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中文摘要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绪论一、 相关概念 “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养器”、“用器”、乐器” 、“明器”。其中,“祭器”又称人器”、“明器”又称“鬼器”、“用器”又称“生器”。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四大类,其它器物只在相关的讨论中顺带提及。二、 研究范围1、地理范围本文所谓“湖南地区”,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现有行政管辖区域及周边地区。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流经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和岳阳八市,惠泽人口4000万,故简称“湘”。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这个区域内湖湘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2、时间范围“商周”在这里用作时间概念,泛指湖南地区最终为楚据之前的历史时期,具体而言,则自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307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三、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意义1、 研究历史湖南青铜器的发现历史,在宋代的文献中就题到过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南宋鄱阳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有这样的记述:“宁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县(今湖南慈利)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其中就有一件青铜虎镦于。这是湖南古代青铜器发现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我国文明史的肇始,亦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始,商周则是我国青铜器艺术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就目前资料显示,青铜器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而对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也是伴随着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清代以前,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仅限于部分文献对个别装饰纹样的记载和分类,间或述及其功能,既零碎又少创见,至少还谈不上研究。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为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古代青铜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者们相继对青铜器做出了深入系统性研究,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方面,学者们结合青铜器的断代分期,对装饰纹样和工艺作了开创性研究,另有部分学者对某些纹样作了深入分析,他们认识到装饰纹样对青铜器断代分期具有重要意义。马承源先生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长期致力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的学者,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商周青铜器的艺术装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具体的而不是一般地探讨这种艺术的特定形式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2、 研究现状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的研究工作,经过考古学者们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根据青铜器的造型、纹理、考古技术,确立了年代的基本框架。2.2研究方法上愈趋于科学,运用科技手段,如重视对青铜器群整体的研究,注意与其它地区青铜器的互动关系。当然,也有许不足和用力不够之处:2.1认识误区:“青铜经典只在长江之北出土”。所以对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的相对滞后。2.1湖南地区青铜器发现的不平衡性也使对青铜器的的研究难以更加深入。2.3研究大多局限于考古的角度,即便是对其图案的研究也是出于对青铜器断代分期的考量,没有从美学应用方面着力。对土著青铜器的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3、选题意义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以湘江下游宁乡等地为中心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绝伦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但是有关它的性质、生存背景等问题仍然未揭开其的神秘面纱。