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doc_第3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doc_第4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大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梦形象分析 作者简介高金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高金杰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其价值观念和理想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梦境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内容的非有序化、形象与变形的反映。本文针对小学课本中的梦形象进行分析并发现,教科书中梦的形象对学生具有生活上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切合儿童经验,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儿童经验进行教学,并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 关键词教科书;梦;形象分析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2-0083-03 教科书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资源。对小学阶段的儿童而言,小学语文教材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媒介,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其价值观念和理想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期“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这让人不禁想起“教育梦”。笔者发现,小学教科书中梦是个常客,这里的梦意象有何意义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主要是选取了当今流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梦的形象进行分析,并从梦的自然属性、梦的内容和引申意义三个维度加以具体考察。试图追寻教科书中所传达给学生的价值观和理念,并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助益。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梦形象的分类和形象特点 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梦境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内容的非有序化、形象与变形的反映。1三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梦的出现频率还是很大的,经过笔者初步统计,包含梦、梦想、噩梦、美梦等含有梦字的文章共有63篇(包括重复),其中,标题中含有梦的就有10篇,但教科书中梦的呈现方式却是不一样的,主要以三种形式在教科书中呈现,分别是:梦的自然属性、梦的内容、梦的引申义。其中梦的自然属性是指现实中梦的自然形态,包括人们睡觉时做梦的姿态、表情,以及梦作为人类特有的生理状态本身的特点等;梦的内容即梦见的事物或事情;梦的引申义即是梦想、愿望、理想以及人们为追求梦想而表现出的意志等。笔者对其进行了统计并选取部分代表性文章形成表格。 (一)入梦的自然表现 教科书中对梦的自然属性的描写即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共有16篇,描写了主人公睡觉时做梦的情形,包括动作、神态,如苏教版中的一篇课文珍珠鸟中,描写珍珠鸟“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在这里,珍珠鸟“做梦”的状态,呷呷嘴,可见其安详,甜美;同样的一种方式在其他文章中也有呈现,如小鱼的梦中的小鱼做梦的样子,是甜甜的,摆摆尾吧咂咂嘴;槐乡的孩子中“劳累一天的孩子们也是微笑着进入梦乡的”;小狮子爱尔莎中爱尔莎吮吸着我的大拇指,不一会儿就安静地进入梦乡。这样的一种描写给了孩子一种亲切可感的形象。 (二)梦的内容 另一种呈现方式是描写了梦的内容,这里的内容并不单纯是人类在梦中再现的家长里短的一类事,也包含对未来生活预期的呈现,共24篇。例如阿德的梦中描写了阿德做的一个关于未来的一个梦,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21世纪的生活是智能化的、自动化的,极其发达的;在父亲的菜园中,“就在我做着吃香喷喷的炒豌豆的美梦时,父亲却把那一片豌豆全翻在泥土里”。可见,我是有多么的想吃炒豌豆。 (三)梦的引申义 以上都是从梦的本体意义上的呈现,第三类则是课文中对梦的描写体现了梦的引申意义,也即是梦想、愿望、理想以及人们为实现梦想而坚定的意志等等,共16篇。梦想的力量中,小瑞恩为了帮助非洲儿童挖井,坚持用自己的劳动赚钱进行捐助,最后他的梦想实现了,而且带动了一批有爱心的捐助者;种子的梦想这首诗歌描写了在冬天的种子对春天的向往和憧憬,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梦圆飞天中讲述了我国实现了飞天梦,神五载着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费日安梦时的无比喜悦和自豪。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梦形象的价值分析 梦作为主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映,我们对梦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客观知识层面上的探索。相对于科学机理来说,梦的人文美学蕴含和社会作用是更为复杂也更为重要的。事实上,我们所能见到的梦都已是承载于文化当中的片段,因此对梦的经典意象的研究应该是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寻找人类心智的创造过程,从中寻觅人类成长过程的审美流变及其对我们今天文化创造的意义。2另外,将梦置身于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它的含义又会有一些变化。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着教科书编制者的价值观和理念,我们要从立足于语文课程理念以及教科书编者的观点进行解析。 (一)语文即生活,重视儿童经验 教科书作为学生直接接触的教学工具,对学生的影响是直观和直接的,教科书中对入梦的自然行为和对梦的内容方面的描写都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杜威认为学生经验始终是学生个体和他周围情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认为“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二者合在一起,或在它们的交互作用中,它们便形成我们所说的情境。”“他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强调课程的儿童经验化。”3 语文是生活的外延,在语文中感受生活,触摸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科书是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对文本中形象的审美,是语文审美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小学阶段,具体、形象、亲切可感的形象往往能引起小学生的审美趣味。4如珍珠鸟“做梦”的状态,呷呷嘴;小鱼做梦的样子,是甜甜的,摆摆尾吧咂咂嘴;劳累一天的孩子们也是微笑着进入梦乡的。这些亲切的形象是学生不仅可以想象得到的,而且可以观察得到的,儿童从中可以想象到自己看到家人睡觉时的姿态,甚至会想到小动物睡觉时的姿态,让学生情境中进行学习。这里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易引起学生的经验体验,感受语文生活化的气息。学生在接触这样的“梦”的时候,是可以联系到生活中自己或者家人睡觉的情景,也就会使学生有了感情,有体验。 (二)传达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理想 日本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佐藤学指出:教材研究的中心是“教材编制的研究”,亦即“用什么教”的研究,亦即教授某一学科时,选择什么素材、如何构成的研究。5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教科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教科书内容更以客观、静态的形式展现一定价值倾向,它不仅关系国民素质的养成和品格的提升,而且更能展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而语文教科书的这一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企及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第2条“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6。