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doc_第1页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doc_第2页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doc_第3页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doc_第4页
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慶聲博士撰指導教授:王三慶先生目 錄前言第一章由敘事各閱讀的本體和知識論看紅學研究 第一節導論:強烈的知識論色彩第二節兩種史學方法系譜學和探源式研究學論其與紅樓夢研究之關係第三節系譜、用典、微引與文本關聯性第四節援用系譜的象意義回顧紅學史第五節去中心的閱讀理念第六節由兩性的辯證關係看紅樓夢敘事策略第二章著述觀念和小說作者的功能第一節導論:傳統與現代的著述觀念和著作權第二節有關紅樓夢作者的問題面面觀兼論作者的權能 一、敘事代理、偽裝和他我二、自傳、小說、閱讀的干擾和權威的確立三、石頭、經驗我與認知我藝術與人生的結合四、他我、文本關聯性和諷諭inong五、命令與虛實相生的藝術 第三節存在與敘事藝術的本體關係 一、著述、夢想、理想與存在 二、夢、詩、想像、意象與存在 三、碑誄、死亡、物化傳承楚騷的浪漫風格 四、自為墓誌銘的寓意與傳統第三章時間質素與紅樓夢敘事藝術 第一節導論:小說與時間遊戲 一、時間與做事文體之關係 二、複合時間結構兼論紅學研究者的時間觀點 三、自傳體小說特點 第二節複合時間架構與紅樓夢故事技巧 第三節閱讀、詮釋與再現之敘事藝術 一、瞬間頓悟:死亡與永恆之對比 二、時間質素、荒唐言與敘述藝術 三、意識流、記號和再現藝術 四、時間與空間之對應螺旋圖式兼論寫作、評論與閱讀之關係第四章閱讀行為與閱讀理論面面觀 第一節導論:小說修辭藝術與讀者反應理論 第二節由閱讀行為看作者與讀者之關係 第三節生產性的閱讀行為 一、讀者自我介入與文本結合、闡釋與改寫符號 二、認知、現象與批評兼論遞歸式解讀策略 第四節註、致知格物、玄學與詮釋潛能 一:評論介入註兼論權威倒置 二、詮釋潛能神秘象徵與格物悟道 第五節閱讀寶玉兼論文字中介正負功能 一、自我、相對主體性、言談論述 二文本閱讀、詮釋和語言之關係 三書寫文字之暴力隱喻 四假名、匱缺、療傷 五、作者、書、讀、讀者和評論家有情眾生第五章餘論 第一節趣味性夢境過客和戲劇人生 第二節夢小說與情小說文本內在關聯性前言合謂閱讀倫理?倫理學的範疇,涵蓋人與人的道德義務關係之理念和實踐。更準確地說,倫理學探討合理的、合法的、合乎目的論的道德原理實施方法。 米勒 J. Hillis Miller 在閱讀倫理 The Ethics of Reading 一書指出倫理學和敘事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縱然兩者間未必全然一致或和諧無間註。米勒認為沒有說故事的行為,就沒有倫理的理論,譬如:歷史 history 是合乎某種目的論、道德規範、合理、合法的敘述; 而倫理學也是知識論的一種,要想瞭解倫理或哲學的理念,必須具備詮釋或敘述一些人類已有的故事的能力這也是文學批評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養註。米勒揭舉倫理學的雙重定義準則:一是我必須這必然而無可抗拒的律令規條,這種道德性、義務感的抉擇,令個人採取閱讀行為。一是閱讀必然會介入社會體制或是政治體系的領域,因為閱讀的文本受其產生時代之歷史、政治、經、會因素影響,或者可說這些因素滲透到語言中,因此作品成為反映時代的朗鑑。但是,米勒強調如果我們閱讀時採用這些歷史、政治、社會等因素作為觀點或導向,則是不道德的倒果為因的閱讀方式,被一些既定的意識形態所操縱註。 意識形態與本文的脈絡 Context 之轕,其因果關係誠然夾纏不清,歸根究柢,仍然是修辭學技術的問題。因為,所謂因果、關係等二元理論,總不外乎處理兩者裏外交錯、移置、代換等舉隅法或轉喻等修辭的規則。任何學科的研究,到最後都必須面對這些人類仰賴來傳訊的語言文學中所蘊含的基本修辭問題。由此可知,敘事有其倫理,傳訊有其倫理,語言的規範是人類行為規範的一種基模式,語言的生產者、製造者和使用者人才是空馭閱讀或詮釋行為的主體。但是,閱讀者必須尊重文本的主體,不作曲解,以文本的文字為律法,這就是閱讀倫理。至於閱讀倫的要素 the efhical moment 有四:作者、敘述者、書中人物、讀者包括教師和批評家,他們彼此間有平行和類似的關係註。以此四者為閱讀倫理的主體,即是在肯定人類文化中的人文價值,而閱讀倫理所涉及的是相對主體的問題。文學作品能否創造歷史?