对商周时期湖南青铜器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青铜器纹饰是商周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第二、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会对湖南地域特色的商周青铜器艺术发展全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材料、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各项因素有一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我们现行的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实践有所裨益。3、 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是在本专业领域内,对整个湖南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行全面的收集。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实用和审美、材料和工艺、文化和制度和等方面所进行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论证。此外,本文还需结合以下几种研究方法:3.1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3.2 分析法3.2 比较法第一章 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湖南是我国长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主要地区之一。历年来,在华容、石门、桃源、宁乡、桃江、安化、长沙、湘乡、湘潭、株洲、醴陵、衡阳、常宁、资兴、芷江、叙浦、保靖等县市均有发现,分布地点多达23个县市,其中尤以宁乡最为著名。第一节 长、株、潭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11963年,宁乡县城西50公里炭里河距黄材西2.5公里,正位于沩水及其支流交汇处的河洲里,发现兽面纹提梁卣,盖、底内有铭文二字。通高25.9、腹径18.5-22.5厘米、盖口径12.5-15厘米、口厚0.5厘米、盖高8.7厘米。卣内贮满玉珠、玉管等。年代为殷至西周时期。21962年,宁乡黄材张家坳上出土一件兽面纹分裆鼎,当时共掘出一大一小,大的未见。鼎通高18.2厘米。口径14.6-15、足高6.1,重1.25公斤。年代为商代,与河南安阳殷商等出土商代青铜器风格相同。31996 年和 1999 年,在湘江下游的望城县高砂脊 AM1、AM5 出土铜器有铜鼎10 余件(已经修复的 9 件,大型鼎 2 件,AM1 和 AM5 各出 1 件,小型鼎 7 件,均出于 AM1,)、铜尊 1、戈 1、矛 2(共 5 件,3 件可复原)、刀 2(均残)、刮刀 2、削 2、斧 1、车軎 2、构件 1 和不知名器 2 等。陶器有陶鼎、釜、盆、罐、罍形器、器盖等,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至于其属性,由于高砂脊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各种文化此消彼涨,文化面貌复杂。所以笔者认为其为一种以外来因素为主体的融合性文化,但又不是绝对的商文化和或周文化。4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而来,据了解这批批铜来自宁乡,并且是最新出土。当时此鼎破成10块,鼎的底部及一个鼎足缺失,后经专家修复成器,成为现在所见的样子。方鼎颜色碧绿莹澈,为长方形,通高38.5、口长29.8、口宽23.7厘米。器身高16.6、足高14.6、足距长16、宽10.5厘米,足尖径3.7、边厚1.5厘米,鼎口略大于鼎底,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四面四张人脸看似相同,其实大小不一,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根据其造型、纹饰、铭文短少的特点来看,都是商代作风,其时代属商代无疑,可以是商代晚期作品。5.1959年,在宁乡老粮仓杏湾村师古寨山顶的一个土坑中发现 5 件铜铙,其中 2件象纹铙、2 件虎纹铙和 1 件兽面纹铙,大小相当。其中象纹大铙高70厘米、柄长26厘米、铣间宽36.5厘米,重70公斤。当属商代晚期作品。6. 1965 年在湘潭花石金桥洪家峭上一墓中发现 2 件铜甬钟(乐器),年代为西周晚期。7. 1974 年在宁乡县唐市陈家湾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8. 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象形铜器,此象尊重2775克,通高22.8、宽14.4、长26.5厘米。年代明确为商代象尊。91981年,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挖掘出了一件青铜冢尊。冢尊造型逼真。全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19.25公斤,实测容积13公升。年代为商代晚期。10. 1975 年在湘乡县金石公社黄马塞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11. 1975 年在宁乡五里堆公社坝塘大队戴家生产队发现 1 件铜钟,出土情况不明,此钟制作粗糙,枚较长,篆和隧部均无纹饰,舞部为三角形的云雷纹,应属西周晚期。12. 1976 年株洲县南阳桥乡铁西村修堤时发现 1 件铜簋,后拣选于废品站,内壁铸有“作宝尊彝”四字,年代当在西周早期。13. 1978 年在宁乡迴龙铺洋河边取土时发现 1 件提梁卣,当属窖藏所出,年代为西周前期。14. 1981 年在湘潭青山桥发现一青铜器窖藏,出土有铜鼎 3、爵 5、觯 2、尊 1、甬钟 1、锸 2,作者认为其年代上限为西周晚期,部分器物年代可到西周早期。15.1983年6月,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一件大铙,质地为紫铜。通高103.5厘米、柄长36.3厘米、铣口长69.5厘米、宽48厘米、壁厚2.9厘米。出土地点距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出土地点仅250米。