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羀蒇蒇袀羆蒆蕿螃芅蒆蚁罿膁蒅螄螁肇蒄蒃羇羃薃薆螀节薂蚈羅膈薁螀螈膄薀薀肃聿膇蚂袆羅膆螅肂芄膅蒄袅膀膄薇肀肆芄虿袃羂芃螁蚆芁节蒁袁芇芁蚃蚄膃芀螅罿聿艿蒅螂羅芈薇羈芃芈蚀螁腿莇螂羆肅莆蒂蝿羁莅薄羄袇莄螆螇芆莃蒆肃膂莂薈袅肈莂蚁肁羄莁螃袄节蒀蒂蚇膈葿薅袂肄蒈蚇蚅羀蒇蒇袀羆蒆蕿螃芅蒆蚁罿膁蒅螄螁肇蒄蒃羇羃薃薆螀节薂蚈羅膈薁螀螈膄薀薀肃聿膇蚂袆羅膆螅肂芄膅蒄袅膀膄薇肀肆芄虿袃羂芃螁蚆芁节蒁袁芇芁蚃蚄膃芀螅罿聿艿蒅螂羅芈薇羈芃芈蚀螁腿莇螂羆肅莆蒂蝿羁莅薄羄袇莄螆螇芆莃蒆肃膂莂薈袅肈莂蚁肁羄莁螃袄节蒀蒂蚇膈葿薅袂肄蒈蚇蚅羀蒇蒇袀羆蒆蕿螃芅蒆蚁罿膁蒅螄螁肇蒄蒃羇羃薃薆螀节薂蚈羅膈薁螀螈膄薀薀肃聿膇蚂袆羅膆螅肂芄膅蒄袅膀膄薇肀肆芄虿袃羂芃螁蚆芁节蒁袁芇芁蚃蚄膃芀螅罿聿艿蒅螂羅芈薇羈芃芈蚀螁腿莇螂羆肅莆蒂蝿羁莅薄羄袇莄螆螇芆莃蒆肃膂莂薈袅肈莂蚁肁羄莁螃袄节蒀蒂蚇膈葿薅袂肄蒈蚇蚅羀蒇蒇袀羆蒆蕿螃芅蒆蚁罿膁蒅螄 浅析魏源老子本义中的经世思想姓名:赵双双 学号:0611325 指导教师:乔清举文章摘要:魏源的老子本义从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原则出发,对历代解老思想进行了总结批判,并结合其所处的时代特点,融合西方思想,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实现了超越,将老子解读为“救世之书”。魏源对老子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产生了积极而深渊的影响,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也开启了近代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阶段。但是魏源的思想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主要是:“末世”“救世”带有浓重的消极成分,对老子的解读受时代所限,“假阴济阳”。关键字:老子本义 经世致用 救世 道 无为魏源(1794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是清朝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家和诗人,是中国近代启蒙学者。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并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迫切性,一些致力于学习西方,改革图强的思想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刻地阐发老子,用以作为挽救社会革除弊病的武器。今文经学派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倡学术必须关心现实政治。作为今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魏源的老子本义,对老子思想的社会政治价值作了挖掘,认为“老子为救世之书,欲复太古之治”。同时,魏源运用老子的思想来分析太古之治与末世之弊,指出太古之治的关键在于“无为而治”,并提出老子之道,无欲是道之体,无为是道之用,从而阐释其治国主张。从整体上来看,魏源对老子思想的解释有其积极的社会影响,但仍具有消极意义,其本质仍是用经世致用思想来研究老子,企图用老子的思想来实现“治国”、“救世”的期望。本文拟从魏源老子本义的撰写入手,以揭示其写作背景,核心内容及其局限性。一、老子本义写作背景1、 求真辨伪魏源生活在清朝末年,他的学术思想深受清朝著名的考据学派学风的影响。清朝初年,顾炎武在兴考据之风时,强调考据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乾嘉时期,政治严格,学术思想受到各方的禁锢,考据学逐渐开始脱离社会现实,研究领域被缩小,并排斥西方文化。由于考据学脱离历史发展的需要,因此也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的变化,“经世致用”的思潮逐渐高涨,考据学派逐渐消逝。但是考据学派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对原著的求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渊的影响。魏源坚持考据学的传统,在研究时,秉持诸子经典与儒家经典同等真诠的立场,对传统经典以自己的认知准则进行解释。因此,在这个基础上,魏源研究老子思想时,坚持要对老子进行真的诠释,还原被历史曲解的本真老子。首先,魏源通过自己的分析,认为历史上对老子的解释都是对老子的曲解。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 魏源集老子本义序第255页在这一段里,可以明显的看出魏源对历史上各派的否定态度。