如果我們視人為主體,具有與歷史論辯的能力,則作品不再是受制於歷史的產品。否則,以歷史、政治、社會、文化因素為主導,以研究作品,則作品只是歷史的產物,而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淪為一套制度、組織系統、一種意識架構,並非有生命的作品。這本論文嘗試反省與再認識紅樓夢之形構與內容,究竟與人類認知行為、哲學上知識論、歷史詮釋觀點、文學評論有何內在聯繫。完整的認知過程一定包含閱讀、闡釋和評論三要素。寫作心得和進行批評則是最積極的閱讀行為,評論家又僅是一般讀者消費者,更是有生產動力的消費者,能衍承原作者之創造力、能回應原作,更能與原作爭競,藉批評續作含有原作質素的新文本。作者、讀者和評論者具有相同的認知行為,由於作者和評論者都介入閱讀與寫作兩種活動,使他們性質更接近,關係更親密。任何作者提出一種觀點、一套看法時,這些觀點或許與前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模擬效仿,襲古蹈新;或許回應時代現況,給予回響,甚至從事批判。因此,作家幾乎無一不是批評家。有評論和寫作的認知行為才是有經濟效益的閱讀行為。回響是文學研究最常見、也最重要的現念註。回響的第一概念是呼應,原音迴盪於山谷間,形成餘音嫋嫋,不絕於耳。回響的第一概念嬗變,是山谷震盪原音之質素,無中生有,衍續遞變,形成含有原音、卻又走調之音色。當我們借用這兩項原則來研究文學作品時,呼應概念有助於我們尋求文際關係之異同跡象,找出文本內容脈絡,或文本與文本間的聯鎖關係,勾勒出作家與歷史人物、文壇前修先賢,或同儕密友之對談圖式。嬗變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易道原理。在文壇上這是爭競好勝心所促生的現象。由回應而竄改是見賢思齊與自慚形穢等矛盾心理交相作用下自然而然的現象, 也就是在魯姆 (Harold Bloom) 所謂對影響 (influence)感到焦慮的自然反應註。心理學分析父子關係常有爭競敵對傾向,父親通常象徵權威與律法,在兒子成長過程中發生典範作用。然而兒子要成熟並具備作父親的能力,取代父親之地位,也必須尋求權威和律法的含義,甚至重新界定權威和律法的內容,樹立新權威和新律法,如此,兒子乃確實具有父親的身份註。布魯姆備用這種概念分析詩人徘徊在承襲和創新間的焦慮意識,顯示文學現象遞嬗盛衰,代有英才欲製新聲,蓋與此種爭強好勝的潛在心理因素有關註。探討呼應、回響和變遷其實即是考慮作品之時間意義,為作家和作品在文學史上定位,闡釋文史互證後的因果關係。一方面決定作品的政治、社會、道德功能。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出作家模倣某位古代詩人,或微引故實,或因襲某一文類的獨特形構寓意,或奪胎換骨某些詩學意象,都是就歷史淵源說明作品的成層結構。稽考紅樓夢文字的表層形構,足以令人瞭解作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引經據典行為,反映出作家對某些故實具有過於常人的靈敏反應,而且證明這些典故在作者創作過程中如符咒般令作者著那中魔,不僅轄制作者,成為作品的一部份。由這角度看來,學者編紅樓夢辭典和校注這本小說,固然是便利讀者閱讀理解文本,純粹為了經濟效益著想,卻也產生副效用搭建滿載典故作為道具的舞台背景,讓我們看清歷史因素、傳統文學資產如何主宰作者與作品。這不僅反映作家史觀史識,也有利我們了解文史互證的傳統紅學研究方法,尋求文本內和文本外聯鎖關係,正可以證明時間是文本的主要質素。作者自身閱讀經驗、習慣和闡釋見解在或隱或顯蘊含在文本中。由作者用典又改易修飾典故,可推知作者認可歷史權威性,卻又給予自身更高權威去消遣歷史,甚至杜撰歪曲方式,間接迂迴批評歷史,抵消抑制歷史的宰制力量。在回響這前提假設下,我們若能認知本音和回聲間的關係,即可守常知變,一以貫之,明白正本和副本的相對主體性。紅樓夢原是小說家構思時的思維活動,生成意象理念,再由作者鋪敘為文字,文字作品再現作者心思意象,僅是副本而非原作。其次,紅樓夢敘事文字組織、情節發展、寓意哲理都環環相扣、因緣生法、繞動不已,猶如空谷回音,自清晰逐漸模糊,由大轉小,造成讀者閱讀和詮釋無奈困境。讀者面對這種無可奈何的困境亦即現實人生常有情境。因此,本論文第二前提假設為敘事體之本質和形構一如人生之本質和形構,不外乎虛實相因相生、顯隱交融。讀者認知文本,應由表層文字和深層意蘊雙管齊下,正如同理解現象世界必須攝握形而上的天道論。換句話說,要讀通紅樓夢不能不明白主宰作者思考方式的陰陽互為根本、順逆消長,一本萬殊的基本邏輯。這種推理方式也構成作者敘事布局的間架。在二元呼應和陰陽交感的原則下,我們進一步提出第三項假設,顯者為文本,隱者為本體,文本為燭本體幽微之朗鑑,認知本體真相必須憑藉有形文本折射無形之本體。