为商代晚期器物。16. 1985 年在浏阳柏嘉镇河边台地出土 1 件铜铙,年代为西周早期。17. 1985 年在株洲漂沙井油圳村由农民发现 1 件铜铙,年代约当西周早期。18. 1997 年在株洲白关镇团山村大冲挖出铜鼎 1、戈 1、锛 2、矛 1、刮刀 1,可能出于一墓葬中,其中的铜戈和鼎的年代都可以早到西周中期,其余可能在西周晚期。191996年7月,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器内无铭文。20. 1970年湖南宁乡县黄村乡王家坟山出土,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与中原青铜器不同,这件器物出土时候,器中出人意料地贮藏有三百多件玉器。卣通高37.7厘米,口径15.4厘米。年代为商代。21.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出土一件几乎世人皆知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节 岳阳、益阳、常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1. 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马簋,全器通高30.6、口径15、座高10、座长20、座宽18.5厘米。该器形制特别,其上限当为西周中期。2. l966年湖南华容县出土一件牺首兽面纹圆尊,圆尊通高73.2厘米 口径61厘米。年代为商代。3. 建国初在湘阴发现 1 件铜罍,高圈足,夔龙纹双耳,肩饰一周夔纹,年代当为西周晚期。4. 1971 年岳阳黄秀桥公社费家河河床发现 1 件兽面纹铜铙,可能为窖藏,当为商代晚期。5. 2000 年在益阳赫山区千家洲乡三亩土村出土 1 件铙,该铙与何介均所分的 BIV式铙相近,与师古寨铙几乎完全一致,年代应相当。为殷墟四期,即商代晚期。6. 1987年,岳阳市郊铜鼓山出土镞、削、泡等青铜制品。1997年,又出土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觚。年代为商代中期。7. 1990年,湖南津市(90津涔M1)墓中,出土青铜器觚1件,爵一件。其时代属商代晚期或更早时期。8. 1982年9月,在岳阳市荣湾公社出一件铜尊,周围未发现其他器物,很可能是窖藏。高50厘米、口径26.2厘米、腹深34.8厘米,重10.75公斤。年代为商代。9. 2000年8月。益阳市赫山区出土一件铜铙,质地为紫铜,铙铣间50厘米、鼓间39厘米、铣长46厘米,重90公斤。应为商代晚期器物。10. 2001年11月。汉寿县三和乡宝塔铺村砖厂,生了取土时出土2件青铜铜钟,一件重18.7公斤,另一件重20.6公斤。长短大小差不多。时代应为西周中期。11. 1998年11月,平江县浯口镇出土一件青铜罍,口径32厘米、通高54厘米,最大腹径41厘米,重27.3公斤。年代约为商代晚期。第三节 衡阳、郴州、邵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11977年11月,在衡阳市郊东方红渔场出土了一件青铜牺尊,通高74厘米、宽8厘米、长19厘米、壁厚2厘米,重116克。时代应为商代晚期。21978年,衡阳市城北土石方工程队在市郊西南岳屏公社北塘大队发现一件青铜甬钟。钟通高39厘米、两铣间宽22厘米、两鼓间宽14厘米。3. 1977 年在衡阳县长安乡出土 1 件铜甬钟,西周早中期之际。41979 年在衡阳县栏垅乡泉口村发现 1 件铜铙,年代当在西周早期5.1980年4月,湖南省耒阳县出土一口铜甬钟,铜甬钟通高32厘米,甬高9厘米。从形制和纹饰看,应属西周早期器物。6.1980-1983年,湖南资兴发现两件铜甬钟,一件出土于兰布,另一件出土于天鹅山林场,两件器物均完整无损。7.1985年初,湖南邵东县毛荷殿乡民安村青年贺国荣在挖房基时发现一件青铜镈,该镈高32.5厘米、壁厚0.8厘米。口、项平面均呈椭园形,重达13.4公斤。8.1991年4月,安仁县豪山乡湘湾村村民在武山上发现了一件西周铜铙。铜铙通高42.8厘米、铣长28.7厘米、字斟句酌17.6厘米,重14.3公斤。9.1990年湖南省新宁县飞仙桥镇村民在建房取土时,出土了一件较为完整的青铜器,这件器物造型别致。同时还出土一件带有“鼎”字铭文的残铜鼎。属商晚周初时期青铜器。10.1985年11月,湖南衡阳市郊杏花村挖出一件铜卣及170件玉器。第二章 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 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拥有特殊的地位,通常作为礼器存在,被当做维持国家统治秩序的辅助工具,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使用青铜器用于宴饮、祭祀、陪葬时有一系列严格规定,僭越即受到严厉制裁。青铜礼器已经成为区别贵族等级,防止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平衡的重要手段。统治者利用特定青铜礼器的造型和纹饰以强调尊卑等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成为代表身份差异的客观标志物。礼器最简单的理解是“举行礼仪活动时所用的器物”,商周青铜器被公认为是礼制的载体。一般来说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分类方法: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其中青铜器造型样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等级的信物,其兴起和完善的过程,依附于青铜礼器的产生和发展、完备。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样式,为夏商周器皿造型的设计做了重要铺垫。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剩余生活资料的产生,在分配问题上私有痕迹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开始出现并扩大。氏族制度开始出现被瓦解的痕迹。这种情况随后逐渐引发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观念等全方位的变化。