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1页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2页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3页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4页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范例1.流转税征税范围的调整及对策摘要2009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制约了企业技术改进的积极性。随着这些年来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各界要求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因素,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尽快在全国开展转型。因此国务院决定在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开展增值税转型改革。鉴于营业税,消费税与增值税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了保持这三个税种相关政策和征管措施之间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同时对营业税条例和消费税条例进行相应修改。因此新修订的三个条例在2009年1月1日起施行了,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现行流转税的很多弊端又暴露出来了,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流转税的征税范围的问题,现行流转税的征税格局已不能满足现代的需要,流转税格局亟待调整。流转税调整从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缩小营业税征税范围和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关键词:流转税;调整;转型摘要和关键词写的不好目录1 我国现行流转税制的格局12 流转税制征税改革目标1把改革目标放在调整的建议里面,当成第一个建议3 现行流转税格局的特征23.1 增值税与营业税横向配合23.2 增值税与消费税纵向配合2将1、3的内容合并成一章:现行流转税制格局及特征4 现行流转税征税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24.1 税负不公,重复征税24.2管理目标错位问题24.3小规模纳税人税负过重24.4农产品税收政策难掌握24.5运费抵扣难控管24.6税种业务划分难界定34.7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难掌握35.流转税的地方管理问题35.1流转税的地方管理权限问题45.2管理目标错位的问题45.3税收源头的管理环节很薄弱45.4管理措施、技术手段的落后45.5纳税评估方法仅流于形式45.6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4这一章同征税范围调整没有关系。删掉6.流转税征税格局调整的必要性46.1流转税征税格局调整是改革的内在要求56.2流转税征税格局调整是现实的需要56.3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流转税征税格局调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57.调整流转税征税范围的建议57.1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67.2要明确流转税税制改革的重点67.3坚持税制改革的“四个必须” 78. 改变及强化流转税的管理思路98.1端正税收工作目标98.2健全纳税评估机制98.3加强减免税收管理10这一章没用,删掉文章体系特别混乱摘要和关键词都可以范例2.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思考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个人收入分配拉大的现象变得日益加剧,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本文从个人所得税基础理论出发,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和一些先进做法,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即个人所得税应同时保证财政收入功能和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的发挥,逐步推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由分类所得税制向综合所得税制转化。坚持宽税基、低税率和严征管的原则,不断推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促使个人所得税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之一。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改革 税制模式 费用扣除目 录一 引言1二 个人所得税的概述22.1 个人所得税的的概念22.2 个人所得税的特点42.3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5三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73.1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发展历程73.2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现状73.3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7四 国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启示124.1 国外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124.2 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启示12五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路及构想125.1 税制模式的选择125.2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135.3 设计合理的税率结构145.4 完善税收征管制度14结 论16谢 辞17参考文献18范例3.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评价及完善思路第1章 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运行现状1.1河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运行情况1.2河北省第二批新农保试点现状第2章 河北省“新农保”运行中面临的问题2.1资金筹集存在一定困难1.个人缴费方面2.集体补助方面3.地方财政补贴2.2个人账户设计不科学2.3激励机制不明确2.4服务体系不健全第3章 完善河北省新农保运行机制的对策3.1增强社保筹资能力,保障制度持续可行1.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个人缴费能力2.鼓励集体补助,提高新农保的筹资水平3.强化财政支持,确保新农保的可持续性3.2科学设计个人账户,减轻政府财政压力3.3加快制定衔接机制,奠定社保一体化基础1.实现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2.实现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3.4落实制度激励机制,提高参保缴费积极性3.5改革人员管理制度,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体系、结构完整,很好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评价及完善思路谷彦芳 宋凤轩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09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河北省于2009年11月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制定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农保制度在河北省正式开始实施。