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格式正确北师版三年级上全册数学教案.doc_第1页
[三年级数学]格式正确北师版三年级上全册数学教案.doc_第2页
[三年级数学]格式正确北师版三年级上全册数学教案.doc_第3页
[三年级数学]格式正确北师版三年级上全册数学教案.doc_第4页
[三年级数学]格式正确北师版三年级上全册数学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教案 课程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12345678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情感与态度: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重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了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等的发展;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和死套题型进行操练。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三、教学重点1正确地计算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2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学情分析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第七单元 年、月、日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2、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信息。3、体会引入24时计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计时法。4、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年、月、日是时间单位,能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会看日历,能从日历中找到有关的一些信息。2、难点: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判断平年和闰年。课时安排:6课时第八单元 可能性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时不确定的。2、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4、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5、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6、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会借助操作活动,说出某一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2)能够将某一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3)能用“可能”“一定”“很少”“不可能”“偶尔”“经常”等词描述事件可能性的大小。(4)结合具体情境,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2、难点:将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课时安排:2课时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2011年8月周 次时 间内 容课时备注第一周8.22 8.26小树有多少棵参观科技馆4第二周8.29 9. 2植树练习二机动(2)4第三周9. 3 9.9搭一搭练习三3教师节第四周9.12 9.16有多重练习四4第五周9.19 9.23搭配中的学问去游乐场机动4第六周9.26 9.30乘火车买矿泉水3第七周10. 310.7放 假国庆、中秋第八周10.1010.14实践活动练习五机动整理复习5第九周10.1710.21什么是周长地砖的周长4第十周10.2410.28练习六交通与数学4第十一周10.31 11.4分桃子练习七4第十二周11. 7 11.11机动送温暖练习八4第十三周11.1411.18机动年月日天的时间4第十四周11.2111.25时间与数学4第十五周11.2812.2整理与复习摸球游戏4第十六周12. 512.9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4第十七周12.1212.16总复习4第十八周12.1912.23迎接考试第一单元: 乘除法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单元课时安排:课时第一单元 乘 除 法第一课时:小树有多少棵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第2-3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2过程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学校为了绿化校园,买了一些树苗。你能看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观察挂图,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棵树?二、引导探索 学习新知 1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计算203?要求独立思考,把算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1)引导学生从23来思考。(2)从算式的意义来思考。(3)多角度思考 组内交流方法:(1)因为23=6,所以203=60。(2)203=20+20+20=60。(3)“203”可以理解为2个10乘3,等于6个10,也就是60,所以203=60。2板书学生的算法。(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予以肯定)全班交流,展示多样化算法。注意倾听、理解、评价同学的算法,通过同学的回答反思自己的算法。3通过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1引导完成“试一试”第1题。独立计算,并和同桌说说口算方法。2引导完成“试一试”第2题。(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2)请大家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横行、竖行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只要学生的发现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从横行、竖行观察到算式的特点思考,也可以从计算方法上思考,探索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3巡视指导“试一试”第3题。4教材第3页第1、2、3题。(1)第1、2题:对口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2)第3题: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个情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四、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五、板书设计小树有多少棵问题:3捆小树,每捆20根,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列式:203 (1)因为23=6,所以203=60。 (2)203=20+20+20=60。教学反馈:二次备课:第二课时:需要多少钱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第45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过程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景,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重点难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景挂图。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自由表达:3个小朋友去商店买东西,1个游泳圈12元,1个球15元。2根据你收集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导、启发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发言: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元?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买1个游泳圈和1个球需要多少元?1个游泳圈比1个球便宜多少元?3引导学生思考: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元?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明确:这些问题可以用一位数的乘法来解决。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买3个游泳需要多少元?(1)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元?你能列出算式并试着算一算吗?独立列式123,并尝试计算。(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提醒学生认真听,看别人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板书)组内交流。因为123是3个12相加,12+12+12=36,所以123=36。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103=30,23=6,30+6=36。12=43,123=4(33)=49=36。(3)引导全班汇报,并板书学生的方法。注意: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但是要注意让学生有依据地进行思考。(4)小结:刚才同学们把“新”问题转化成“老”问题来解决,把123这道题转化为连加或整十数乘一位数来解决。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用手势表示喜欢的方法,通过别人的算法优化自己的算法。2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1)你能试着完成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吗?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153。(2)你是怎么计算的?请在小组内交流。15+15+15=45,所以153=45。103=30,53=15,30+15=45,所以153=45。(3)请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组的成果。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4)今天学习的乘法和以前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学生回答顺势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5)你能说一说如何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吗?