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以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社会生活当中出现了尊卑等级,由此催生了最初的礼制以规范社会行为。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造型器皿,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可认作一种造型样式。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装饰、造型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第一节 青铜容器容器在青铜礼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地位也最重要,“以容器为主体的青铜礼器构成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核心”,但越往后发展,礼乐器越引人瞩目。食器还可细分为炊食器、盛食器等,炊食器主要有鼎、扁、颇等,盛食器主要有篡、篮、盘、敦等。鼎和扁出现的时间可以追索至史前时期,但在当时它们并不显著,而到了奴隶社会,鼎在贵族生活中有了重要地位,继而成为礼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被赋予丰富的宗教、政治功能。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夏时的青铜容器最少,仅有鼎,商代新增有扁、颇、篮等,到了西周、东周时发展最为完备,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增长,造型变化也很丰富,有力地体现着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巫鸿也曾对大汶口文化礼器与用器分离带来的器型的变化做过阐述:“一小组陶器开始先露出一种精细纤弱的风格;容器的足和颈部被逐渐拉长这种器物的设计起点是追求复杂的外轮廓,而容纳实物或水的实际功用及体积感则被有意抛弃”。大汶口文化黑陶三足觚形杯(图 1-4:1)和灰陶鸟首盖高足杯(图1-4:2)、高柄杯,(图 1-4:3)整体造型纤细挺拔,优美而轻巧,但柄部被特意拉长,实用的腔体部分被压缩,容积小且有头重脚轻之感,如果日常使用极易倾翻,可见礼制对其造型的影响。但是判断礼器出现是个别现象还是已经形成系统,关键要看这类器皿在社会中上层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礼器组合是否完善、使用礼器的规则是否严格。这种相似造型特征的礼器至龙山文化时期大量出现,可以认定礼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中型墓葬中已经出现的各类陶器、漆木器构成的炊器、食器、酒器,也显示出商周贵族礼器并非处于初始阶段。在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以鬶和蛋壳陶高柄杯为代表的一套酒器构成其礼器组合。龙山文化专用礼器的出现,铺垫了青铜礼器的出现。铜弥补了陶质材料在实用功能上的不足,迅速在礼仪中对陶器实现了替代。龙山文化当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小件铜器,虽然未发现有大的铜容器,但有学者将龙山文化的陶器上流、把等部件采用加装泥钉的工艺,推断为模仿铜器的痕迹。龙山时代中原地区的礼器种类较多,组合比较完备,食器、酒器、兵器、工具等皆成套出现。早期青铜器皿造型主要是在陶器造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青铜器皿造型源自于陶器,但很快与陶器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很多新的造型样式。青铜器皿的材质特性和加工工艺与陶器有较大差异,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造型,比原始社会及同时期陶质器皿造型更富于变化。尤其是商周两代,青铜器皿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与特定的人文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造型样式。青铜器造型样式繁多,地域差异也较大。商代青铜容器又可以分为食器、酒器和水器。酒器的种类最多,形成以爵、觚、斝为核心的器物群,包括觯、尊、卣、壶、觥、罍、盉、瓿和彝等,其中尊、觥多铸成鸟兽形象,样式尤为丰富。青铜器皿是祭祀占卜活动中沟通天地、联络神人和完成各种礼仪的必备之器,也是显示统治权威、炫耀财富和特权的手段。强大的政治需求支撑着青铜器皿的设计、制造,使其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商代以前已经出现了礼器化的饮酒器皿,至商代酒器成为主要礼器还与嗜酒之风关系密切。尚书微子有“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酒诰也提到商亡的教训“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史记殷本纪有:“帝纣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由考古发掘出土酒器所占的比重,可以印证商人酗酒的风气基本可靠,日常生活与隆重祭典大量使用酒器,整个社会对酒器的需求大增。酒器的设计及制作水平也随之提高,形成了完善的酒器造型系统。1、 鼎青铜礼器发展到周代,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即从以“酒器”为核心转变到以“食器”为核心。周代礼制最重要的是用鼎制度,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并且建立了系统而严密的食官制度进行管理。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西周早期以后,礼器中食器的比重逐渐加大,酒器比例变小。商代以爵、觚、斝为核心的礼器系统,逐渐被以鼎与簋为核心,包括鼎与俎、笾与豆等组合的礼器系统所取代。郭宝钧通过对西周青铜器群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穆王前后的一些差异。