魏源首先对韩非的解老思想进行了评价,认为韩非以“刑名”为中心来解释老子的思想,将老子的思想落于实用的层面,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韩非之后出现的“以庄解老”和“以释家之意解老”等方式,同样也都歪曲了老子的真正思想内涵,未得老子的真旨。因此,韩非之后,世人对老学的解释都没有得其真,老子的思想也由此最终泯灭。魏源对诸子之学老走样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评述,并对诸子进行了分析和批评。老氏徒惟关尹具体而微,无得而称焉。传之列御寇、扬朱、庄周,为虚无之学,为为我之学,为放旷之学。列子虚无,释氏近之,然性沖恉邃,未尝贵我贱物,自高诋圣,诬愚自是,固亦无恶天下。扬朱而刑名宗之,庄周而晋人宗之。入主出奴,罔外二派。夫杨子为我,宗无为也,庄子放荡,宗自然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三 第4页在这里,魏源对关尹持肯定态度,认为老子的学生中只有关尹基本上把握住其老师的思想实质,具体而微,无得而称,对此并没有作详细阐释。魏源认为老子的其他学生,列子、扬朱、庄周,学老子皆走了样,与老子原义相去甚远。而在这之后,老子之学被分为列子的“虚无之学”、扬朱的“为我之学”、庄子的“放旷之学”。魏源也指出,他们几个曲解老子在于各自抓住了老子思想中的一点而各走极端:“杨子为我,宗无为也;庄子放荡,宗自然也”。首先,魏源秉持传统说法,认为列子虚无,他认为列子的思想与“释氏近之”。魏源曾很明确地说到:“其实开佛老之先者,莫如列子,故张湛列子注叙曰御寇宗旨与佛经为近,不独西方至人皆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治一章而已。要之列子注莫善于张湛。” 魏源集老子本义序 第255页魏源认为由于列子思想接近佛教,故而对社会危害不大,“固亦无恶天下。”由此可见,魏源评价一种学说的标准主要看它对社会的效果。魏源认为扬朱为“刑名”派所尊崇,庄周为晋朝清虚玄谈人士所尊仰,其共同特征是“入主出奴”,显然为“罔外二派”。在魏源看来而扬朱、庄周都对历史影响很大,故而亦造成不小的“恶”影响。魏源对庄子持明显的否定态度,魏源认为,黄老之学与老庄之学有明显的不同,其核心在与对无为、无欲的理解。无为之道,必自无欲始也。庄周无欲矣,而不知其用之柔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一 第1页在这里,魏源认为,老子和庄子都坚持“无欲”的态度,但是内涵不同,庄子主张“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提倡要抛弃人所有的欲望,期望回到逍遥状态,达到理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自由境界,实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的理想人格。在魏源看来,这些是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庄子的虚无哲学思想没有什么具体的现实意义,与老子思想的核心内涵并不相同。对于这种历史上诸子对老子解读曲解,未能“得其真”的现象,魏源也做了自己的分析,试图指出原因。他认为,诸子在对老子的解读中丢弃本根,只是抓住某些方面加以发挥延伸,在方法论上往往“泥其一而诬其全”,不能客观而全面地辨别老子思想,片面的理解了老子的思想。诸子的这种曲解也使老子之说未能在现世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作用。魏源吸取诸子的经验,提出要还老子之真,声称自己、是“著其是,舍其非,原其本,析其歧,庶窃比于述而好古者”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四第6页 魏源要在方法论追求本真思想,阐发“真”的核心内涵,从而确立其“言有宗,事有君”的解老标准,为其通过阐释解释老子的现实意义,赋予“经世致用”的“真”之内涵奠定基础。解老自韩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复生,谁定之?彼皆执其一言而阂诸五千言者也。取予翕辟,何与无为清静?刍狗万物,何与慈救慈卫?玄牝久视,何与后身外身?泥其一而诬其全,则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夫不得言之宗、事之君,而徒寻声逐景于其末,岂易知易行,而卒莫之知且行以至于今泯泯也。 魏源集老子本义序第255-256页 2、“真”之核心在于“救世”魏源首先构建了一个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模式,对老子成书时代进行理解分析。气化递嬗,如寒暑然。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后世。一家高曾祖父,子姓有不能同,故忠质文皆递以救弊,而弊极则将复返其初。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二 第2页在这里,魏源认为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如同寒暑交替,相互变化更替,是一个循环发展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又分为不同的层次。