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旅游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智慧城市旅游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智慧城市旅游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智慧城市旅游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智慧城市旅游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1.方案概述11.1.概述11.2.设计依据21.3.设计原则21.4.方案综述32.高清视频监控系统42.1.监控系统整体架构42.2.监控前端系统62.3.监控传输系统72.4.视频存储系统72.5.网络视频管理系统83.广播系统93.1.广播系统概述93.2.广播系统功能103.3.广播分布区域104.“摆渡车”系统124.1.系统概述124.2.系统功能要求125.停车场管理系统145.1.系统概述145.2.系统组成及实现功能146.景区巡查人员管理系统176.1.系统概述176.2.系统分析176.3.系统组成177.信息化机房197.1.机房概述197.2.机房规划197.2.1.DID大屏幕显示系统197.2.2.网络系统207.2.3.UPS电源227.2.4.防静电地板等228.防雷系统238.1.系统概述238.2.设计依据248.3.系统措施248.4.防雷防护系统278.5.景区防雷系统建设299.传输线路309.1.传输线路概述309.2.信号线传输线路规划309.3.电源传输线路规划319.4.传输线路施工要求3110.施工组织方案3310.1.项目概况3310.2.施工阶段规划3310.3.项目管理目标3310.4.施工组织机构设置3410.5.施工组织机构主要人员岗位责任3410.6.施工流程图3610.7.施工前准备3610.7.1.技术准备3610.7.2.机具准备3710.7.3.材料、设备准备3710.7.4.构(配)件、制品的加工准备3710.8.监控系统线、管、槽施工工艺及安装作业书3810.8.1.金属线槽、桥架的安装3810.8.2.金属线管的敷设3910.8.3.线缆的布放4110.8.4.电缆头的编码和制作4210.9.各子系统主要材料、设备安装作业指导书4210.9.1.技术准备4210.9.2.器材准备4310.9.3.模块箱、控制台(柜、台)安装4310.9.4.综合布线系统安装4410.9.5.监控系统安装4410.9.6.机房设备布置及接地4610.10.工程测试与验收项目4611.培训计划5111.1.技术转移5111.2.现场培训5212.售后服务及应急预案5312.1.售后服务承诺5312.2.售后服务措施5312.3.应急预案53第 IV 页1. 方案概述1.1. 概述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风景区位于山东潍坊市县蒋峪镇,沂蒙山区北部,距离县城约50公里,风景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国家旅游区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风景区内自然景观有玉皇顶、扁崮、花枝台、歪头崮、天池、探海石、巨源涧、百丈崖瀑布等,有的雄伟壮观、秀拔苍穹,有的岩奇崖峻、巨石嶙峋,有的天生丽质、野趣盎然。现已成为集吃住休闲、旅游度假、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景区内有东镇御苑、观云台、避暑山庄、泰东等设施完备的宾馆。东大门设有综合服务区,集停车、购物、售票、检票、乘车、导游服务于一体。风景区目前信息化系统中机房区域,设备陈旧、且原系统的系统配置太低,在浏览现有二十多个图像时仍有时延。风景区目前监控图像通过切换都可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只能看到摄像机较近距离的图像,无法看清摄像机远距离图像。景区内监控点数目少,无法完成对所有重点区域的监控。目前只有东大门服务区、东镇庙等处设置了标清摄像机,玉皇阁、南天门、法云寺、百丈瀑、神龙大峡谷等其他景点未设置监控点。风景区内目前未设置广播系统,总服务室无法播送公共信息到风景区内的各个景点,同时景区内无法让游客在观赏风景的同时听到舒适的背景音乐。作为风景区内的运送游客的重要交通工具-“摆渡车”,目前只是由景区工作人员带游客到各个景点顺序观赏,而游客在车上也只是听导游对景点的描述,没有视觉上的感知,很多游客只是被导游领着走,游客是看也行不看也行。同时车内未设置监控信息,不利于意外事故的查询。目前景区的停车场系统也是由人工管理,收费、停车的效率相对较低,售票系统目前只支持条码票,对团体票的管理不是太方便,且常年游览频率较高的游客未考虑使用IC卡等方式。整个景区的落叶层、可燃植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景区目前暂无对火情的预警、及时提醒,完全靠人工巡查,发现和处理过程都相对比较缓慢。景区工作人员现在主要依靠对讲机进行语音通话,由于受山体阻挡,信号相对较差,无法及时了解工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及现场情况等。在景区内的景点,未设立LED电子公告牌,提示游客在该景点需注意哪些问题,以此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告知。由于风景区未进行全面信息化建设,目前的远距离传输线路也是租用网通的光缆,在线路的使用上受很多限制,也不得不每年支付网通公司一定的费用。1.2. 