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婚姻制度的内容.doc_第1页
论婚姻制度的内容.doc_第2页
论婚姻制度的内容.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内容 【摘要】: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宗法制度下的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它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情,更多的是男女双方家族的事情,其成立和解除都必须由家长决定, 因此,“早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同姓不婚”等一系列的婚姻制度逐渐上升为主导。【关键词】:结婚制度,离婚制度易系辞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女娲在捏泥造人之时,创造了男女不同的性别,顺应了自然界阴、阳二气,自此男性和女性交接产生了。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作为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们就从古代结婚的要件、离婚制度来论述古代婚姻制度的内容。一、我国古代的结婚制度(一)同姓不婚原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婚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周朝时期,基于过去近亲婚姻之弊的教训,产生了区别姓氏、同姓不婚的理念。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记载:郑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更有甚言:“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虽然依据现代的医学证明,同姓婚配中,只要不是直系血亲或者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是不会出现“其生不蕃”状况,但是在古代,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发现近亲联婚,不利于后代之繁衍,从而衍生出来的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另外,根据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同姓结婚有碍风化,而为社会所不容,如白虎通婚嫁所说“不娶同姓者何,重人伦,防淫佚,耻与禽兽同”。另一原因是基于政治上附远厚别。异姓联姻可以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有利于维护宗族内部的伦常关系。通过婚姻来争取联盟或改善关系在历史上是常见的,如史记载“(周)襄王欲伐郑,故取翟女为后,与翟共伐郑”。到汉代以至唐代,以通婚的方式与周边民族结盟友好来赢得和平依旧非常常见。(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自古重视礼法伦理,简单说,中国的传统就是道德至上。因此对于婚姻的缔结我国古代要求尤为严格。首先就是强调家长的主婚权。主婚人是婚姻成立的必要要件,由当事人的尊亲属(主要包括祖父母、父母及伯叔父母、姑母、兄姐、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等期亲尊长)承担。婚姻目的即是在两个家庭间建立亲属关系,因而婚姻的缔结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操办,子女作为婚姻当事人完全丧失婚姻自主权。周礼规定“男不亲求,女不亲许”,一般是男方主动请媒人提亲。媒人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左右周旋。礼记曲礼上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它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人与人,特别是男女之间相互隔绝的一种文化背景。孟子也指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空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反映了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三) 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六礼六礼是婚姻缔结的法定形式。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部分。其中,亲迎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道程序。男方先到女方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接女方到男家门后,行“合卺”之礼(夫妇同器共餐,喝交杯酒) ,成妻之礼完成。次日见舅姑,如舅姑已逝则三个月后拜宗祠,此称成妇之礼,这时该女子才正式成为家族正式成员,婚礼始告完成。若未行成妇之礼,该女子去世,则不能葬于男家祖坟。这是由婚姻的家族性决定的。六礼程序是礼治社会下的产物,从西周开始确立,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影响深远,以后各朝一直传袭下来。因此中国古代婚姻实行的是聘娶婚,即男家向女家交付聘金或聘礼作为娶妻的条件,并依礼制程序嫁娶的婚姻制度。汉唐以来在法律上规定聘娶是婚姻成立的唯一方式,成为我国盛行几千年的主要结婚方式。三、离婚制度我国古代不仅规定了严格的结婚制度,同时对离婚制度依然非常苛刻,它将婚姻的解除规定为出妻、义绝、和离三种类型。这是在男子专权的宗法制度下实行的专权的离婚制度,体现了男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一) 出妻出妻即“七出”,是指丈夫休妻的七种合法理由。大戴礼记本命篇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不孝公婆,有违孝道,与婚姻“事宗庙”的目的相违背;无子为家族断了后嗣,与婚姻“继后世”的目的相违;淫,紊乱家族血统,这是对女子单方面提出的对丈夫忠诚的要求,丈夫却可纳妾宿娼;妒忌打乱家庭安宁,把一夫一妻多妾制造成的妻妾之间的争风吃醋,归罪于妇女的妒心,并可以此为由而休妻;恶疾难以奉祀祖先,与婚姻的目的相违;多言,破坏家庭关系,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安分守己;盗窃违反道德。其实,从七出的内容来看,属于女子主观过错的有淫,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五项,而无子,恶疾则是女子根本无法把握和控制的客观事由,依个人观点,将其列入合法出妻中实属荒谬。但不可否认,长达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是一个家国一体的社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家国同构的特征成不断上升的趋势。家是国家的基础,国则是家的扩大,七出是从宗庙祭祀、家族理论、家族等级制度和财产所有权等方面为维护家族利益而设置的一项制度。是婚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历史上,除“七出”之外,还承袭礼制,规定了“三不去”制度对“七出”进一步限制。所谓“三不去”即“经持舅姑丧不去,娶时贱后贵不去,有所受无所归不去”。这是对男子随意休妻的限制,体现了对宗法伦理秩序的维护,对于稳定婚姻关系,避免出现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对后代影响深远。 (二) 和离唐律对和离有如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不坐”,疏议曰“若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就法律规定来看,和离制度是指男女双方不能安宁、和谐相持而自愿离婚,类似于今天的协议离婚。在这一离婚形式下,法律将男女置于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共同决定婚姻的消灭。唐律允许夫妻双方可自愿离婚,法律不追究。清律也同样有双方“协离”者可解除婚姻关系的规定。(三) 义绝义绝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离婚制度,是指官府对当事人婚姻的干涉,只要夫妻之间出现了法定事由,则不论双方是否愿意,官府强制离婚的形式。其意指夫对妻、妻对夫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犯有殴、杀、奸罪,官府认定双方义绝而强制其离婚。义绝之说由来已久,自汉书孔光传载:“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白虎通嫁娶言:“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也,义绝,乃得去也。”这种婚姻关系渗透到法律中,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颇具特色的官府强制离婚的一种义绝。但离婚后财产的处理则明显体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律,弃妻畀(给予)所赍”。(礼祀杂祀下郑玄注)即离婚女子只可带走自己的陪嫁妆奁,其余共同财产则归丈夫所有。夫妻之间,女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是附属于男子的,不但在人身和精神上附属于男子,更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在家庭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婚姻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中婚姻方面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古代中国长达几千年都是一个家国一体的社会,家是国家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有家族伦理推及国家政治,有家内秩序演绎出政治秩序,家族利益和家族的稳定是礼制和法律关注的重点。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婚姻制度才能确保家族的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