人类社会的最原初的状态是太古之世,那时社会政治清明,礼乐健全,又被称为太古之治,是最为理想的政治状态。但人类社会却不能永远保持那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必然要向不好的社会政治转变,“气化递嬗,如寒暑然”,由太古之治到唐虞三代,再由唐虞三代到后世,越变越不好,直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时代,就叫做末世。太古、三代、后世的发展替换都是无法逆转的,人类社会也逐渐的有美好走向动乱的末世。通过这种分析,魏源认为,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造成社会的大变动,周礼的滥用滋生出各种社会异化现象,世道已经变得充满弊端,完全与太古自然淳朴之风气相违背。那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太古之世了,社会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太古之治以及唐虞三代都不存在。老子所实际面临的社会是“弊极”的“后世”,“末世小人多而君子少,人以独善之难为也,而不知秉彝之不改也。” 魏源集默觚学篇二 第7页老子在这种社会里,对于现实产生严重的不满,也促使其思索社会问题。魏源认为,老子不满春秋末年各种社会异化现象,憎恶“末世用礼之失”,退隐观察,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著书立说,用来救世。吏隐静观,深疾末世用礼之失,疾之甚则思古益笃,思之笃则求之益深。怀德抱道,白首而后著书,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朴不止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二 第2页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源认为,在这种社会的黑暗中老子并没有失去信心,世道之乱激活了他的信心和力量,在社会动荡中,老子痛心疾首,产生了深厚的思古之情,也更坚定其追求救世真理的力量和信心。于是老子奋笔疾书,向世人阐明“真常不变之道”,期望在世道变化,弊端丛生,混乱不堪中阐释永恒存在的形而上的“道”,用这种“道”给予现实社会以指导。因此,魏源高度对老子思想进行了高度评价,肯定其在历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中焉者良、参、文、景治之以济世;下焉者明太祖诵“民不畏死”而心灭,宋太祖闻“佳兵不祥”之戒而动色是也。儒者自益亦然,深见深,浅见浅。余不能有得于道而使气焉,故贪其对治而三复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二 第3页在这里,魏源指出,老子一书“赅古今,通上下”,融古博今,通贯上下几千年。老子一书在上下几千年、各个朝代均起过不同的历史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里,老子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从民风淳朴,礼乐制度健全的上古社会,到文景之治时的轻徭薄赋,政治清明,直到宋太祖时期务农兴学,国家安定。这些都是有利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有利于生命的维护和天下的稳定。因此说,老子一书对于最高统治者有诸多启示意义,统治者能够从中体悟大道、掌握治身治世的根本原则,是一部具有经世致用价值的作品。魏源又将老子思想发挥的作用分为不同等级,“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老子本义 第五十一章 第70页,老子最高的境界为“明道”,其次为“济世、治国”,再次为“治身、治人”。魏源认为要解释老子思想,抓住其核心内涵,就要对老子全篇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研究老子之真在于把握老子思想来治理天下,求其“本义”,以“矫末世之弊”,即在社会危亡之际能够“救世”,挽救国家。老子, 救世之书也。 老子本义第三章 第3页老子著书, 明道救时。 老子本义第五十八章 第80页老子见学术日歧, 滞有游迹, 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 老子本义第一章 第1页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老子本义第六十一章 第86页在这里,魏源率先明确的用“救世之书”、“明道救时”、“救世之心”强调老子“救世”的核心内涵,用老子的思想去关注社会的治乱兴衰,“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老子本义第三章 第3页。