设计依据l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75-94l 防盗报警控制器材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90l 安全防范工程费用概预算编制办法GA/T70-94l 中国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l 中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J45-90-92l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l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l 信息技术客户通用电缆铺设要求(ISO/IEC11801)l 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视听对象的编码(ISO/IEC14496)l 风景区提供的相关平面图纸及现场勘察1.3. 设计原则该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努力采用己经推向市场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仔细考察新技术的成熟性,新技术的使用环境是否具备,新技术的设备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相关配套设备是否容易采购等一系列问题,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的投资。坚持系统良好的整体性与集成化:系统有高的集成度又有简洁科学的体系结构,减少中间环节。以保证系统能高效运行,又能稳定可靠地工作。确保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系统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硬件、软件环境,具有科学的模块化结构和良好的开放性、可集成性,从而保证系统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可维护性,以获得较长的生命周期。确保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本系统成功的关键所在。本系统的防范等级、风险等级和工程等级均为一级。从系统设计上就应该充分考虑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确保系统24小时稳定地不停机连续运行。1.4. 方案综述系统建成后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1. 监控系统;2. 广播系统;3. “摆渡车”监控、视频讲解及电子导游系统;4. 停车场管理系统;5. 景区巡查人员巡查系统;6. 信息化系统机房;7. 防雷系统;8. 传输线路。2. 高清视频监控系统2.1. 监控系统整体架构 监控系统主要分布在东大门服务区、东镇庙、南门综合检查站、百丈瀑及服务区、法云寺、神龙大峡谷、玉皇顶及服务区、歪头崮及服务区等区域,范围65平方公里左右,区域示意图如下:中心机房设置在东大门服务区内,所有摄像机的视频资料,均以数字信号进入中心机房,再对信号进行分配处理:进入网络硬盘录像机进行存储,存储天数=15天;信号经过解码器、大屏拼接器后在中心机房的DID大屏上,实现清晰的显示。在电脑终端,则通过监控系统的管理系统,不同权限用户登录管理各自区域内的监控图像,也可在中心机房由系统用户对所有图像的进行统一管理。监控系统的组成有监控前端系统、传输系统、存储系统、管理系统等组成。整个系统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如下:景区的监控系统主要分为“出入口监控”及“景点监控”两大类:1. 出入口监控:出入口监控共分为两部分主要目的是监控10-20米距离的游客、各工作人员每天的现场情况,提供录像资料及法律依据,鉴于此,出入口监控实时监控系统对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同时须确保录像的质量(回放)。出入口监控应能实时监视、记录外来人员,工作人员出入情况的全过程,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外来人员,工作人员脸部特征。能够提供事后检索服务和出示相关证据。出入口监控要求实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及录像存储。2. 景点监控:应能够实时对风景区景点内100-200米范围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回放图像应能清晰辨别进出人员的体貌特征。同时,需要进行实时监视、记录,回放图像应能清晰显示整个区域内人员的活动情况。景点监控要求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及存储。能够有效帮助景区各部门掌握景区情况,为指挥中心提供相关视频资料。2.2. 监控前端系统 针对景区的实际环境(如:光线强、逆光、照度低等),所处监控区域的重要性,推荐采用红外摄像机等。方案中我们充分考虑了逆光、照度等现象,根据不同的区域选用了不同型号品牌的摄像机,前端摄像机位置的主要设置原则如下:出入口监控出入口监控我们采用定焦红外一体化数字枪机,实时监控和视频采集,并进行实时拍摄存储。景点监控景点监控是风景区内的各个景点及步行路重要点,经过路线等处的监控,采用红外一体化数字球机,实时监控和视频采集,并进行实时拍摄存储。根据景区监控前端系统摄像机共设计130路,分别分布在东大门服务区、东镇庙、南门检查站、法云寺、玉皇顶五个区域,大门信息中心为总监控中心可查看风景区内任何监控点,东镇庙、南门检查站、法云寺、玉皇顶四处分监控点可查看各自区域内监控点。