文本僅具備折射功能,蓋因文字本身亦有直義和隱義,文本的正照朗鑑功能遂有局限。據此我們可以剖析紅樓夢敘事文本之成層架構與表裡質素如次:小說敘事體虛實互見文本文字意象思維作者審美藝術真理哲理心體性體道體作者石頭寶玉情僧右列譜表,從橫向關係而言,小說文本即是作者知見投射於文字的成品,文本石頭記刻於頑石上,是石頭心識成長歷程,文本亦禾映寶玉藝術家的情性品味,文本檃括作者識幻悟空的宗教心靈、宗教感情和宗教智慧。從縱向關係來看,文本的敘事藝術即是史學撰述和虛構杜撰協調折衝關係。文本探討言、意、象的辦證關係,作者的藝術審美情操與理性認知兩者互動關係孰為宰制者孰為隸屬受制者也是作者認知心理、感情和真理之見證。文本呈現個體生命內多元自我。石頭記一書作者石頭本源不明,既象徵人心身構造複親,也暗喻明心見性透悟理體道體之不易。石頭、寶玉、情僧、作者可以實有其人,也可以本無其人,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不是任何人。鑑別這一切,全在乎讀者之知見觀點和論釋法則。撮要而言,第一章介紹兩種史觀,系譜為亞里斯多德推崇為科學的思考認知方法,建構有本末始終有系統的一元體制。在系譜理念下,窮本究源有必要,也可辦得到。但是,福寇 (Michel Fou-cault) 提倡探源式研究法,言明本源終極常不明確,無非出於人之假想設定。系譜研究法,在我們研究紅樓夢涉及的家庭倫理道德和兩性角色命運問題上頗有助益,因為系譜原本就是由家族模式親屬關係歸納化約的認知原理。不過,封閉的系譜模式用來研究紅樓夢仍有局限,因為紅樓夢受道學家、佛教、禪理的影,呈現出斥棄物質世界為人立足根本,嚮往形向上精神昇華的永恆境界,形器之用,無非明心見道。如欲攝握這種開放的心靈智慧,不免要說理傳教,談到太極、太虛、無極這些抽象概念、抽象名詞,這些無可描述究竟的終極本源。所以,紅樓夢作者必須迎合世俗:說轉變、講萬言,來闡釋現實之知猶未究明的一切知識及真知常在人之知覺識見之外。宇宙本體和個人生命本體成非人力可窮究竟明其消長變化,同樣文本之主體作者亦非閱讀者可一目了然。尤其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扮演詮釋者,決定文本意義,可以褫奪作者神聖權柄。因此,作者權柄和功能性的作者包括文本、原作者、閱讀者和評論家成為第二章探討重點。透過作者與石頭之關係,說明作家藉命名藝術成為品制萬變之宗主,寄情志於形器稱謂文字。第三章研討作者如何以時間彌綸萬變,如何扭轉時間,使古今冥合,用複合雙重時間架構,使小說世界藝術化、戲劇化。由這一章最後一節證明寫作是玩時間遊戲的唯一途徑,在文字中人們可以消遺認知人生有限之無奈感。第四章透過書中人物閱讀、闡釋、寫作、評論行為,我們可以知道消道長之讀者、文本和作者關係,意義詮釋永遠是兩極間的互動關係,如果有一端隱晦幽闇,則意義終難確定,作者有特權可藉神明、夢幻讚說法相,讀者認知能力便受到重要考驗。然而,小說敘事本質猶如書中所言太虛幻境牌坊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那麼辨識實相與幻相之真實性即是閱讀文本和人生的般若智慧。第五章餘論,由文哲三方面綜合探討紅樓夢和說夢言情小說有何關係,紅樓夢的敘事藝術有那些比喻、推理邏輯與佛理可一以貫通者。閱讀紅樓夢不僅要用眼觀看,便要用耳傾聽,鑑別這本小說與那些傳統建構原音和回響的應和關係。這部作品也像凹晶錧畔湘雲拾起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在文學史上製造不斷回響。紅樓夢藉地陷凹晶等空間比喻、凹陷意象,凸顯世途坎坷,人間不平之鳴,在凹窪幽黯谷地,為四周群山壁隔阻絕,回聲愈趨宏亮。註:J. Hillis Miller, The Ethics of Reading: Kant, de Man, Eliot, Trollope, James, and Benjami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1-3.註:同上,頁二三。註:同上,頁四。註:同上,頁八九。註:John Hollander, The Fiqure of Echo; A Mode of Allsuion in Milton and After(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註:Harold Bloom,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註:Robert Con Davis, The Discourse of the Father, in The Fictional Father: Lacanian Readings of the Text, ed. Robert Con Davis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1), 1-26.