“穆王以前的二十五分群一百八十六器,上有爵、觚、觯、角等饮器三十六,尊、卣、罍、瓿等盛器三十五,共合酒器七十二。比之同时的鼎、鬲、甗等炊器六十四,或食器簋、豆、盂等二十八器,酒器的比重皆大,近于殷代的酒器。而穆王以后的六分群一百一十八器中,爵、斝、角、觯皆绝迹,只有两个变相的觚,盛酒器亦只十三个,比之同时的饮器二十、食器三十六,比重皆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是在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商代一样也是维护礼制的重要工具。经过夏、商发展的礼制,到周更为完善,孔子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进入周代,出于对酗酒误国的警醒,国家颁布法令严禁贵族群饮、酗酒。尚书酒诰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可见对于戒酒是有极其严厉的政策的。康王时代的大盂鼎铭文中也有记载。原来在商代大量存在的酒器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酒器数量锐减。青铜器皿的造型设计,不再只局限于为祭祀和占卜等较为狭窄范围内的活动服务,而发展为与西周生活中“冠、婚、丧、祭、宴、享”各个方面的礼仪相关的礼器系统。包括了鼎、簋、鬲、甗、簠、豆、敦、盨等。严格的周礼反映在器皿上体现为造型的规矩整齐,鲜明的节奏感和严格的等级次序,以及有序的组合。西周器皿的造型往往对应严格的伦理意识和等级观念,并以法律制度为保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物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在最严格的时期,不惜采用最为严酷的刑法来保障器皿的造型样式不被随意改动。礼记王制就有“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的记载。在这里奇器的“奇”,含义并非指“奇异怪诞”,准确的说应该是指的造型(或纹饰)不合礼制的器皿。对青铜器皿的制作和使用的控制,是周代统治者对思想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何种地位等级的人使用何种造型样式的器皿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周代青铜器皿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礼器,鼎、簋、豆等均有体现。现存关于用鼎制度的先秦文献主要是仪礼,该书成于战国,内容多源于西周古礼,其中记载的关于天子用九鼎的西周古制基本是可靠的。喻伟超、高明曾对 38 组实物进行分析后得出,从周初开始, 这套用鼎制度显然已具完整形态。鼎与簋的组合方式, “除一鼎配一簋文献阙载外, 都和三礼所述相符, 从而可推知三礼中的太牢九鼎、大牢七鼎以及正鼎九和陪鼎三配八簋、正鼎七和陪鼎三配六簋之制, 当时也一定存在。”列鼎制度对造型的设计有一些新的要求,系列化成组与独立个体的青铜器在设计上有所不同。鼎与簋等食器组合要求造型上有一种理性的严整单纯的整体感,表现为一种秩序美、韵律美、节奏美。如果象以前一样,个体与个体缺乏关联,会缺乏整体感,不够严整有序。但是如果淡化其个性,造型过于一致,又会显得单调。工匠为了适应整齐划一,要创造一个基本模式,注意与其它器皿的衔接和组合以求相配,如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 伯墓五鼎四簋, 青铜器如曾侯乙墓所出器皿的造型,其新颖、奇特、精巧尤为引人瞩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成就。青铜冰鉴、尊盘、联禁铜壶等,从整体造型设计到结构部件的塑铸和组装,多样而复杂,体现了工匠卓越的智慧。各类器物附件的装饰,如铜器的支座、足、钮、提链漆木器上的腿、耳、盖等多以动物的整体或局部来造型,飞禽走兽瞬间动态相互结合的奇特绮丽动作和形态,超乎人们的想象。有些器物整体造型活灵活现,内里中空能实用,设计灵巧。如鸳鸯盒,造型为鸳鸯,生动活泼,头部与颈部由圆形榫卯结合,可自由转动,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出水口,背部有带钮小盖,盖上浮雕龙纹,可开盖注水。(图2-20)曾侯乙墓器皿造型,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尽管现在仍然没有发现曾国冶、铸作坊遗址,但器皿造型与纹饰等程式化的设计,已经暗示出曾国应当拥有独立的青铜铸造业。曾国青铜器突出的个性特征,是曾国自铸青铜器的必然反映。从我们现在所做的制作工艺复原实验来看,无论这些器皿是自铸还是传入,如果没有强大的官府手工业,仅靠民间手工作坊是难以实现这些造型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青铜尊盘(图2-21),采用了失蜡、分铸、焊接等多种先进技术。曾侯乙墓青铜制品总重量达到10吨多,假设没有大规模官府铜矿开采与冶炼以及制造作坊的话,数量众多且造型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是不可能出现的。再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即便是按照推测的六座大型融铜炉浇注这样一种用工用时最少的方法,仅铸造后的清理工作即需要耗费数千工时,因此这种造型的铜器,只能由集一国之力的官府手工业来实现。一、鼎的造型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之一据学者考证,鼎有许多专名,如姗!燕!燕!篇!牛鼎!羊鼎!鹿鼎等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鼎的足与底部有烟臭痕,可证鼎确为炊食器具但根据文献记载,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的礼器,即由所谓的/钟鸣鼎食0可以确知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作为/明尊卑!别上下0,即等级制度的标志,如列鼎制度,从而也被赋予了相应的宗教!政治意义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造型也丰富多彩青铜鼎由早期陶鼎演变而来,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有圆体!