具体摄像机监控点如下:监控系统序号区域位置数目备注1东大门停车场242牌坊前23前后广场84游客中心45检票处26候车区27城楼48东镇庙候车区19前广场210进出口211古树区212碑廊413东安王殿前214寝殿前215后罩楼216东西跨院817南门检查站检查站418瀑布候车区119停车场220停车场至瀑布间221瀑布底222神龙大峡谷候车区123大峡谷入口124法云寺停车场325小停车场126圣水湖127黑风口128法云寺内1029玉皇顶周围玉皇顶停车场230山庄停车场331服务区132台阶233玉皇阁周围834探海石135歪头崮停车场336碧霞祠137神龙大峡谷至玉皇顶638北门北门3独立,暂不接入网络合计1302.3. 监控传输系统本方案中的摄像机的传输系统主要包括:视频传输和电源传输输送两部分。1. 视频传输视频信号的传输是图象质量的保证,监控系统采用单模光缆作为所有摄像机的视频传输,为达到稳定、高速的传输线路,有些较长距离监控需布放单模光缆。对光电信号进行进行转换的将视频信号、控制信号、音频信号,以数字信号传输回总机房光端机。2. 电源输送前端摄像机工作电源采用DC12V/24V开关电源,由于现场采用就近取电(AC220V)的方式,需经变压器变压后输送给各个摄像机。有些地方没有交流电源需要用电源线布放至最近的电源处取电处。2.4. 视频存储系统 方案中采用嵌入式网络硬盘录像机,将前端的各种视频录像和声音等通过网络直接连接到网络内嵌入式网络硬盘录像机上,通过网络视频管理相关软件,可以不间断的并且实时录制监控图像和相关资料,并可根据需要实时回放任意一路的视频监控图像。依据风景区自身的运作情况,每天实时录像时间24个小时。根据风景区监控视频数据的存储需求(15天),结合我们诸多的实施案例,建议采用高清格式将监控视频数据直接存储于各台嵌入式网络硬盘录像机上,具体存储容量计算如下:高清格式的存储码流为4MBps/s,1路1小时产生的数据容量大约为:4*3600/81.8G,若每天按24小时录像计算,130路摄像机按720P格式进行视频资料存储15天所需的存储空间大约为:44.2*130*15/1024=84.2T。2.5. 网络视频管理系统 方案中所采用相关的网络视频管理软件,此系统采用网络管理方式,建立数据库服务器,设备配置信息写入数据库,客户端通过调取数据库的配置信息来实时访问NVR(网络硬盘录像机)各个视频通道的影像。网络视频管理软件是基于IP网络的以音视频为核心的远程监管综合业务平台,支持多种网络视频监控产品同时接入,集成其他产品,以满足对视频、音频、数据、综合告警等多种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控制、存储、检索、下载、管理等需求;通过办公网络将分散,独立的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跨区域的统一管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各行各业的管理决策者提供全新直观的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3. 广播系统3.1. 广播系统概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为公共广播行业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IP网络数字化广播系统便应运而生。IP网络广播是按照目前最为通用的以太网传输架构的技术标准设计的,只要有网络接口,就可以安装网络广播终端,不需要专门布线,不管是光纤、超五类线、数字微波还是无线网桥,只要网络连通就可以传输网络音频数据包。音频传输距离无限延伸,可运行在跨网关的局域网和Internet网上,支持大范围的应用。风景区内的广播系统主要远距离播放背景音乐、风景区公共信息等。在道路两旁等公共区域配置草坪音箱,按照不同风景区共分12个区,并在重要站点设置分控中心,分控中心除可接收中心机房内传输的音源外还可实现本地连接功能,系统可实现背景音乐定时播放,远程寻呼等功能,通过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出温馨、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在当地的人有个轻松的环境,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区域,实现分区、全区播放背景音乐的功能。 系统采用全数字公共广播,布线简单。系统拓扑图如下:3.2. 广播系统功能广播系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1) 背景音乐功能本系统可以在外接音源和内置音源之间进行选择、切换, 通过适时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出温馨、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在当地的人有个轻松的环境,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区域,实现分区、全区播放背景音乐的功能。2) 业务广播功能实现来人、通知、广播讲话、广播找人,播放音源等功能。可用呼叫站的键盘进行选区,从呼叫站的话筒进行拾音寻呼,也可以播放从本呼叫站输入的一路音源。呼叫站输出有:话筒寻呼和音乐播放两种模式。3) 分区控制功能可通过局域网上的PC机、数字音频控制台,远程独立控制各分区播放任意音源;也可以操作数字音频解码功放/终端,实现控制。4) 定时广播功能本系统通过系统软件实现任意时间点,任意区域和的定时广播,如工厂上下班铃声,作息信息等。5) 监听功能监听功能是指可以在机房中通过配制的音频解码功放终端和监听扬声器,随意选择听取某一区的广播内容,以便使管理人员对外部区域的音量和音质进行调整。6) 可扩展功能本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扩展区域,只需添加少量的设备就可以增加分区数量、区域功率等。7) 故障检测功能系统能够对各个终端进行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出现故障,系统软件就会显示相应故障点的故障情况。