3、清代的社会背景及魏源学术背景魏源的著述,也是对社会现实深刻思考的结果。魏源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所处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乾隆好大喜功,享用奢靡,连年征战,军费浩大,官民交困,晚年贪污横行,朝庭纲纪紊乱。嘉庆当政以来,内外交困,弊端丛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穷途末路,西方资本主义以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国内战乱不已,百姓反抗此起彼伏,政治日益腐化,财政虚耗,军事失利,国库空虚,元气大伤。道光中叶至咸丰中叶,国外面临外敌的入侵,英国、法国不断侵扰,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战争不断,清政府衰弱不堪。政治机构纲纪废弛,贪污横行,银荒等问题更趋严重。但在这种内患外忧、危机交加的情况下,清王朝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社会改良。同时,道光、咸丰以来随着封建统治的衰落,减少了对学者的言论和思想的控制,逐渐广开言路,允许学者讨论国家大事,并号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朝廷进言,以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面对弊政,一些有识之士,忧国忧民,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社会的剧烈变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危机,唤醒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忧患意识,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出发,讨论国是,著书立说,提出相应的社会改革对策,以治国安民为己任,以图富强,提倡经世之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魏源早年研习“公羊春秋”,深受以庄存与、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今文经学派的影响。随着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深,魏源把“公羊学”变为批判和改良社会弊端的思想武器,以经学的微言大义来解决社会问题,突出今文经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希望达到经邦济世之目的。为革除黑暗时弊,他力主用今文经学的“弘通精淼”达到“内圣而外王,蟠天而际地” 魏源集序 第135页的和谐统一。魏源又对正统汉学的无用进行了批判,指责是无济于世的委琐之学。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苏州惠氏、江氏,常州臧氏、孙氏,嘉定钱氏,金坛段氏,高邮王氏,徽州戴氏、程氏,争治诂训音声,爪剖析,视国初昆山、常熟二顾及四明黄南雷、万季野、全谢山诸公,即皆摈为史学非经学,或谓宋学非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魏源集武进李申耆先生传第358- 359页 因此,魏源主张知识学问要关注国计民生和生活实践,强调经学经世的学术思想。士之能九年通经者以淑其身,以形为事业,则能以周易决疑,以洪范占变,以春秋断事,以礼乐服制兴教化,以周官致太平,以禹贡先河,以三百篇当谏书,以出使专对,谓之以经术为治术。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九 第23-24页二、老子本义中“道”之核心内涵众所周知,老子思想是以“道”为核心,老子全新定义,赋予“道”以新的内涵,老子把“道”上升为宇宙本原,对“道”进行了全面的解释。老子构建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开辟了中国哲学的新的天地,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因此,魏源在解释老子的“道”的思想时,也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其中,试图全面的给予定义。首先,魏源认为,老子之“道”的原创,体现在老子将“道”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本源,对“道”作了终极性的思考,使“道”贯通天地人生和宇宙本根,具有内在超越意义,是最高本体范畴,“道”具有本原、本体的性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本义第二十一章 第26章道以无名为常,故但可名以无名之朴而已。 