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 通过春节风俗的调查研究,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民间传统的生活习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的沉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年俗年韵年文化社会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扬尘早,春来早。福星多,灾星少。”这是流行在武汉当地的一句顺口溜。腊月二十四清晨起来,家家户户便要“打扬尘”,将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迎接新年。而且“打扬尘”越早越好,说是这样春就来得早,可以避免灾星。 但是,因为武汉人的生活压力很大,工作繁重,大部分人 都是在大年三十才放年假。不少年轻人并不认为打扬尘很重要,很多老年人自己也没有能力去打扬尘,而这个时间段也很难请到钟点工来帮忙打扬尘,所以,我调查了 20 家,只有 13 家打了扬尘,占 65%。我们家打了扬尘,但是是在年后才有时间做的,年前没有做。 放鞭炮的时间: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初始主要是为了驱除疠疫,也就是驱逐瘟神疫鬼。到了宋代才有今天的除旧之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人王安石2 / 9 的这首元日诗,便是对此真实的 写照。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拉开帷幕的,节日燃放烟花爆竹也由此开始。但是,因为武汉的禁鞭令,在城区,我们只能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放鞭。所以,武汉人几乎都集中在大年三十晚上放鞭。 汉人过年放鞭炮从三十吃年饭开始,先放鞭驱邪,鞭炮放完全家坐在桌上吃年饭。 为什么除夕放鞭 ? 的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 )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意思是“月穷岁尽”,即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 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而燃放鞭炮就成为活动的重头戏了。 当子夜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通过我的调查, 20 户人家,只有 1 户没有放鞭,放鞭率高达 95%。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3 / 9 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 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武汉大多数人家也在除夕之前换对联,我调查的 20户人家中,有 18 家换了新的对联,占 90%。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 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祝愿全家有好彩头,家运兴旺,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吃年饭是家庭团聚很重要的活动,我调查的 20 户人家,家家都要吃年饭,占 100%。 据统计,国人春节期间的短信 2016 年达 300 亿条,远远超过 2016 年的 230 亿条,而 2016 年,春节期间的短信不过才 180 亿条。 2016 年除夕当天,湖北省的手机用户共发4 / 9 送了近亿条短信,创历史新高。 “无论我在何处,我与您只有一个荧屏的距离 ;无论我在何时,我都会铭刻您在心里,我在远方祝福您 !” “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生活是情调,自己放作料,收到短信后自己笑一笑。” 在当今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发短信拜年成为国人新的春节习俗。收到朋友的祝福短信、安慰短信,会使人心情舒缓、压力减轻。所以,人们乐此不疲地互发短信表达情感,也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支持。人们需要互动、需要交流,发送短信成为人 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我觉得春节对于我们汉人是很重要的节日,我们也很重视,因为春节不仅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更是家人团聚的代名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少年轻人不愿传承老的习俗,有了新的过节方式 在除夕前夕,我观察到许多家商铺都关门了,人们都急着回乡过年。但是,我们附近的回民餐馆、 11 中附近的藏民地摊都照样营业,这是为什么呢 ? 通过调查,原来,春节只是我们汉族的最重要的节日,少数民族的“春节”和汉族的春节不在一天。 藏族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 统节日,寺僧和俗人一样也欢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不过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些差异。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 1 个月。在藏5 / 9 历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 族 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 - 回族人过春节的意义与汉族不同,只是把其当作一个年终岁尾与亲友团聚庆贺的节日,禁止燃放鞭炮等行为。回族人在中国大地上分布的很广,因为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因而在这个节日上有些地方性的差异。过节的方式与汉族不一样。北方的汉族大 年初一吃饺子。而回民大年初 吃卤面,初二才吃饺子,以示区别。也有些生活在比较偏远地区的回民不过春节。 傣族 - 傣族的新年其实为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 (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 )举行,为期三至四天。在阳历 4 月 13 日至 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 浴佛节 ,阿昌、德昂、布朗、佤等6 / 9 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至今已数百年。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而妇女们则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 完毕,人们就 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这样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文雅的则用树枝湛水泼。 水花放,傣家狂 , 泼湿一身、幸福终身 !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 通过调查我才知道,原来春节主要只是汉族人民过,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一个有多样文化的大家庭,有 着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和文化。 调查目的:春节时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举国人民欢庆。中国有 960 万平方公里, 56 个民族,在欢度春节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风格,为了让人们了解祖国各地春节的民风民俗,让人们从内心热爱春节文化,为我们的伟大祖国而自豪,特做如下报告。 调查时间: 2016 年 2 月 3 日至 2 月 14 日 调查地点:家里及邻居家 调查方法:向长辈询问、在网络上查找、浏览书7 / 9 籍 调查结果: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 (农历 )正月初一为“岁首” (即“年” ),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 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 (阳历 )计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 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8 / 9 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 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 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