3.3. 广播分布区域针对现场的情况分成5大区域,由于个别分区域面积较大,受传输距离的影响需要将分区域再分成几个下属区域,由分区域进行管理。广播系统分布区域序号区域位置备注1东大门停车场2牌坊前3前后广场4游客中心5候车区6东镇庙候车区7前广场8古树区9东安王殿及寝殿10后罩楼11东西跨院12南门检查站检查站13瀑布候车区14停车场至瀑布15瀑布至古松林至法云寺16神龙大峡谷候车区17神龙大峡谷入口18法云寺停车场19圣水湖20法云寺内21黑风口22玉皇顶周围玉皇顶停车场23服务区24台阶25玉皇阁周围26玉皇阁至观云台27歪头崮停车场28歪头崮停车场至碧霞祠29神龙大峡谷至玉皇顶4. “摆渡车”系统4.1. 系统概述作为风景区内的运送游客的重要交通工具-“摆渡车”,风景区内现有20辆大车、6辆小车。目前只是由景区工作人员带游客到各个景点顺序观赏,而游客在车上也只是听导游对景点的描述,没有视觉上的感知,很多游客只是被导游领着走,游客由于未了解到景观的亮点,所以部分游客甚至不参观部分景点。现场的“摆渡车”内未设置监控信息点,不利于意外事故的后期查询。4.2. 系统功能要求每辆车要求安装2个监控点,分别查看车内游客、开车司机情况,共需52个监控点,车内可以不进行实时监控,录像保存在车内存储设备即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时间段内的录像。也可通过3G网络传回总机房进行实时的监控。系统大概连线图如下:车载DVR支持2.5寸盘的存储,支持3G信号上网(可不使用),由于车内的摄像头查看距离较近,视频图像支持D1格式即可满足要求。每辆车上需安装电子导游、视频讲解系统,导游词、视频资料需提前录制,将资料拷贝到车辆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景区工作人员根据要到达的景点,向游客进行实时的播放。系统效果图如下:该屏幕的信号源为U盘内的内容,通过遥控器可以控制节目的播放。LCD显示屏的电源正负极接到车辆的电源正负极上,音频线接到汽车的喇叭左右声道音频线上,由车辆播放系统完成声音播放。5. 停车场管理系统5.1. 系统概述景区东大门处的停车场,现在是完全靠人工方式,车辆的进出完全靠人工管理、收费等。用图像识别技术有效的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效率。设计思路为“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在每个出入口联网工作,在车辆入场时得到识别结果并通过TCP/IP网络将识别出的车辆信息传送到停车场各出口,并以车牌号作为唯一的数据标识进行车辆的管理。通过对各个出入口的“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识别结果的比对来进行判断和收费,停车时间和停车费用根据对应的收费方案计算并显示在岗亭管理程序界面上,同时可以配置辅助LED显示屏和语音播报。系统拓扑图如下:5.2. 系统组成及实现功能该套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l 入口控制部分:集成道闸、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带控制功能)、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从机l 出口控制部分:集成道闸、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带控制功能)、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从机、网络高亮LED外显屏l 岗亭终端:电脑主机、岗亭管理软件l 管理中心:电脑主机、停车场管理软件该套系统主要实现功能如下:l 联网应用联网应用指的是“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在每个出入口联网工作,上位机识别方式联网收费,并以车牌号作为唯一的数据标识进行车辆的管理。通过对各个出入口的“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识别结果的比对来进行判断和收费,停车时间和停车费用根据对应的收费方案计算并显示在岗亭管理程序界面上,同时可以配置辅助LED显示屏和语音播报。l 无卡出入停车场、临时车收费主要针对小区或单位开放式停车场,可适用于其它停车场。对固定(长期)车辆与临时车辆共用出入口进行统一管理。在入口和出口安装“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自动识别并判断车牌是固定用户还是临时用户,在车辆入场时得到识别结果并通过TCP/IP网络将识别出的车辆信息传送到停车场各出口,出口将识别结果和基础信息显示l 出入口实时监控系统岗亭程序上实时显示出入口的监控图像,使停车场的管理形成方便,安全,高效的控制体系。l 出口自动计费此项功能必须保证网络的畅通,停车场出入口设备实时在线,主要用于停车场出入口处已安装“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的停车场收费系统,通过收费系统软件,入口处的“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将识别的结果传递给出口,出口处的“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得到识别结果并根据收费方案自动计算出应缴纳的收费金额,防止内部工作人员作弊,有效的避免了应收款的流失。l 数据自动统计及车牌模糊查询此项功能必须保证网络的畅通,停车场出入口设备实时在线,随时可以用来统计收费金额,进行车牌的模糊查询。l 车牌图像匹配 相同车牌完全相同的车牌直接匹配,岗亭程序“出口通道”与“对应入场”窗口显示匹配的图片结果。 近似车牌完全在客观条件影响下如( 暴雨、暴雪、大雾天气等)造成的车牌识别不匹配,在对应入场图片下方是自动列出的近似车牌信息条,管理人员可以人工查找系统没有识别上的相似的车牌,在近似车牌信息条上快速找到对应的车牌,进行车牌匹配。