註:Jonathan Culler, Structuralist Poetics: Structuralism,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5), 113-130.第一章由敘事各閱讀的本體和知識論看紅學研究 第一節導論:強烈的知識論色彩紅樓夢是一本文史哲融合一體,富有濃厚知識論色彩的書。有關知識論的定義,依據唐君毅在哲學概論所分析,狹義的知識論,專指吾人關於事理名物之分辦之知, 乃吾人今所謂知識論相當於西方所謂Epistemology 所討論之知識,是一種純理智的認知活動。 唐先生指出,廣義的知識論,是包括中國古人所謂志識、識度、識量而言,涉及人類的情感行為註。在紅樓夢裡,對知識與求學行為有特殊描寫筆法。譬如黛玉初進榮國府,作者藉王熙鳳之口問她可曾上學,藉賈母一問而知黛玉讀過四書,寶玉來時又問她可曾讀書註。又如寶玉會見秦鐘時,二人所商量者亦讀書入塾之事,更引出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頑童鬧學堂一場鬧劇,然而這絕不是滑稽戲謔之作,作者藉家學內同性戀的行為滋生事端,來寫兩性之外的另一型人物,其中別有寓意,後文將再深入討論,很顯然寶玉有以是否讀書和讀什麼書來以文會友並衡量他人才情識量之傾向,而作者也有意藉學問一事來特殊化寶黛二人之形象。譬如寶玉初會黛玉,即虛擬顰顰一字贈予黛玉,回應敘述者描述黛玉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之句子,為彼作注腳。曹雪芹用的是史記殷本絕和莊子天運的典故,顯示敘述者自有學問。然而,寶玉卻在無典之外,杜撰古今人物通考一書作為典故出處,凸顯寶玉擅長虛構的本色,具備小說家說故事的氣質。這些都啟示讀者紅樓夢其來有自,而書中男女主的特殊資質,對學問有特殊癖好,是小說來源的重大根由。我們特別拈出讀書和學問一事來探討紅樓夢的旨趣,讀者或許不以為然,且會舉種種例子來反駁這假設。例如第二回敘述者引用後人按即內設讀者所作西江月二詞,評論寶玉為: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頁五二。以及藉興兒先告訴尤二姐和尤三姐的話,從另一角評論寶玉在賈府子孫中唯一沒有上過正經學堂頁一三五。興兒且謂我們家從祖宗直到二爺,誰不是寒窗十載,偏他不喜讀書。老太太的寶貝,老爺先還管,如今也不敢管了。成天在家瘋瘋癲癲的,說的話人也不懂,幹的事人也不知頁一三五。又寶玉常批評以讀書應舉為務者,乃沽名釣譽的祿鬼祿蠢頁五四五、頁三六等證據,來駁斥筆者之臆論。但是,我們知道寶玉所愛好的是仕途經濟學問之外的另一種學問,是他私下獨自展讀的會真記,是他出口即可諷誦的西廂記等雜書第二十三回、四十五回。這也是他與黛玉真正可以傳無礙,引為知己的一種特殊語言情語。是故,唯有尤三姐以冷眼旁觀者,方能一語中的指出寶玉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們不知道,世人多不能理解這種不落俗套的人頁一三六。王師三慶於試論紅樓夢萬象中的一片痴情世界一文,即說明寶玉代表一種率性而為,不喜務正情根情種型的人物,唯有生來亦為情痴,如尤三姐之流方能體會註。王師與吳曉南等皆闡釋此一痴情與李贄赤子之心天真無邪,皆說明紅樓夢在人物塑造與人性刻劃上,有深刻的哲理基礎註。小說的人物角色究竟也只是發揮喻依的功能,喻指成在道情以開悟有情眾生,故王府本二十二回回末總評,批語曰: 作者倍具菩提心,提筆現身說法,每於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讀 者但以小說古鼓詞目之,則大罪過。其先以莊子為引,已曲句 作醒悟之語,以警覺世人猶恐不入,再以燈謎試伸致意,自解自嘆, 以不成寐為言。其用心之切之誠,讀者忽不留心而慢忽之耶?註這位批書者提醒讀者莫輕慢小說之文字顯隱交融,作者的曲筆中,迂迴作自我解讀的實驗,苦口婆心,殷殷致意者,乃與佛家菩提心智慧心無二致。這令我們想起米勒 J.Hillis Miller 在分析伊里亞特 George Eliot 的小說 Adam Bede 時,曾提出一些精采的論點:寫實小說,除了使用直筆顯義literal language,也必須用曲筆隱喻figurative language註。米勒認為曲筆隱喻是用比喻figure來再命名某些人物,改變他們的真實性格或特質。這是近乎字語的誤用或譬喻的亂用catachresis,真正發揮表演功能perfor- mative註。