一、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运行现状(一)河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运行情况2009年河北省选择了18个县(市)作为首批国家新农保试点,共涉及农业人口688.3万人。截至2010年9月底,河北省18个试点县(市)共393.70万人参保登记,参保率达92.27%。其中,16-59周岁农民参保缴费人数为310.11万,共收缴养老保险费80020.78万元;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有83.59万人领取了养老金,领取养老金总额60898万元,每月人均72.8元(见表1),实现了试点地区基本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表1 河北省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部分试点地区参保情况试点地区截止时间参保人数(万人)参保率(%)缴费(万元)60周岁以上领取人(万人)发放养老金(万元)发放率(%)鹿泉县2010.416.443595.484.186399.25枣强县2010.417.0425872311.44.3170237.4滦平县2010.818.394.113894.598大厂回族自治县2010.115.99953.1629172598.6唐海县迁安市遵化市2010.1167.495.216.299.4肃宁县2010.1120.792.416754.1258997.3青 县2010.1018.793.44.4380098.3任丘市2010.82890.9566121100武安市2010.1034.6906916.8031100邯郸县2010.1016.20999525703.35031906100涉 县2010.1219.595.173.5青龙县2010.523.7390.5626306.22324.1699.52抚宁县2010.318.3285.12381.386.41390198涿州市2010.1224.19946767.365.17怀安县2010.1011.2289.283.16172598.6沙 河2010.420.64952456.63.4397.4 资料来源:全省新农保首批试点总结暨扩大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材料汇编。(二)河北省第二批新农保试点现状2010年10月19日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第二批19个试点县名单,启动时间为2010年10月1日。自此,全省37个县(市、区)经国家批准开展新农保试点,涉及农业人口1251.73万人,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25.24%,其中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156.95万人,占全省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的23.98%,覆盖面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省37个试点都已开始了新农保参保缴费及养老金发放工作,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河北将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新农保的全覆盖。二、河北省“新农保”运行中面临的问题由于新农保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敏感性和复杂性,试点的推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一)资金筹集存在一定困难新农保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1.个人缴费方面。河北省新农保实施意见设定了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缴费档次,相当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10%左右。2009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0元,同期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350元,则剩余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00元。由此可计算出新农保缴费水平占剩余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6%、11.11%、16.67%、22.22%、27.78%。虽然以剩余可支配收入的5%28%来缴纳养老保险费不会对农民的结余收入产生太大影响,但对一些生活处于贫困状态下的低收入群体,参保就显得比较困难。(图1)。图1 河北省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及收支比资料来源:根据河北省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图1 河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示意图2.集体补助方面。河北省新农保实施意见提出“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同时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有能力的村企业对其务工农村居民参保应给予补贴。”然而,首先,“有条件”、“有能力”的界定并不清晰,而且缴费补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村财力、村企业财力往往为减轻负担而逃避责任;其次,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一些资源丰富或是城乡结合地区的农村集体,可能会通过出让矿产资源、集体土地的方式为当地新农保制度提供支持,但省内绝大部分村集体不具备为村民补助养老保险的条件。最后,新农保只强调了乡村企业的缴费补助责任,并没有制定相关的税费减免措施,激励机制不足,有失公平。3.地方财政补贴。新农保实施中,省财政对参保者缴费实施每人每年30元的补助,对重度残疾人由政府每年为其代缴81元养老保险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补贴和重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由省、市、县按1:1:1的比例分担,其中省直管县由省、县按1:1的比例分担。河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中有310.11万人参保,按每人30元的补贴计算,各级财政补贴达9303.3万元;第二批新农保试点启动后,涉及农业人口1251.73万人,剔除60周岁以上的直接受益者外,适龄参保者达900万,相应财政补贴规模将达2.7亿元。如果加上重度残疾人群、计划生育户等特殊人群,财政补贴规模将更大。按照规定的分担比例,省直管县财政需承担超过1亿元的支出压力,这无疑会对一些财政贫困县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二)个人账户设计不科学河北省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即月计发系数为0.0071942(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其中139的意思是预测农村居民在60周岁时,平均余命为139个月,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在其满60周岁后其个人账户余额分11.6年领取完,即72周岁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为零,如果领取人72周岁后还依然健在,则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由政府负担。根据国家人口平均余命统计,现阶段农村居民60周岁时平均余命为20.62岁,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6岁。即个人账户在将近72岁时资金完全领取完后,政府必须承担近12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将构成较大的隐性财政压力,而河北省目前还没有建立有关的制度来释放这种隐性压力。(三)激励机制不明确首先,制度中没有制定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为参保人缴费每年每人补贴30元,没有根据缴费标准进行有梯度的补贴激励政策。也就是说,如果参保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获得30元的补贴,补贴率为30%,而若参保人选择500元的缴费标准,也只获得30元的补贴,补贴率仅为6%。