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练一练”第1题。适时点拨指导。2“练一练”第2题。第(2)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应给予鼓励。对于理解力差的学生,要求至少理解其中一种方法。3“练一练”第3题。(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说能说一说图的意思?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2)巡视,个别指导第(1)题。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谁买的胶卷合算?学生有可能说出更多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应肯定。4“练一练”第4题。(1)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对学困生加以指导。(2)学生完成后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四、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完成课本第页的第题。五、板书设计:需要多少钱 1 2 3 = 3 6 (元)1 5 3 = 4 5 (元)教学反馈:二次备课:第三课时:练习一教学时间: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练习课(第67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理解,并能够熟练口算积是100以内的乘法。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点难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创设买水果的情景。(1)三年一班的同学准备去秋游。他们买了4箱苹果和4箱梨。你能帮他们算算买苹果和梨分别需要多少钱吗?列出算式,同桌互相检查。(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同桌相互提出问题,一个同学说,另一个同学认真听,并适时补充。(3)组织全班交流,板书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倾听并思考同学的提问。2逛体育用品商店。贴出足球、篮球、排球、皮球的图片或用简笔画表示。足球:25元、篮球:36元、排球:18元、皮球:15元。3三年一班的同学去郊游,每人交8元,全班40人。你能帮他们算一算,交来的钱数对吗?你们是怎么检查交来的钱对不对的?对少数学困生要个别指导,帮助其理解题意。完成第7题。独立思考,理解题意。通过计算得出结论。501=50 206=120104=40 512=60218=36 114=1450+120+40+60+36+14=320840=320,所以交来的钱数是正确的。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1指导完成第3题。个别指导,巡视。你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思考每道题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直接填出符号,也可以直接算出得数写出计算结果。2以竞赛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第5题。可以采用大组比赛或分组比赛等形式完成,集体订正。3引导完成第6题。(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上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1)小东的体重是23千克,爸爸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妈妈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小东爸爸和妈妈的体重各是多少?(2)“爸爸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和“妈妈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各是什么意思?请试着做一做。思考并解决关键词句,列式解答。爸爸:233=69(千克)妈妈:232+5=51(千克)二次备课:第四课时:参观科技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第8-9页)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过程方法目标: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的实用性。3情感态度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们去参观科技馆,大家想去吗?在去之前,我们一起来练练口算。2出示口算卡片,可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回答,也可指名回答。124 728 455244 153 284观察并计算,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口算是否正确。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1今天,我们有60人去参观科技馆,乘2辆车,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听题意,从中找出所需信息及问题。2要求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怎样列式?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列出算式:602。3这个算式怎么计算呢?请大家先试着做一做,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提示:做除法想乘法。独立思考,得出602=30(人),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如下算法:(1)因为230=60,所以602=30。(2)因为62=3,所以602=30。4组织全班汇报方法。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思路,只要合理,教师都要肯定。同时,要引导学生倾听和评价别人的发言。板书方法:230=60 602=3062=3 602=305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对学困生要适时引导,使其至少掌握一种计算方法。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1现在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第8页“试一试”第1题。有的同学算得很快,你们是怎么算的?2巡视,辅导。(1)出示几个一位数除整百、整千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相应板书。(2)你们在做题时发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3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4巡视,辅导学困生,及时反馈学生作业信息。5引导学生看书,理解题意,请同学们自己做一做,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给予肯定。可能学生会想到:分的人越多,平均每人得到的块数就越少。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玩游戏“夺红旗”。五、板书设计:参观科技馆 6 0 2 = 3 0(人) 答:平均每辆车坐30人。教学反馈:二次备课:第五课时:植树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第10-11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2过程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景,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情景挂图。出示情境图“植树”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植树节到了,花园小学的36名同学去义务植树活动,老师把他们每3人分为一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板书:36人,每组3人,可以分为几组?找到有用信息:36名同学,每3人分为一组。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可以分为几组?独立思考,列出算式:363。可以分为几组?怎样列式?1你能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吗?自己得出结论:363=12(组)2大家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的伙伴交流一下,听听别人的想法和你的是否一样。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讨论。3哪些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展示给全班同学?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多种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方法:(1)因为123=36,所以363=12。(2)因为303=10, 63=2,10+2=12。所以363=12。(3)用摆小棒的方法:每次先分一捆(10根),再把剩下的6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2根,所以一份是12根小棒,363=12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选择性地板书算法。4选择喜欢的算法,并说给同桌的同学听,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算法。比较优化算法。这么多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算法?把你喜欢的算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三、学习应用,拓展迁移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二两种算法。1“试一试”第1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页的第1题。全班交流,巩固算法。横向、纵向观察。在计算中你有什么发现?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指导)2“试一试”第2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小朋友应该准备多少个盒子才能装完?3“练一练”第1、2题。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题。先理解题意,再集体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计算方法。注意对个别学困生的指导。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五、板书设计:植树 3 6 3 = 1 2(组) 答:可以分为12组。教学反馈:二次备课:第六课时:练习二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口算乘法综合练习课(第12-13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乘除法口算,体验算法多样化。