老子本义第二十七章 第35页盖道以虚无为体,以弱焉用,无事乎实与强也。 老子本义第三章 第4页“有物混成”就直接表现了道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整体,其存在是浑然而实的,是最初的根源。“道”是一种原初的混沌状态,无形无象,不依赖于天地万物,空虚形寥。而“天下母”则说明了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用母子比喻来说明天地万物归根到底都是由“道”产生的。在这里,“道”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宇宙的终极性存在,而且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赋予了“道”以宇宙本原论和生成论的意义。“道”是统摄宇宙人生和天地万物的最高本体,“道”既是超越感性知觉的“实存”和“实在”, 又是超越理性逻辑思维的“实存”和“实在”。“道”既是真实存在的有机整体, 又以“虚”、“无”为特征。同时,“道”不可言说,是不可名状的,是混沌状态。“道常无名”“道隐无名”“道本无名”。“道”是本原、本体,是“一”, 是“朴”,是“生”,是“虚”,是“无”,不是具体有形之物,“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这就区分了大“道”与普通事物之间的关系。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本义第一章 第1页“道之为物,惟怳惟忽,忽兮怳,其中有象。怳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本义第十八章 第22页其次,“道”作为万物的本源,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是一种客观的规律,是自然万物运行的依据。老子认为,万物是从“道”而逐渐生发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本义第三十六章 第49页,“一”是道本身,是不可道的本体,是混沌。“道”是万物的根本法则,所有问题都必须以道为根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应“法”“自然”而运行,以“自然”为基础,即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根据自身所固有的自然规律运行,自然而然。 所谓的“法”,就是效法、遵守、遵循,即以某种内在的规律为准则;所谓“自然”,则是天然、纯然之本体,无人为强求之意味,是万物演变、运动时所遵循的客观的、内在的规律。而对人来说,“法地”,“法天”根本还是要“法道”,“道之自然”表现在天之自然,地之自然,即“万物之自然”。在人道方面,老子认为,“道恒无为也”,因此人做一切事,都要“无为”,“无为”即“辅自然”或“顺自然”。本,何也?即所谓宗与君也。於万物为母,于人为婴儿,于天下为百谷王,于世为太古,于用为雌、为下、为玄。吾人视婴儿如昨日也,万物之于母无一日离也,百谷于其王未尝一日离也,动极必静,上极必下,曜极必晦,诚如此则无一物不归其本,无一日不有太古也。求吾本心于五千言而得,求五千言于吾本心而无不得,百变不离宗,又安事支离求之乎。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一第1页最后,魏源将“道”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将“道”从虚无的宇宙本原演化为一种社会治理的规律,成为一种治理社会的政治主张,与“经世致用”相融合。魏源通过对老子思想中“道”的集中解读,对其自身的治国理念进行了阐释。万物由“道”而生,“道”是万物存在之依据,是“万物之宗”。“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无为”是“道”之根本精神和行为原则。魏源认为,老子之道,无欲是道之体,无为是道之用。这就明确提出了以“无为”、“无欲”为核心的治国理念。治国之道,惟绝圣智巧利则无弊,所以言无为之用。此章言修己之道,惟绝世俗末学则无忧,所以明无欲之体也。 老子本义第十七章 第21页魏源强调在治国方面“惟绝圣智巧利则无弊”,实现无为而治。在这里,魏源强调统治者要“无欲”,以“无欲”去克“己私”,“无欲”并不是庄子所认为的去除人的一切欲望,使人没有欲望,不要欲望。这是对老子的曲解,是片面理解发展了“无欲”的观念,对人的本性的忽略和泯灭,是一种极端的解释。魏源认为,“无欲”是指不能有“急功近利之心”,即不能过分追求功利欲望,只要满足正常且正当的需求欲望就可以,即统治者的欲望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之内,不能过分的骄奢淫逸,这也是针对魏源所处的社会现实提出来的。功惟不居故不去,名惟不争故莫争;图难于易,故终无难;不贵难得之货,而非弃有用之地也;兵不得已用之,未尝不用兵也;去甚去奢去泰,非并常事去之也;治大国若烹小鲜,但不伤之即所保全之也;以退为进,以胜为不美,以无用为用,孰谓无为不足治天下乎?