因此,當伊里亞特命名上帝時,讀者皆知他所指的是人類的情感註。換言之,宗教經驗是人的情感的投射,一種虛構註。最後,米勒指出語言本身的轉換transposition 作用,使得作者得變成敘述者,進一步塑造一大群書中角色,或製造一些比喻象徵,架構一個真實的世界,然而換成真實人生,卻無從發生這些事註。由此可見,小說的主題和人物研究,與文字修辭功能,及全書形上學和本體論在基礎上有平行和錯綜的關係。當我們研究一本小說時,不得拾置任何一者不顧。所以, 德萊登 Edgar Dryden 修正布斯 Wayne Booth 在小說的修辭學 The Rhetoric if Fiction 一書對觀點 point of view 所作的詮釋德萊登認為觀點不可能如布斯所言必須力求客觀,觀點是統馭虛構的小說世界的文學技術和形上學原則 metaphysical principle ,辨識小說的觀點,可暴露小說內含的動機,因果和理想 cause 註。 德萊登指出小說家只有構造一個杜撰的世界, 才能探索現實的軸心axis of reality ,而不會瀕於瘋狂,並招致毀滅。小說的弔詭,即在令人觸及真理 Truth 而又能免於現實的毀傷力註。紅樓夢開宗明義即告訴讀者,書中所說的是一本書石頭及其遊記的故事。這也顯示讀者讀這本書或聽這故事都是為了瞭解此書的起源、結構、推度、理想、價值、以及如何成就知識、表達知識、顯出知識之價值等,一切與知識論有關聯的問題註。讀者皆知這本小說首五回乃總領全書的綱目,首回令讀者認知石頭和書的根源,以及穿針引線之人物甄士隱和賈兩村的來歷。更重要的是,首回設立全書的本體架構,包括與茫茫遠古銜接的時間體係神話遂被納入敘述體式,仙境與人世對立的空間設計,然而藉夢將兩者銜接,凸顯夢的隱喻和轉喻功能。石頭的完成遊歷賦予首回和全書緣訂三生的意義,使時空交織的意義深化為知識論存在論及人生哲學之交界之問題註。第二回中,賈兩村和冷子興的對談,呈現人問世知識起源論之基型陰陽二儀兩氣互動,運生正、邪兩型人物,有大仁者為政治或學術領袖,有大惡者或為亂臣賊子、或為亡國喪身者。然而秀氣和邪氣會合亦可生出特立獨行之人物,其聰明靈秀和愁謬行為非人情可推度之。而且,作者特地令賈兩村能知這類型人物之異稟入使其為情痴情種,使其為逸士高人,至於藝能不凡遂得為奇優名娼。賈兩村列舉了隱逸詩人陶潛、院籍等,藝術家皇帝唐明皇、宋徽宗等,他如書法家、畫家、及一些名娼和傳奇人物,堪稱古今人物表。冷子興並不能理解最後這型人物的特質,賈兩村顯現了能知和所知,傳示某些真理:善惡兩分之人物論未盡準確,世間猶有不合常道人情之異士。政權、治術和學問知識似乎是造就聖哲賢人之基本要素,成為人們已知已定之價值與理想。另有一種人們未知也未能理解的有特殊才情性向之人物,他們是斷不能為走卒健僕者,亦不甘遭庸人驅制駕馭者頁三一。換言之,這些人終身與世間既定且為多數人認同的價值準則,統馭的政治或學術勢力抗爭。而這些人的智慧、德性、知識、語言和行為都並不比聖哲偉人略差,只是地位有別罷了。要之,賈兩村的話,說明社會人群之異質性,故不能以一種定理類型去統攝,在權力的邊際、真理的外沿可能都有另一種靜默的勢力或未鳴之不平之士。這三種不同典型的人物所形成的三角形triangular diagram 是打破三元論的分類法,顯示小說作者能審識 一般倫類理分間的縫隙,而自行架構此一三向發展的圖式,這是此書結構的基本造型。第三回和第四回展示變易之理,藉一些人物的聚散離合、生離死別來作為全書之冒頭。其中糾纏人物的命運與家族的勢力、官吏的假公濟私等世間百態之微型縮影。第五回的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不僅反照首回的本體架構,更有人生如夢之寓意,因為它如啟示錄般預言賈府之沒落和書中眾女兒命運的結局。這一章在知識論上的意義,是呈現人之能知和所知的有限,有些知識更在邏輯分析之外。由於作者安排寶玉在童年得此夢遊經驗,似有將其寫為先驗知識之意圖,待寶玉日後逐次回味思索,悟其要旨隱義。作者以夢的形式,來成就知識,來表達知識,更藉此說明人生假相與情幻色空之真締,以凸顯超越世俗羈絆的宗教精神和哲學智慧。是故米樂山 Lucien Miller 曾以約伯記來說明紅樓夢的啟示錄性質,在於為無常所困與替不可名狀之物命名的慾望。小說內的辯證邏輯化對立為統一泯滅差別相的例證比比皆是。譬如石頭與寶玉的本體差異導引出沉淪的主題,寶玉的成長悟道出家,及超越的行動走向緘默和澄明的源頭易言之,寶玉認同非人客體石頭,便憬悟自身的遮蔽,實現透明性註。小說家運用語言,使不可能者變成可能,使藝術品成為映照人生的鏡面,使讀者走出現實的局限,置身一個開敝的游藝場註。紅樓夢的知識範疇 epistemology 由於其特殊的本體結構,人物跨越不同的時空,而令人反省存在和本體等形上學的命題。