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1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2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3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4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武安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09文管 高飞,武安市简介,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新兴城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西汉初(公元前202年至195年)开始置县。境内磁山文化遗址距今7000余年。武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晋、冀、鲁、豫中央局曾设在冶陶镇,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武安是千年古县、文化重镇,诞生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磁山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傩文化、冶炼文化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磁山文化遗址、冶陶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旧址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享誉全国,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傩戏、武安赛戏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弥足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武安傩戏】 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傩面的古朴浑厚,夸张奇异, 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武安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存,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是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2006年5月20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2)-武安赛戏,武安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东通乐村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年景丰收等。,赛戏属傩文化范畴,其服装、道具、表演、音乐等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赛戏剧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赛戏配乐主要用大鼓和铜器大钹。鼓点、钹点也极其简单,文场乐器一般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2)-武安赛戏,非物质文化遗产(3)-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这两个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武安平调发展到浙江宁海,形成“宁海平调”。武安落子流传到东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传到山西,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形成“内黄落子”。 乐器伴奏中,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对于研究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3)-武安平调落子,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简介 伯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南文章、南北安庄等村落。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四合院式的群体套院建筑,晚清风格,在民国年间属上等水平。 比较有名的是徐宅,平面呈长方形,座北向南,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厢房建筑对称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顺序排列,采取门户贯通,形成九门相照格局。据说这种格局是依照故宫进行设计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徐宅有房99间半,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但其格局基本相似。,伯延民居有以下建筑特点: 1、布局: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四合院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建筑物相互对称,布局结构紧凑,封闭性强,以平房为主,有的也有地下室、楼房。院落有独院式、双联式、串联式、并列式。 2、结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高大敞亮。屋顶为平房顶(晒物),梁、檩、椽上铺方砖,上大泥。 3、建筑造型:沿街门楼、陪房门楼、窗框上、照壁上方皆有飞檐盖瓦,瓦上压脊,两端出兽;。 4、建筑装饰:以雕刻、采绘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历史价值 伯延建筑是冀南大地保持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反映地方建筑特色,建造工艺独特,细部装饰精美,古镇保持着上百年来一贯的幽静、恬淡的生活风格,是历史的见证。它汇集了建筑学、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艺术特点,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观赏价值。,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于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开始发掘,至今挖掘出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发现有房 基、粮窖400多个,出土各种文物、遗物5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