以供管理人员进行人工比对保证车辆的安全。 无牌车辆当无牌车辆入场时,车辆进入车场出入口区域时触发地感线圈,“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自动抓拍车辆的图像,并将车辆信息传至服务中心无牌车辆数据库,显示在岗亭程序屏幕无牌车信息条上,管理人员可人工根据车辆图像调出该车对应入场的信息。以供管理人员进行人工比对保证车辆的安全。 系统管理功能由管理计算机实现。系统采用全网络化设计,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必须保证网络的安全和畅通。出入口的“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与控制管理计算机之间采用网络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和图像的传送。6. 景区巡查人员管理系统6.1. 系统概述景区巡查人员现在主要依靠对讲机进行语音通话,由于受山体阻挡,信号相对较差,总机房无法及时了解工作人员所处的位置,及现场情况等6.2. 系统分析该系统主要是协助现场巡查人员更好的将现场的情况反映给景区管理部门,在巡查过程中,很多巡查到的情况,光靠语音描述,无法反映清楚,辅助以图片、GPS定位,可更好的反映现场的情况,为景区的后期的改进积累经验。6.3. 系统组成整个系统共分3部分组成:l 巡查人员手持终端(具有GPS定位、通话、拍照功能)l 传输系统需要依赖运营商的3G/GSM网络,进行数据、语音、图像的传输后台管理系统,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集中实现监控、调度,图像处理功能和其他信息服务,并对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协调、管理。现场涉及巡查人员手持终端为80台终端,通过各个终端的资料收集,统一上传至中心机房,机房根据现场情况统一进行工作安排。7. 信息化机房7.1. 机房概述风景区目前信息化系统中机房区域,设备陈旧、且原系统的系统配置太低,在浏览现有二十多个图像时仍有时延。风景区目前监控图像通过切换都可在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只能看到摄像机较近距离的图像,无法看清摄像机远距离图像。7.2. 机房规划7.2.1. DID大屏幕显示系统DID大屏幕显示系统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拼接、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控制等技术,实现各种综合信息的高清晰度、高亮度、高对比度、大画面、多功能的集中显示。系统由显示效果优异拼接而成的投影拼接墙和图像处理能力极强的图像拼接器以及操作简捷灵活的控制软件组成。接入系统的各种RGB信号和视频信号通过单元内置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器或外部图像处理器处理后输出到投影单元,实现单屏、多屏以及整屏显示,各种图像窗口任意实现放大、缩小、漫游、叠加显示。系统拓扑图如下:结合现场机房墙面尺寸,现规划4块55寸的DID大屏(2行*2列),屏接墙采用水平放置,底座高度在80厘米左右,控制台到大屏幕的观看距离不小于3.5米。同时,为了方便安装维护,拼接墙后面需要保留净空间80厘米。大屏系统要求: 采用了先进的纯模块化设计,由电源模块、灯组模块、光机模块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构成。具有良好的防尘、散热和抗电磁干扰的特性,有效的延长了机芯寿命、极大的简化了维护和保养的操作; 内置亮度感知器和亮度动态平衡电路。亮度动态平衡电路通过亮度感知器来读取各个单元的亮度的输出数据,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对亮度进行自动调整,确保多个单元组成的显示墙在运行期间保持一致的亮度水平; 引擎内置数字彩色平衡混合电路,主动跟踪变化,同时系统将光学元件(机芯、灯泡)的色彩资料读取并存储,然后根据所读取的数据进行色彩自动调整。无需频繁的维护或手动调节,就可以确保显示墙的色彩保持一致; 不仅很好地兼容传统的模拟RGB信号、各种制式和标准的视频信号,也能兼容从720p、720i到1080P、1080i全数字高清图像信号,进一步拓宽了DID投影显示单元的应用范围;7.2.2. 网络系统为保证后期与县局进行“智慧城市”的对接,需预留与上级局的连接链路,目前风景区暂设计为百兆带宽连接上级局。整个机房的网络拓扑图如下:应用服务器区存储服务器备份存储运营商汇聚交换机主核心交换机备核心交换机接入交换机防火墙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网管平台汇聚交换机汇聚交换机监控系统票务、巡查系统等广播系统接入交换机接入交换机WEB服务器风景区网络分析:核心层:整个网络核心交换机考虑主要完成的功能是给各业务汇接节点提供业务的汇聚、管理和分发处理,高带宽的IP业务承载交换通道。本方案在此处放置核心万兆路由交换机,以提供高交换能力,所有的汇聚层交换机、管理平台区域均连接在核心交换机上,使用相同型号的核心交换机通过使用双机热备技术保证内网链路的冗余、高效性,消除核心单点故障。汇聚层:汇聚层的功能主要是连接接入层节点和核心层中心。汇聚层设计为连接本地的逻辑中心。为了保证核心到汇聚的高速转发接入层:主要利用多种接入技术,覆盖终端设备,进行带宽和业务分配,实现用户的接入,接入节点设备完成多业务的复用和传输,双绞线等连接到用户。本方案采用三层网络设计: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其中,核心层汇聚层融合了传统的核心层与汇聚层的功能,可称之为核心汇聚层。