由於作者賴語言文字和敘述文體的小說形式來表達知識和成就知識的價值,所以語言學和敘事言談的再現 representation ,顯義與隱義間的差距,敘事體的虛構性等課題,成為我們將探討的重點。我們探索的對象,仍不外乎言、意、象、道,而這其中涉及真理、知識、權力的關聯性,同時,又牽連敘事言談結構中對應的一種語言文字符號和意指之關聯性。為了深入說明紅樓夢作者在處理小說的敘事技巧上有些超越其時代的先見之明和不朽的貢獻,我們特別借用西哲福寇 Michel Foucault 之知識論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探源研究學 genealogy 來同時討論小說的多種特質, 又用傳統的系譜觀念,以瞭解紅學史的脈絡。註唐君毅,哲學概論上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一九六五,再版本,頁二四二四一。註本論文所引紅樓夢,皆以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為底本,今後皆於引文後逕行標明頁數,不另加注解。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一九八四,頁五三。註王師三慶,試論紅樓夢萬象中的一片痴情世界,古典文學第七集中國古典文學第一屆國際會議論文,台灣學生書局,一九八五,頁八七七九一七、八九三。註同上,頁八九六。又詳吳曉南,釵黛合一新論紅樓夢主要人物結構關係研究後記,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一九八五,頁一一四一一九。註陳慶浩,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六,頁四四九。引文於有正本稍有出入,詳陳書。註J. Hillis Miller, The Ethics of Reading: kant, de Man, Eliot, Trollope, James, ane Benjamin, 73-75.註同上,頁七四。註同上,頁七五。註同上。註同上,頁七六。註Edgar A. Dryden, Melvilles Thematics of Form: The Great Art of Telling the Truth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8, 4-7.註同上,頁二六。註參閱唐君毅,哲學推論上,頁二四九。註此係唐君毅語,同上,頁二四九。註Lucien Miller, “Naming the whirlwind: Cao Xueqin and Heidegger, ”Tamkang Revies XII/2 Winter 1981, 143-63. 中文翻譯見段小光、劉東譯,為旋風命名曹雪芹與海德格爾,刊文化中國與世界一北京三聯書店,一九八六,頁一三九一五八,一五六五七。註同上,頁一五四。第二節兩種史學方法系譜學和探源式研究學論其與紅樓夢研究之關係文史互證是紅學研究傳統中學者所恪遵的方法,無論是自傳說或索隱派,皆以探本溯源為目的;版本證也不例外,研究對象由人移轉到物;甚至,從事文學批評者,也必須尋求作者的立意和寫作動機。按作品的本源origin 這一問題牽涉到作者是誰? 創作動機為何?創作過程和作品之流傳衍異等歷史狀況。作者的歷史觀直接影響到他的作品,而我們讀者的歷史意識亦決定我們的研究導向、詮釋方法和分析結果。因此,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先介紹傳統的系譜學 genealogh 和福寇 Michel Forcault 的探源研究學 genealogy , 兩者所反映的史觀和歷史意識究竟有何不同註。傳統的系譜學, 著重重建線性 lineagy 關係,揭示世代相傳的連續性 continuity ,是考古鏡源的論述 discourse 。 依亞里斯多德派學者的看法,系譜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用來展現原理和現象倫類理分的基本法式註。 由此可知,系譜的實用功能。特納 Mark Turner 進一步指出,系譜的用度甚廣,因為它包容了時間上歷時與共時的縱橫雙向關係,也將祖型和裔系統攝於一個體系中,所以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類依據因果律和時間順序所發展出的一套推理思考的模式註。這與傳統史觀所強調的整體性、同質性、 規律性全然一致。 傳統的史學家重視提供歷史事實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 ,所以文化史的研究不免趨向探討個人、家庭和社群之智力和心理狀態 mentality ,系譜因此成為最有力的方法論準則註。