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三第4页魏源在这里详细的论述了以“无为”“无欲”思想来治国的一些具体主张,将“治大国”比喻为“烹小鲜”,形象的提出了治国的方略。同时,魏源还对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治国方略的推行进行了分析。魏源认为,“无为”强调改造要尊重和因顺客观事物的规律,即人要顺应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无为”下做到积极有为。同时,魏源也极力宣扬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宣扬“人定胜天”的观念,为其“经世致用”思想造势,也反映出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影响。人定胜天,既可转贵富寿为贫贱夭,则贫贱夭亦可转为贵富寿。造化自我,此造命之君子,岂天所拘者乎? 魏源集默觚上学篇九第21页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可以祈天永命,造化自我立焉。 魏源集默觚学篇二第5页魏源肯定人发挥自己的能动创造性,可以实现“贫贱夭”和“富贵寿”之间的相互转换,人可以掌握一些世事境遇的变化,这就对传统的封建等级思想产生批判和冲击。同时,魏源认为,人要掌握“技”与“艺”,就可以“近乎道”、“通乎神”了,这样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确立自我的地位,从而可以“祈天永命”,从而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在这里,形而上的“道”被赋予了现实性,“经世致用”思想与老子思想融合,从而依据形而上的“道”之“自然”推演出的“无为而治”的主张,提出具体的治国理念。这就体现出魏源对老子思想解释的内在要求,反映出魏源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人们渴望实现社会和谐安宁回到最初的太古之治的美好期望。魏源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向社会经验层面落实,结合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冷静而理智的思考,借用老子思想阐释“经世致用”,从而将老子之道解释为“经世致用”之道。三、魏源老子本义的局限性通篇看来,老子本义中并没有直接提出诸如河工、盐政、漕政、币制等改革措施,也没有提及“师夷”等对策,但在“无为”“自然”“无欲”中却蕴含着魏源的治国理想。魏源解释的老子实质上是一种有为,将“有为”蕴含在顺应了自然之道的“无为”中。魏源将“道”赋予一种现实意义,提出了系统完善的社会政治价值理论,构建出理想社会图景,将“无为而治”与“救世”、“经世致用”相结合,充分反应了现实的社会境遇,带着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思想的成果,对封建传思想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气息。魏源要拯救清末的社会,将自己的“救世”的情怀与构想注入老子本义中,企图超越老子的思想为社会的治理提供借鉴意义。因此可以明确的认为,在对老子的阐释中,魏源是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老子,明显的站在了儒家的立场上,魏源的目的动机就是通过解释老子为了自己“经世致用”的政治主张,老子对其来说,只不过是手中追求“经世致用”的工具。首先,魏源的解读是在从儒家经典中追寻治国方略无果时转向老子思想的。在清末严峻社会危机下,魏源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在早年魏源曾积极研究儒家经典,试图用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来改变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魏源曾写下皇朝经世文编、圣武记、海国图志等经世名篇,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局势,维护封建统治。魏源曾这样明确地说过他创立著书立说的原因和动力:荆楚以南,有积感之民焉。距生于乾隆征楚苗之前一岁,中更嘉庆征教匪、征海寇之岁,迄十八载,畿辅靖贼之岁,始贡京师。又迄道光征回疆之岁,始筮仕京师。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说,于是我生以前上讫国初数十大事,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晚侨江淮,海警飙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 魏源集圣武记序第166页最初魏源企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不断解读,来寻找治国方略,最终却没有收获效果,魏源对儒家“内圣外王”之学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发扬光大而焦虑,对“经世致用”主张无法实现而忧心。