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100元的缴费标准,而不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标准,因为选择的缴费标准越高,潜在补贴损失就越大。其次,制度中也未体现对缴费年限长的人群的优惠政策。表2中,参保年龄分别为30岁、45岁、50岁、59岁的参保人,每年缴费都为100元,年利率按3%计算,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距离待遇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人群收回缴费成本的年限大于距离待遇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人群;在距离待遇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人群中,越接近待遇领取年龄,收回缴费成本的时间越短。因此,新农保待遇支付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口具有相当大的吸引性,对农村中青年人参保的吸引性则不大,主要原因是没有长缴多得的鼓励政策。表2 各年龄段缴费待遇领取比较参保年龄缴费标准(元)缴费年限(元)缴费总额(元)60周岁时个人账户余额(元)每月领取养老金额(元)收回缴费成本年限(年)301003030003766.942 82.100 1.52 451001515002417.85772.3951.72501001010001490.307 65.722 1.27 591001100137.917 55.992 0.15资料来源:根据新农保缴费标准和银行利率计算得出(四)服务体系不健全在河北省新农保推行过程中,各试点县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设立农保中心或通过其他保险经办机构代办新农保业务,但是经办人员较少,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非常普遍。乡镇基层新农保业务经办部门更是面临着人员少、机构平台建设不完善的困境。农村协办员基本都是由村书记或者村支书兼职,基本上没有任何工资报酬。从表3可以看出,县级经办机构的服务人次比在30000:1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000:1。高服务人次比加上高度不发达的信息系统,使得目前经办机构的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困难。表3 河北省部分新农保试点经办服务人次比试点县人口总数(万人)县级新农保经办机构人员数(人)服务人次比肃宁县24.3830375:1枣强县32.71227250:1沙河市29.4473500:1数据来源:根据各试点县(市)新农保试点情况工作报告整理、计算得出三、完善河北省新农保运行机制的对策河北省新农保制度是否是有效可从三个方面来判断:科学计算、应保尽保、按需施保。“科学计算”是说新农保制度应该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精算基础之上。“应保尽保”是指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受到保障的群体都能公平的享受到养老金。“按需施保”是指在将来的工作中要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结合农村居民生活需要,不断创新新农保的保障方式。(一)增强社保筹资能力,保障制度持续可行1.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个人缴费能力。目前设定的缴费档次大约在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28%之间。如果选择缴纳500元的保费则会占到可支配收入的28%左右,这一比例高于国外的水平。经测算,农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人缴费能力会提高18%。因此新农保制度与农民收入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在今后的试点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也是促进新农保制度持续运行的关键。2.鼓励集体补助,提高新农保的筹资水平。在试点中发现,大部分的个人缴费集中在100元、200元,但是如果增加集体补助的话,农民的缴费档次就会有所提高。例如在沙河市的一个行政村,因其村有矿业收入,村集体为每个参保人每年补助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该村在新农保制度实施的半个月内就实现了100%的参保率。同时,可以通过制定配套的税费减免措施,鼓励村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对新农保进行资助,提高农村居民养老金筹集规模,调动其参保积极性。3.强化财政支持,确保新农保的可持续性。一是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各级政府补贴及时到位。构建起均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和制度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转移支付体系。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一般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确保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均衡;激励性的转移支付是对新农保制度运行良好的县市给予奖励性财力补助;政策性转移支付是针对某项政策实施的补助,包括对新农保的补助。这样既能够激发地方政府推行新农保制度的积极性,又为财政困难县提供了相应财力支持。二是加强个人账户的监督管理,通过经常性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进行审计,确保个人账户实账运行。(二)科学设计个人账户,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河北省农村居民寿命有所增加,因此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科学计算,调整养老金月计发标准才能释放政府的财政压力。假设某参保人预期寿命为75周岁,其个人账户养老金按139的计发月数支付完后,政府需为其支付剩余41个月的养老金,如果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调整为150个月,则政府支付剩余30个月的养老金。计发月数由139调到150,其个人账户领取额的变化情况如下表4:表4 个人账户计发月数调整对比表参保年龄缴费标准(元)缴费年限(年)共缴费金额(元)60周岁时个人账户余额(元)计发月数为139计发月数为150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减少额(元)政府少支付的月数财政减少支付的金额(元)301001515003766.9427.1025.111.9911.00357.8451001515002417.8617.3916.121.2811.00229.39501001010001490.3110.729.940.7911.00141.32591001100137.920.990.920.0711.0012.99资料来源:根据实施意见缴费档次计算得出以30周岁开始参保缴费的农民为例,计发月数调整后,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差距在2元以内,但是政府会少支付357.8元。因此,通过调整养老金月计发月数能够有效释放政府的财政压力,但这种调整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若调整力度过大则会影响参保人的待遇支付水平,降低参保者养老待遇,从而与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初衷背道而驰。(三)加快制定衔接机制,奠定社保一体化基础河北省应建立全省层面的制度衔接机制,保障各制度间的平稳衔接与过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现。1.实现新农保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新农保与低保制度同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但是保障对象和保障层次有所不同。在新农保的推行中,应从扩大受益面的角度考虑,提高对低保对象养老保险缴费的财政补贴水平,这一补助水平坚持居民与政府共同负担的原则,高于一般农村居民补助水平但要低于重度残疾人的补助水平。但是对于养老金的受益者,则只能二者选其一,避免出现双重保障。2.实现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第一,统筹缴费标准。新农保缴费选择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