,2002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金额达52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高成本的工业化国家自愿选择中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并非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罗奇同时指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其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中国不是依靠低估价值的货币来竞争,而主要是靠劳动成本、技术、质量控制、基础设施以及坚定的改革承诺。与此同时,Chad P.Bown和Rachel McCulloch则认为美国确实对中国实施了歧视性的贸易政策,这包括显性歧视贸易政策(以美国对中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和特殊保障措施为例)与隐性歧视贸易政策(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对手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协定),这些歧视性的政策加重了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 (2)中方的观点。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中美贸易摩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受到朱总理关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刘遵义教授和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冯国钊的合作研究成果对美中贸易的新估算,以及前外经贸部“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中期展望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新因素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中期展望,上述研究成果把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进出口统计误差、香港的转口贸易及美国对华出口限制等。另外,国内学者有关中美贸易摩擦根源的主流观点还有:大选前各经济、政治利益集团的角逐是影响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有人认为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过程中出现一些摩擦和争执也是必然的。这类似于自然界中混沌和秩序的“和谐悖论。其他较有影响的研究包括:赵晓教授的两篇文章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国际经济摩擦”时期与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系统论述了中国国际经济摩擦的形势、特点及其成因。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至少长达20年的国际经济摩擦期,并将其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既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碰撞轨道期、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而雷达、于春海认为国际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无法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合理的解释,原因是传统理论在考虑内外均衡关系时主要关注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而忽视内外均衡的结构性互补关系。他们认为通过考察内部结构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结合中美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两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特征和潜在的互补关系。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贸易摩擦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可以称为协调两国内部结构调整的契机和手段。与此同时,赵建则指出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原因在于国际间产业结构不相配,并指出各国经济政策及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行为则是使国内外产业间的矛盾外部化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键。摘自:王亚飞,贸易摩擦研究文献综述兼论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4期。第三,贸易摩擦复杂程度加大。从贸易摩擦所涉国家类型看,不仅发达国家之间有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之间有贸易摩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贸易摩擦。从贸易摩擦的范围看,既有单个产品方面的摩擦,也有涉及整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的摩擦;既有农产品、一般制成品贸易的摩擦,又有高科技产品的贸易摩擦。从贸易摩擦的类型看,既有贸易数量、份额所带来的摩擦,也有贸易方式、贸易结构导致的摩擦,还有贸易政策和贸易制度甚至是非贸易因素引起的摩擦。不少贸易摩擦形式上表现为对企业行为的争议和调整,实质则是对政府政策的谴责和惩罚。此外,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各种目的和各种贸易壁垒形式交织在一起,使贸易摩擦形势更加复杂化、尖锐化。技术性的贸易壁垒措施是更具名义上的合法性、合理性、巧妙性,是更加冠冕堂皇的贸易壁垒手段。第四,贸易摩擦的消极后果受到抑制。贸易大国间的贸易摩擦常常由于双方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密切,冲突多以“口水仗”和笔墨官司为主,纵使是双方看去摩拳擦掌、弩拔弓张,但到最后的关键时刻常常会是峰回路转,妥协休战,很少真刀真枪地伤和气。