2过程方法目标: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乘除法,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抽几道题说说是怎么想的。二、学习应用,拓展迁移1第1题。引导审题,指导学生完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除数不变时,被除数越大,商越大。)2第2题。个别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205 622 6066004 28004 963你能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先仔细想一想,再独立完成。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3第3题。先让学生理解本题的意思,解决问题。提问:你们是怎么想的?组织全班交流算法。理解图意,想方法,尝试独立完成。因为363=12(元),404=10(元),1210,所以每捆4根的树苗要便宜一些。4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比较上下两道题的异同点,与同桌进行交流。第5题。练习时不提具体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可能会想到很多种方法。如484844,有的学生直接比较被除数,被除数越大,商越大;有的学生通过计算得出484=12,844=21,所以484844。独立完成,用自己的方法判断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发表自己的意见,全班交流。第6题。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独立解决。想一想,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1)先算4个足球一共多少钱,100-4=96(元),再算每个足球多少钱,963=32(元)。(2)(100-4)3=32(元)。第7题。请大家先填一填,再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抽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听清要求,独立完成,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第8题。根据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全班订正。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五、板书设计:练习二3 6 3 = 1 2(元) 4 0 4 = 1 0 (元)1210,所以每捆4根树苗要便宜一些。 4 8 4 8 4 4 除数相同时比较被除数,被除数越大,商越大。教学反馈二次备课: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搭一搭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搭一搭”教学目标: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里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3学生同桌间游戏。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1师生活动师范。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三、学习应用,拓展延伸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连一连填一填画一画四、全课总结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搭一搭 从正面看:2个正方体。从侧面看:4个正方体。从上面看:3个正方体。教学反馈: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练习三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6 17页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2给定一个形状,相象正方体是怎样摆放的。3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条理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最牢固,想获胜吗?二、建立模型活动一:1画一画。组织学生用三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画出从上面、正面和侧面观察这两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和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好。2练一练(1)让学生完成第1、2题,完成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2)引导订正。活动二:搭一搭。1请根据上面是 ,正面是 ,侧面是 ,搭出立体图形,看谁搭得快。2指名汇报:你是怎么搭的?为什么?3点评,总结方法。活动三:你搭我猜。请用三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遮起来,请同桌猜一猜你是怎样搭的,也请他搭一搭。活动四:搭一搭,填一填。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题,认真思考第(3)小题,想一想、搭一搭、比一比谁的搭法多。2集体订正(1)、(2)小题,组织汇报第(3)小题:你有几种搭法?你是怎样想到的?3想一想,摆一摆第(3)小题的两种情况,分别最少用及格正方体?最多用几个正方体?如果有无限多个正方体,搭在哪里?做完和同桌交流。4组织全班汇报。三、解释应用画一画。通过学习,你能想到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是什么样子了吗?请看教材第14页第4题,先想一想,再在方格里画一画。二次备课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单元教学目标:1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概念。2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了解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字母表示方法,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4能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与克、千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了解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清晰的质量单位的感念。2难点吨的质量概念的建立。课时安排:课时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第一课时:有多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千克和克的认识(第1719页)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的物体有多重;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称一称、掂一掂等操作活动,培养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天平、台秤(或盘秤、弹簧秤)、硬币、橡皮等实物。学生准备:铅笔、硬币等实物;每个小组准备两袋豆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1袋果冻和1袋饼干,谈话:昨天老师到商店买了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哪件轻一些吗?2组织同桌活动:掂一掂桌上或自己带来的物体,看看谁重谁轻。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称。 (1)要准确知道这些物体有多重,该怎么办?结合生活常识可能想到可以用秤来称。 (2)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想想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哪些秤,回答:盘秤、天平、磅秤、弹簧秤等。(3)让学生上讲台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秤的资料,介绍天平和台秤,边介绍边演示。(也可以由教师介绍)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相互补充。 仔细观察、倾听。 2从生活经验中感受质量单位。引出质量单位。 (1)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斤”、“千克”是什么单位?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量单位,也可以说是质量单位。 (2)你还听说过哪些重量单位呢?同桌互相说:克、斤、千克、吨(3)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两个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介绍国际单位符号)。知道: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两个质量单位,分别用g和 kg来表示 3认识“千克” (1)猜一猜。 出示3袋物品(1千克苹果、1千克棉花、1千克盐)问:你认为哪一袋重?争论,猜想,自由发表意见。(2)称一称。 大家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谁的看法是对的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动手秤,并互相交流称重后的结果。发现三袋物品是一样重的。(3)感受1千克。 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大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请大家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千克有多重。(4)估一估。 请你们拿出一个袋子装苹果,先掂一掂,再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和同桌说一说。参与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5)找一找。 请你们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先思考,再找一找1千克的物体,小组内交流,感受所找物体的重量。 (6)感受几千克。 出示2千克重的物体,让学生亲身感受。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在生活中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有哪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言。4认识克。(1)称一称。今天有几位小客人很想知道自己的体重,看看是谁?教师出示2分硬币和1块橡皮。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称一块橡皮。你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