“中国梦”即是典型的代表,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而“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中梦的存在,尤其是梦的引申义方面切合了当今的社会潮流,对学生梦想的缔造起到了重要的支点作用。 梦就像是镜子中的形影,本身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但这种形影又不是空穴来风,是生活情景和心理愿望的曲折投射。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梦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科书中,梦的引申意义即是梦想、愿望、理想等,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是对理想的追求,同样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述,编者是要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如瑞恩的梦即是为了非洲儿童能喝到水,努力工作不懈追求的过程,此过程吸引了无数的人投入到这样一个伟大意义的工作中;种子在冬天的寒冷中,对春天的期待以及对春天的描述,表现自己对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一种寄托。这是对儿童的一种砥砺,在无形中对儿童进行了引导,培养他们坚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对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梦想,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空灵,也更加充实。为了梦想,我们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有高尚的人生旨趣,要有健全的心理机制,要有优雅的审美品位。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梦形象的课程解读 语文教育学家顾黄初和顾振彪认为,教科书是一种静态的物体,一旦投入使用,使之成为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使用的读物,它便处于动态状态。作为静态的教科书的功能是“潜伏”的,如果要将其潜能开发出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对其的使用和处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素材的教科书,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不同,给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如何解读教材中梦的形象,又如何引导学生对梦的认识,如何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极大发挥呢? (一) 教师对编者的理解 教师要正确地使用和处理教科书,首要的条件是要明白教科书编者的编辑依据和编辑原则,做到与编者的心灵相通。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课要提高效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内容观,除了对文本特征与学生需要研究外,还要加强对教材编者意图的研究。 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少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情形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8那么教科书编制者必然是从梦的物理学及哲学意义入手,将梦这一形象穿插在小学教科书中。纵观三套教科书,其中涉及梦的文章数量极大,可谓是贯穿着三个版本教科书的始终,可想而知,编者在教科书中对“梦”的重视。根据上文对教科书中“梦”的价值的分析可知,编者的意图是从语文人文性的角度,发挥梦在学生生活甚至是人生导向上的作用。一方面,从学生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在课堂中重温梦的美好;另一方面,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在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文章背后蕴涵的情感的问题上,对编者的意图多加以关注,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更应成为教师、学生、文本、编者的对话。比如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梦中出现的是两个母亲,一个是自己的生母,一个是自己的祖国。教师在解读时要注意,两个母亲的同等性,不仅仅是对两个母亲的想念和挚爱,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归属感,一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感,这样的解读才能达到编者的意图。 (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学习需要生活化、情境化,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手段,合理开发教科书。学生使用教科书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日常生活中使儿童产生兴趣的经验;进入学校在成人指导下对生活经验的充实;经验不断逻辑和内化,成为专家经验”。9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儿童原有经验,重视儿童心理。梦作为儿童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神秘感,诱惑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在亲人朋友那里了解有关梦的知识。教师作为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者和传授者,本着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解读,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儿童的生活,将梦的意义及其特有的观念传达给学生。 叔本华认为,世界作为人的表象,不仅是一个主观感觉的经验世界,而且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幻世界。梦境与现实、幻影与实物在本世上是相同的。整个世界、整个人生都只是一场梦幻而已,而梦作为心灵非理性活动的最集中体现,能够直接将人类心灵的本质展现出来。因此研究梦,也就意味着对人深层心灵的直接审视。8在接触到课文中的梦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及家人做梦时的安详神态和美好,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将梦作为其人生导向的一个起点,“梦境与现实、幻影与实物在本世上是相同的”,带领学生领会梦境的宏远,并在现实中立志高远。 除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也是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时是在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的新知识经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了课文后,能对其进行领悟并且联系生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就已经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了。 梦,作为一种文化解读的意象,只是小学教科书中的一个代表。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鲜明、饱满、立体的形象,为正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探索世界、探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使学生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语文课堂打造成育人的主阵地。“中国梦”就是“成才梦”,每一个学生都要把个人梦想和 “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语文课,绝不仅是教会学生表达与交流,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梦想、怎样去实现梦想。 【 参 考 文 献 】 1祝颖.中国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涵解悟J.辽宁教育学院报,2003(3). 2邹强.梦意象与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