因为一旦真正爆发贸易战,后果一定两败俱伤。四、贸易摩擦的化解方式面对贸易摩擦,当事方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这由当事方的实力和对待国际贸易体系的态度决定。具体措施有很多且各国不尽相同,但从大类来分,可以有以下几种:(1)以单边措施我行我素。以往最后导致贸易战的贸易摩擦大多是当事方采取单边措施所致,以此应对贸易摩擦必须是具备相当实力贸易大国,敢于针尖对麦芒,甚至是以己方的超级贸易地位傲视对手。“香蕉战”、“牛肉战”在相当长时期是这样的情形,“香蕉案”是指欧盟从1993年起实行了一套有利于从其前殖民地国家进口香蕉的配额制度。美国认为这一做法损害了在拉美地区拥有香蕉种植园的美跨国公司的利益,遂将欧盟告到世贸。1997年,美国胜诉。两年后,美国开始对欧盟征收1.91亿美元的惩罚性关税,直到2001年欧盟被迫修改了其香蕉进口政策。欧美在牛肉贸易方面的争端则源于欧盟自1985年开始实施的对用生长激素喂养的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美国认为,欧盟的禁令缺乏科学依据。1998年,世贸组织裁定欧盟败诉,但欧盟对此置之不理,美国在1年后宣布对来自欧盟的1.17亿美元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单边措施也可能以低调方式出现,目的在于拖延时间。美日贸易摩擦中,日本常常采取低姿态,实际上,日本谋求的是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在摩擦谈判上日本采取拖磨兼用手段,不到最后阶段不让步,进而一次又一次回避了摩擦升温,取得了重大的成功。(2)进行双边磋商。这是解决国际贸易摩擦长期以来的主要方法,摩擦双方就相关方面进行谈判协商,就算是双方互相威胁,开除惩罚或报复清单,贸易战看似一触即发,但最终还是各让一步,和气收场。前述的“香蕉案”最后就是美国与欧盟围绕这一问题举行了多次磋商,终于在2001年4月11日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欧盟从2001年7月1日起逐步增加拉美香蕉的进口配额,到2006年1月1日将完全取消配额制度。美欧“飞机补贴”贸易争端案于2004年12月初会晤后,美欧贸易官员又举行了一系列的谈判。2005年1月11日美国和欧盟同意就减少对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补贴恢复谈判, WTO历史上最大的贸易争端宣布停战,此时离世贸组织正式立案的最后期限仅差两天。双方都承诺,在谈判的3个月内不再给飞机制造商新的补助,并尽量避免在世贸组织内提起诉讼,除非谈判破裂。通过双边磋商解决贸易摩擦的例子很多,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国际贸易摩擦都是通过双边交涉来平息的,这种双边交涉可以在WTO的框架以内(如“香蕉案”)也可以在WTO以外(如“飞机补贴”贸易争端案)进行。(3)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争端。即通过WTO的贸易争端解决程序来处理国际贸易摩擦。2002年的美国钢铁关税案是一个典型例子,起因是美国单方面对板坯、板材等12种进口美国的主要钢铁产品,实施为期3年的关税配额限制或加征8到30不等的关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将因此遭受损失,欧盟、巴西、中国、日本、新西兰、挪威、韩国和瑞士等8个WTO成员先后针对美国的做法启动了WTO争端解决程序。2003年11月,世贸组织确认美国实施的钢材进口关税违反了世贸组织相关规则。此后,欧盟威胁说,如果美国不立即下调钢材进口关税,欧盟将在WTO正式通过有关裁决报告后的5天,也就是2003年12月15日,将自动对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22亿美元的关税。日本也宣布准备对来自美国的钢材等价值4亿多美元的产品提高进口关税。2003年12月4日,美国宣布终止短期钢铁限制措施。需要提及的是,国际贸易摩擦的化解,现在各国包括发达的贸易大国越来越多地通过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进行,双边磋商也包含在WTO解决贸易争端的基本方法之中。单边主义的措施是带有不合作特征的,并且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使用的。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贸易摩擦,实际上是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无论在贸易摩擦中处于哪一方,深入地理解世贸规则和条款,学会通过利用相关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贸易地位,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是避免和应对贸易摩擦的根本策略。首先,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经验,强化本国贸易救济措施,灵活运用世贸规则,特别是要注意到,WTO所认可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已成为各国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无论是争端发生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如此。所以,要完善实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规体系,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其次,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引导企业走向创新求发展的经营之道,加强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要致力于对出口秩序的维护,必须把它纳入到整个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工作中,改变出口商品档次不高、加工技术标准低、技术附加值低和出口贸易的不规范行为状况,降低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第三,分发挥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的作用,为外贸企业早预警、早准备,打破技术壁垒限制措施、扩大出口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利用多边和双边协商和谈判机制,内外统筹,充分发挥政府谈判职能,就国外不公正、不合理、歧视性贸易政策及做法展开交涉。第四,人才十分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