“内圣外王之学,暗而不明,百家又往而不返,五谷荑稗,同归无成,悲夫! 知以不忍不敢为学,则仁义之实行其间焉可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三第5页于是,在这种背景下,魏源将目光转向老子,选择了“老子”作为诠解的对象,视老子为“救世之书”,希望通过对老子的阐释来抒发其社会政治理想。从这里看以看出,老子思想只不过是魏源选择替代儒家经典的一个工具,魏源始终坚持儒学的思想理念来解释老子。其次,魏源在著述中不断强调老子与儒家思想的相通之处,掩饰其解释老子的思想本质。虽然在魏源曾明确指出了老子与儒家的不同之处,但这只是简单的区分。老子与儒合乎,曰否否,天地之道,一阳一阴,而圣人之道,恒以扶阳抑阴为事,其学无欲则刚,是以乾道纯阳,刚健中正,而后足以纲维三才,主张皇极,老子主柔宾刚,而取牝取雌取母,取水之善下,其体用皆出於阴,阴之道虽柔,而其机则杀,故学之而善者则清净慈祥,不善者则深刻坚忍,而兵谋权术宗之,虽非其本真,而亦势所必至也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四第5页圣人经世之书,而老子救世书也。使生成周比户可封之时,则亦默尔已矣。 老子本义论老子之二第3页在这里,魏源将老子与儒学用“阴”“阳”相分,并认为“圣人经世之书,而老子救世书也”。但这只是单纯从表象上做了区分,并没有从根本上区分老子与儒学的不同,因此更表现出魏源以此做掩饰的本质。魏源又积极阐明了老子与儒学的相同之处。魏源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的地位,是儒家道家所必然遵循的法则,“道”是自然界的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的基础,这是所共同认可的。仁义礼智皆下德。上德近乎道,故无为而无不为,上仁近乎德,故为之而无以为。至义则虽其上者亦真下德矣,故为之而有以为。礼则又德之下者,故为之而莫应,又推让而就之。此不失德而无德之极也。 老子本义第三十三章 第44页魏源将仁义礼智等儒家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将“道”相结合,同时也指出,老子的思想并不反对仁义礼智,对儒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也是肯定的,这样就将二者思想明确的融合到一起,通过“道”这个概念统一了儒道。因此,从整体上看,魏源是用儒家的思想来研究老子,其研究老子的目的是“假阴还阳”、“假阴济阳”,试图利用老子的“道”“无为无欲”的思想,来肯定儒家的仁义礼治,用“经世致用”的思想来解释老子的社会价值观,从而从与其他的学术思想相异,创造性的从解读老子中阐释治国方略,用老子一书教化统治者,从而达到“治国”、“救世”的期望。这也是魏源反复论证“老子为救世之书,欲复太古之治”的本意所在,魏源著书的目的在于救世,“救世”是思想核心。但是,魏源在肯定老子思想有救世之用时,同时也率先预设了“末世”这一社会现实。魏源深刻思考残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武术馆教练合同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7 Unit 1 There is a horse in this photo说课稿 外研版(三起)
-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药事法规-药剂-医药卫生大类
- 关于态度的演讲稿
- 中医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公司行政文员工作总结15篇
- 智能制造企业并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合同
- 城市公园围墙建造与景观美化合同
- 出租车驾驶员劳动合同履行期限与续签
- 战略合作伙伴股权并购合同书
- 讲文明讲卫生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近效期药品登记表
- 2022年全国工会财务知识大赛参考题库精简600题(含各题型)
- 特高压交流与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特点对比分析
- 康复医学科关于无效中止康复训练的制度与流程
- GB/T 13460-2016再生橡胶通用规范
- 《矩阵论》研究生教学课件
-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
- 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 陈明伤寒论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