而且网络设备发展至今,从性能上也无需汇聚层来分担处理业务,同时端口密度的持续增加,也为我们这种先进的组网方式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样有利于扩大接入层的服务范围,降低网络建设成本。7.2.3. UPS电源由于现在大屏的功率为2500W左右,监控设备主机、NVR等设备功率合计都在2500W左右,网络设备核心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合计1000W左右,为保证机房设备运行正常,选配10KVA的UPS电源7.2.4. 防静电地板等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静电,是发生最频繁,最难消除的危害之一。静电不仅会使计算机运行时出现随机故障、误动作或运算错误,而且还可能会导致某些元器件等的击穿和毁坏。现场机房的防静电地板铺设需根据现场机房面积来确定。8. 防雷系统8.1. 系统概述本景区需要雷电防护的建筑为各区域重点设施,机房位于东大门服务区内。地处山区,四周均为高山,土层下为山石。1) 气象信息气象资料表明,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28.8d/a,根据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规定:该地区为多雷区。2) 防雷现状 系统防雷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个方面:外部防雷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接地极等等,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了确保建筑物本体免受直击雷的侵袭,将可能击中建筑物的雷电通过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等,泄放入大地。主要地点分布在东镇庙、综合检查站、神龙大峡谷、玉皇顶、法雨寺、歪头崮、狮子崮等景点。内部防雷系统是为保护建筑物内部的设备以及人员的安全而设置的。通过在需要保护设备的前端安装合适的避雷器,使设备、线路与大地形成一个有条件的等电位体。将可能进入的雷电流阻拦在外,将因雷击而使内部设施所感应到的雷电流得以安全泄放入地,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避雷带、引下线(建筑物钢筋)和接地等构成的外部防雷系统,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物本体免受雷击引起的火灾事故及人身安全事故,而内部防雷系统则是防止感应雷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主要分布在东大门服务区机房。 雷电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造成:直击雷;传导雷; 感应雷;开关过电压。 直击雷: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雷电的不到50%的能量将会从引下线等外部避雷设施泄放到大地,其中接近40%的能量将通过建筑物的供电系统分流,其中5%左右的能量通过建筑物的通信网络线缆分流,其余的雷击能量通建筑物的其他金属管道、缆线分流。这里的能量分配比例会随着建筑物内的布线状况和管线结构而变化。直击雷波形为10/350us 传导雷(雷电波侵入):在更大的范围内(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雷电击中电力或信息通讯线路,然后沿着传输线路侵入设备。其中地电位反击也是传导雷中的一种:雷电击中附近建筑物或附近其他物体、地面,导致地电压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巨大的跨步电压。雷电可能通过接地系统或建筑物间的线路入侵雷电延建筑物内部设备形成地电位反击。 感应雷(雷电波感应):在周围1000公尺左右范围内(有资料为 500公尺或 1500公尺,距离应随着雷击大小和屏蔽措施而变化)。发生雷击时,LEMP 在上述有效范围内,在所有的导体上产生足够强度的感应浪涌。因此分布于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电力、信息线路将会感应雷电而对设备造成危害。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通讯设备,数据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感应雷造成的雷击事故也越来越多,除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因重要设备损坏使系统网络陷入瘫痪后造成间接的损失更是惊人。8.2. 设计依据GB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版)GB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T16438-1996 半导体少长针消雷装置使用的安全要求GBJ303-88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50-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DL/T 621-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JGJ/T16-9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50169-92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及施工验收规范8.3. 系统措施(1)直击雷的外部防护措施A.接闪器 避雷针及其变形产品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等统称为接闪器。