福寇的探源研究學,反省傳統史觀重建規律性和予以合理化解說所蘊藏的漏洞。福寇認為統馭西方文明史的組織原則是權力,而非人類的優越心智能力註。 文化探索是以權力工程 technologies of power 為主體註。權力架構的核心問題並非是鬥爭、衝突或扺拒,權力也不盡然屬於知識階層或資產階級或政權主體國家。歐布鸞 patricia OBrien 認為福寇視權力為策略和功能包含戰略技術和布置調遣。在權力網內含有無數微權力 micropowers , 這就形成社會生活的圖式註。奧布彎要讀者注意福寇所謂的權力具備抑制和創生兩種功能,權力可以締造真理和塑成自我的合理形象,史學家負有瞭解權力如何產生製造真理的功能之職責註。福寇並不認為人類具有瞭解自我和瞭解他人的能力註。這與我們前面過的米勒所強調的人文價值以人為本體之論點,儼然形成兩種極端;也與傳統史學家視歷史為人類心智活動之歷程背道而馳,因為福寇視歷史的要素如國家、體制機構、社會、性和靈魂等不穩定的言談論述 discourse , 他所關切的是它們實際產生的功能,而不僅限於它們形成的因素註。由於福寇側重功能的運作關係,不將歷史的肇端定位於某一機構,因此,他的探源研究學便強調溯源式的歷史分析,並非覓求一個明確的開端,一個令人敬畏的祖源或創始者, 一些由後設歷史 metahistory 所賦予的理想化的意義解說與為達成某些目的論 teleologh 產生受到而制約的理論。 真正的探源式研究, 令我們認清歷史本質的分散性 dissipation 和斷續性 dis- continuity 註。福寇強調歷史所蘊涵的衝突性 dissension 探源式研究法令我們瞭解到歷史肇因的瑣碎,宰制的權威以律法來決定職責、義務、和懲罰,甚至促生罪惡感來奴役人的人思想,至於人類的求知本能未必是使我們獲致普遍與永恆的真理的主因註。在宗教儀式報本反始的祭禮上,必須奉獻犧牲,同樣地福寇認為,為了摧破封鎖創造力的真理定則,必須提棄傳統崇尚的忠貞原則 the laws of fidelity ,將知識的主體歷史作為祭祀的犧牲,用批判的眼光來重估歷史,結果可能剷除本源,可能使人不再擁有一個屬於自己假想而又較喜愛的根源,最壞的情況,有可能摧毀那為探求知識與真理而致孜孜矻矻的人註。 福寇歸納出尼采 Fried- rich Nietzsche 這位使用探源研究法的思想家處理史料的一貫手法為蛻變 metamorphosis , 歷史的本源由為人敬重的紀念碑 monument 降為擬諷的對象,歷史的傳承聯貫性被有系統的互解,現代人以自己的一套真理批判歷史的不當,結果又淪為另一批求知者以另一套真理攻訐和顛覆的對象註。福寇對人本主義 humanism 和主觀論 subjectivism 始終存有懷疑不信的態度,所以特別寫作紀律和懲罰一書,運用探源式研究方法,來揭示知識和真理是統馭的政治體制為達到紀律化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的產物,因此真理和權力彼此互為運作乃不可分割之整體。紀律則是補充知識的必要配備。 福寇並不認為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主體 subject 職可造作真理、知識和紀律,他說:我所謂的探源研究學genealogy 是一種歷史的型相form,它能說明知識的構成、言談論述和物體的範疇等等,而不需述及一個主體subject ,不管這個主體在歷史過程中和事件保持超越的關係或具有空洞的一致性註。由於福寇強調真理和知識是一種動態過程中權力具體執行的行為,顯示有效率地實施管理的政治意義遠比實施的意圖、決定和目標更為重要。這種倒果為因的詮釋法,自然可以導引出人淪喪其自主性,成為知識與權力所造成真理之下受其宰制的隸屬物,人本主義的人文學所注的人的主體性於是蕩然無存。但是,因為福寇認為所謂權力的機構或某種體制都是偶然的發生,也使人可以自歷史的因果律和必然性中掙脫出來。福寇一方面指出人的認知能力受制於集體意識形態和不明的認知對象而有其極限,但是另一方面也強調史學家的研究對象應在剖陳集體意識形態的祭壇上所陳列的犧牲。福寇強調,探源並非尋本溯源而已,卻是倒果為因式的,如王德威所言:以現有的生活認知經驗作為追溯既往的基本材料,由是類推,在卷帙浩繁的紀錄中,在口耳相傳的記憶裡抽絲剝繭,重新推敲組織神話意義的來龍去脈註。按王氏此段文字雖旨在闡明福寇等意識形態派神話論者之著重重新組構現時神話意義,以取代往昔容格 C. G. Jung 等高標原型神話以古攝今之力量,兩派學說所用方法導向成順逆對比。王氏的描述具體而微地反映探源式研究法的基本原則在返本復原中觀察隱匿未現或纖細的變異,不重蹈統一性 univocity 權威主義的覆轍,尋求時間發展歷程中 becoming一些不規律、光怪陸離現象的拼湊圖,是一種彰顯史實所含異質性的歷史觀。