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学案.docx_第1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学案.docx_第2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学案.docx_第3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学案.docx_第4页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创新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ab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c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bc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ab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必考)考点梳理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a)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b)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3)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衰退和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等)灭绝了,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外,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c)(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A蓝藻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O2的含量上升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海生藻类)蓝藻。第2题,地球上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A 2.A考点专练1在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是()A大象化石 B恐龙化石C三叶虫化石 D金丝猴化石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解析第1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恐龙盛行,其在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灭绝。三叶虫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大象和金丝猴是哺乳动物,生活在新生代第三纪以来。第2题,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是新生代时期;进入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进入海生藻类时代是元古代;进入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末期。答案1.B2.B3(2017嘉兴3月选考测试)下列生物始现于中生代的是()A爬行动物 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 D孢子植物解析始现于中生代的生物是爬行动物。答案A4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A物理演化过程 B化学演化过程C生物演化过程 D大气演化过程解析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答案B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考加试)考点梳理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b加试)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含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c加试)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其内在联系如图所示: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加试)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其中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b加试)自然要素对土壤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关联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3.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b加试)(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人类在某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行为,也有可能造成其他相关地区环境要素的变化。(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考点突破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2.举例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例1(20174月选考)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 B C D(2)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小尺度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土壤的肥力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答案(1)C(2)A例2(加试题)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2)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解析第(1)题,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揭示了构成环境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故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河流径流的减少,会影响地下水的水位、水质,影响沿岸地区的土壤肥力,影响河口地区的渔业生产,影响河口地区的外力作用等。第(2)题,根据R河大峡谷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出影响大峡谷不同部位的气流状况,从而得出不同部位降水量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部位植被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知大峡谷远离海洋,深居内陆,且河谷受下沉气流影响,大气增温减湿,从而形成荒漠景观。峡谷两壁植被差异由降水差异引起,由此可判断为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异所造成。答案(1)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2)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考点专练1各种成土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母质 B气候C地形 D生物解析在各种成土因素中,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D(2015浙江省9月学考测试卷)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2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地域性 B差异性C无序性 D整体性3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A B C D解析第2题,碳循环与火山、生物、岩石等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答案2.D3.B 读海南岛五指山景观图,回答46题。4图中表示陆地环境组成的要素有()气候地壳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人类A BC D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图示景观包含的圈层有()大气圈地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A BC D6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持续性解析第4题,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是气候、地貌(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但地壳和人类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要素。第5题,图中包含圈层有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第6题,图中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4.B5.D6.B7(加试题)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乙图中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导致的影响。解析第(1)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如湖泊面积减小,部分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则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第(2)题,某一地理因素的变化将引发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答案(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2)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课时训练1下图中依次代表地球演变发展史的五个地质年代。关于这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A从到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代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代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代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到代表的地质年代分别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新生代。答案A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下列关于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库下游的泥沙沉积增加B水库下游的水资源减少C库区变得温和湿润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修建水库后,水面增加,蒸发量增加,使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库区会变得温和湿润。答案C(2015浙江省7月学考)山东省南四湖湿地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重要的调蓄库。读“2009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表”(表示减少,单位公顷),完成34题。耕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及交通建设用地水力设施用地水域沼泽未利用地11.403 185.89380.9541.331 735.821 908.7247.763.20092012年南四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减少量最大的是()A耕地 B沼泽C水域 D水力设施用地4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会使南四湖()A蓄洪能力下降 B生物多样性增加C纳污能力增强 D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解析第3题,考查区域生态建设。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面积减少量最大的是沼泽。第4题,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面积减小后,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纳污能力减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答案3.B4.A(2017温州中学3月选考模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通常用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值)表示,Cv值越大,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越大。下图为中国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我国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A季风区大于非季风区 B东部大于西部C干旱区大于湿润区 D北方大于南方6图中P、Q两地径流年际变化均较小,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P地受季风影响小,降水变率小;Q地年降水少,降水变率小BP地受季风影响小,降水变率小;Q地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CP地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Q地年降水少,降水变率小DP地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Q地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解析等值线图,要利用材料信息,判断数值变化所代表的含义。图中年径流量变差数值越大,表示径流量年际变化越大。第5题,读图,根据图中年径流量变差系数值判断,我国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北方大于南方,D对。季风区一般小于非季风区,A错。东部一般小于西部,B错。干旱区有的小于湿润区,C错。第6题,读图,图中P地位于黄土高原区,Q地位于青藏高原,P、Q两地径流年际变化均较小,其原因是P地海拔高,冰雪融水补给多,补给稳定。Q地土质疏松,下渗多,地下水补给多,地下水补给稳定,D对。答案5.D6.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如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7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8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 BC D解析第7题,与1990年相比,2012年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8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答案7.C8.B9(2017浙江十校联盟3月适应考)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的原因是()A流水与风力侵蚀逐渐增强B流水与风力沉积逐渐增强C物理与化学风化逐渐增强D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解析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逐渐加厚。故选D。答案D10(2017浙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考试)下列自然带中风化壳厚度最大的是()A热带荒漠带 B寒带苔原带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解析根据第9题信息可知,热带雨林带风化壳厚度最大。答案C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112题。1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A B C D1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 B C D解析第11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12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答案11.A12.B13(2016浙江省4月选考)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