方体之分,可以承物:陶鼎一般无耳,青铜鼎材质坚牢,体大身重,在口沿上或外侧加上双耳,便于穿抬搬运;足有锥形!柱形!片状扁体鸟兽形和兽蹄形等,圆腹鼎多三足,方鼎为四足,即可以扬火,又能稳固地承托器体下面我们以鼎腹的形状将其分为圆鼎和方鼎两个系列作以考察1.圆鼎圆鼎的造型产生于夏代,商周时期是其发展盛期,以双耳!圆腹!三足为基本造型特征,但从微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夏代的圆腹鼎目前仅发现一件,其造型前已述及商代前期的圆腹鼎基本继承了夏代圆鼎的特征,其造型变化,主要表现在足部早期有分档的两形鼎(即袋足鼎)(图2一2一l)和锥足鼎(图2一2一2),稍后出现了柱足(实为锥足截尖所形成)(图2一2一3)和扁足(图2一2一4),尤其郑州向阳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的扁足鼎三个夔状扁足的造型,极其独特,其腹作盆形也成为这种扁足鼎的常见腹形,到商代后期有新的发展器体上装饰纹样有了大的改变,多以单层带状兽面纹!小圆圈纹!弦纹为饰,有少数饰云雷纹在铸造方法上,这个时期多采用/壁范过足包底铸法0铸造青铜器.,故所铸器物,足多呈空锥形,足!耳不能完全对称配置,欠缺稳定感和庄严的效果商代后期的圆腹鼎,继承了前期的基本特征,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了前期稍显单薄的口沿,对其进行加厚处理:第二,足多作柱形,而扁形足出现鸟兽形造型;第二,器物多扉棱,装饰面积扩大,以/二层花0的形式为主,装饰纹样包罗万象!繁复多变上述变化,使商后期青铜器的整体造型趋向庄重!浑厚!华丽,充满神秘色彩这个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改进,/二角形底范扣悬底范铸法0!分铸法及补铸!铸接等技术均得以应用,两耳与三足形成/五点式配列0,故所铸器物/置放起来,鼎正而足稳0.依据足部和器型变化,仍可分为锥足(较少)!柱足!扁足和分档两形鼎(图2一2一8),每类之中又有多种变化如柱足鼎,妇好墓中出土的柱足鼎(M5:821),腹作囿底内收(图2一2一5),到了商代末期,出现了下腹微垂的造型(图2一2一12),到西周时期垂腹更加明显再如,扁足鼎的足,不仅有摧状足(图2一2一6),也出现了一鸟形足(图2一2一7)妇好墓中还新出现了束颈的罐形鼎和带奖!加流的异型鼎,均属殷墟二期新出现的青铜礼器罐形鼎造型如HP阴1435出土的一件,长颈微束,腹下垂,柱足,(图2一2一9),殷墟四期仍有出现,但腹变浅带望和流的鼎见于妇好墓(肪:763).,通高23.9厘米,口部圆形,一端有短流,另一端有兽头半圆形鉴,微束颈,圆腹微外鼓,囿底,圆柱形足,颈饰夔纹,下饰蕉叶纹,内填蝉纹,内底铭/妇好0(图2一2一10)此外,商代后期,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出现了繁荣景象,青铜器造型极富地方特色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墓地出土了虎耳虎足圆腹鼎(X服:17),斜折沿!厚方唇,口沿上立双近方耳,耳上各卧一虎,浅圆腹,囿底近平,圆雕式虎形扁足口沿外侧装饰一周双折线形的几何纹(有学者称为/燕尾纹0),耳外侧饰双龙纹,腹部饰兽面纹,以扉棱为鼻梁,上下界以连珠纹,(图2一2一11)还出土有一种鸟耳夔形扁足圆腹鼎,双耳各伏一凤鸟,夔形扁足这两件器物的时代大约和殷墟早中期时代相当-西周中!晚期的圆腹鼎形式变化较大,逐渐脱离商代的影响,形成了周人的风格,影响到春秋初期鼎的造型垂腹鼎下垂更甚,鼎耳多立耳外侈,足渐变为两端粗肥!中间较细的兽蹄状足(图2一3一6,)分档鼎!扁足鼎极少见到,表明其发展已近尾声流行垂腹鼎和半球形腹鼎装饰纹样上动物纹多处于陪衬地位,代之以重环纹!环带纹!窃曲纹!鳞纹!弦纹等,基本不用云雷纹衬底的做法半球形腹的圆鼎,为新的造型,耳有立耳逐渐向附耳过渡,其独特的审美意趣,成为当时流行的形制如著名的毛公鼎(图2一3一7),腹作半球形,典型的兽蹄形足该器的整个线条,从耳到足,形成富于变化!柔和的几段起伏的曲线,产生一种变化!和谐美口沿下饰一周横鳞纹,下饰弦纹一道,这是匠师有益突出造型之美而将装饰减到最大限度,可谓匠心独运从器形到纹饰,都体现了周人简洁质朴!疏朗条畅的审美追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末春秋初,随着列鼎制度的逐渐成熟,在这个时期,圆腹鼎多成套出现,大小依次递减!成列组合,如河南上村岭狱国太子墓-曾出土7件大小相次的兽蹄形足半球形腹的附耳鼎(图2一3一8)在西周中期出现一种三足之间带盘的异型鼎,如张家坡M152出土的一件5(图2一3一5),鼎体圆形,浅腹,附耳,足上端为柱形!下为扁形;中间的盘,浅腹!圆底,底有三个镂空,用以嵌足鼎腹饰垂冠鸟纹设计相当精巧,既实用又美观2.方鼎圆腹三足鼎始终是我国古代青铜鼎的基本造型样式,/三足鼎立0已成为一种不可更易的印象,也被后人赋予了重要的政治意义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体量最大!造型最庄严!被赋予的政治和宗教意义最大的,乃是大型方鼎,因此方鼎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对其做了相关研究,方鼎造型最早见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陶方鼎,出土于二里头遗址IVH43内,高25.6厘米夹砂灰陶!外涂黑衣基本造型为圆唇!直口!微斜深直腹!小平底,下接四个三棱形足,似有耳,惜已残上腹有三道凸弦纹,下腹饰水波形凸弦纹一周(图2一4一1)其四足!斜直腹的造型为商代青铜方鼎所继承.而在与二里头文化同时期的郑州南关外先商文化中,发现有铜方鼎,如南顺城街出土的4号鼎,圆拱形立耳,方腹作斗形,柱足,足饰双线刻划纹(图2一4一2),陈旭师认为这种刻划纹可能源于二里头陶器(陶爵)上的刻划纹,其年代应在南关外期,大约和二里头文化四期相当-,若此,则可补夏代时期铜方鼎之缺至商代早期,青铜方鼎开始出现,且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仅郑州商城就有8件(其中1件属先商文化南关外期),分别出土于张寨南街窖藏坑(2件)5!向阳食品厂铜器窖藏坑(2件)-和南顺城街铜器窖藏坑(4件).,造型基本一样,均为方体斗形柱足式,惟大小有别如南顺城街2号方鼎(图2一4一3),通高为72.5厘米,圆拱形立耳!