避雷针防雷是因为其尖端放电综合了雷云电荷从而避免了雷击发生。 为了降低建筑被雷击的概率,优先采用避雷网、作为建筑物的接闪器,如果屋面有天线等通信设施可在局部加装避雷针保护,这样接闪器的高度不会太高,不会增大建筑的雷击概率。避雷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10m10m,避雷针应与避雷网可靠连接。B.引下线 引下线的作用是将接闪器接闪的雷电流安全的导引入地,引下线不得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对称均匀的布置,引下线的间距不大于18米,引下线接长采用焊接,引下线应与各层均压环焊接,引下线采用10毫米的圆钢或相同面积的扁钢。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引下线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采用多根引下线不但提高了防雷装置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多根引下线的分流作用可大大降低每根引下线的沿线压降,减少侧击的危险。目的是为了让雷电流均匀入地,便于地网散流,以均衡地电位。同时,均匀对称布置可使引下线泻流时产生的强电磁场在引下线所包围的电信建筑物内相互抵消,减小雷击感应的危险。C.接地体 接地体是指埋在土壤中起散流作用的导体,接地体应采用: 钢管 直径大于50毫米,壁厚大于3.5毫米; 角钢 不小于50505毫米 扁钢 不小于404毫米。 应将多根接地体连接成地网,地网的布置应优先采用环型地网,引下线应连接在环型地网的四周,这样有利于雷电流的散流和内部电位的均衡。垂直接地体一般长为1.5-2.5米,埋深0.8米,地极间隔5米,水平接地体应埋深1米,其向建筑物外引出的长度一般不大于50米。框架结构的建筑应采用建筑物基础钢筋做接地体。(2)直击雷电流在电源系统的分配: 根据GB50057-94的标准对直击雷电流分类: 第一类 200KA 10/350us 第二类 150KA 10/350us 第三类 100KA 10/350us(3)感应雷的防护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的金属导体中的,其实感应雷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侵入导体,一是静电感应:在雷云中的电荷积聚时,附近的导体也会感应上相反的电荷,当雷击放电时,雷云中的电荷迅速释放,而导体中原来被雷云电场束缚住的静电也会沿导体流动寻找释放通道,就在电路中形成电脉冲。二是电磁感应:在雷云放电时,迅速变化的雷电流在其周围产生强大的瞬变电磁场,在其附近的导体中产生很高的感生电动势。感应雷可以通过电力电缆、视频线、网络线和天馈线等侵入,由于电力电缆的距离长且对雷电波的传输损耗小,所以由电源侵入的感应雷造成的危害十分突出。因此,对建筑物内的系统设备进行感应雷防护时,电源是重点。 感应雷还可以通过空间感应侵入控制中心的内部线路,虽然经过建筑物和机壳的屏蔽衰减后其能量大为减小,但站内许多电信设备的抗过压能力也很弱,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设备故障。(4)接地汇集线的布置 接地汇集线(汇流排)应布置在靠近避雷器的地方,以使避雷器的接地连接线最短,各楼层的分汇集线应直接与楼底的总汇集线相连,这样能保证实现单点接地方式,当楼层高于30米时,高于30米部分的分汇集线应与建筑物均压环相连,以防止侧击。 (5)等电位连接 各种系统的防雷要求种类很多,但其防雷思想是一致的,就是努力实现等电位。目前是综合采用分流、屏蔽、箝位、接地等方法来近似实现等电位。(6)电源避雷器的选择和应用原则考虑到电源负荷电流容量较大,为了安全起见及使用和维护方便,电源系统为多级防雷,原则上均选用并联型电源避雷器。 残压特性是电源避雷器的最重要特性,残压越低,保护效果就越好。但考虑到我国电网电压普遍不稳定、波动范围大的实际情况,在尽量选择残压较低的电源避雷器的同时。还应考虑避雷器有足够高的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如果最大连续工作电压偏低,则易造成避雷器自毁。 电源系统低压侧有一、二、三级不同的保护级别,应根据保护级别的不同,选作合适标称放电电流(额定通流容量)和电压保护水平的电源避雷器,并保证避雷器有足够的耐雷电冲击能力。原则上,每一级的交流电源之间连接导线超过25m以上,都应做该级相应的保护。 电源低压侧保护用的电源避雷器,应该选择有失效警告指示、并能提供遥测端口功能的电源避雷器,以方便监控、管理和日后维护。 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阻燃功能,在失效、或自毁时不能起火。 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失效分离装置,在失效时,能自动与电源系统断开,而不影响通信电源系统的正常供电。 电源避雷器的连接端子,必须至少能适应25mm的导线连接。安避避雷器时的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的多股铜导线,使用 25mm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短(引线长度不宜超过1.0m)。当引线长度超过1.0m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引线应紧凑并排或绑扎布放。 电源避雷器的接地:接地线应使用不小于2535mm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与交流保护地汇流排、或总汇流排、接地网直接可靠连接。(7)电源避雷器的安装要求 在安装电源避雷器时,要求避雷器的接地端与接地网之间的连接距离尽可能越近越好。