福寇注意到人類的理性,其實就是與生俱來的詮釋本能,歷史事件的編述和貫穿其間的因果關係, 來自人類的求知意志 the will to truth , 故常賦予事物可理解性 intelligib- ility ,不知不覺地化約很多不同的事物,泯滅其異質性。所謂理性常常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往往有翦除異己之趨向。所以,福寇呼籲我們當審識和而不同的掩飾於面具下的差異數且知覺在歷史線性發展 linear development 假相下的斷續現象和種種?裂、匱缺 absence 。福寇詮釋時間及歷史時, 皆著眼於複現 reocu- rrence ,這是他某年受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影響的跡。 他認為存在 Being 就是不同的重現註。每一個現在,疊合有過去。和未來兩種質素,所以現在是如擲骰子般未知的變數, 機會的整體 the totality ofchance 註。 在不斷變異的時間巨流中,形容現在為有名無實的記號亦不為過,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覓得一個獨立的現在時間單元。所以,格潤利 John D. Grumley 表示福寇對現在的定無異說明任何現代的理論在過去和未來的衝擊下, 難免有不連續性 dis-continuities 、破裂 ruptures 和變化 changes ,形成多元化的狀態,如此統一化又強調連續性的歷史觀便無法提供圓滿的史實註。由以上論述,我們簡略地瞭解福寇探源研究學的梗概,窺知其側重歷史表層所呈現的罅縫網脈,以補足歷史考古論述著重斷言因果關係的單一進步論史觀已經逆轉革新的傳統的史學方法系譜式的史觀註。探源研究學者雖明知歷史深層有隱藏意義,有不可及的真理,有些潛伏的意識質素,卻反對這種只顧深掘,只說終局,只講究內延的研究方法他們更強調一些外延的變動因素,複雜網脈,不以形上學來決定意義的指歸。則意義的變動不居乃是無可避免的註。因此,探源研究學,認為歷史不提供解決之道 solution 或結論 conclusion ,歷史研究只是一種文化實習 cultural practice便於我們了解我們何以會成為目前這種情況註。前文所述兩種史學方法系譜學和探源式研究學,對我們瞭解紅樓夢本身的藝術形構、作者和作品的關係的複雜問題,均有密切關聯。因為紅樓夢的背景是宗法社會,描述一個祖孫數代大家庭興衰的故事,所以系譜學的間架適合用來分析中國舊式家庭內嫡庶關係、親屬認同和宗族的道德律等集體表象和個體差異等各種狀況註。也能凸顯寶玉受寵和賈環嫉妒的角色塑造,與兩者母親王夫人和趙姨娘間妻妾嫡庶問題的連鎖關係。更能彰顯寧國府和榮國府的爭競,賈赦、邢夫人不滿賈母偏愛寶玉和賈政之心理狀態。但是,我們若注意到小說作者命名寧國公為賈演、榮國公為賈源、演源一詞已寄托有演述源流之象徵意義。而且,作者令二公求警幻仙姑於寶玉夢中遊太虛幻境時輾轉告誡寶玉專心致志學業,求取功名,以榮宗耀祖,而其言語聲音卻是未聞,僅由警幻代言,已表明象徵宗法的道德律空洞而未具實質約束力。其次,二公之名不見於賈雨村和冷子興之對話,亦不見於護官符下之註解,直至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前賈蓉自禮部祠祭司領回春祭御賜賞銀的黃布口袋上才書明,更顯明其象徵意義,而與皇恩永錫之印記形成反諷頁八二一。要之,榮寧二府祖廕之作用已式微,亦如除夕宗祠祭祀所懸遺像般虛有其影,故全書所言賈氏衰兆即自此回之後逐一暴露。因此,可見得小說作者有意刻劃祖源之虛無幻相與空洞之現存意義,不再渲染祖源之權威感和尊嚴性。這一點和福寇對祖源的看法頗為相近。其次,當小說作者刻劃賈珍、賈璉等之淫佚行為,於守喪服孝期間,仍?縱情聲色,與尤氏姊妹作樂,亦從旁顯示宗法道德律之有限約束力,說明祖源流傳間有變異轉莠之可能性。寶玉的形貌頗有乃祖之風據張道士言,此乃隔代遺傳複現之現象,但是寶玉的性向不好功名俗學,無異已顛覆祖源傳承之積極意義。尤其,作者令寶玉擁有石頭此一護身符,並預表寶玉日後出家,與石頭歸返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無可覓跡之本源,使小說之敘述者和男主角共享同一神秘源始出身,割裂其與人間世的賈府之血源關係,毀棄與宗族祖源間聯繫關係,此亦近於福寇理論之特徵。至於,石頭的象徵意義和作為內設作者 the implied author 之功能,是權力、知識和意識型態之表徵,也與福寇在何謂作者一文所強調探究作者,並不是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