耳外侧作空槽形,斜平折沿方唇,斗形方腹,腹壁较直,平底,足呈圆柱体,上粗下细,足跟稍加粗装饰上,而张寨南街出土的2号方鼎(图2一4一4),通高87厘米,1号方鼎(图2一4一5),通高100厘米,造型均和NHI上:2基本一样,惟比前者厚重,装饰上也较前者成熟,耳外凹槽饰凸棱三道;腹中部以八组细线兽面纹!两侧及下部以排列规整的乳丁纹为饰;足一般饰细线兽面纹和弦纹总体来看,商代前期的方鼎,器体趋向厚重,制作规整,成为以后方形铜器造型的基础和根源商代后期,在殷墟贵族大墓出土有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牛方鼎!鹿方鼎(图2一4一6)等著名的方鼎,在各地出土了地方特色的方鼎,如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方鼎,(图2一4一9)!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卧虎大方鼎,等这个时期方鼎造型一般为长方槽形,四壁稍有倾斜,立耳外侧没有空槽,四条柱足上下基本等粗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图2一4一8),通耳高133。整个器体比例适当,给人以稳固!庄严!不可动摇和浑朴厚重的感觉,它的外观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鼎的至贵至尊的观念器身满饰兽面纹!夔龙纹,鼎耳饰双虎噬人,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和/狞厉0美另外,新出现了一种扁足方鼎,四足多作夔形扁长足,应是对圆形扁足鼎的借鉴,为新创造型鼎足的高低依据腹部的形态而设计,如长方槽形腹多细长高柱足,使其造型活泼轻巧!挺拔俊秀而又不失庄重,但足过长也会使器物比例失调,如大保方鼎柱足就很长,设计者考虑到不够美观,就在足中部附加轮状装饰,对其过于修长的足起到了一定的调谐作用,具有了观赏性;椭方形腹者,多以矮柱足为之,给人以敦厚朴实之感;另有部分方形腹者,下接四鸟形扁足,是对商代后期鸟兽形扁足方鼎的继承和发展,鸟的造型活泼生动,为这类庄重的礼器平添了几分生趣(图2一4一n,);此外,在山东济阳还出土了一种卷鼻象足方鼎2,四足做成四个象鼻的造型(图2一4一12),可谓匠心独运西周中期还出现了带盖的方鼎,如陕西扶风庄白出土的戒方鼎,(图2一4一13)装饰方面,有简有繁最简者素面,有的仅于口沿下饰一周龙纹!或回首夔龙纹等带状纹饰繁者满身饰纹,且纹样丰富!技法多变,主要纹样有乳丁纹!云雷纹!龙纹!兽面纹(浮雕兽头)!夔纹!鸟纹!涡纹!扉棱形装饰等95Ab 型:足特矮,略成锥形,腹壁直或略垂。见于丹阳司徒砖瓦厂,年代上限当在西周中期到春秋前期(图二五,10)。B 型:附耳折沿。见于丹阳司徒砖瓦厂,深腹袋出十分明显,三足较矮,有的略垂锥形,上腹部有两周凸弦纹,有的在弦纹之间还有小乳丁(图二五,11)。这种袋腹特甚、三足矮小的特征不见于中原地区。C 型:子母口有盖。发现 2 件,丹徒北山顶:5 为鼓腹子母口盖鼎,圜底,三蹄足,其形制为中原流行的样式,但腹部和盖、附耳等处都饰有 S 形纹,为地方型纹饰。春秋晚期(图二五,12)。罗定南门垌 M1:1,其形制与中原同时期器无异,但腹和盖部的菱形云纹带不见于中原,而与六合程桥 M2 所出的 I 式鼎相类。战国早期(图二五,13)。(2)罐鼎:发现 2 件,均为宽折沿鼓腹罐形鼎。望城高砂脊 AM1:7 地方特点非常突出,其宽折沿的特点与本地的陶鼎一致,腹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简化蝉纹,足根部饰一张口兽首,略呈蹄足。西周前期(图二五,14)。屯溪 M3:11折沿稍窄,素面,足较细高。西周中期(图二五,15)。(3)长方形鼎:3 件立耳,溧水乌山 M2 出土 1 件,其腹部饰两周云纹带,两端为雷纹,四角有突出的扉棱,足部也突出有扉棱(图二五,16),这种以云雷纹作主纹者常见于本地,而极少见于中原。年代当不超过西周中期。屯溪 M3:9四柱足很矮,腹部四角的扉棱与中原常见的 F 形扉棱明显不同,腹部饰凤鸟纹,但在两凤鸟之间还加饰有两小蟠龙纹。年代为西周中期(图二五,17)。繁昌汤家山F1 蹄足明显,腹部在两凸线纹之间饰乳丁纹,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附耳的 1 件,见于屯溪 M3:5,与中原附耳长方形鼎不同的是该鼎敞口、腹壁斜直,蹄足矮小,体形轻薄。西周中期(图二五,18)。2、铜簋: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 1 件,直口狭唇,深腹较直,矮圈足。兽首双半环耳,下有长方形珥,腹部主体纹饰为变形兽面纹,而口沿下和圈足上的交连纹为本地的典型纹饰。西周后期(图二五,19)。丹徒大港烟墩山 M1 出土 1 件,附耳簋,侈口,高圈足,呈盂形,器身为西周前期形制,但腹部和圈足所饰的交连纹为本地盛行的土著纹饰。年代为西周(图二五,20)。3、铜尊:数量较多,可分为折肩尊、鼓腹尊、垂腹尊、折腹尊四型。A 型:折肩尊:目前发现 2 件,望城高砂脊 AM1:7 素面,圈足弧曲外撇,底部略成小矮阶,西周前期(图二五,21)。屯溪 M2:86 圈足下矮阶明显,腹部饰土著的交连纹、锯齿纹和大字形动物纹,西周后期(图二五,22)。B 型:鼓腹尊:腹部鼓起较明显,但明显小于三段式尊。丹徒大港母子墩和仪征破山口铜尊形制一致,敞口,颈部较直,圈足下有矮阶,为西周前期形制,但鼓腹中部有一周交连纹,为土著因素。年代为西周(图二五,23)。黄岩小人尖采9 器身形制与前面两件一致,但腹部饰变形兽面纹。西周中期(图二五,24)。溧阳夏桥粮库出土 2 件,喇叭形口,鼓腹以上部位明显外敞,鼓腹上下侧各有两道凸弦纹,其上饰两对称的乳丁,圈足也为喇叭形,无阶(图二五,25)。这类形制不见于中原,为仿铸时变化较大的器物。C 型:垂腹尊:丹阳司徒砖瓦厂出土的 1 件凤鸟纹尊,体形宽矮,圈足较矮,94与中原地区的垂腹尊有较大差别。腹部主纹为西周中期的大凤鸟纹,但在两凤鸟之间饰有 1 小龟,上缘一周 S 形纹带,凤鸟的头、冠、爪等部位都有所变形,颈部的小立鸟尾尖分叉,这些都不见于中原地区。该尊年代当为西周后期(图二五,26)。在衡山霞流(图二五,27)和恭城秧家(图二二,1)各出土 1 件蛇纹垂腹尊,其器身形制与中原地区西周中期同类器一致,但腹部饰蟠蛇、蛙、蜥蜴等动物纹、鸠杖形纹、雷纹、锯齿纹、连珠纹和不规则几何形纹等纹饰,在恭城秧家出土 1 件菱纹尊,腹部饰大斜方格呈菱形几何纹、三角形纹,颈部饰交连纹,另有连珠纹、锯齿纹等。这些铜尊器身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等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年代均为春秋后期(图二五,28)。