如果避雷器接地线拉得过长,将导致避雷器上的限制电压(被保护线与地之间的残压)过高,可能使避雷器难于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避雷器安装的基本要求如下:电源避雷器的连接引线,必须有足够粗,并尽可能短; 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的多股铜导线; 如果引线长度超过1.0m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 引线应紧凑并排或帮扎布放; 电源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为不小于2535m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可靠入地。8.4. 防雷防护系统(一)电源第二级防护:选用单相电源避雷器,通流容量100KA,安装于机房配电箱开关侧。(二)对出入机房信息线路进行保护虽然该线路位于LPZ1区,但是由于机房基本上未采取屏蔽措施,所以对距离较近的雷击,依然会在这些线路上感应出危险过电压。由于数据信号线路的工作电压较低,因此相对较小的感应过电压也会造成设备端口的烧毁。A、光纤的防雷处理光纤信号是非金属材料不会有雷电波侵入,所以无需对其采取防雷措施。但要防止雷电流通过光纤的加强筋进入机房,从而对机房内造成破坏,所以对光纤的加强筋或金属外壳进行可靠接地,并就近与机房等电位连接端子相连。B、摄像机的保护摄像机防护采用双端防护,即设每个摄像机前端选用监控组合式防雷器,后端(穿越防雷分区的位置)的电源线、控制线、视频线分别安装对应避雷器,即电源安装、控制线安装、视频线安装;如果是数字高清摄像机,需要安装网络、电源防雷器,并连接至附近的防雷接地地网。(三)机房等电位连接:l 等电位的目的是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他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l 机房内适当位置安装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易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铜排; l 交流电源保护地线、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连;l 将进入机房的光纤加强筋或金属外壳等进行可靠接地,并就近与机房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连;l 将所有避雷器接地端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接;l 所有金属门窗、金属走线架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连;l 所有进出机房的线缆屏蔽层、金属管,及所有设备金属外壳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相接;l 等电位连接导体需满足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四)机房接地系统接地是雷电防护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接地系统是雷电流泄放的通道。但一个欲保护的对象是否需要改良或重敷接地系统,要经过对现场实际测量后再作决定,若其测量结果符合技术要求则无须对该保护物增加接地装置;如果需要,则根据实际情况及要求进行详细设计。8.5. 景区防雷系统建设景区内的防雷主要是涉及:1、监控摄像机防雷;2、广播系统防雷3、传输线路防雷;4、机房防雷;9. 传输线路9.1. 传输线路概述风景区内传输线路现租用网通光缆线路,主要是敷设在景区内路边。9.2. 信号线传输线路规划属于风景区自有的传输线路未建设,现综合考虑风景区内的监控信息点、广播信息点分布情况,考虑用微波传送方式来实现。景区游览图如下:主干线路线路的传输:主干线路以光缆为主,无线覆盖为辅助。主干光缆(48芯单模光缆):东大门机房 东大门停车场 大关水库 东镇庙(分2芯光缆) 综合检查站(分2芯光缆) 百丈瀑布站(分2芯光缆) 光缆线路 光缆线路(24芯单模光缆):百丈瀑布站百丈瀑布(分2芯光缆) 古松林(分2芯光缆) 法云寺(分2芯光缆) 法云寺停车场(分2芯光缆) 黑风口(分2芯光缆)北门(分2芯光缆)光缆线路(24芯单模光缆):百丈瀑布站神龙大峡谷站(分2芯光缆) 南天门(分2芯光缆) 玉皇阁(分4芯光缆) 玉皇顶北口(分2芯光缆) 玉皇顶停车场(分2芯光缆) 歪头崮站(分2芯光缆) 歪头崮(分2芯光缆)玉皇阁 观云台宾馆(分2芯光缆)黑风口 玉皇顶停车场(分4芯光缆)上述为主干光缆分布情况,距离相对100米范围内的直接布放室外网线。根据现场施工难度,灵活调整接续包的位置。9.3. 电源传输线路规划由于风景区内并不是所有的路段都有交流220V电源,现场某些使用到路段需要布放电源线。路段1(约3.5KM):百丈瀑布站百丈瀑布古松林法云寺路段2(约3.5KM):神龙大峡谷水榭南天门玉皇顶路段3(约1KM):歪头崮站歪头崮路段4(约2KM):法云寺法云寺站黑风口9.4. 传输线路施工要求本方案采用分批次、分区域的施工,结合现场景点要求,对线路进行敷设。现场线路敷设时需进行保护,景区路边线缆敷设需进行穿铁管处理,遇大石路段需对线路进行铁线槽的密封,并将铁线槽固定在大石上。所有的铁管、铁线槽等做防雷接地处理。1、直埋PE管道光缆线路,采用DN 50 PE管直埋(对石质地段进行破损开挖),敷设光缆一条,每千米设光缆手孔20个,根据现场弯道上下坡情况确定手孔位置,沿公路一侧敷设,尽量不切割路面,具体现场放线勘定。 2、沿车道护栏外侧敷挂PE管敷设光缆,采用DN 50 PE管每隔1-2米卡箍锚固,每千米合适位置设光缆手孔20个,敷设光缆一条。3、沿台阶道路山地敷设PE管敷设光缆,采用DN 50 PE管每隔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