D 型:折腹尊:仅在丹阳司徒砖瓦厂发现 1 件,器体宽扁,腹饰交连纹。年代或能晚到春秋前期(图二五,29)。4、铜卣:根据其腹部形制可分为 2 型。A 型:鼓腹卣。屯溪 M1 出土 2 件,器身形制相同,与中原西周前期鼓腹卣一致,但提梁两端兽首突出较长,M1:94 全身饰交连纹(图二六,1),M1:93腹部以顾首凤鸟纹作主纹,凤鸟之间有个大字形动物纹,颈部饰夔纹,其间有一兽首,中间以雷纹为底纹,以圈点纹作界格,盖缘和圈足也各饰一周夔纹(图二六,2)。这两件卣的年代为西周。高淳漆桥出土 1 件,器身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形制,索形提梁,但两侧有扉棱,腹部满饰细鳞纹(图二六,3),年代上限当为西周早期。B 型:垂腹卣。据腹部形制可分为 2 亚型。Ba 型:腹部略斜直,器身较高。高淳漆桥土墩墓出土 1 件,盖已失,器身较瘦长,口缘较高,腹部中间饰大字形纹,两侧各饰一鸟纹,其下横布四枚乳丁纹,其余部位皆饰卷云纹。年代为西周(图二六,4)。在湘潭荆州乡金棋村和岳阳筻口凤形咀山各出土 1 件动物纹卣,器形较宽,盖顶较平,方形捉手,折沿明显起棱。卣盖和腹部饰蛇、蜥蜴、蛙、龟、鹿、蟹、鹤、水鸟等动物纹,凤形嘴山卣腹部还有人物图像,多以云雷纹作地纹。年代均为春秋后期(图二六,5)。Bb 型:腹部明显弧凹,器身扁矮。这类铜卣器身变化不大,均为中原西周中期特征。溧水乌山 M2 和丹徒大港母子墩各出土 1 件,器身形制和纹饰都相同,提梁两端兽耳也紧贴器身,只是前者已失盖。二者口沿下皆在弦纹间饰圈点纹和圆点纹带,圈足上与腹部纹饰同或饰交连纹。母子墩墓卣盖面隆起较高,正顶端有一立鸟,提梁也饰圈点纹。这两件铜卣的年代当在西周后期(图二六,6)。武鸣马头元龙坡 M147:1 器身形制与前二者相近,只是为索状提梁,杯形盖钮。其盖顶和口沿下均饰变形夔纹,颈部中间有个兽首。该卣的年代约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图二六,7)。衡阳赤石 M315:3 卣腹更加袋出,盖面较平,上有四条扉棱,将盖面分为四等分,正中有 1 长方形小捉手,提梁两端兽首伸出较长。纹饰风格与上述金棋村卣相近。春秋后期(图二二,2)。5、铜盉:屯溪 M3:6 盉腹身近鬲形,盖上一龙形钮,流微弯曲,龙形鋬下有小钩珥,盖饰所谓的云气纹,肩饰夔纹,西周中期(图二六,8)。信宜光头岭铜盉也为鬲形,盖顶一上身抬起的龙形钮,曲体龙形流,鋬呈突出的块状,饰有鸟纹,器身除三足外都布满浅浮雕式的纹饰。盖饰龙纹,颈部为夔纹,腹饰兽面纹,其盖上上身抬起的龙钮及龙身上的盾形纹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图二六,9)。该盉年代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仪征破山口出土的铜盉则器身作圜底垂腹罐形,器体宽胖较矮,短流微曲,兽首形半环鋬,三柱足较矮,盖顶立一山字形钮,盖面是饰凤鸟纹,口沿下一周心形重环纹(图二六,10),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6、铜罍:恭城秧家出土的 1 件铜罍形制比较特异,具有中原和楚两地文化因素,该器颈部较长而直,肩部二立兽作耳为中原文化因素,盖与器口叠合,也不同于楚缶盖沿罩住器口的形制,而罍盖上为圆捉手,周围四环钮,饰蟠虺纹、三角纹、上腹部饰细密蟠虺纹、缀 4 个凸圆饼形饰为与楚缶相似,而下腹部以交连纹连接圆圈纹的特点则与本地铜鉴纹饰相近。其年代为春秋晚期(图二六,11)。7、铜瓿:仅在丹阳司徒砖瓦厂发现 1 件,鼓腹,肩上有一对小环耳,口很小,矮圈足,形态上较之中原铜瓿已经大不一样,与当地的鼓腹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年代为西周到春秋前期(图二六,12)。8、铜盘:均为圈足盘,据盘身形制可分为 3 型。A 型:无耳盘。见于温岭县琛山乡楼旗村,盘身为仿西周前期作风,宽折沿,斜腹,圈足下有阶,腹部和圈足饰以夔龙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的纹饰六组,其间以扉棱作界格,该器最具特色的是在盘内饰一上身抬起的蟠龙,龙身粗壮,有角有耳,与烟墩山 M1 铜盉盖上的龙钮相似,当为西周后期(图二六,13)。B 型:附耳盘。其中仪征破山口和繁昌汤家山 F10 鱼龙纹盘、丹徒大港烟墩山 M1 大盘、和武鸣马头元龙坡 M33:3 器形相近,均为浅盘形,附耳高出盘口,圈足较高,下有矮阶。其中,破山口的鱼龙纹盘双耳稍高于盘口,外腹壁和圈足上饰夔龙纹,但其角特别扁平,龙尾和角之间饰逗号形纹,特点非常鲜明,盘内底龙身两侧饰盾形纹,龙身与龙首之间饰逗号形纹,都是本地的特点(图二六,14)。该盘年代为西周后期。繁昌汤家山 F10 外腹壁和圈足饰夔龙纹,口沿上饰盾形纹,内腹壁饰鱼纹,以雷纹为地,连珠纹作界格,盘底的龙纹变形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速公路广告施工合同(3篇)
- 事业单位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审计与监督合同
- 2025国企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金融科技公司股东间风险控制借款协议
- 存单质押担保贷款合同范本-@-1
- 注册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并实现协议转让的深度合作协议-@-1
- 双方子女抚养及教育经费分配补充协议书
- 2025公务员面试题制作方案及答案
- 园林专业自考试题及答案
- 环杓关节脱位术后护理
- 激光SLAM中的动态物体剔除算法研究及其性能评估
- 膝关节鹅足炎诊断
- 超声在肾结石中的诊断
- 基层应急管理培训课件
- 2024年司法协理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61-T 5061-2023 民用建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 质量保障方案文案(3篇)
- 产科分娩风险管理制度
- DB61T-建设项目使用草地现状调查技术规范
- 安徽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应用BIM技术招标投标评标办法实施导则(2025版)
- 急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